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新闻奖融合创新类一等奖点评|好的传播是“点、线、面”的立体有机统一

李鹏 传媒茶话会 2021-12-17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们↓↓↓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很多医护人员辛苦战斗在抗疫一线。为了记录这些奋战身影,很多媒体都推出了多种形式的战疫报道。


在融媒体时代,如何才能打造出既有深度又有传播力的立体报道?《传媒茶话会》继续推出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点评。

今日,《传媒茶话会》特邀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编辑,四川日报社总编辑李鹏为大家解析《南方都市报》的一等奖融合创新作品——“最美逆行者”系列融媒报道。


作品:


“最美逆行者”系列融媒报道部分作品:


完整作品可扫码查看:


作品背景:


2020年2月5日,南方都市报摄影记者钟锐钧跟随广东省第二批援助湖北医疗队进入疫区武汉,蹲守“重灾区里的重灾区”汉口医院隔离病房,抢拍出最早一批前方医护人员的肖像特写照片,口罩和护目镜留下的印痕、疲惫中的昂然和淡定,直抵人心。


从2月13日起,南都在同一主题下,推出多种融媒体报道,包括海报《你们摘掉口罩的样子,很美!》、长图《印记》、图文报道《千言万语尽在脸上》、H5“疫痕”在线照相馆等,报道引发广泛共鸣。


作品点评:


好的传播是“点、线、面”的立体有机统一


《人类简史》中有观点认为,“人类之所以会成为万物之主,是因为人类会讲故事”。人类社会历史精彩之处,都是由一个个扣人心弦的故事构成的。


2020年的战疫报道,涌现出大量精品力作,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在用心、用情讲故事。而在全媒体传播环境下,要实现故事的传播范围立体化、传播效果最大化,必须做到内容策划“点、线、面”的立体有机统一,把一个点放大到极致,就能收获“爆款”,获得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最美逆行者”系列融媒报道即是如此。


一、点的放大,抓住最动人的点


爆款内容的传播,必须要有直抵人心、触碰人性的效果,其中关键,是要抓住最打动人的点,以“点”的放大让人破防。2020年战疫可关注、可报道的题材太多,全国媒体同题竞技,医护人员作为核心群体自然是焦点。今年中国新闻奖特等奖、一等奖均有大量获奖作品报道他们。


“最美逆行者”的报道并不鲜见,但南方都市报这组作品独具慧眼,把点放在了医护人员的脸上,聚焦他们脸上的印痕,记者抢拍出最早一批前方医护人员的肖像特写照片,口罩和护目镜留下的印痕,疲惫中的昂然和淡定,极具冲击性。南方都市报设计制作了一组极富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的海报,让印痕说话,让细节说话。


报道没有渲染,《千言万语尽在脸上,记录支援武汉的广东医疗队摘下面罩的样子》配以每个医护人员“疫痕”的故事,平实的语言,简单的叙述,讲述他们作为父亲、母亲、丈夫、妻子、儿子、女儿的心声,最朴实,却最动人。


二、线的交织,创造全媒产品线


聚焦点,还要把一个点做到极致。“最美逆行者”系列融媒报道报道除了常规图文和海报形式,还围绕医护人员脸上的印痕,制作了长图《印记》《你们摘掉口罩后,真好看!》等新媒体作品,其中H5“让我记住你的脸《疫·痕》线上展馆”的设计,进一步推动了社交媒体传播,在这个线上展馆里,每一道勋功章,都被一点点放大。


全媒体时代,抓住好的内容点,还要再运用新技术实现全媒产品线加工和制作,才能获得最大的传播效果。今年的中国新闻奖作品中,这样的创新不在少数。


比如一等奖作品《大河奔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便是一个技术赋能内容的H5佳作。该作品中,竖屏互动视频、VR全景、3D模拟、媒体大脑MAGIC视频、手绘长图、卫星数据、专家访谈、数据分析等富媒体形态被运用得淋漓尽致又恰到好处,创新打造出融“知识化、沉浸式与交互性”于一体的富媒体产品标杆。


三、面的覆盖,引爆立体传播面


爆款内容点的极致化传播,还在于把传播渠道也运用到极致。南方都市报这组“最美逆行者”系列融媒报道,更轰动的在于广东户外屏的全面覆盖。


2月17日晚,南方都市报在广州塔、猎德大桥等城市地标率先开启“为最美逆行者亮灯”致敬行动,随后广东其余20个地级市积极响应,以抗疫一线医务人员“疫痕”为主题的巨幅海报在广东地标建筑1000多块LED屏滚动播放,致敬英雄,燃爆全省。


当我们在传播一个特别大的概念或者事物的时候,很难在有限时间内讲得面面俱到,所以我们可以选择聚焦在概念所包含的一个小点上讲,这就是“以小见大”。


从一个点到一条线,到全面覆盖,从传播的角度来看,这组策划报道的创新点之一是传播介质之融,从刷屏到刷楼到刷城,突破了媒体的界线,万物皆可媒创新点之二是传播渠道之融,南都引爆,央媒扩展,层层推进,形成现象创新点之三是传播对象之融,医护人员自己参与,社会各界广泛参与,从而创造性地以“线上全媒体、线下多场景”的组合传播,弘扬主旋律,唱响正气歌,打造出体现主流价值观的现象级传播爆款。


记者手记:

线上全媒体 线下多场景

南方都市报《“最美逆行者”系列融媒报道》融合创新启示


2021年11月7日,广东媒体人朋友圈被一张照片刷屏:珠江猎德大桥大屏幕上,医护人员满是伤痕的笑脸绽放夜空。这是时隔一年后,这组照片被再次刷屏。这一次的由头,是南方都市报《“最美逆行者”系列融媒报道》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南国冬暖,百花犹艳,市井岁月长,人间烟火盛。此时回看这组报道,感慨良多,收获巨大。

第一,媒体要清醒认识自身职责使命。习近平总书记说,“媒体要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找准坐标定位,牢记社会责任,不断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南方都市报在近年融合转型过程中时刻牢记总书记的指示。时任党委书记、总裁梅志清在2020年初的南都动员大会上,明确提出“躬身入局”的理念:媒体是党执政资源和执政能力的一部分,必须置身时代大局,以主人翁的姿态拥抱新时代,担当新作为。

躬身入局,是南都融合转型的关键词,更是南都抗疫报道的指导思想。于是,在疫情最焦灼时挺膺而出,在省委宣传部的有力领导下,在集团的高度信任下,南都派出15名记者深入湖北。从一开始,我们就摒弃旁观者心态,积极担当,主动作为,一切工作以有利于抗疫胜利为导向。

正是在此理念指导下,才有了“最美逆行者”这组融媒产品。记者除夕逆行,无问西东,90多天里,不仅采访发稿,更随时充当志愿者,对接救援物资,协助转运病人。编辑全天在线,昼夜不分,将“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落实在每一个标题、版面、屏幕、场景中。

前方领队记者刘军回忆说,初到武汉时,几乎每晚写稿,都对着电脑泪流不止。不过,他脑海中始终有一个坚定的念头:病毒毁灭了很多家庭,但我们要做的不是展示毁灭,而是如何激发更多人性光辉,让人们尽快走出恐惧,战胜病毒。

第二,媒体人必须坚守职业精神底色。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穆青把记者职业精神概括为六句话:对党的新闻事业的忠贞不渝,对人民利益的满腔热情,在关键时刻的挺身而出,对大是大非的仗义执言,对新闻报道的求真务实,对职业行为的严格自律。

在“最美逆行者”系列报道过程中,我们对标前辈教导,努力以无畏的勇气、扎实的专业、严明的纪律锻造新闻铁军:

前方记者152次深入红区;
钟锐钧以一手拿相机,一手持闪光灯的姿势充当“移动的摄影棚”,捕捉到医护人员脸上“直抵人心的力量”;
赵明冒着被高浓度污染气体喷射的危险,近距离记录下高危病人插管场景,推出医护“插管敢死队”的形象;
产品总监苏芬南搭档95后工程师麦毓轩,两个团队两天内搭建完成“线上展览馆”;
可视化部主任关健明与编辑胡群芳带领团队为2000多名医护量身订做了每一张海报;
记者郑雨楠发挥深耕城市肌理的积累,见证了第一块屏幕在空荡荡的猎德大桥上点亮城市夜空;
编辑江英则笑称,她可能是最掌握广东户外LED尺寸的人,为了制作亮灯致敬海报,她摸清了21个地市1000多块LED屏的大小;
广佛新闻部主任裘萍,为了接待源源不断的线下参观团体,脚都磨出了水泡。

第三,媒体融合转型必须坚定不移。近年来,南都牢牢坚持创新有为,从生产流程、内容出品、传播链条、应用场景等方面进行彻底的自我革命。正是前几年的转型积累,让我们在疫情来临时,能充分发挥媒体资源连接和策动能力,并精准把握传播节奏和社会情绪,在时任党委书记、总裁梅志清,总编辑戎明昌直接部署指挥下,在策、采、编、发、设计、数据、技术各环节分工合作下,把一组照片开发出图、文、视频、海报、线上课堂、轻应用、线下亮灯、实体展览等各种产品形态。

最终实现全网点击量超1.1亿次,广东21地市1000多块LED屏亮灯,在线展馆囊括全省2323名医护,线下实体展馆吸引280余批次团体、3万多人次参观学习,实现从“刷屏”到“刷楼”,再到“刷城”,诠释了“线上全媒体,线下多场景”的媒体融合转型思路,助推好声音成为最强音、正能量成为大流量。


本期点评嘉宾

李鹏,高级编辑,新闻学博士,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编辑,四川日报社总编辑。


编辑| 胖达



近期热门文章

九旬教授获知网侵权道歉,是时候给媒体提个醒了!


周六招聘|光明日报、中国日报、B站等【共7家】


看似都符合要求却总评不上!职称评定规则你真的清楚吗?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传媒茶话会,点击“阅读原文”或访问yuanben.io查询【4V77SREX】获取授权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