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谐音梗、丑书、怪书充斥网络,媒体怎样远离汉字“病”?

陈莹 传媒茶话会 2022-06-03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们↓↓↓

稀饭、墙裂、鸭梨山大、YYDS、XSWL……近年来,谐音梗、火星文、数字词、符号词等被部分媒体用得炉火纯青,更有“丑书”“怪书”“江湖体”等罔顾汉字规范书写要求的拙劣字体见诸媒体。

 

媒体不规范使用汉字的重灾区是哪里?规范使用汉字有几招?

 

5月初,传媒茶话会对话河南广播电视台党组成员、副总编辑李波,云南省政府采购影视类专家库成员孙福民,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毛湛文,广东财经大学网络传播学院副院长文远竹,汉仪字库COO马忆原。




不规范使用汉字危害几何?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计算机汉字字体应用场景的日益丰富,汉字语言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包容的互联网环境也为谐音梗、英语词、“丑书”“怪书”等不规范使用的汉字提供了生存土壤。
 

部分流行网络英语词

这样的字你看得懂吗?

这些畸形发展的现象已经引起主管部门和相关社会组织关注。
 
今年1月,中宣部出版局在京召开规范使用汉字工作座谈会,就出版、影视、媒体等领域加强用字管理进行座谈交流,主要工作之一就是开展专项整治,重点清理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网络出版物、媒体、影视作品中用字不规范的情况,指导字库企业开展自查自纠;
 
2月,为进一步规范出版、影视及相关新媒体等大众传播媒介汉字使用,中国出版协会、中国报业协会等11家协会、学会联合倡议规范使用汉字;
 
4月初,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和国家新闻出版署联合下发《关于开展新闻出版、广播电视领域不规范使用汉字问题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明确,整治工作的清查范围包括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网络出版物及相关新媒体等,以及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节目、剧目、纪录片、动画片、广告及宣传品等。
 
在业界、学界专家看来,这一连串举措正说明不规范使用汉字的现象已经不容忽视,专家们不约而同地表示开展整治行动很必要。
 
“不规范使用文字的情况普遍存在。”云南省政府采购影视类专家库成员孙福民直言。
 
一些所谓的‘艺术字体’‘创新字体’,简单随性地对汉字进行夸张变形,以博人眼球、引人关注。这不仅背离了汉字的书写规范、文化内涵和审美趣味,更对广大群众形成了不良示范。在媒体的工作应用中,是必须要摒弃的。”河南广播电视台党组成员、副总编辑李波道出关键。
 
那么,媒体中不规范使用汉字的重灾区是哪里?危害几何?
 
重灾区主要是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和电视综艺节目。例如,部分媒体在起标题时喜欢用谐音字更改成语或俗语,以达到吸引眼球的目的;有些还直接将错别字当成‘标题党’。”谈及媒体不规范使用汉字的现象,广东财经大学网络传播学院副院长文远竹充满担忧,“不规范使用汉字对青少年影响尤其大,他们涉世不深,会将错误的成语当成正确的来使用”。
 
汉仪字库COO马忆原分析称,影视作品和综艺节目,以及部分宣传海报也是重灾区。“综艺节目出于抓人眼球的目的,往往选择表现夸张、氛围感重、脱离写作章法的字体,这些‘有表现力’‘有冲击力’的字体更有助于表达情绪,从而提高收视率。”
 
马忆原话锋一转,“长此以往,缺乏对书法历史、汉字历史了解的普通网友,往往会形成毛笔字就是这样的‘丑书’‘怪书’,进而误认为大开大合、龙飞凤舞的才是正统书法,形成了对于优秀传统书法的误区”。
 
并且,字体具有传播属性,若“丑书”“怪书”大行其道,特别是被图书、报纸、电视节目、网站等大众媒介广泛运用后,势必会误导公众对字体美丑的判断和审美追求。
 
不规范使用汉字在互联网的文化沟通、寻求文化共识方面,已经造成了一定的传播障碍,某种程度上这正是主管部门开展整治行动的原因。”在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毛湛文看来,“不规范使用汉字背后折射出部分网民的需求,其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在互联网文化环境中存在的不规范用词、不规范字体容易造成意义的塌方,不利于营造共通的意义空间”。
 


坚守规范vs寻求创新,如何平衡?


 
近年来,网络汉字谐音词的快速蔓延和发展已经对汉语言系统的字形、语音、词义和语言环境造成了一定冲击。当主流媒体积极拥抱互联网,轻松活泼、诙谐幽默的网言网语成为媒体彰显年轻态、有网感的重要抓手,在此背景下,谐音梗、英文词等被主流媒体频频用于新媒体端口,其中不乏圆圈体这样另辟蹊径、火爆出圈的案例。
 
媒体得了汉字“病”吗?
 
“创新是民族生生不息和发展进步的灵魂,汉字也不例外。”孙福民表示,从甲骨文到繁体字再到简体字,文字的创新改革适应了社会发展进步,适应了快节奏的社会生活需要。“主流新媒体平台的探索,是有节制和有限度的创意探索,网民反应不错,可圈可点。
 
李波分析称,自2014年“媒体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主流媒体主动识变、应变、求变,积极向年轻人靠拢、贴近,这是“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创新之举,理当予以认可和鼓励。“许多媒体追求年轻态、青春感,以充满网感化的语态、语句,增强和Z时代的青年们的沟通交流,在大时代、大规则的框架下,应该有适度的宽容。
 
值得探讨的是,在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使命之下,媒体怎样才能把握好规范使用汉字与巧妙创新、凸显网感之间的平衡点?
 
河南广播电视台始终以“规范方自由、创新有尺度”的守则和原则,一如既往地使用规范性的汉字字体。与此同时,为了拓展形式新颖、体裁新锐、内容新鲜的作品的边界和影响,搭建起与年轻一代的审美吻合、认知契合,河南台强化电视屏幕的“版面意识”,着力在节目编排、字形字号、色彩色型上下工夫、费心思,对相关元素进行精细组合、统筹安排,建构起一种有序的关系以及合理的视觉效应,从而实现电视屏幕简洁美、艺术美、技术美等多重维度。
 
“唯有其形体高度统一,使用者传递和接收的信息才能高度精准。媒体在追求年轻态中,不能偏倚,应当从现实出发,找到媒体生存发展与规范汉字使用之间的平衡点和坐标系,将融和度体现得恰到好处,允执其中。”李波如是说。
 
孙福民的观点更加直白易懂:“与时俱进,格局打开,适度的探索创新,网民喜欢的能接受的,我们就做,网民不喜欢的,就停止。
 


四招远离汉字“病”


 
作为中华民族语言的载体,汉字是具有生命力、承载了民族历史记忆的文化符号,已经融入了民族的血液与气质。
 
事实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关于“推行规范汉字”的规定还是2001年出台的文件,主要就使用简体字提出的要求,并没有涉及更具体、更细致的汉字使用情况。
 
那么,媒体怎样才能避免汉字“病”,从而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主阵地呢?
 
1.完善规则,分类治理
 
“从语言交流的角度来看,不规范使用汉字有必要进行治理。”毛湛文建议,在治理过程,一方面是依据国家相关规定展开,另外一方面也需要循序渐进、分类治理。
 
他进一步表示,网民创造的部分词汇背后是有其创造力的,例如有些小众亚文化是好的,针对这类词汇、字体可以通过引导、改造的方式,让它融入到主流文化中,因为主流文化也需要去吸收和接纳一些亚文化的存在的。
 
2.严格把关,树立正确导向
 
在李波看来,主流媒体可以从制度建设和长远目标出发,压实责任,健全机制,既做好规范使用汉字的表率,也创新形式和方式,加强引导与宣传,提高全社会的汉字规范使用意识。
 
河南台就从党组班子开始,各单位各部门严格按照要求,从正当渠道、正规路径选用适当的字体。相关单位也为干部职工配备了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标准性工具书,规范使用汉字成为了“全台共识”“全员共识”。
 
其实,《通知》也指出了方向——各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要将汉字使用情况纳入出版物质量检查指标体系,纳入日常审读和管理范围;对字形不规范、不美观的产品及时调整,引导其创作更多既符合市场需求又规范、美观的字库字体产品。
 
3.坚守语言文字正统、清流
 
文远竹提醒,媒体应注意主动担负起正确、规范使用汉字的责任,尤其是互联网时代,更要坚守语言文字正统、清流,不同流合污,树立正确的语言文字美感,不以丑为美,不标新立异。
 
具体来说,可以从五个方面入手。
 
一是不乱用、乱改成语、谚语、俗语等,二是不随便使用网络用语、网络用词,
三是慎用繁体字和生僻字词,四是慎用地方方言词,五是慎用外语音译的泊来词。
 
4.使用规范的字库、字体产品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0年年底,国内有字库厂商近80家、各类字体产品近5000款。相较于以汉字书写规范作为评价指标的出版物汉字使用管理规定,汉字进入专业字体库主要评价独创性、一致性、易读性和介质适用度四个指标,以保证字体能稳定、广泛地适用于多种场景。
 
在主管部门的号召下,专业字库企业积极开展自查自纠、严格审核把关入库字体,在某种程度上,媒体可以通过选用正规字库、字体,增加一道安全阀。
 
“媒体也不妨吸引有艺术设计方面背景的人才,从而增加美学方面的把关。”在马忆原看来,媒体还可以从长远考量,有意识地增强员工对汉字和书法等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素养提升。


访谈嘉宾简介

文远竹 

广东财经大学网络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传播学博士。曾任新华社记者,广州日报报业集团高级记者,战略品牌部党支部书记、研究室主任兼情报资源室主任。10余次获省级以上新闻奖,内参报道多次获中央领导批示。


毛湛文

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副院长。研究方向为新闻传播史论、媒介技术与文化。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各类课题10余项。


马忆原 

北京汉仪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COO,汉仪“ 字体之星 ” 设计大赛创立人、评委。中国中文信息学会汉字字形信息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出版协会书籍设计艺术工作委员会常委、中国服务贸易协会文化贸易分会常务理事、北京工业设计促进会理事。荣获第三届中关村文化创意产业十大创新人物、中央企业青年五四奖章。



  END  


往期推荐

攻略:一篇作品怎么去获得中国新闻奖?

公益短片也能拍出爆款?这家媒体的秘诀是什么?

让青年人影响青年人!共青团中央视频号释放青春正能量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传媒茶话会,点击“阅读原文”或访问yuanben.io查询【4ATZZL92】获取授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