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疫情中,媒体还能做些啥?“搭桥修路”做服务是个好招

陈莹 传媒茶话会 2022-08-06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们↓↓↓
自今年初以来,新冠肺炎疫情相继在长春、吉林、深圳、广州、上海、北京等地暴发,先后有多个大型城市实行“封闭式管理”“全域静态管理”。
 
疫情高发期,就是群众困难高发期。除了通过建设性新闻聚焦问题,引导社会讨论,激发情感共鸣外,媒体还能如何为社会治理现代化贡献传媒力量?
 
传媒茶话会结合媒体参与社会治理的实践,并对话相关专家,以期为媒体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提供参考和借鉴。
 
疫情之下,媒体积极为群众纾难解困
 
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治理的现代化离不开主流媒体的积极参与。尤其是在疫情防控处置中,要想又快又全又好的做好相关工作的应对、各类问题的处置,离不开具有即时性强、交互性强、传播力强、公信力强的主流媒体。
 
2022年上半年,全国多个大型城市接连遭受疫情,在疫情防控过程中,群众“急难盼愁”不断涌现。


以上海为例,今年3月至4月,上海疫情高位运行,形势严峻。突如其来的长时间全域静态管理、物资运力不足等原因,就医难、买药难、物资短缺等困难不断涌现。
 
上海本地媒体在及时刊发疫情防控相关新闻报道外,主动投身抗疫服务,从搜集信息、畅通渠道、推进处置等方面发挥媒体服务中台的职能,让前方和后方对接更顺畅、更高效。
 
例如,澎湃新闻推出“战疫服务平台”,覆盖权威发布、求助问询、就医指南、物资保供、辟谣、心理咨询等功能,几乎囊括了静态管理期间市民的主要需求。同时,澎湃新闻还联合腾讯健康推出 “上海三级医院停开诊地图”小程序,通过LBS直观地为用户提供附近医院科室停诊、开诊、恢复等信息。


再如,《解放日报》定期汇总并更新上海16区抗疫保供渠道、消保委抗疫团购信息,为市民提供一手抗疫物资信息;《新闻晨报》在微博平台、“周到上海”客户端开通“我要求助”服务平台;东方网上线防疫求助平台;新民晚报推出融媒体互助服务平台“战疫·帮侬忙”;上海人民广播电视台通过电话、公众号等渠道接收群众求助,等等。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已有中国青年报开通求助信息征集电话和邮箱、河南广播电视台大象新闻开通“河南抗疫+互助通道”、郑州广播电视台开通抗疫服务热线电话、焦作日报全媒体开通“抗疫互助媒体通道”等。

社会治理是一种宏观治理结构,落到实处就是一项项微观操作实践。在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的两年来,主流媒体或想方设法自行协调资源帮扶,或通过联系涉事机构解决,或转递给政府部门处理,在新闻报道本职工作之外,为疫情中遇到困难的群众提供直接帮助。可以说,主流媒体正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不断探索如何通过公共服务助力抗疫的路径。
 
数据真实反映出媒体发挥的作用。截至今年5月20日,由澎湃新闻“战疫服务平台”直接推动、已解决或正在解决的求助信息有1200余条,转报给市、区有关部门的线索近3800条,在腾讯新闻开设的“上海战疫互助”入口曝光量超千万。
 
媒体在社会治理中的服务中台作用日益凸显
 
在纷繁复杂的疫情环境中,作为社会公器的媒体,不仅承担了做好宣传报道的本职工作,更创造性地发挥了服务中台的作用——通过媒体将公众的需求和政府的资源进行无缝对接,为政府决策提供辅助支持。
 
有业内专家分析称,新闻性和服务性是新闻的两个基本属性,缺一不可,互为依存,不可割裂。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媒体机构的服务范围更广了,服务链条更长了。“新闻是信息服务产品,新闻的目的是服务,离受众越近的服务越有价值”。
 
过去两年来,主流媒体积极推出抗疫服务平台、救援通道,正是发挥了“新闻+服务”的优势,倾听群众呼声、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从而成为防范“疫情、社情、舆情”风险叠加的“导流阀”。
 
今年4月11日凌晨,一条“市民一家三口阳性,其中9个月的宝宝正发着高烧”的微博牵动众人心,澎湃新闻从领导层到记者,多方连夜联系,并通过相关渠道请求上级主管部门关注协调。最终在各方努力下传来好消息,求助人一家三口坐上转运车前往医院。
 
“媒体很重要,你们是社会的良心。”求助市民发来这句话。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漆亚林看来,媒体对于社会治理具有天然的功能,尤其是新型媒体平台,它们在防疫期间开辟平台或定制栏目、专题,通过对防疫中的用户需求,发布更具有实用性和服务性的防疫信息,解决老百姓的痛点问题,有利于消除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社会风险、心理恐慌和焦虑,同时消除疫情中出现的负面情绪和茫然无助,实质上就是参与社会治理和国家治理。
 
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马嘉也曾撰文指出,传媒力量的运用与现代国家治理密切相关,与现代国家治理方式及其运作理念密切相关,如何运用传媒的影响力,是有效治理的关键。
 
进一步增强服务功能,深度服务社会治理
 
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一些群众存在焦虑、恐惧心理,宣传舆论工作要更加大力度,统筹网上网下、国内国际、大事小事,更好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更好维护社会大局稳定。”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当下,主流媒体作为社会治理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需要更多、更好的承担起沟通信息、抚慰民众、动员社会的重要使命。
 
通过两年多的实践探索,媒体也在群众需求中动态完善、主动总结、进化迭代自己的服务功能。
 


澎湃“战疫服务平台”主要参与者、澎湃新闻大都会新闻部副总监李闻莺分析说,从平台走势来看,疫情发生后群众求助数量基本与当地疫情发展形势相吻合,当疫情处于高位时,群众的求助信息也急速攀升。
 
从发展阶段性来看,前期物资保供方面的求助相对突出,特别是最早一批进入静态管理的市民,前期准备时间较短,更早面临物资不足的困难。此后,随着静态管理持续,市民用药需求一度激增。
 
从求助内容来看,集中在就医配药、物资保供、阳性感染者转运、老人儿童孕妇等特殊群体关爱照护、返乡申请,以及其他涉防疫措施等。
 
此外,部分缺少居委会业委会的商住公寓住户、不擅长用手机“抢菜”的高龄独居老人,以及一些建筑工地工人,也是较多遭遇物资匮乏的群体。这种需求贯穿静态管理期间。
 
面对扑面而来的海量求助需求,媒体总结出应对群众求助的多种解决方案。
 
例如,澎湃新闻战疫服务平台的主要解决方式是跑线记者联系相关部门、逐条推动。与此同时,与上级主管部门、上海16个区相关部门以及市商务委及时建立相关对接通道,协调解决来自平台的部分求助。
 
再如,对于确实缺少政策指引的疑难问题,新民晚报通过速报、内参等形式报送决策部门加以推进。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面对形形色色的各类求助,媒体解决不了的问题客观存在,平台信息滞后等功能性问题也有待提升,媒体参与社会治理还有不少可以提升的空间。
 
未来,媒体还可以从哪些方面进一步加强社会服务功能,深度服务社会治理?
 
漆亚林提出三条建议。一是善于运用UGC内容,从中甄别、发现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丰富来自社群和基层的信源;二是积极参与到网络内容生态治理之中,打造主流流量产品,澄清谣言,引导舆论;三是针对群众防疫的实际问题,从建设性新闻的角度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

本文部分图片由花瓣美素提供

  END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传媒茶话会,点击“阅读原文”或访问yuanben.io查询【9JAVGO1S】获取授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