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媒体除了曝光,还能怎么保护儿童?

葛畅 传媒茶话会 2022-08-06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们↓↓↓


2013年5月,海南某学校校长带未成年女孩开房事件被曝光,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此后20天内又有7起女童被性侵的事件集中被媒体曝光。
同年6月1日,全国百名女记者联合京华时报、凤凰网、人民网、中国青年报等媒体单位发起了“女童保护”公益项目,致力于普及提高儿童防范意识,保护儿童远离性侵害。
9年过去了,这项由新闻界发起的“女童保护”项目改变了什么?新闻界还能为儿童保护做些什么?
围绕上述话题,国际儿童节前夕,传媒茶话会对话北京众一公益基金会副理事长、女童保护基金管委会委员、《中国报道》杂志执行主编徐豪,和他一起探讨儿童保护中的媒体责任。


“女童保护”项目改变了什么?

从谈“性”色变到正视儿童性教育,徐豪和“女童保护”项目的发起人、工作人员、志愿者等,与其他推动者一道,已用了9年时间。

“这个防性侵带‘性’字,什么内容呀?会不会把我们的学生教坏了呀?”“在我们这里讲这个防性侵,别人会不会以为我们学校发生过这种事情啊?”

项目初期,“女童保护”志愿者联系广州一所学校开展讲座。当地学校的校长直接发出这样的疑问。

“女童保护”发起人、凤凰网副总编辑孙雪梅在进行儿童防性侵讲座授课

在经济发展水平很高也很开放的广州,都能遇到这种谈“性”色变情况,徐豪感到十分惊讶。"人们对性教育还戴着‘有色眼镜’看,很多人都不理解,不支持。"

徐豪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还是基本的性教育缺失,他认为让孩子、家长、社会愿意接触性教育,是保护儿童、预防性侵害发生的第一步。2013年发起之后,“女童保护”团队便编撰教案,联系专家,一起设计修订课程内容,培训讲师,到各地授课。

随着项目的开展,许多令人欣慰的转变也在发生。徐豪印象深刻的是在河北承德的一次宣讲。

当“女童保护”志愿者讲师在学校给孩子讲课时,有很多家长因担心“教坏了孩子”而趴在窗口听。当志愿者讲完的时候,很多家长立刻把志愿者围住。但迎面而来的不是质疑之声,而是家长们的表扬。原来这些家长早就想给孩子讲这些方面的内容了,只是不知如何去讲。

9年多时间里,“女童保护”研发了儿童防性侵课程的儿童版、家长版,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了活动,培养了300多个执行团队,考核通过上万名讲师,目前平均每月开展两千余次线下线上讲座。截至2022年3月底,在全国面对面授课覆盖儿童610万人、家长70万人。

团队2018年还推出针对六年级到初三学生的“拥抱青春期”性教育课程,截至2022年3月底覆盖青春期学生近15万人。

3月2日,2022年“女童保护”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座谈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办

在一场场的课程讲座和宣传活动推动下,也在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女童保护”参与和见证了人们从谈“性”色变逐渐正视儿童性教育,对待性教育的传统观念正在发生可见的改变。

新闻界能够为儿童保护做些什么?


  1. 推动制度完善保护儿童权益

媒体及媒体人推动儿童保护,不是只停留在社会公益活动层面,同时应该推动与儿童相关的制度、法律进一步发展完善。

在9年的工作中,“女童保护”项目作为媒体人发起的公益项目,在团队的不断努力下,吸引了很多社会各界有影响力的人物参与,共同推动有关未成年人保护的相关制度法律的完善。

自2014年起,“女童保护”团队每年举办“女童保护”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座谈会,希望通过人大代表向全国人大提交议案、政协委员向全国政协提交提案推动相关法律制度的改进。

完善的法律法规是保障儿童权益不受侵害的最有力武器。为了更好地保护祖国的花朵,媒体及媒体人需要不懈努力,发现现有儿童保护制度上的不足,主动发声,并用实际行动助力相关制度完善

  1. 保障儿童媒介使用安全

儿童因为心智不成熟,对信息的筛选和判断能力弱。在纷繁复杂的网络和新媒体环境中更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侵害,所以媒体作为信息的发布者和把关人,有责任和义务保护儿童的媒介使用安全。


这需要媒体和媒体工作者必须关照现实,通过技术手段,过滤不良信息,并提高对儿童隐私的保护。针对儿童认知和判断能力不足的情况,媒体及工作者加强对儿童的引导,引导儿童关注积极、健康、阳光的内容,帮助其建立正确的三观。

徐豪分享到,“女童保护”通过线下课程和系列网课、动画,以及相关传播,提升孩子和家长的自我保护意识。但媒体及互联网平台,也需要净化针对未成年人的环境,提供合适的内容。

3. 保护儿童隐私

徐豪特别强调媒体和媒体人在报道涉及儿童被侵害案件时应当秉持的原则,即不暴露未成年人隐私。这关乎受侵害儿童能否走出阴影,回归到正常生活。如果处置不当,会对受侵害儿童造成二次伤害,对孩子的心灵造成难以愈合的损伤。

徐豪分享了一个案例,曾经有一个未成年少女被囚禁在地下室,长期被强奸,在她获救之后很多媒体纷纷报道这个事件。在报道过程中,有些媒体非常详细地把她住的医院,甚至是床位号都曝光了出来,让这个本来就深受伤害女孩的隐私曝光在公众眼下。在之后的生活中,她有可能长期被一些人指指点点,甚至在隐姓埋名搬到另外一个地方都有可能被认出。

媒体要注重保护儿童隐私,才能保护好孩子的未来。

4. 提高专业化程度以应对挑战

在谈及媒体人推动“女童保护”乃至所有儿童的保护还存在哪些问题时,徐豪说,目前“女童保护”做的是儿童防性侵教育和青春期性教育,但性教育是终身的。为此,“女童保护”今年也启动了分年龄段的性教育教案研发,范围从幼儿园到初三。

但是,即便研发了系统教案,专业的讲师培训也需要非常多的时间精力,最终还是要回到校园体系里,在教育系统培养出更多人。

对媒体人来说,在内容上,做涉及儿童的报道时,媒体及工作者要广泛的涉猎儿童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知识,以提高在报道和分析相关新闻时的权威性和专业度,保证宣传儿童保护内容时的准确性和引导性。

在形式上,媒体及工作者需要掌握运用融媒体思维,通过多种媒介形式专业化融合,使儿童保护相关内容更加生动展现在大众面前,提高项目的影响力,吸引更多人参与到保护儿童的行列中。

文中部分图片来源花瓣美素

编辑|薛丹阳

  END  


往期推荐

中国新闻奖拆掉“篱笆”之后,会对参评媒体有何影响?

警惕!新闻插图别出错,一不留神被骂成下一个人教社

景甜被罚,媒体该如何防范“问题广告”?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传媒茶话会,点击“阅读原文”或访问yuanben.io查询【26NI3LHY】获取授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