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传教授玩视频号,玩得过网红吗?

薛丹阳 传媒茶话会 2022-08-06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们↓↓↓

热点事件屡见不鲜,不少网红借势走红,借着传播学知识聊热点事件的观点型博主更是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


2020年微信公开课过后,张志安决定带着自己的小团队,以视频号作为主阵地,在多个平台同步输出知识类视频,希望在社交场景中用短视频“卷入”更多的圈层,让学界、业界、政界、商界更好的互动交流。


同年6月,他开设了视频号“张志安”,如今粉丝已经突破1.4万。


作为少数同时活跃在学界和业界的新闻传播学者,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原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张志安的视频号找到了什么新的切口?又关注哪些焦点现象?他能玩得过网红吗?

讲知识,谈网红不懂的事

小红书“违禁词”盘点、企业危机如何预见、哪个平台是广告主最爱、女性在内容创作和内容消费上的趋势及表现……

 

这些话题似乎常常出现在各大观点输出型网红的选题榜单中。


当然,这些同样是张志安的选题。


同样是输出知识,他的视频内容有什么特别之处?


1. 拒绝爹味说教,坚持干货输出


与观点型网红多以自身经验套用传播学理论不同,张志安的视频往往以全球权威机构或公司发布的数据报告为依据,并在此基础上用实例分析热点话题,用通俗易懂的话输出专业的知识。


例如,在《2021年什么内容最出圈》这条视频中,张志安以新榜发布的报告为依据,结合不同平台账号的涨粉情况,如快手账号“快手小店”一年涨粉7617万,小红书账号“哦吼小闪电”、B站账号“罗翔说刑法”一年涨粉84.9万、944万,对比后总结出不同平台上火爆账号的共同点——内容质量、选题方向、账号的个性化程度


同时,也总结出各大平台的差异化亮点和平台战略。


如微信公众号在追热点、写硬核内容的基础上开始向视频转型,不再局限于图文的创作模式。

除新榜外,视频还会使用Hootsuite、知微危机案例库、QuestMobile等平台发布的报告作为数据来源。


同时,不同于“教你怎么做”的网红博主,他的视频不掺杂“我觉得”式的经验输出,并将核心内容转为文案,让受众在选择观看短视频以外,也能在评论区迅速了解视频内容。


视频号内容截图


此外,偶有在评论区质疑的网友,张志安也会与之互动。


当网友说关注平台不如关注国家网信办时,张志安回复道,“市场机构盘点重趋势,政府部门政策重监管。两者可互补。


2. 拒绝情绪绑架,坚持理性输出


“互联网传播最典型的一个特征就是情感传播。”


张志安说,不论是素材本身,还是拍摄视角,短视频常常会选取最具情感张力的瞬间,采用具有主体参与意识的拍摄手法,让观众在第一时间就看到内容的高潮部分,最大程度的调动观众的情绪。


事实上,不少新闻类短视频也在适应互联网平台中的情感传播逻辑,用背景音乐、弹幕等手段来强化情感,增强互动,促使更多的网民转发和评论。


但作为观点输出的知识类账号,张志安发现,好的内容仍然会受到大家的认可。


例如《平台企业离职潮,互联网会变成传统行业吗》这条视频,开篇亮明观点:“互联网不会变成传统行业”。


接着,他从产业互联网、互联网产业周期两方面论证,最后得出结论:互联网经历行业周期是正常现象,在下一个新周期孕育之前,增速放缓是暂时的,信息技术跳跃式发展的大逻辑不会改变。

在评论区,也常有人为内容点赞。


视频《平台显示账号IP属地,这会侵犯你的隐私吗?》解释了“IP属地”和“IP地址”的概念,化解了部分网友的担忧。


有人评论道,“又涨知识啦…两个词还真容易混淆”,“谢谢张老师解读”。


另外,不同于网红账号使用复杂的运镜和带动情绪的BGM,张志安的视频没有多变的拍摄手法,偶尔会使用同一首BGM作为视频叙述的点缀。


“作为传播知识的账号,我还是追求内容的‘价值感’,避免因视频过度娱乐化而失去严肃事实和专业知识传播的意义。”

追焦点,说大家关心的事

正如张志安视频号中所说,以微博、微信、抖音、淘宝等为代表的互联网平台满足了网民对资讯、社交、娱乐的根本需求。


平台的每一个新动作,也关乎着每个用户的生活。


那么他是如何找到焦点话题?又着重关注哪些现象呢?

 

1. 70后的思考+95后的观察

 

张志安的视频号生产团队可以概括为“1+1+3”


第一个“1”是核心录制者,第二个“1”是剪辑,而“3”是由3个95后、00后组成的选题策划者。

 

视频中一部分案例来自于第一个“1”,张志安以70后学者的视角观察调研和体验。


除了走访企业、与媒体人深度交流以外,他近年来也在带领团队研究平台社会的相关话题。

 

例如平台中的数字劳动问题。


“我在坐车的时候就会跟司机聊天,听他们讲自己怎么和平台的抽佣制度斗智斗勇、他们选择转移平台的原因,或是他们的社会保障现状等。”张志安说。

另一部分案例来自于“3”,这些95后、00后从年轻人的视角观察生活。


例如小红书、“她经济”,这些都是年轻人关注的内容。


“70后的关注思考,加上95后的观察体验,这样我们就能保证话题的新鲜度和多样性。”


2. 关注行业变化,紧跟发展前沿


“过去一两年,全球的平台治理属于强势监管阶段。不管是美国还是欧盟,对超级平台的监管都在强化。而中国的互联网强监管,正在从内容监管转向市场和数据的监管。”


张志安表示,整个平台经济发展的当下,国家的公共政策有上述这样一种热点偏向,因此关注的内容会较多侧重于平台经济、传统行业的数字化转型。


同时,也关注在个人隐私保护条例、反垄断条例出台后,平台出现的变化和对普通网民的影响。


正如张志安所说,当前平台媒体、平台经济和平台治理的重大问题,关乎网民线下和线上生活的时间分配及数字生活质量,也不断考验着国家和社会


关注平台,也是关注自己的生活。

切口新,聊网红不聊的事

张志安的视频号以互联网平台为切口,着重谈平台经济、平台治理等现象,而这些,都是网红不聊的事。


他为何以此为切口,又为何关注这些现象呢?

 

1. 平台“基础设施化”趋势明显

 

“全球学者和业界的共同观察都发现,从传播研究角度看,超级平台越来越多的呈现出一种基础设施化的趋势。”

 

张志安说,世界范围内,各类互联网超级平台已经成为年轻人数字生活、社会连接的基础设施,并创造出一个全球化的沟通体系


在中国也同样如此。


大家的日常生活离不开外卖、短视频、娱乐、网络购物和新闻资讯。

 

如今,网络化社会已经变成了一个深度媒介化的景观,所有的媒介连接都跟数字化手段和技术平台紧密相关。


而平台则是网络化社会里的核心枢纽,也成为连接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社会的数字中间基础设施。

 

2. 更易触及社会重大议题

 

“当平台基础设施化以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所有现象行为几乎都会跟平台发生深刻关系。”


张志安提到,不论是西方国家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所展开的“俄乌冲突”舆论战,还是疫情期间的健康码提取,或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其背后都关乎平台运作体系,关乎平台助力和互动关系。

 

因此,关注平台,能够从社会科学的角度触及社会治理的重大问题。

 

3. 有助于打破学科内卷

 

除了新闻传播学,其他学科也在从不同的角度关注平台。

 

例如,从计算机、人工智能的角度,可以关注平台的程序开发和运作;从政治学的角度,可以关注平台背后的政商关系变化;从人类学的角度,可以关注平台中的数字劳动。

 

因此,以平台为切口,能够让大家从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多个层面关注平台的反垄断、平台的隐私保护、平台经济和传统经济之间的融合。

 

张志安认为,与平台相关的研究问题可以跟现在新媒体传播领域的大部分问题发生交集。


同时,平台作为一个研究对象,它所具备的跨学科特点,有利于打破学科内卷,同时促进跨学科的交流。

 

如果你也对平台感兴趣,希望在热点事件中获得一些冷思考,不妨关注他的视频号,了解更多与平台相关的话题。

扫描上方二维码,直达视频号~


  END  


往期推荐

不止于娱乐,游戏的这几点价值,媒体注意到了吗?

单篇文章阅读量过千万,单本书点击量一亿+!融媒体书的爆款密码找到了!

网信办:互联网用户账号不得假冒新闻媒体名称!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传媒茶话会,点击“阅读原文”或访问yuanben.io查询【KX9SY88I】获取授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