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女幼师喂避孕药?母亲杀16岁女儿?网络信息不核实就发布?

裘真 传媒茶话会 2023-07-24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们↓↓↓

6月20日一早,#女幼师给幼儿喂避孕药#的话题就冲上了微博热搜榜,到了下午#网传岳阳一母亲杀死16岁女儿#的新闻再次登上热搜。不少主流媒体和商业媒体直接综合网络上的信息,在没有采访当事人或向第三方核实事件真实性的情况下,就进行了公开报道。因为话题够劲爆,收割了一大波流量。



很快,当地警方对上述信息进行了辟谣。媒体也再次转发警方的辟谣,进行流量的二次收割。



这一系列丝滑流畅的操作是当下一些媒体面对热点话题的惯常操作手法,不论事情真相如何,如何反转,这些媒体总是站在流量的风口上,高高起飞。


但,我们想问:网络信息不需要核实就可以发布吗?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个为新闻界普遍接受的关于新闻的定义强调了新闻的时效性和真实性。一则未经核实、确认的信息又如何能算得上是新闻呢?


有人会说,不是不核实,只是把核实后置了。新媒体时代,新闻更新的速度都是以秒计算的,如果等核实完了再报道,黄花菜不都凉了?为了确保时效性,先报道,随后再跟进最新信息,只要最终把准确信息公布给用户不就可以了吗?


以第一篇报道为起点,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完善内容,核实信息的做法在新媒体时代确实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我们也不得不警惕这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第一,在事件刚发生的时候,公众对根据新闻报道提供的信息形成对这件事情的态度,并且这种先入为主的态度还很难改变。比如,“女幼师给幼儿喂避孕药”的新闻曝出来后,就有不少网友将其上升到了男女对立的层面,仇男、仇女的声音不断发酵。


第二,为了抢时效、抢速度、争首发,新闻变得更加碎片化,媒体也放弃了自己把关人的角色,一股脑把未经核实的信息推给公众,公众看似获取到的信息越来越多、越来越及时,但获取到真实、准确的信息的难度却不断增大,对公众自身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三,在各种碎片化的信息充斥之下,公众成为了“新闻游牧者”,这导致公众很难像追连续剧一样追一条新闻。这就导致,即便后续媒体跟进了,甚至是完全推翻了之前的报道,也很难确保让所有公众都接收到新信息。所以经常发生的一个场景是,几个朋友聚在一起,A说,之前新闻上说的那个什么事,是真的假的?B说,哎呀,这个已经辟谣了。A说,是吗,这个我还没关注到。


这些问题最终导致的后果就是媒体逐渐放弃去伪存真的把关职责,公众很难轻易从新闻中找到关于事件的真实、可靠的报道,不知不觉中,未经核实的新闻报道成了阻碍公众获取准确信息的噪音。


某资讯聚合平台曾说:我们不生产新闻,我们只是新闻的搬运工。而现在又有多少媒体不核实新闻,只做信息的整合者。


任何时候,新闻工作的实质都是用核实作为约束,尤其是在信息快速传播的新媒体时代,更应该成为每个新闻工作者坚守的价值底盘。


主编:刘娟
作者:裘真
排版:马玉珂
校对:李媛 毛洁

  END  


往期推荐

短视频没流量、没引导力?这几条创作秘诀,你用得上!

这个媒体的公益项目,凭啥能让境内外媒体报道近7000篇次?

鼠头鸭脖真相大白,回应舆论关切必须实事求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