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记者采访被问:你有什么底气采访我?你能写出什么新花样?

传媒评论 传媒茶话会 2023-10-11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们↓↓↓


导 读


有人说,艺术没有诀窍,艺术是人情的往来。
“人物报道与艺术异曲同工,也是人情的往来”,这是浙江省台州市新闻传媒中心的任健采写了众多人物的最大感受。
人物报道不是口述实录,而是蕴含灵魂和关怀的非虚构创作。需要记者与采访对象建立强烈的情感链接,捕捉对方鲜明的精神特质,写出有温度、有价值的文字。


“工夫在诗外”

——提前做足功课,打开采访对象“心锁”,让采访交流更顺畅


一次成功的采访,离不开前期充分准备。

我印象最深的人物专访,是采访浙江利民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原董事长、全国劳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池幼章。池幼章是台州乃至浙江企业界传奇人物,他创办的企业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时风光无限,后来随着市场形势变化,企业陷入低谷,他也淡出了公众视野。

接到采访任务后,有人告诉我,老人深居简出,一般不接受采访。一开始联系他时,果然是短信不回、电话不接。几近放弃时,他终于来电约记者谈谈。

为了做好报道,在采访前我找到多年来有关他的报道资料,并读了鲁冠球、褚时健等名企业家的传记,心想他们是同龄人,了解他们所处的时代,便于更好地理解池幼章和他的时代背景。此外,又通过朋友,侧面了解他的性格喜好,还有家人基本情况。

一见面,迎来一串连珠炮:“你有什么底气采访我?”“采访过我的记者很多,你能写出什么新花样?”迎着他肃然的目光,我并未退缩,微笑回答问题:“您是最优秀的企业家,报社就派出最优秀的记者来采访您。”自信又自嘲的回答,让气氛缓和了下来。

之后,根据事先掌握的资料,我提出的问题始终在老人的兴趣点上,努力用平等视角将他还原为真实的人:一个深爱孙辈的老人,一个创业失败后蛰伏起来深刻反思的企业家,一个知恩图报的重情重义的人。

话题慢慢打开。三个多小时的对话中,他说了很多,说年轻时蒙受的不白之冤,说创业的种种艰辛,说欠下巨额债务时承受的压力,说他和李书福之间的交往,说热爱的俄罗斯文学,说教育体制改革,说童年时寄人篱下的感受,说外孙女挽着他的胳膊散步聊天的幸福时刻……采访十分顺利。

人物报道《池幼章:我将再起》,在《台州日报》见报后,反响较大,新华社、省级媒体等纷纷跟进报道。

池幼章:我将再起作者:任健,来源于中国网

上世纪70年代中末期,中国终于走出了一个时代的阴霾。年过不惑的池幼章在经历了长达29年被打成“反革命”、初恋情人迫于压力转身离开、文学作品不能自由发表、开除公职等一连串难以承受之重后,终于等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979年,怀着让更多老百姓穿上皮鞋的朴素愿望,黄岩县利民皮鞋厂应运而生(后改为浙江利民皮鞋总厂)。之前,中学老师池幼章被批为反动派占领了无产阶级的讲台,开除出校停发工资。依靠养牛、卖柴养家糊口,靠办象棋厂等积累了第一桶金。


“天牌皮鞋走天下,一路风光一路情。”1979开始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坐落于黄岩方山脚下的“利民”推行一周5天工作制,工作日提供免费午餐;打破大锅饭实施多劳多得的计酬方式;挑选精兵强将组成荣誉车间——“天牌车间”专门生产高档皮鞋;大胆尝试改革工资分配制度,在普通员工只有几十元工资的情况下,给顶尖技术人员一次性5000元奖励;每周一举行升国旗仪式;企业有专业园丁和养鸟师傅……被禁锢太久,池幼章有太多关于现代企业管理的想法需要实践。一系列改革措施,让“利民”走上了发展快车道。


“天牌”成为浙江省著名商标,获省、部优质产品,像广告语宣传的那样一路风光——先是进驻上海第一百货公司,再在全国各大城市的大商场设立专柜。鼎盛时期,“利民”曾砸下5万元广告费,在《台州日报》包下头版做广告。整个版面赫然一只“天牌”皮鞋和那句耳熟能详的广告语。5万元在20多年前并不是小数目,可谓开了报业广告创意之先河。池幼章的大手笔大气魄由此可见一斑。


池幼章本人也收获大量美誉——1989年接受西方八国媒体20多名记者联合采访,被《法兰克福报》誉为中国当代杰出企业管理者;1992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95年,获全国劳模称号;1996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吴邦国率团视察“利民”,应池幼章之请求提笔写下:实事求是、自强不息。这八个字,是池幼章的人生格言,也是“利民”的厂训。


9月11日,记者来到位于黄岩澄江街道的浙江利民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进入厂区,首先看到的是一个大石块,上书红色大字:厚德载福。走进办公大楼,墙面上是池幼章和李书福的巨幅合影,两代企业家的目光朝着同一个方向。


记者见到了池幼章,在一间整洁明亮的大办公室。


窗台上,三角梅恣意绽放,明媚而热烈。82岁的池老一派儒商气度,思路清晰,语速平缓,看不出不久前经历过一场被他自己形容为“九死一生”的大病。


交谈中,池幼章毫不留情地剖析自我:世纪之交,我被鲜花和掌声冲昏了头脑,看不到行业的变化,没有及时掌握瞬息万变的市场信息,加上温州鞋业异军突起,“利民”的市场份额不断萎缩,似乎一夜之间企业陷入了困顿。


池幼章指着墙上的“坚忍”二字告诉记者:“在被打成‘反革命’时,在‘利民’举步维艰时,我是靠着‘坚忍’走过来的。”


2000年前后几年间,池幼章在方山脚下蛰伏蓄势,在苦苦支撑中不断寻找新的方向。


2003年,67岁的池幼章在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的大力支持下,转型生产汽车配件,很快扭转了困顿的局面。时隔多年,池幼章说起当年朋友们的慷慨解囊,很是感慨。池幼章特别提到他的朋友王咪:“在‘利民’陷入困境时,王咪曾经抱着30多万元现金到厂里支持我,门卫看他好像抱着炸药包,硬是把他拦下了……”


在今年新投产的搪塑车间和阴模吸塑车间,偌大的机器有条不紊地运行着,工人们忙着打包、装箱。“吉利”派驻“利民”的研发人员李宏华介绍:这几个新车间的设备购自德国、日本,耗资几千万元。目前,“利民”生产的汽配产品在整车中占二十分之一,是“吉利”的核心供应商。


“吉利”10多个人的研发团队长期助力“利民”,对于“利民”的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李宏华说:“李书福董事长很希望池老师身体健康,做得开心。”


关于池幼章与李书福之间的关系,坊间的说辞版本不一。不久前,李书福在《台州日报》发表“致敬改革开放四十周年”长文《我是放牛娃》。文中写道:我们研究、生产摩托车,应归功于当初的黄岩市企业家协会主席池幼章老师,他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在此,我向池老师表示感谢。


记者请池幼章谈谈对李书福的看法时,池老引用了《诗经》里的一句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他说:“李书福是巍巍高山,我是一履平地;李书福是汪洋大海,我是一潭池水。我与李书福是忘年之交、知己之交。这是我一生中的大幸。李书福既是一位卓越的企业家,也是重情重义的普通老百姓,我对他怀着深切的感恩之情。”


厚德载福。厚德者,在有能力时乐于助人,在得到帮助时,感恩惜福。池幼章说:“衡量一个人是否厚德,要看他做了什么,更要看他不做什么。比如‘行贿’这两个字我是认得的,但从来不做,不能害人害己。”


1951年,15岁的池幼章还是一名学生,在一次练粉笔字时,把“抗美援朝”误写成“抗朝援”,尽管立马擦掉重写,不料还是被同学检举,大会大批小会小批,被定性为“反革命”。之后,又被子虚乌有的“圣母军事件”牵连,此后的人生,因为“这两件事”,劳教批斗检讨管制开除公职……直到1980年彻底平反。


即便是至暗时刻,从小熟读诗书崇尚孔孟之道的池幼章始终相信总有出头的日子,始终相信人性的光亮。


池幼章说最满意自己的一点是:既喜欢文学家的形象思维又喜欢哲学家的逻辑思维。他说:“有着这两点的交融,不至于在跌入谷底时过于悲观,也不至于在成功时忘乎所以。”


池幼章对文学情有独钟。18岁时,小说处女作在《浙江文艺》发表。21岁时,成为慈溪文学刊物《杜湖》主编。1963年劳教期满回故乡黄岩务农时,化名在《浙江日报》副刊和《东海》杂志发表小说,起了个新笔名敦夫,人称“敦夫先生”。他发表在《东海》杂志的《石俊力战难碰毛》,于1964年5月1日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全文播发。如果不是因为“反革命”这顶帽子和后来的“史无前例”,中国可能会多一名作家。


如果不当企业家,池幼章也可能成为教育家。在黄岩城关中学当语文老师时,池幼章特别重视学生写作能力的养成,他撰写的关于加强写作教育的多篇论文,署名黄岩城关中学语文教研组发表在《文汇报》和《中国教育报》上,在教育界引发震动。


“这辈子当不了作家,我就设立‘池幼章’文学奖,鼓励青年文学创作者。我还与不少作家交了朋友,比如郑九蝉、钱国丹、林海蓓等,钱国丹去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劫与缘》,主人公池望舒的原型就是我。”说起文学,池幼章仍然兴致很高。


“《孙子兵法》讲究进可攻退可守。如今的‘利民’前有引路人李书福,后有接班人池宁平(池幼章长子),今年企业产值有可能超8个亿,明年有望超10亿元,甚至有更好的发展前景。我现在也算到了进退自如的自在境地。我深刻认识到在提倡高质量发展的当下,只有进一步抓好质量的提升,才能实现有效发展。”池幼章说,“我将再起。”


“您不是已经东山再起了吗?”


“不是已经再起,是将再起。现在很多年轻人太急了,什么来钱快就干什么,发展实体经济急不得,得徐行。”池老音量不高但语气不容置疑。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回望走过的人生路,我认为三句话可以概括:敢于肯定自己;勇于否定自己;善于重塑自己。”池幼章总结道。


很多人不理解,池幼章82岁了,为什么还不退休?


对于不解,池幼章很淡然:人有选择自己活法的权利,没必要太顾及别人的说法。含饴弄孙是一种生活方式,老有所为是另一种生活方式。


记者采访当天,池幼章正在给吉利控股集团总裁、老友安总写信,信中跟朋友唠嗑:“……我如今尚在一线操劳着,绝非为了多挣几个钱,也绝非为了扬名显姓。今日之我,钱也有了,名也有了,到底图什么?是的,我有所图,图的是创造业绩,感恩党、感恩‘吉利’……”


池老写信用的纸,是另一面打过字的普通A4纸。

 

    记者手记

  与“利民”同行


黄岩县利民皮鞋厂、浙江利民皮鞋总厂、浙江利民鞋业有限公司、浙江利民实业有限公司、浙江利民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池幼章的企业一路发展,始终围绕“利民”二字。


池幼章的人生也与“利民”紧密相连。“我们老夫妻现在与女儿女婿住一起,家里离厂区只有三五分钟车程,与‘利民’越来越密切了。”池幼章笑言。


与“利民”紧密相连的还有很多年近60岁的老员工,他们从方山下一路相伴来到澄江街道。“现在的车间主任基本是‘老利民’。”池幼章说,“这些老员工跟‘利民’荣辱与共生死相依。”


池幼章说起一个场景:有一年在广州出差出了车祸,断了好几根肋骨,在广州住院住了近一个月。出院后回黄岩,到工厂时已是傍晚,早已过了下班时间。当坐着轮椅的池幼章出现在厂区大院时,近千名员工从车间里涌出来,有些员工当场落泪……池幼章说:“感人、难忘。”他们都是“利民”的同行者。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原文


“人生交契无老少”

——学会换位思考,与采访对象共情,建立信任和友谊


共情,是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提出的概念。人物采访中的共情,意味着记者要通过语言、态度、行动等彰显人文关怀,使采访对象感到被尊重、理解、接纳,从而拉近双方的心理距离,激发采访对象的表达欲望。

在采访全国漫画艺术最高奖“金猴奖”得主、著名人物画家蒋文兵时,一坐下来他就拿出一本诗集,讲起诗集作者的坎坷经历,话题扯得很远。起初心里焦急,但转念想,自己和蒋先生已经二十多年没见面,这算是暖场吧,便静心听他继续谈诗人和他的诗,同时接过诗集翻看了序言、后记,并谈了一下自己的看法。大约二十多分钟后,我提出希望借阅此书,既表达了对对方的尊重,同时又自然止住了跑题,把采访重新拉回到正轨上来。

后来,这段关于诗人的交谈被写进“记者手记”见报。

采访被誉为台州“最牛农民”的俞玉林时,他的善良、他的眼泪都让人难忘。老俞童年时没穿过鞋子,只上过9天学。15岁时,徒步93天到山西大同煤矿打工,后来又去新疆种粮食、造林等。积攒了上亿元资金后,他回到故乡黄岩,在宁溪、上郑一带搞乡村振兴项目。

采访当天,老俞一路带我们看他的项目。看到一些老人不紧不慢聊着天铺石子路,我不解地问,为什么不叫年轻人干呢,年轻人干得又快又好。他回答:“让老人们有去处,也趁机给他们发点钱,可以吃好一点。”这样的善心善意,让我眼睛一热。

午饭时,我从这一细节入手,和老俞边吃边谈,继续往人物内心深处挖掘。老俞也更加打开心扉,从自己受欺负吃不饱的童年,讲到之后闯荡江湖的艰辛和遇见贵人的传奇经历,讲到动情处,多次哽咽落泪,离席平复心情再返回坐下。

我把这些感人的内容都写进了人物报道中,许多人读后反馈说细节感人。

俞玉林,够牛的
作者:任健/文 李 平 王有献/摄,来源于台州日报


▶有时工地人手紧张,俞玉林(左)会充当小工,跟工人一起干活。

俞玉林1965年出生。1980年,15岁的俞玉林带着3分钱离家,徒步93天,从黄岩到山西大同煤矿打工;1982年,怀揣全部身家40.03元,走路到新疆,历时半年多。之后近30年,深耕农业,积累了上亿元财富。2015年,俞玉林开始在黄岩西部山区搞综合性山水一体乡村旅游。2019年,路桥区新桥镇的招商引资项目找到俞玉林,合作共建抗日战争红色教育主题基地。只上过9天学的俞玉林,靠着自学,在收藏、建筑设计、中医、武术、周易研究等方面颇有建树。国庆前夕,“百年辉煌 红色筑梦”路桥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化下乡巡演,在路桥区新桥镇郑际村圆廊大舞台举行。得知这座直径46米的实木榫卯结构圆廊,投资设计均出自俞玉林之手,记者很惊讶,因为2018年,在朋友圈看到有人称“中国最牛农民”俞玉林回乡搞乡村振兴,专程采访过他,居然压根不知道他还懂古建筑设计。日前,再见俞玉林,还是一身土布衣衫,黑了很多,目光中多了笃定,语气也更为沉静。听他一席谈,感觉在发掘一座精神富矿,又像在剥洋葱,层层剥开,才显露内核。聊起来才知道,俞玉林还承包过大酒店,考了一级厨师证;爱好武术,有拳师证;研究《周易》,是中国周易协会会员、浙江省周易研究会会员……俞玉林的人生,堪称传奇。

1

俞玉林,1965年生于黄岩院桥一个大家庭。家里有两个同母异父的哥哥和一个姐姐,还有两个同父同母的妹妹,也就是三男三女六个兄弟姐妹。吃不饱和受气,是童年最深刻的记忆。“每天能吃两顿饭,就很知足了。”俞玉林说。俞玉林的生父是从温州入赘到黄岩的,童年时,俞玉林没少受欺负。因为贫穷,俞玉林很小就成了家里的主劳力,前后只上了两次学。第一次,上了5天学,就被家里叫回,放牛,3头黄牛。放一整年,可以得到140斤稻谷。后来又上了一次学,4天,前后加一起,9天。俞玉林15岁了。在又一次被人欺负后的一个深夜,睡梦中的俞玉林被父亲叫醒。懵懂中,俞玉林尾随父亲,来到屋外墙角。父亲一脸严肃,低声说:“好用的人不用多嘱咐,无用的人嘱咐也没有用。家里这么个情况,你继续留,不是个事。拿好这个信封,天亮后动身。没有赚到大钱或当上官,不要联系不要回家。记住,一定要堂堂正正地回来。”这个信封,多年来被俞玉林的父亲珍藏在斗柜的抽屉里。信封上写着山西大同某煤矿的地址,那是远房亲戚打工之处,是父亲一直想去而没去成的地方。信封里面,是3个1分面值的钢镚儿。父亲仅有的私房钱。15岁那年的夏日,带着3分钱,穿着破旧的背心和短裤,俞玉林出发了。光脚。“15岁之前,没穿过鞋。”俞玉林说。一路乞讨吃野食喝生水睡公园睡桥洞,徒步93天后,俞玉林找到了信封上的地址。远房亲戚?查无此人。好在煤窑老板收留了他。“非常辛苦,安全基本上没有保障。黑煤窑,发生事故是常有的事。”俞玉林说,在那个没有身份证的年代,也不知道谁是谁。窑洞,暗无天日,记忆中很少见到阳光。挖煤的日子里也有亮色,一是能吃饱饭,二是交到了好朋友宁波人马哥。煤窑一两年才结一次工钱。1982年开春,第一次领到4张10元大票,俞玉林和马哥兴奋得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咱们悄悄离开这里吧,去新疆,学木匠。我有亲戚在新疆做木匠。”年长两岁的马哥提议。没过几天,马哥逮着一个时机,两人空着手,一前一后出来了,躲过了众人耳目,躲过了狼狗。这次,俞玉林脚上有鞋。

2

新疆在哪里?他们两眼一抹黑,边问路边乞讨,走过春天,走过夏日,他们路过成片金黄的稻田——秋天来了。历经6个月零17天的艰苦跋涉,终于走到新疆地界。没高兴几分钟,两个瘦不拉叽、黑不溜秋、衣衫褴褛的年轻人,就被新疆建设兵团边防派出所的民警“请”进所里。民警对他们轮番盘问一夜,结果是一问三不知。看两个年轻人也不像坏分子,就商量着把他们介绍给了附近的农场主。这位农场主承包了4000多亩田地,雇佣了20多个工人,种植水稻、玉米、土豆等农作物。新疆天大地也大,加上农活繁忙,俞玉林和马哥经常好些天见不着彼此。白天,俞玉林拼命干活,夜深人静时,想父母想家乡也想马哥,常常流着泪睡去。一年半后,发现马哥消失了。去了别处还是回到了故乡,不得知。俞玉林曾在宁波的报纸和电视台多次刊发寻人启事,寻找马哥,一直无果。这是后话。说回新疆。俞玉林的聪明能干、吃苦耐劳被农场主看在眼里。在农场干了三四年后的一天,农场主把工人们集合起来,开了个会。会议精神是,他赚足钱了要回家乡,新疆4000多亩田地租期还长,无偿交给俞玉林负责,希望工人们跟着俞玉林,继续好好干。世上居然有如此慷慨的馈赠。二十郎当岁的俞玉林,一夜间成为农场主。俞玉林干得更起劲了,渐渐成为当地有名的种粮能手。当时,新疆建设兵团各个部队都有种粮任务。眼看同样的粮田面积,俞玉林的产量往往高出很多,官兵们坐不住了,经常邀请俞玉林上部队讲课,下田间地头指导。在与部队官兵接触过程中,俞玉林学到不少文化知识、军事知识等。后来,部队的责任田也交由俞玉林负责打理。我们无法预知未来,站在命运的转折点,还以为只是寻常日子。1998年的一天,穿着土布衣衫的俞玉林照常在部队转悠,恰逢几位大领导来视察,其中一位女士是某将军夫人,她很好奇:一群穿军装的人中间,怎么有布衣?当知道是部队请来的种粮高手时,连连夸赞部队机制灵活。了解到俞玉林的身世后,当即红了眼,哽咽着说:“我做你的干妈,好吗?我带你去一趟北京吧。”俞玉林第一次听说“干妈”这个词,尔后,第一次去了北京,住了4天。4天的北京之行,俞玉林用4个字形容:开了眼界。从北京回来后,俞玉林大显身手,种植版图不断扩大,从新疆到山西,从山西到东北三省。除了种粮,更多的是植树造林。“面积多大?”俞玉林笑了:“真不知道,只知道开车绕一圈要两天时间。”俞玉林成为最先富起来的那拨人之一。2003年,俞玉林受邀参加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中国城市森林建设研讨会暨经验交流会”,是与会者中唯一的农民。之后十年间,事业稳定的俞玉林,有了更多的空余时间。新疆、山西、内蒙古,他开着货车到处走走看看,收集各种民间藏品,有一根藤工艺编织的古床、明代成化年间的五彩瓷钟、黄金盘龙笔洗等,数量超过11万件。这些宝贝疙瘩,大部分被存放在山西一个大型仓库里。苏轼《宝绘堂记》云:君子可以寓意于物,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俞玉林,应该属于“寓意于物”者吧,他享受收藏的过程,记得每件藏品得来之际的欢欣。

3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随着年岁的增长,俞玉林的思乡之心日益急切。2009年,俞玉林悄然回到家乡黄岩。幸运的是,当时父母都健在。少小离家老大回,家乡物是人非,童年的朋友各自为生活奔忙。除了家,人,总得有另外的去处。九峰公园,成了俞玉林的打卡地。“几乎天天去,不管是晴天还是落雨落雪,结识了很多有本事的人,学到不少。”前后休整了差不多5年,俞玉林觉得还是得做点什么。在九峰公园结识的一位朋友提议,不妨去西部山区看看。经过多方考察,俞玉林看中了宁溪和上郑的好山好水。2015年,俞玉林在山水间开启了传奇人生下半场。回归的第一站是乌岩头村。最初的投资是在这个村租下占地3亩的清朝四合院,办起民俗博物馆(免门票)和民宿,开起了土菜馆……沉寂的小村庄渐渐有了人气。更大的投入是,在上郑乡垟头庄村征租黄岩山一带,搞综合性山水一体乡村旅游,具体项目有儿童乐园、淘气堡、CS对抗赛基地等。2019年,路桥区新桥镇负责招商引资项目的机关人员在乌岩头村见到俞玉林,两人相谈甚欢,自然而然谈起合作。当年年底,双方签约抗日战争红色教育主题基地建设项目,旨在挖掘和利用省级文保单位的历史价值,促进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合作协议写明,由俞玉林对五凤楼进行保护修缮,并追加投资完善设施,改造成民俗博物馆,同时引入特色民俗婚庆项目。依托林泗斋革命纪念馆,建成集抗日文化、抗战模拟场景、红色教育为一体的主题基地。合作项目总占地面积360亩,总投资两亿元。俞玉林更忙碌了。两年前,为了集中精力,他将乌岩头的一切交由他人打理,将家安在了新桥。如今,主题基地已初具雏形。站在基地瞭望台上俯瞰,圆形主岛区被河流环绕,岛内桥畅路通,11座展现百年中国奋斗历程的彩绘立墙引人注目。还有由中国美院专家教授设计的大型抗战主题浮雕,展现了14年抗战的艰苦卓绝。在俞玉林的设计理念中,游客先乘坐小船沿河道入院,然后走上5000米长的中华文明路,再穿越浮雕群,到圆廊大舞台看演出跳广场舞,再到河对岸体验“地雷战”“地道战”“铁道游击队”等场景模拟。“中华文明之路将以九曲黄河的形态,以历史画廊的手法,展现五千年中华文明史。每走一步都是历史。这个项目到时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较之3年前,俞玉林热情不减。红色项目建设与古宅五凤楼修缮几乎同步进行,俞玉林忙得不亦乐乎。人手紧张时,他甚至充当小工,跟工人一起扛水泥板。古宅大名“爱吾庐”,建于晚清年间,四合院式组合,是台州现存五凤楼建筑中规模较大、历史原貌保存较为完好的一处,为省级文保单位。为了赶工期,俞玉林自嘲:出工呒天亮,收工望月亮。“从目前进度看,估计过年时能完成修缮。”俞玉林设想开馆当天的场景,“安排一场地道的传统婚庆活动,新郎骑高头大马,新娘坐五彩花轿,十里红妆一路热闹。”

4

“最美百花唯晓露,能生万物是春风。”“日出东方照九州,江山万里遍地红。”五凤楼门口,大红对联很喜气。正疑惑,俞玉林心领神会:“是我写的,写着玩。”这位自称农民的汉子,还真是风雅之士。这一点,从他的微信朋友圈可见端倪。他经常以古诗文抒发幽思,也常用简洁流畅的笔墨,记录日常所见所感。还有不少随手拍,分享乡村美景。陪同采访的新桥镇机关干部朱平翻出一张手机照片说,今年我家的春联就是老俞写的。之前不太相信他能写这么好的毛笔字,直到亲眼所见。朱平正说着,俞玉林拿了一个“拖把”,蘸水在后院的石板地上写起了榜书。嗯,眼见为实。太多的事情需要俞玉林亲力亲为。半夜十一二点歇息,凌晨四五点起床,这是他的作息时间。俞玉林说,他最享受一大早的悠闲时光:烧水、喝茶、阅读、抄经、写日记、遛狗。“这样高强度运转,身体吃得消吗?”面对记者的关切,俞玉林笑言:“我会自我调理的。一直对中医药很感兴趣,会背上千种中药名。”朱平补充说明,老俞是很多朋友的私人保健顾问,中医药方面知识非常丰富。俞玉林说自己学中医纯粹出于热爱,没有医师执业证,不会随意给人搭脉开方。遇见对他特别信任的人,会免费看病,偶尔拗不过对方的请求,会提一些用药方面的建议,并特别说明仅供参考。救人一命,功德无量。去年,一位晚期肺癌患者,医生认为最多只能活3个月,通过朋友介绍,找到老俞。老俞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并一如既往地千叮咛万嘱咐,务必遵医嘱。后来,吃了医生重新配制的中药,这位患者的症状好了很多,现在还活得好好的。俞玉林说:“我对治疗肺癌,有点心得。”也许为了佐证自己说的话,俞玉林领我们上了楼。楼梯逼仄,光线昏暗。打开一扇破旧的房门,里面是俞玉林夫妇的卧室。怎么形容呢?那床、那书桌,实在是老旧,桌上堆着几十本书。“基本上是医书,有相似内容不同版本的。”俞玉林介绍着,随手指了下一个角落:喏,这一大堆锦旗都是病患们送来的。“你的床和床上用品,跟农民工用的没啥区别啊。”记者打趣。“是的,也没啥不好啊,住这里图的是方便。而且在路桥城区有蛮好的住处。”俞玉林说,“只要能吃饱饭就可以了,别的真的不讲究,包括住的和穿的。从没穿过好衣服,鞋子都穿布鞋。汽车也是,200多万元的房车停在那基本不开的,70多万元的奔驰商务车通常只是用来接送朋友,平时就开比亚迪小车,跟随多年了。”正是傍晚时分,下楼时,俞玉林的爱人已在楼下小厨房炒菜了,炒的是刚从后院摘的白扁豆。洗净的青菜水灵灵地待在锅边。俞玉林说,爱人是江西人,经常会回老家;女儿是台州一家上市公司高管;儿子是公务员,在湖州工作。儿女有各自的幸福,都挺好。对于网络上有人称俞玉林是中国最牛农民,他很谦虚,说完全称不上;对于我们关于投资回报方面的担忧,他是那句老话:“我的财富来自土地,重归于土地,这是财富最好的归宿。”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原文


采访池幼章之后,我与老人逐渐建立了深厚友情。池幼章不止一次说:“你和我不仅是采访和被采访关系,我们是忘年交,是好朋友,要保持联络。”当一位经历过大风大浪的八旬老人,一字一顿说出这样的话,冰都会融化。

通往人心的道路是如此崎岖,有时我们倾尽所有甚至付出生命,都不一定能获得他人的信任。从事人物新闻报道的记者,应倍加珍惜自己的职业,践行共情力抵达人心。

“丹青难写是精神”

——捕捉人物精神内核,以平实的笔触记录,拒绝花里胡哨


《台州日报》“人物”栏目坚持数年,至今已刊出近60期,所报道的人物来自各行各业。最近一两年,采写过的人物中,相当一部分是作家。比如那海和王寒,都是中国作协会员,她们的文字带有女性作家独特的视角;新闻工作者庄向娟,是一位阅读达人,充满青春朝气,对阅读和写作有着特别的理解;气象总工程师牟重行,老骥伏枥,涉猎广泛,著作等身……

如何呈现他们的精神内核,写出“有趣的灵魂”?

了解作家最好的途径自然是读他(她)的书。因为时间的关系,阅读他们的书需要短时期内快速完成。王寒最近几年出的9本书,四五天之内全部读完——精读泛读跳读翻看相结合。阅读达人庄向娟最近三四年读了800多本书,采访前的准备是把她在朋友圈提到的最近看过的10多本书粗略浏览一遍。为采访牟重行,重点读了《竺可桢传》《物候学》,翻看了她编撰的《大陈岛志》等。

认识那海多年,平时有一些联系,读过她写的所有书,也读了一些她有意无意提到过的书,自以为写她应该不难,结果真正坐到电脑前,却不知从何写起。

平时看电影都特别留意第一个镜头的落点,读文章都非常重视导语部分,也专门研究过很多名著和优秀文本的开头,结果到了应用环节,还是觉得无从下手。

最后,放过了自己,开头用的是新闻笔法。写着写着,越来越顺畅,自认为算是写出了她勤勉、博学、谦逊、悲悯的特质。

采访王寒,交谈了六七个小时。对话过程中,她的幽默、坦荡、率真,让人如沐春风,度过“礼物般的交谈时光”。王寒多年来基本上凌晨5点起床写作,那海经常利用节假日去国家图书馆借阅文献,庄向娟说时间就在一件事接一件事之间的缝隙里,七旬老人牟重行几十年坚持晚饭之后阅读、写作。在不为人知处,他们暗暗积蓄着力量。

“丹青难写是精神”。在对他们的报道中,尽可能抓住人物精神特质,用朴实的文字加以还原。

新华社名记者张严平谈到采写经验时说,在语言的把握上,我从来都认为最好的文字是最朴素的文字,永远不要用花里胡哨的东西,永远不要卖弄什么。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传媒评论”

作者:任健 台州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编:刘娟

编辑:蒋婷婷

校对:李媛 毛洁


——The  End——


6年磨一剑,传媒茶话会主编的《传媒实操小红书》系列新书终于面世啦!





内 容 介 绍


“传媒实操小红书”是由传媒茶话会主编,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新闻实操系列图书,既包含重大纪念日报道防错指南、两会报道注意事项、常见字词标点差错解析等新闻宣传工作者必须掌握的避雷建议;又有历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点评、好稿是怎样“修炼”成的等不可不知的采编技巧;还有10万+选题长什么样、如何打造新媒体爆款等不容错过的爆款经验。



购书方式


即日起,广大网友可以联系工作人员7折购买“传媒实操”系列图书。


图书销售客服专线:刘老师,电话15313967256(微信同号),也可扫码添加微信

  END  


往期推荐

复旦新闻学院院长张涛甫:不必把专业看扁了,也不要把就业走窄了

周六招聘|经济观察报、财经杂志、红星新闻等【共6家】

如何写出一座城市的生命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