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的稿子为啥没人转?10个字找找原因

王长善 传媒茶话会 2023-10-11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们↓↓↓


导读


“我的店如果全靠关系和朋友捧场,那早就关门了……”餐饮界大咖的一番话,引人思考。


饭店要红火,最终还要靠菜品、靠服务、靠不请自来的广大食客。新闻何尝不是?如果稿子自身“不新鲜、不好看、不好吃、没营养”,全靠自己人“转”,累死也成不了爆款。


你的稿子为啥没人转?归纳原因无外乎10个字:躺、偏、老、闭、硬、远、慢、粗、闷、累。



1


你的稿子在“躺平”。

在舒适区里得过且过,“摸鱼”式工作,拒绝劳心劳力,“躺平”是当下不少人的工作状态。但,人在做,天在看,云在算。很多稿子,一看就没用心,只是在凑合,在“交差”,在糊弄,摆出一副“反正我发了,你爱看不看”的姿态。你都躺平摆烂了,让用户怎么认真对待你?



2


稿子价值观有点跑偏。

价值观引领是媒体灵魂所在。每道菜都有它的营养,每个作品都应该有它的思想。新闻作品是精神食粮,影响着人们的精神文化世界。有些稿子有闻必报,见风就是雨;有的稿子一地鸡毛,意义不大;有的稿子猎奇低俗,三观不正。严格来说,有的稿子就不是新闻,更谈不上作品了。


有品质的阅读就像一次精神的旅行,就像与智者交流,可以浸润心灵,提高境界。无价值不传播,每个稿子该不该发,发了想表达什么,会产生什么影响,都需要掂量掂量。


信息芜杂,做好内容筛选,是编辑记者的基本功。有价值的稿子什么样?简单来说应该是:有情有用有趣有意义。



3



老态龙钟,老调重弹,缺乏新鲜感。

新闻的“新”,不仅是题材的新,故事的新,更是表现形式和手法的新。信息闭塞的纸媒时代,大家感觉很新鲜的新闻,放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因为司空见惯,可能已经不再是新闻了。新时代新风貌,如果编辑记者还是停留在老“视界”,讲述“老”新闻,那自然跟不上读者日益增长的阅读需要。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新时代呼唤新作品,新作品需要讲述新故事,新故事需要新的讲述方式。


新媒体绝不是新瓶装老酒,只有让人耳目一新的作品才有足够的传播力。



4


闭门造车,互动意识差。

一个有生命力的稿子,一定要像“社牛”,要会聊天,要主动“撩”用户,聊到大家的兴奋点上,让人参与进来,在实现自我价值中增进互动式传播。“高手在民间,王者在路边”,通过找话题、找共情与网友交流、高质量互动,不仅能够汇聚民间智慧丰富评论区内容,提升活跃度,还能启发选题、增强用户黏性。


开门办报,开门办号,开门办端,把评论区变成“闹市区”,让普通用户的思想观点成为内容创作的一部分,这样的作品才有传播力。



5


文风生硬,不说人话。

作品是给人看的,要说人话,说大家听得懂听着亲听得进去的话,而不是板着脸拿着官腔说一堆空话套话大话晦涩难懂的话。不会说人话的稿子,大多是照搬材料,没有站在读者(用户)的角度创作内容,没有用普通大众的话语体系来讲述故事。


想要稿子说人话、接地气、有人看,采编必须下大力气改文风,把新闻报道中冗长空洞、刻板生硬的文件语言彻底改成群众喜闻乐见、愿听爱听的家常语言。


学会用生动家常的语言讲故事,除此之外我们无路可走。



6


不接地气,缺乏原创。

最近在朋友圈看到一个段子,问:新闻三要素是什么?答:复制粘贴换标题。


真讽刺。很扎心但也很真实。


你有没有觉得,交通通信越发达,人与人的距离却越来越远了。做新闻也是这样,人们越来越依靠网络,越来越懒。


“一头汗两腿泥”才能写出好新闻。不深入基层、不走进一线,哪儿能抓到“活鱼”呢?不到基层去,就像隔着玻璃看问题,难免视线模糊;不到基层去,从材料到材料,通篇干巴巴的话,语言就不会鲜活。只有走进基层一线,才能感知人间冷暖,写出带露珠冒热气有感情的作品。



7



蜗牛式发稿,抄别人作业。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新闻的特点就是即时性,操心的记者编辑枕戈待旦,撞钟的记者编辑摸鱼摆烂。做新闻就像打仗,必须时刻保持高度敏感和状态在线,甚至有超强的预判力,尤其是一些重要节点,要有提前策划意识。而滥竽充数的记者编辑心不在焉,慢慢悠悠,往往新闻已经跑得到处都是了,他们才反应过来,怎行?



8


粗制滥造,没有匠心。

急功近利,以最短的时间、最少的付出获得最快的收益和回报,这是当下普遍的社会心态。有不少产品,粗制滥造,漏洞百出,怎么会有人转发呢?


融媒产品形式多样,标题、用图、字体、用色、背景音乐等等,处处都在检验作者用心与否。不接受缺陷,不制造缺陷,不传递缺陷,应该成为行业自律的底线。


何为精品?莫过于精致外观、精细工艺、精心制造。定静生智慧,唯有沉下心,扎扎实实做个长期主义者,才能出细活儿出精品。



9


闷头闷脑,看标题都提不起来劲儿。

有的标题一副昏昏欲睡的样子,记者拿着通稿标题就传,编辑拿来记者稿子就发,没有标题提炼意识。


不动脑筋的标题固然不好,但动歪脑筋的“标题党”更让人生厌,他们就像坑蒙拐骗的骗子,有的甚至突破了职业操守底线。比如近日有媒体把张艺谋的老师、84岁的司徒兆敦去世的标题取成“张艺谋老师逝世!”,这就太没有操守了,一条严肃的逝者新闻,岂能如此制造噱头?


起个好标题是对稿子最基本的尊重,好标题应该带着精气神儿,做到“三精”:精神,精准,精美。有精气神儿的作品,谁不喜欢呢?



10


没有松弛感,太精神内耗。

赶路,赶时间,赶任务……快节奏的工作生活,让每个人都很“赶”,紧绷、焦虑是常态,很难放松下来。作为精神文化传播,做新闻做内容要尽量给用户营造轻松的阅读体验。这种轻松,是选题的优质化、时尚化,是表达方式的可视化、年轻化。能治愈人的精神内耗,这样的作品才有高级感,轻松解压,大家忍不住都会转,分享给身边的人。


综上,新闻作品想让别人转,首先自己应该先“转”——转变思路,转变态度,转变文风。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每棵小草都在努力生长,所以才有了草原;每个标点都有它的思想,所以才有了文章。


你善待作品,作品也会善待你;你尊重用户,用户也会回报你。高质量发展必须“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一起努力。


主编:刘娟
作者:王长善,郑州报业集团正观新闻副总编辑
编辑:陈莹
校对:李媛 毛洁
——The  End——

6年磨一剑,传媒茶话会主编的《传媒实操小红书》系列新书终于面世啦!





内 容 介 绍


“传媒实操小红书”是由传媒茶话会主编,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新闻实操系列图书,既包含重大纪念日报道防错指南、两会报道注意事项、常见字词标点差错解析等新闻宣传工作者必须掌握的避雷建议;又有历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点评、好稿是怎样“修炼”成的等不可不知的采编技巧;还有10万+选题长什么样、如何打造新媒体爆款等不容错过的爆款经验。



购书方式


即日起,广大网友可以联系工作人员7折购买“传媒实操”系列图书。


图书销售客服专线:刘老师,电话15313967256(微信同号),也可扫码添加微信

  END  


往期推荐

记者“逼问”全红婵引争议?新闻采访如何“看人下菜碟”?

总台官宣《新闻联播》首位90后主播!有啥来头?

好看、有故事、融文化内核,总台这档新节目一定要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