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让人惊鸿一瞥”的好开头,啥样?

学习大国 传媒茶话会 2024-03-31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们↓↓↓


导 读


一个好的开头,就是赋予文章亮丽的颜值,
让人惊鸿一瞥,提升阅读欲望。

本文结合人民日报文章案例,分享了些如何出好开头的方法


1


有篇来稿,开头是这样写的:



位于喜马拉雅北麓的隆子河谷,视野所及,绿色绵延,肆虐了数个世纪的风沙,在这里低下了头。“以前江边都是鹅卵石和沙子,连草都不长,谁会想到这里能树木成片,连空气都变甜了。”西藏隆子县加玉乡共拉村61岁的护林员次仁旺布说。


文章开头用一个具体案例展现当地生态环境改善,文字生动优美。“连空气都变甜了”,既直观又形象,如同欣赏风景纪录片时耳边响起旁白一般,思绪徜徉其中,读罢仍有余味。更重要的是,景物的描写,是为了烘托西藏筑牢生态安全屏障这一主题。

记者调查《一个小镇彩礼的潮起潮落》,开头也抓人眼球:



好不容易熬到儿媳过门,老梁却用一根麻绳,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人生的大喜大悲、大起大落,浓缩在这一句话里,极具张力。对于长篇报道,少不了讲故事,故事生动可读固然重要,但开门见山,用寥寥数笔概括将故事矛盾冲突爆点,无疑让人一下子有了阅读兴趣,面对长篇也不觉乏味。而老梁上吊这个事件也是全文的引子,由此铺垫展开,引出主题。

抛开来稿,加点延伸。看一个法国作家加缪《局外人》的开头:



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不知道。我收到养老院的一封电报,说:母死。明日葬。专此通知。这说明不了什么。可能是昨天死的。


一个麻木不仁、事不关己的“局外人”形象呼之欲出,通过场景描写展现主人公形象特征,奠定文章基调。

贵州有一篇来稿,用一个农民企业家创业的故事贯穿全文,开头与此颇为相似:


2013年,煤炭生意不好做,聂德狠把煤矿一卖,带着数千万元现金回了贾西村搞农业。先开群众会,“咱贾西村祖祖辈辈种粮食,不赚钱,从今往后种刺梨,刺梨是‘VC之王’。”孰料一开口,人群炸了锅,“这野刺梨漫山遍野都是,没听说能换钱!”“大老板在外边发了财,想小时候放牛吃的那口酸果果了!”聂德狠臊得满脸通红……


主人公想回乡创业,带领村民致富,不仅不被理解,还得与一众精明狡黠的村民斗智斗勇,由此展现他认定的事九头牛也拉不回的“狠”劲。

文无定法,好开头没有固定的套路。但精彩的开头,肯定能为文章增色,甚至可以穿越岁月,成为经典。记得中学课文《少年闰土》的精彩开头,那个月亮下的田野间,戴着项圈、手拿钢叉与猹搏斗的少年英雄“闰土”。对于作者鲁迅,“闰土”代表永远回不去的“美好故乡”;对于我们,也许早已不记得文章的细节和内容,但无论岁月怎样流逝,这个关于“闰土”的开头却永久地印刻在脑海里。

2


对于分社记者,人物报道是常规动作。

无论是重大灾害还是重大活动,抑或日常工作报道,各类典型人物都是我们重要的报道对象,有时通过人物报道,也可生动反映当地的工作思路、举措和成绩。

有人形容:“欣赏一个人,始于颜值,敬于内涵。”大多数典型人物事迹虽然可歌可泣,但却不一定家喻户晓或离奇曲折,这样的人物稿件,只有写出精彩开头吸引读者,方能让事迹打动人心、引发共鸣。

翻阅近来一些典型人物报道,不乏“惊鸿一瞥”的开头,人物形象呼之欲出、跃然纸上。但有的却是“犹抱琵琶半遮面”,人物的亮点还得让人“众里寻他千百度”。

有些开头“见事不见人”。典型人物不少是党员干部甚至领导干部,个人事迹与当地具体工作紧密相关。但有的人物稿开头便重点介绍当地城市环境改善、脱贫成效、转型发展等内容,却迟迟引不到主人公身上,让读者如在云里雾里;或者大段罗列“优秀党员”“模范能手”“脱贫标兵”等头衔荣誉,虽然高大上,却很难和读者互动,读来干涩。

报道要开门见山,人物稿开头就要见人见事,突出亮点。将人物事迹中的亮点精华“拎”出来,小篇幅中聚集大信息量,让读者对人物事迹一目了然。

如8月20日四版《“我来当拐杖,带娃学自立”》(这篇文章也是融媒体传播的好作品,报网端微共同发力),见报稿这样开头:


“有些人说我想教书想疯了,和两个残疾娃儿混。”重庆老人邓林明呵呵一笑。他自发给身患残疾的吴家兄妹上文化课,至今已经4年了。

80岁的邓林明身子已不再硬朗,1.65米的身高缩得不到1.4米。4级肢残,使邓林明的腰深深佝偻着。他拄着拐杖,慢慢悠悠,一步三晃……


寥寥数笔,几组数字,长短句结合,一位风烛残年坚持为残疾儿童上课的坚强老人形象扑面而来。读来让人既敬佩其老当益壮,又感动于他的无私奉献。

有些开头温吞水,叙事平铺直叙,或空泛地引用他人的感谢表扬。尽管事迹呈现出来,但平淡无奇,难以打动人心。

文似看山不喜平,开头要善于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比如《新京报》关于廖俊波事迹报道《廖俊波的南平印迹》开头:


陈善军从来没有接到过这样的命令:动员县里各个单位、村委会,让人们不要参加廖俊波的遗体告别仪式。
这位政和县委办公室副主任心里颇为煎熬:他参加工作20年,“只听说过组织人参加遗体告别仪式的”,他从来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
控制现场悼念人数的决定是南平市委做出的。“5个小时在网上悼念他的人就破了10万,不控制不行,弄不好要出事。”南平市委一位官员解释。
尽管一再控制,3月24日到南平市殡仪馆参加遗体告别仪式的人数仍然达到了近千人。……


正如文章所述,以往有人过世都是号召众人参加追悼会,这个开头却是通知不让人参加;即便通知不让去,现场还是来了近千人。主人公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物?令人想一探究竟。不像我们好多先进人物报道一上来就抒情讴歌,而是开头先布下悬念,引人入胜又打动人心。

再如,开头运用对比反差,增强张力。5月23日《冷书记,暖了小南河》:


第一书记两年任期到了,眼看着和冷菊贞书记同一批来的其他村的第一书记纷纷“打道回府”,小南河村的村民着急了。
这天,冷书记正在屋里琢磨葵花籽油的销路问题,村里的贫困户杨俊华老人进了门。以前杨俊华家里困难,生活没有着落,冷书记帮着她养起大鹅,现在光卖鹅蛋就有不少收入。“冷书记,我现在生活挺好的,这是700块钱,你收下,能不能别走了?”


无论是标题中一“冷”一“暖”,还是文章开头贫困户挣钱不易却硬塞给主人公钱要“强留”她,强烈的对比令人眼前一亮,也让读者直接感受到主人公群众基础好、深受爱戴。

好的开头就让文章成功了一半。人物稿开头就要给读者一个好的“第一印象”,这需要采访中深入一线,认真发掘亮点,考验脚力、眼力;也需要下笔时认真构思、细细谋划,考验我们的脑力、笔力。

选自《人民日报记者说 好稿怎样开头结尾》的文章《好开头,恰似惊鸿一瞥》

文章经授权转载自“学习大国”公众号
主编:刘娟
编辑:蒋婷婷
校对:李媛 毛洁

——The  End——

6年磨一剑,传媒茶话会主编的《传媒实操小红书》系列新书终于面世啦!





内 容 介 绍


“传媒实操小红书”是由传媒茶话会主编,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新闻实操系列图书,既包含重大纪念日报道防错指南、两会报道注意事项、常见字词标点差错解析等新闻宣传工作者必须掌握的避雷建议;又有历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点评、好稿是怎样“修炼”成的等不可不知的采编技巧;还有10万+选题长什么样、如何打造新媒体爆款等不容错过的爆款经验。



购书方式


即日起,广大网友可以联系工作人员7折购买“传媒实操”系列图书。


图书销售客服专线:刘老师,电话15313967256(微信同号),也可扫码添加微信

  END  


往期推荐

李思思离职,央视最新、最全主持人名单来了!

共293项!2023年度“王选新闻科学技术奖”项目奖公布

别错过!第十届“国企好新闻”,抓紧时间报名!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