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放姿态、转语态、创形态,看总台新节目“嗨聊”大国外交

曾祥敏 胡海月 传媒茶话会
2024-11-08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们↓↓↓


法国人喝中国茶喝出夹子音,促进文明互鉴有何秘密?大国外交深入民心,名嘴论道有何魅力?话题连续多次登上热搜,这档节目有何魔力?

近日,在习近平主席对欧洲三国进行国事访问之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以下简称总台)央视新闻频道特别推出时事谈话节目《互鉴》,通过友人相会、嘉宾访谈引领广大用户全面了解领导人出访行程、深入感知中欧情谊。这是主流媒体积极面向年轻用户和小屏社交转型的一次全新尝试,也是微观个体不断走近大国外交和时事热点的一条可行路径。


从《V观》《主播说联播》《大国外交最前线》到《互鉴》,央视时政报道持续探索主流媒体话语转型、形态创新与圈层突破,成效显著。就《互鉴》而言,在融媒技术、数字手段和优质内容的加持下,其传播态度、话语风格、产品形态广为年轻用户喜闻乐见,有效实现了宏大外交主题的具体化、亲民化与生活化。


放下姿态,互鉴互动促进平等对话


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此次欧洲之行作为中国国家元首的首次出访,其特殊意义不言而喻。以平和、平实、平等的姿态面向海内外用户解读大国外交的精彩故事、传递合作共赢的外交理念,更好服务外交主题、增进中欧关系,成为媒体报道的题中之义。

强化互鉴理念,以民众对话延展官方外交场域。《互鉴》全程聚焦习近平主席出访欧洲的具体行程和热点动态,并在节目中邀请来自中国、法国、塞尔维亚、匈牙利的多位中外友人齐聚演播室,以回溯历史渊源、着眼最新动态、展望未来愿景的谈话形式,围绕中欧国家关系、中外人民情谊等外交议题展开密切对话,从而为习近平外交思想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书写生动注脚。

从嘉宾阵容来看,节目着眼于全面深化文明互鉴的立意,通过特邀外国嘉宾的身份多样性及其与中国的多元紧密联系,充分体现中欧人民之间的深入交流和深厚情谊,进一步走近、贴合海外用户。节目中,从专家教授、在读学生、来华商人,到文艺工作者、自媒体博主、公益推广人,职业迥异的外国嘉宾们细细讲述着各自印象深刻、意义非凡的在华经历,以真实经历从多个民间视角诠释着互鉴互信、互尊互惠的中欧外交理念,对国家之间的官方外交活动形成了有力支撑与延展。


营建互动氛围,以人际交流激发用户平等参与。在主流媒体报道中,时事谈话往往以专业、权威、正式的姿态出现在大众视野中,颇有“上传下达”之感。媒体融合的时代背景下,随着总台推动内容生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步伐愈加坚定,时政报道呈现出平等交流、对话互动的趋势。

在时事谈话节目《互鉴》中,演播室以中国和欧洲三国的标志性地标建筑为主要背景,辅以沙发、地毯、茶几、绿植等陈设布局,庄重整洁而不失松弛感。同时,主持人与嘉宾们分列两侧、相向而坐,一种好友相会、其乐融融的和谐感跃然于屏幕之上。在这种“平起平坐”“你来我往”的人际交流中,少了正襟危坐、字正腔圆的仪式播报,多了相遇相知、眼神凝望的亲切互动,传播者的姿态不再是高高在上,所传播的内容也不再是艰深遥远。通过营建更具亲和力、感染力的谈话氛围,节目得以增强用户好感认同,从而吸引大众平等参与到中欧外交话题的热议中。


转变语态,嗨聊畅聊拉近传受距离


在我国媒体融合走向深度发展的进程中,对话语内容进行精耕细作和开掘深挖,是当前主流媒体加快转型升级、实现提质增效的必由之路。总台时政新闻报道历经多年探索,已在叙事内容、话语风格上取得长足进步,而《互鉴》作为谈话类节目《聊会》的“PLUS版”,再次迈出了时事政治与网络语态、国家叙事与个体话语相融合的崭新一步。

广拓内容场域,将外交时政引入日常生活。《互鉴》锚定习近平主席的欧洲之旅,以外交时事谈话节目作为自身定位,但并未就事论事,将节目内容局限于外交范畴和政治领域。相反,节目立足于广阔深邃的中欧文明景象、交织密切的中欧关系脉络,结合多元的嘉宾身份及其人生经历,将谈话议题从外交政治延伸至经贸合作、文艺体育、历史典故、礼仪习俗、青年交流等多个领域,对叙事内容进行了充分的向外拓展、向下挖掘,更对中欧“互鉴”的重要内涵形成了丰富多维的阐释。

例如第三期中,主持人以习主席出席法国欢迎宴会的最新行程为切口,从国宴对于展示各国饮食文化、增进国家关系的重要性,激发出在场嘉宾关于中法美食创意混搭的热烈讨论,甚至包括饺子的“灵魂搭子”有哪些、法棍是不是法国人“最坚硬的武器”等富有烟火气和人情味的话题。纵观节目,大量来自日常生活的话语不仅在宏大的外交格局和具体的个体经验之间建立起连接,更构建了节目闲适活泼的“嗨聊”场景。


激活话语风格,将严肃叙事化为生动故事。相较传统的时事谈话节目,《互鉴》不仅在议题内容上贴近基层、亲近大众,更在话语风格上增添生气、释放活力。在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基础上,节目借由朱广权、康辉等主持人的“名嘴”,以幽默的话风、轻快的表达,频频将严肃庄重的大国外交叙事与妙趣横生的网络热梗、广为流传的诗文名言、意味深长的历史典故、家喻户晓的名曲歌词等话语相关联,从而在轻松诙谐的畅聊中为广大用户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大国外交“故事会”。

例如节目第一期中聊到中法之间的人文艺术交流,当外国嘉宾们积极分享各自研读《红楼梦》的趣事时,朱广权现场“施法”,通过一段巧妙押韵、朗朗上口的表演——“孟德斯鸠、伏尔泰,巴尔扎克、福楼拜,罗曼·罗兰、塞尚、莫奈”——即兴表达了自己曾经难以读懂法国名家作品的“痛苦”,引得众人笑声连连,也盘活了节目画风,有效拉近了节目与用户之间的距离。


创新形态,多线多屏塑造舆论格局


得益于网络技术和融媒手段的升级,主流媒体时政报道不断创新产品形态,联动多渠道、多终端,引领主流舆论新格局。作为一档紧跟习主席欧洲之旅的“限定版”节目,时事谈话节目《互鉴》仅播出7期,每期时长不足1小时。尽管如此,该节目仍聚合多线多屏之合力,为中欧关系行稳致远注入主流舆论动能。

多线融通,直击立体时空。为了及时呈现中欧关系这一外交主题下的多个新闻时空,《互鉴》每期节目都在有限时长内,汇聚了演播室内谈话、记者远程连线这两条主线,使习主席访问欧洲三国的现场报道、随访记者参加各类中外活动的视听盛宴、会客厅内外国嘉宾们的趣味聊天同屏共振、有机串联,同时穿插大量翔实的历史影像资料,极大地丰富了节目的场景形态。其中,现场报道画面真实鲜活,彰显了节目制作的高标准、高水平;记者连线口播细致独特,拓宽了用户解读的新视野、新思路;嘉宾室内热聊有趣有料,增强了节目内容的传播力、吸引力。如此,节目在全景时空中实现了对中欧关系图景的多维刻画与解读,有助于传递出推动中欧深化共识、交流互鉴、合作共赢的深远意义。

多屏联动,助力矩阵传播。《互鉴》统筹策划、全局把控,通过多屏幕、多路径分发节目内容,着力引领促进中欧关系健康稳定发展的海内外舆论场。一方面,作为首个登上电视大屏的时事谈话节目,《互鉴》得以为用户创造超高清画质、沉浸式享受的家庭观看体验,颇有仪式感。另一方面,节目也在央视新闻APP、央视频APP等新媒体移动端同步发布,更具灵活性、互动性、传播性。此外,@央视新闻微博、央视聊会微信视频号等充分发挥自身平台优势和样态特点,以大量图文报道、切条视频等产品形式扩大节目影响力,提高主流舆论声量。


其中,“法国人第一次喝中国茶喝出夹子音”“老外被中国人的约饭节奏震惊了”等相关微博热搜话题持续吸引舆论关注,微信视频号的二创竖屏视频则强化节目亮点、放大画面细节,促进了中欧议题社交传播的裂变。大小屏幕、横竖影像、图文报道协同发力,将中欧合作的友好声音传得更加广远而深入。

结语


在不断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的背景下,以《互鉴》为代表的时事谈话节目聚焦习近平主席欧洲之行,有热点、有亮点、有看点,广为年轻用户喜爱和支持,有助于形成强大的主流舆论声势,持续牵动着世界目光。

当前,我国媒体融合不断迈入创新攻坚期,各级主流媒体以切实行动积极开展融媒实践和转型探索,在加快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助力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的同时,也为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更多媒体力量。在推动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的道路上,总台始终坚持“思想+艺术+技术”的融合传播理念,不断推出《互鉴》等高质量融媒产品,通过亲民化姿态、轻量化语态、多元化形态,更好诠释习近平外交思想的丰富内涵,更好服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战略发展,向世界人民讲述波澜壮阔、精彩纷呈的中国外交故事,彰显以人类前途为怀、以人民福祉为念的大国外交风范。

本文作者曾祥敏系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胡海月系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硕士研究生
主编:刘娟
编辑:李磊
校对:李媛 毛洁

  END  


往期推荐

您的肠道还好吗?给35岁以上媒体人的免费体检来了!

周六招聘|国资小新、中国新闻网、中国商报等【共7家】

年利润增长72%,这家地方媒体咋逆袭的?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传媒茶话会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