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资产过亿的“箱包女王”,破产后61岁卖包子还债,媒体如何报道?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传媒评论 Author 龚书弘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们↓↓↓



导  读


邵宝玲,义乌昔日风光无两、资产过亿的“箱包女王”,破产后61岁再创业,靠卖包子偿还巨债。
6月下旬,由中国义乌网独家挖掘、采制、分发的邵宝玲的人物报道,经浙报集团全媒体矩阵传播后,相关短视频全网传播超1亿次。
“爆款”的背后,与别样的采访、克制的笔触、高效的传播以及传递的精神价值都密不可分。
然而,如何从大量的采访素材中梳理出最有报道价值的细节,形成一篇高质量的人物报道?又如何以全媒体的形式进行呈现?中国义乌网的实践经验值得参考。
什么是浙商?什么是“浙商精神”?改革开放以来,对于这两个关键词的探讨从未停止过。

从步鑫生、鲁冠球,到冯根生、宗庆后,一代风云浙商生动诠释了善学习、勇创新、守诚信、重担当等特征鲜明的“浙商精神”,这期间也诞生了一篇篇典型人物报道的精品力作。

立足新时代,我们如何寻找能够阐释好时代精神的典型浙商,通过全媒体手段立体呈现“浙商精神”,使之成为抵御经济下行压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这一点,十分考验记者的功力,稍有不慎便容易拔得过高、不接地气,拉开了与群众之间的距离,缺乏基本的共情。

邵宝玲,义乌昔日风光无两、资产过亿的“箱包女王”,破产后61岁再创业,靠卖包子偿还巨债。

可以说,她凭借“四千精神”白手起家创造了商业传奇,让鸡毛乘风上天,前半生属于典型的浙商先驱;但随着商业版图破碎,经历众叛亲离、背负巨债、罹患癌症等一系列变故,她最终重新振作干回“小买卖”,后半生的奋斗更显坚毅。

邵宝玲的故事由中国义乌网独家挖掘、采制、分发(《永不服输的义乌人!曾经资产过亿,现在每天卖18小时包子!》),并充分用好浙报集团资源,在浙江日报、钱江晚报分别推出大篇幅典型人物报道,经浙报集团全媒体矩阵传播后,相关短视频全网传播超1亿次,全媒体报道在微博、抖音等平台长时间占据热榜前列,为成千上万的追梦人带去勇气与希望。

在全面梳理邵宝玲报道的来龙去脉后,我们认为报道成为“爆款”,与别样的采访、克制的笔触、高效的传播以及传递的精神价值都密不可分。正因如此,不同受众的心都被牢牢地“揪”住。


1


以“不打扰”的方式打动采访对象


邵宝玲这个名字,虽说淡出浙江商界多年,但对于记者来说并不陌生。可以说,寻得联系方式轻而易举,但采访诉求却屡遭拒绝。

我们通过电话提前对接,但收到的是各种拒绝采访的理由。从最初的店里忙、没时间,到“小生意”不足挂齿,宣传出去“丢面子”,再到债权人盯得紧,不适合“立人设”……让我们不禁怀疑此次报道是否确实强人所难了?

但同时,邵宝玲越是多虑,反而越能让人感受到她卖包子过程中“实干为先”的初心。为了验证内心的判断,我们决定前往“宝玲姐包子铺”一探究竟,一方面看看邵宝玲的工作状态,另一方面尝试当面交流沟通,争取采访能够出现转机。

见我们不打招呼到访,邵宝玲很是客气,但依然婉拒了采访请求,早有心理准备的我们赶忙接话:“没事的,您忙,我们就过来尝一尝您的包子,绝不影响店里的正常运转。”见我们坚持,邵宝玲也不好再下“逐客令”,把我们当作普通消费者问我们想吃点啥,有一搭没一搭地介绍起包子的特点、店里的经营模式以及自己每天的主要工作。

就这样,我们3人采访小组尝遍了店里所有口味的包子,皮薄馅儿足,一个包子足有2两多肉,10多种口味中有鲜甜、有酸辣、有酱香,口感十分丰富。同时花了4个多小时,观察店内的情况与邵宝玲的工作点滴。

看着她揉面、调馅儿、蒸包子,刚喝口水又去亲自拉面、煮面,回过头还走出厨房在大厅迎客、端菜、收拾餐余,始终保持着笑容,丝毫看不出肩上扛有巨债、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的样子。

边观察、边记录、边思考。事后想来,我们虽然一开始没有直接实现面对面的采访,但这样默默观察被采访者创业的一点一滴,让我们更真实地感受到了邵宝玲躬身奋斗的一举一动,无形中拉近了我们和她的距离。而这在人物报道时显得尤为重要。

可能是这样“不打扰”的采访,让邵宝玲最终放下了顾虑与戒备,在午后店内客流散去时主动坐在我们身旁,聊起了自己这些年的经历。从企业经营出状况到破产后为什么选择做包子,再到如今怎么看待卖包子还债这件事……聊到内心的挣扎、心态的变化时她几度流下热泪,“现在挣5块钱比以前挣100万还高兴”“我相信,做包子一样可以做到上市”等真情流露的话语,之后也成了我们短视频中最为感人催泪的片段。


用动人的镜头、克制的笔触讲述人物故事


破产后东山再起的故事很多,邵宝玲身上透露出的最大不同,在于她回到了原点,在真干实干中展现出人物一以贯之的个性,在充斥着浮躁、躺平情绪甚至唱衰创业环境的社会声浪下显得有些“不可思议”。

一篇高质量的人物报道,与记者践行“四力”的程度大有关系。用脚力走近人物,用眼力观察记录,用脑力深挖背后的精神力量,而我们认为,真正直击受众内心、传递价值的人物报道,笔尖的功力至关重要。全媒体时代,“笔力”还体现在短视频的镜头表现力上。

4个多小时的观察、采访,我们带回来10多个G的视频素材,以及5000多字的采访笔记。如何从大量的采访素材中梳理出最有报道价值的细节,把邵宝玲经历变故依然百折不挠、思路清晰的创业历程化作一则叙事生动、细节丰富且能够传递向上力量的人物报道,成为团队面临的最“烧脑”问题。

不过,我们很快制定了报道思路:以短视频报道“打头阵”,让“箱包女王”再创业的故事迅速感染广大受众,再通过两微一端的报道呈现深入展现人物内心,最后通过报纸版面强势加持,为时代留下宝贵精神财富。

在视频制作过程中,我们反复梳理采访对话,摘选充满正能量、饱含真实情感、能引发价值认同的话语,以平民化视角讲故事,力求短视频有实料、有真情。

在稿件写作时,我们深刻意识到,一定不能刻意拔高,更不能堆叠辞藻肆意渲染,朴素平实的细节描写更能让人物形象饱满立体,打动人心。

比如,在企业经营状况出现问题时,邵宝玲提到她白天喝咖啡、晚上吃安眠药,为的就是白天能够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奔走在政府、银行与债权人之间,而晚上为了助眠,安眠药的剂量则越来越大。

另外邵宝玲还坦言不止一次想过“一了百了”,但内心很清楚:逃避只会亏欠别人更多。反复思虑后捡起了过去用来盛情招待亲友的老手艺——做包子、拉面。

标题设置上,我们根据不同平台的传播特性,提炼了不同的关键信息。短视频标题,直接选取了邵宝玲最具冲击力的话语,配以基本情况介绍,让标题有事件、有亮点,能引发共情。


两微一端与钱江晚报上的标题较为灵活,《义乌昔日资产数亿“箱包女王”,破产后卖包子还债》我们用“箱包女王”的谐音“香包女王”,表现邵宝玲的手艺扎实、深得人心,也透露出她将小生意做到极致、干到上市的目标与信心。

而在浙江日报的标题设置中,则以《我还是我,那个啥都不怕的宝玲姐》为主标题,传递出一份白手起家的奋斗初心,以及塑造了一个无论何时都诚意待人的老阿姐形象。



挖掘人物背后时代精神引发广泛共情


一篇人物报道,不仅要以饱满的故事、动人的细节来打动读者,更为重要的是,要体现时代的精神风貌,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让读者通过人物故事获得昂扬奋进的精神动力。

面临创新发展、转型升级的新空间,来到风险挑战机遇交织的新关口,浙商还好吗?困难多不多?未来怎么走?不少民营企业家都面临一系列难题。

邵宝玲年过花甲再创业,尽管债务的担子压在身上并不轻松,她还是踏踏实实从一个个包子做起,从一元、两元、五元赚起,就像歌里唱的“心若在,梦就在,只不过是从头再来……”,与挫折和解,重新从谷底艰难向上攀爬,支撑邵宝玲的正是她口中的“义乌人的精神”,这也是浙商精神的真实映照。

在各个网络平台的数万条留言中,我们看到满是对邵宝玲的敬佩与鼓舞。其中,有人提到邵宝玲看似天方夜谭般的再创业,给很大一批躺不平、卷不赢的人莫大的精神支持,鼓励他们放下顾虑去为心中的目标竭尽全力,就像她说的那句:“卖包子还债看起来很遥远,但梦想一定要有,每一次新的尝试和突破,都能距离梦想更近一点。”

“办法总比困难多”,这是“丝绸女王”沈爱琴生前常说的一句话;浙江利民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原董事长池幼章,曾在办公楼挂上“我将再起”的字匾用以自勉;“人这一辈子,不断去跨坎爬坡,不断去攀登一座又一座山峰,这才是快乐的人生,这才是美妙的人生”,万向集团创始人鲁冠球也曾这样感悟人生。

邵宝玲的故事同样传递出这样的时代精神。从做箱包到卖包子,人生难免潮起潮落,但是只要还在拼搏,那就不算失败。这也许便是邵宝玲故事得以出圈、赢得广泛共情的核心所在。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传媒评论”

作者:龚书弘,浙江在线中国义乌网

主编:刘娟

编辑:陈湘

校对:李媛、毛洁

  END  


往期推荐

感谢聆听、请您拜读?这些词一用,包错的~

如何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5位业界、学界大咖划重点!

新纪元、划时代、里程碑,三个词怎么用?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传媒茶话会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