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讲堂 | 陶磊爆改二手别墅,打造都市桃花源。
我觉得一个建筑师介绍自己的设计思想,最好的办法是直接介绍自己设计的作品,能够直接让大家感受到我是如何思考,我会关注什么,我更在乎什么,我的价值取向是什么。所以今天还是用一个实例,说一说我是如何做设计。
——陶磊
今天的题目叫《并非自然》。自然本身已经存在,并不是设计所能创造的东西。我觉得建筑师或者设计师要做的事情是如何在自然之上,加入人为的东西,加入人文的思考,才会有一个我们需要的结果。
毋庸置疑,自然是所有人都最为向往的,对于建筑而言尤为重要,但是自然本身并不具备诗性,建筑要想其备某种特殊的气质,必须超越自然。
这次获奖的设计,是我自己的住宅。这是2016年完成,已经住进一年多。
“旧宅改造”
该项目是在原有别墅基础上改建的住宅,原建筑地下一层,地上两层,坐落在被相同房型环抱的社区之中。这是一个独立的住宅,除了一家人的居住,内部还有两间用于创作的工作室。
此住宅试图在现代都市中创造出一片独立的世界,以获得内心的安定与自由,并通过实木与金属材质的构建表达建筑与自然的真实性。同时,也试图将建筑的功能性与舒适性高度统一起来。
这是一张模型照片,这是在开始建造、改建之前做的模型。这个模型是我春节期间自己做的。我觉得一个房子,把它做好需要静下心,也就是不能够停留在概念的层面上。只有先打动我自己,才能打动别人。从房子竣工到现在,陆续有很多朋友到访过。我觉得大家之所以能够对这样的设计有认同和好感,可能都是来自于自己内心深处对于空间、对于居住品质和细节的体会。
模型的思维,不管是建筑还是室内,都是设计当中非常核心的载体。模型是帮助我们比较真实、直接地去理解、改善空间的形态,帮助我们进行自我判断和优化。
这个照片可以清楚看到,当初它是一个什么样状况。它就是两个方盒子,非常简单的一个现代建筑,没有太多的建筑语言,也没有太多文化上、情感上的表达。它就是一个非常功能化、一个简单建筑盒子,这个对于改造来说,其实是一个便利的条件。
设计的策略是将一个巨大的"建筑外罩"将整个基地连同原有建筑全部罩在了一起。
它混合了建筑与庭院、室内与室外,试图将所有内容混合为一个完整体,甚至连同树木和自然光一同混合到这一中间,丁各自独具特色,自成一体。
房子位于基地的正中间,它的空余土地分布房子四周。但是空地的大小非常均置,没有主朝向,没有可以充分利用的场地。这就是原始房子的特点,所以每一个设计都应该有策略性地去思考可能对后续产生的影响。
为了能够营造出全新、丰富的空间居住感受,我把整个基地笼罩到一起,那么这样的策略带来的效果就是室内和室外是混合。院子会因此而变得更丰富,也会有更多种可能。光线的变化也会从亮的空间到灰的空间再到暗的空间,也会自然而然产生很多丰富的层次。
这张图可以清楚看到基地与建筑的关系:并没有主次上的区分。周围的空地都略显狭窄,并不好利用。所以我针对这样的条件,做了一个策略性选择。
这个图是设计先后逻辑顺序。为了地下空间更好利用,也为了让院子变得更丰富,所以我做了两个下沉的庭院。首先是对地下空间会有非常大的帮助,同时院子也会因此被切分成不同的部分。下沉庭院本身也是露天庭院,所以它使得原有的平面化的空间变得丰富起来。
这就是一个非常巨大的空间外罩,把整个基地连同建筑一同笼罩在一起。这就是我刚才说的基本策略。
那么接下来针对这样一个空间外罩进行具体化的设计。通过外罩让这里变得更丰富、更有机。也因此会自然分化出不同的露天庭院,附属的平台和廊道,还有工作室。
在这样一个丰富的半室内、半户外的空间体系里面,我接下来做了一系列交通连接。除了解决刚性需求外,我想利用这些交通,营造出丰富的空间体验。能让人在空间里行走感受到愉悦是设计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这样的动线组织,使得整个空间从地下到地上,再到一层、二层的房顶,体验非常丰富,有种游山玩水的感觉。在我的理解里面,是把它几何化,具有山水空间意境的体验。
这是当初的一个效果图,是相对能够看到全貌的效果图。
现在看到这张实景照片,有一个比较直接的对比。可以看到与原始设计有相当高的吻合度。也就是设计从最开始到最后的完成,有着非常明确的延续关系。
“独立的世界”
在这个独立的世界里,空间充分自由伸展,如同抽象的山水。
用几何空间表达的山水意境从下至上、从左至右,可以自由的游走,不同的情境之间亦随之转换。行走其间,可以最大限度地感知新建筑带来的自由与舒展。
做这样一个外罩,其实是有一个很强烈的愿望:想要营造一个完全独立于外部的自我空间。在密集杂乱的别墅群里营造出自己的空间,同时也吻合了中国人自身情感需求——都希望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可以安定下来的生活空间。建筑外罩在这里的价值会被充分体现出来。
在这里,建筑没有任何制约,它只是拓展了生活的可能,实现了比改建之前的空地还要自由而且更加舒展的状态。在这个具有连续性的空间中营造出了多维的场所,这些介于室内外之间的灰色空间使得场所具有多重层次的特征,孕育出丰富的空间起伏。也正是由于这种起伏和空间明暄控制,住宅空间才得以既分开又联系,实现各种空间片段之间的切换,使其更有生活的戏剧性。人类生活具有诸多不确定性,也因此而丰富多彩。
独立的世界不等于孤立的世界,更不等于孤独的世界,内容丰富并且自成系统才有可能独立于外部的是世界,从而获得内心的自由与安宁。
这样一个建筑外罩建立以后,并不是会带来很多限制和制约。相反地,空间会变得更为自由。在里面状态会更为舒展,而且可以创造出很多连续性的空间。它是一种多维、变化的空间,而且这些空间和生活的具体功能息息相关。
营造内部的生活才是外罩存在的意义。接下来会用很多具体的照片,让大家感受一下建筑室内外混合所带来实际效果。
这张图同时提供一层平面图,提供了非常多的信息,功能上的安排、空间的特质等等。
这张图是我生活最重要一个院子,连接了我的起居室、餐厅。是最具有生活感的院子,充当了生活的主角。
同样的角度、不同的季节。通过这样的对比,院子带给我非常多的不确定性和新鲜感。不仅仅是季节变化带来惊喜,同一天从早上到晚上的变化也非常有意思,而且每一天都不一样。
不同季节的不同变化让我觉得自然并不是一个抽象的东西,也不是一个完全具相化的东西,一定是在人文思考基础之上的东西。
然后我们再来看看另外一个院子,也仍然是在这样一个建筑外罩之内产生的另外一个院子。
仍然是相同的角度,不同的季节。这是一个水面,可以看到在冬天的时候已经结成了冰。我觉得冬天就应该有冬天的自然,冰是最具有感染力的。尤其是你在走出室内的温暖的时候,看到外面的冰会更有舒适感。
这一张是用手机拍的,是从院子看对面的画室。画室的部分也是这样一个外罩之下的建筑,因为高度需要,所以局部有隆起形成天窗。这是一个下沉庭院,这个庭院最大的意义是有独特的气质。身处其中,强烈安定的感受以及空间的结实感是地上庭院所不具有的特质。
这个是东侧的竹院,是地上庭院。建筑外罩带来内部空间的丰富性,带来室内和室外的模糊性、一致性。这种模糊性、一致性的意义在于人生活在室内的时候,会更为直接感受到所处的院子。也就是院子里面的自然会非常直接传达到室内,这是一般建筑围合院子所不具备的空间特质。
设计的另一种思考,是从最微观、最具体的物质感受和细节的精确性开始的。虽然材质本身并无诗意可言,我相信它们经过重构法则,可以呈现出诗意的品质。
刚才一系列表现其实都是基于宏观思考,设计还有另外一种思考就是微观、具体。具体的一些物质感受、细节精确性,其实在设计当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材料的真实性”
建筑体的基本材料是实木和铝板,像一件农服的外套,外层是铝板,内层是红雪松木,它们之间形成了一种特有的默契,耐热的铝板作为建筑的基本防护,而雪松木作为内层材料,更像是衣服的内衬,更温和更舒适。这样的决定并不是随意的,而是跟人所在的场所有关,使得人的身体和场所能更好的相处,木头是自然的延续,温厚的物理属性,更让身体容易亲近。而铝板则相反,单薄和冷酷的物理性能更能抵抗外部的侵袭。
当两者通过各自的镂空处理后,叠加在一起,异化出另一种新的空间厚度和丰富性,半遮半透的效果使得这个独立的世界与外部仍保持着一定的联系。
在建筑的局部还有清水混凝土板和钢板材料穿插在建筑空间中,这些都直接表达了材料的真实属性,这些触手可以感知的材料表达了建筑的丰富性,作为材料的一部分,院中的树木,山石及无边水池这些自然物也融为成建筑的一部分。
具体化微观的思考往往会跟材料有关系,跟它的构造有关系。我觉得细节和整体逻辑性表达,应是一个整体。
建筑要考虑很多细节,表达空间的过渡,表达出不同的质感,表达出不同的透明性。我觉得对建筑细节、建筑材料的敏感度会让设计变得新鲜、鲜活,而不是基于一些简单理性的东西。我觉得设计是不止于理性的复杂的情感。
我想把工人劳作的手工感传递到建筑精神层面里去,让人能够感知到人的参与、人的智慧。他们用双手把原本没有关系的物质,转化成一个可以让我们感受情感的建筑。所以我觉得去理解一个材料的制造工艺,理解工人如何操作,对于设计来讲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现在发的一系列都是关于细节、材料处理、材料属性利用的照片。我觉得这在设计里面是非常重要一环,也就是利用材料的特性,利用我们对材料的理解,组织、衔接这些材料,让材料之间建立非常具有逻辑性的关系从而表达建筑的特质。从刚才这些照片可以看到,因为材料自身的属性,木头的温暖和钢材锋利、锐利的感觉,还有透光材料的使用,有着层次丰富的感受。
尽可能彰显出每一个材料所特有的敏感性。不管是实木还是混凝土、钢材、玻璃,对于设计者来讲如何利用好、组织好,让它们之间产生微妙的关系,才是最重要的。
“探求尺寸的边界”
这里所谓的边界是指对空间感受上舒适性的贴切度。在整座建筑里,出现了一系列诸如2.3米、2.2米甚至2.1米的空间高度,同时也有0.7米的行走宽度。这些尺度几乎是空间压迫感的边界,但却能给人带来对建筑最大的感知,建筑几乎触手可及,最大限度让建筑贴合身体而存在,像追求更合体的衣服一样,给人带来特殊的亲切感,让人可以安静而轻松自在。
触手可及的建筑让人可以感知物质世界存在的真实感,这种感知度让人可以信赖建筑对人的关怀是真实存在的。
对于居住建筑,尺度尤为重要。这个我自己居住的房子的尺度,不仅仅是基于现有改造的条件,更重要的一点是基于我的身高。我的身体对于尺度的反应、我跟空间之间应该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比例关系,这一点的把握非常重要。
空间过高、过低都是不恰当。我利用了很多很微小尺寸来做空间的布置和安排。这样做不仅仅是为得到更多的空间,也让我可以感知到空间。我可以触手可及这栋房子,我可以触手可及我的室内环境,这样会带来不一样的亲切感。
这张照片是这个楼里最核心的垂直空间。我把原有的楼梯改造成一个电梯,剩余的空间能够联系上下层垂直空间。也因此给予室内一些额外的自然光。下面一张图片是画室空间,这个空间我也是在想办法怎么更好地利用自然光。我觉得对于自然光的喜好,就是在因为它是自然的一个部分,是自然最直接的传达和传递,可以给人美好的想象。
模糊开始和结束的概念,创造无限感的连续空间,在有限的区域创造无限的可能。这种类似传统园林的设计方法,却总是因建筑不可分割的空间体而无法分清建筑与景观的界线。由地下至空中,由前庭至后室,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空间系统。
这种由巨大的"建筑外罩"所形成的第三种空间与原有建筑一同将庭院划分成前后左右各不相同的"子院" ,每个"子院"又各自自成系统,它们都与各自的室内空间相连、互通,部分"子院"下沉到地面以下,与地下室空间相互呼应,形成独有的空间特质。一院一世界,安静而又有力。
上面的一系列图片除了竹院,其他都是下沉庭院。下沉庭院在整个建筑里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使得整个庭院变得更为立体化,也因此带来很多神秘感。
庭院跟庭院相连接,交流的地方就是天空,这时候人对外部世界有更美好的想象。我觉得这是实际场景给我带来的很强烈的感受。
“境界的连续和转化”
自宅内部因为场地和功能的需要被设计成大小不同的空间,这些空间虽然有自身的独立性,它们之间并非孤立的。预制的混凝土板钢板折出来的楼梯,还有分叉的钢板坡道形成了连续的路径将其紧密的连接在了一起,这条70cm宽的路径是精确轻巧的,钢板所形成楼梯像折纸一样轻薄,没有任何结构带来的多余,所到之处也因此而精致。有的跨越下沈的庭院,有的悬浮于水面,有的绕过树木,有的嵌入楼体之间,有的攀附于楼体边缘,形成一条随机应变的路径。
穿越在不同情境的氛围之中,散步于空间之中,移步换景带来的愉悦是丰富而具体的,不同的境界之间不断的转换始终带来新鲜的体验,如同电影画面之间的切换带来的戏剧性,带着身体与自然紧紧的缠绕在一起,客观上身体已经属于自然的一部分。
这些照片很多都是局部。其实就是想让大家能够有连续性体验,能够体验到这样的空间体系里面,丰富的空间所带来的移步换景,不断的场景切换。连续的、丰富的场景切换,带来新奇的感受,丰富了生活。虽然我在里面住了很久,可每次在里面走来走去的时候,仍然会有很多新鲜感受。我试图做一种像游山玩水一样的意境,具有中国山水画一样的诗意。
“内与外的统一性”
建筑并非单纯营造内部空间,也不是一味地构筑外部结构,而是在内部与外部之间营造内涵丰富的场所。
这个住宅尽可能地将原有建筑的地板、墙体、顶板与外部构筑对齐,只有一道玻璃来隔断温度,力求内外统一性。追求内与外的统一性是为了让室内可以更直接地感受到自然的存在,让自然的光线和景色可以没有任何阻碍的延伸进来。在住宅的任何空间都是与自然共生的,四季的变化都和内部有着直接的联系,包括室内色彩也随之而变。因此,室内空间除了必要的功能和材料之外,无需任何多余装饰。所谓居所,不过是在自然环境中建立起对人具有庇护作用的构筑,但不应因此失去对自然最直接的关联。
在这里,巨大的"外罩"将一切混合在一起,自然与人工环境变得模糊,衍生出了新的境界,从而超越了自然。建筑不再是隔离人与自然的装置,而是二者的连结体。
在整个建筑里,我觉得内与外的统一非常重要。它不仅仅让整个空间变得丰富,更重要的一点是让我们可以时刻感受到外部的自然。你会觉得室外是室内部分的延续,你的心情会自然而然放在院子里面。
这两张照片可以看到室内、室外的统一性。从空间的感觉来说这里并没有分出室内、室外。如果没有这道隔断玻璃的存在,它就是完全一体的。这种情况下,这个院子也会变得更精致,而且院子里的每个决定都会变得非常慎重。因为是像室内一样对待每一个设计,每一个植物选择,它的位置、聚集的水、实物处理,都是非常精确的,需要仔细找一些相对应的舒适的关系。
这是一张用手机拍的照片,是我真实生活的场景。这个角度是为了告诉大家,虽然身处室内,但我觉得院子里面的自然、空间对于室内生活来说依旧非常重要。
这张照片是我睡觉的空间,也是我睡觉的床,可以看到我的正前面打开窗帘就是竹林。
甚至连车库都是整个空间的一部分,车好像也是驻扎在房子里面。
“建筑的日常性”
生活是多变而复杂的,建筑的功能也随之多变而复杂,甚至是模糊不清的,功能性和情感之间也是模糊不清的,情感的需求无处不在,大到吃饭睡觉和工作,小到闲呆发愣,无不需要营造更好的氛围,很难区分哪些是功能的需求哪些是情感的需要,因此"舒适"成了建筑最大的诉求。这些诉求都是日常的是生活的点点滴滴,建筑一直在努力让生活更方便更随意,从而感受到自我的存在。
"舒适"并不一定会影响设计的创新,反倒是新的"概念"的创作源泉。
寻找和畅想舒适的诗性,创造舒适度的优雅,在生活点滴中建立起新的秩序和生活方式。建筑的"新"并不是从与世隔绝的形式和概念中衍生出来并非标新立异,而是和时代所形成的其体生活方式紧密相关,建筑所谓的"传统"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旧情调和规矩,更不是建筑外在的具体旧有形式,
它只存在于情感的深处,是秉性的自然反应,是多年形成的独特的自然观和居住情感,当今的住宅只与生活的日常有关。
很多设计都在求新,求变。这本身并没有什么错,设计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不断创新。但是无论如何创新,生活还是有非常多的复杂性,过日子还是真实而具体的。设计必须要需考虑到这种复杂的变化,有很多模糊不清的功能的需求。这些需求实际上无处不在,包括情感上的需求。设计就应该要去满足这样的日常性。所以舒适并不是一个空泛的概念,它就是建立在对生活细节的关怀上的,然后才会产生诗意的、美好的体会。
最后我们再回到设计整体性,看一看另一个角度的模型照片。
将无数个物质的碎片,逐渐演化成了具有精神性的整体。
只有将碎片化内容整合在一起,使之成为具有紧密逻辑的演变,才可以具有精神性,才可能形成诗意生活的整体。
这是最后一张照片,也是建筑唯一可以被看到外立面的照片。建筑的立面应该是内容的外延,内容的直接反应。而不是为了设计一个立面而进行设计。
互动环节
问:想问一下陶老师,您说的设计超越自然,我的理解是用建筑去再现自然,设计的感觉建筑是自然的容器,是很自律的、克制的、经营的自然。而且是北方的自然,和我居住的江南的自然又不太一样,您觉得呢?谢谢!
答:你理解的也很好,我更重视的是,人在自然中的表现。
问:陶老师前面您有提以人的视角来判断设计与建筑,着重点从哪些入手?以你的角度理解方式。感谢!
答:意思是以人的视角来作为最终的判断,而不是理论上的逻辑判断。
问:陶老师您好:您的孩子对于在此生活空间中给他带来了是哪些感受?
答:对于孩子来说,就是空间好玩。
问:陶老师 可以和我们分享一下 整个建筑外罩施工中所遇见的问题吗?
答:施工中,最大的挑战就是尺寸误差控制。
问:在设计中玻璃隔断的运用应该注意什么?
答:玻璃隔断注意的就是节点衔接和转换。
问:这幢建筑现在是您个人的工作室+生活的空间吗?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定位吗?
答:主要用于生活,附加个人在家工作。
问:您将生活与自然结合得如此完美,是从哪儿汲取的灵感呢?
答:没有所谓的灵感,是基于自己对生活和空间的经验和理解。
“大宅设计吧”佳作征集令
“设计召集”是大宅家居设计吧公众号开辟的常年更新的栏目,面向国内设计界公开征集优秀设计作品,征集范畴包括:室内、建筑、产品等设计方向
本栏目征集到的作品,经我们评估后会将其编入“大宅设计吧”专栏。
可将您自己觉得不错的作品(个人介绍和照片+设计理念+作品资料+联系方式)发送到邮箱251914450@qq.com。
附:稿件要求
1、个人照片+简介;
2、个人设计理念及手法描述(200字左右);
3、项目作品资料,项目作品内容包括:
1)提交项目作品的设计说明文字项(300字,Word);
2)项目实景照片(不少于8张,*.JPG格式、单张图片不少于分辨率300dpi以上CMYK格式)。
4、联系方式:联系电话、QQ/邮箱
此作品征集令长期有效,
期待您的佳作在我们平台展现。
点击查看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