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线城市是冒险家的乐园,二线城市是生活家的热土

元淦恭 元淦恭说 2019-07-26

这些年,关于逃离北上广逃回北上广的讨论进行了一波又一波。最近,西安、武汉、南京、成都等城市掀起的抢人潮,又再度把二线城市一线城市的选择推到舆论场中央。在我看来,对于年轻人而言,“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的选择,其实并无优劣之分,它本来就只应该是个人偏好,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说,对于大多数普通人而言,“二线城市”可能是比“一线城市”更好的选择。

 

“一线城市”集资源,二线城市聚人口

我一直以来经常讲的一个观点,一个城市之所以成为一线城市,并不是因为其经济总量大、人口规模大,如果照此逻辑,天津前几年经济总量已和深圳、广州相差无几,但从来没有人说天津是一线城市。我作为所谓广黑,时常说广州和北京、上海、深圳不是不是一档的城市,也不是因为广州经济体量小于京沪深,而在于广州和京沪深汇集的资源不在一个层次上。

其实,分析区域经济,有很多“土办法”。国际金融危机的时候,就有宏观分析师发现,在珠三角菜市观察辣椒的价格走势,就能看出加工制造业的景气水平,因为当地大多数产业工人来自于湖南、贵州、四川等嗜辣地区,因此辣椒销量好辣椒价格走高之时,就是工业生产较畅旺的时段,而辣椒滞销辣椒价格走低,说明许多农民工返乡了。

与此类似,一个城市对外来人口的真实吸引力,很重要的指标之一就是观察这个城市的川菜馆。中国有很多人口流向东部沿海地区的人口大省,但这些人口大省的流出往往由明显的方向性,如湖南邻近广东,湖南人就更倾向到广深地区,安徽地处华东,安徽人则遍布江浙沪,但作为人口大省,四川、河南和京、沪、粤大体等距,因此一个城市四川人和河南人的密度,则可最典型地表征这个城市对外来人口的吸引力。吃川菜的四川省和重庆市,人口多达一亿两千万,因此川菜馆密度的指标,即很可说明问题,和京、沪、深相较,广州的川菜馆比例明显较低,京沪的川菜馆都明显多于湘菜馆(川渝1.2亿人口而湖南省只有7000万人口),而广州川菜馆不仅远少于湘菜馆,而且大多少放花椒,而吃不吃麻恰恰是四川和湖南饮食的主要差异之一,这说明,广州的川菜馆不少也把湖南人作为重要的潜在客源。京沪深四川人比例高,说明京沪深对全国人口的吸引力更强,而广州的湖南人比例更高,说明广州更多吸引其周边省份人口。

即将于4月26日启用的广州白云机场T2航站楼

广州的人口、经济总量、零售总额、交通基础、科教资源等指标,当然都和京沪深在同一量级甚至很多指标超过深圳,但在那些对全国性资源的吸纳上,和京沪深的确相去甚远。广州金融业和京沪深不在同一档次,上市公司总数也远少于京沪深,论央企和北京不在一个量级,论外企不如上海有吸引力,论民企和深圳则更不可比,这是不争的事实。

所以,广州的本质就是一个区域性中心城市,或者说是区域性门户城市。现在许多地方争当的国家中心城市,其实本质也就是区域性门户,在这个区域内,政务、文教、交通、外事资源向这个门户集中部署。但一个城市拥有一个区域内的全部上述资源,并不意味着这个城市就能够吸引全国性资源,譬如广州有机场和领事馆,成都也有,四川人不必因为广州有大空港和领事馆跑到广州去;但是深圳有更多的大企业总部,四川人就可能更倾向跑到深圳去赚钱,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

 

“一线城市”是冒险家乐园

从全世界范围来看,最大的一线城市莫过于纽约了。有一句话,叫爱一个人,就送他去纽约;恨一个人,也送他去纽约。为什么,因为在台面上越是金碧辉煌的地方,在背后却更可能汇集不为人知的苦楚。在我看来,“宜业”和宜居这两个目标本来就存在一定冲突,像纽约、上海、香港这样的一线城市,其居民在获得了更多资源和机会的同时,也承受着比其他城市居民大得多的生活压力。

“一线城市”之所以成为“一线城市”,最重要的原因,无非是赚钱机会多,尤其是赚大钱的机会多。说得俗一点,一个人要赚大钱,无非几种途径,一是自己经商做生意,二是靠投资(也可以是持有一级市场的原始股,也可以在二级市场上炒作标的),三是在具有巨大规模经济/或接近特定资源/或跨境套利的行业从业(简单说就是金领)。对于绝大多数个体而言,经商和投资都是“九死一生”,“一线城市”之所以能够产生相当部分的高收入群体,主要还是因为一线城市的“金领”更多。

位于深圳福田的深圳证券交易所新总部大楼

“金领”的来源是之一,是拥有巨大规模经济。中国的互联网企业之所以有今天,无可回避的原因之一就是拥有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使产品和应用扩张市场的边际成本变得很低,因此产生了可观的规模经济,这是西二旗码农成为人生赢家的宏观基础;“金领”更传统的来源,则是金融业,尤其是和上市公司有关的领域,在中国,一个公司一旦上市,不仅上市公司的创始人,围绕在上市公司周围的PE/VC/投行/会计师所/律所都可以挣大钱,广州的金领天然比上海深圳少,没有交易所就是一个主要的先天原因;金领还有一类来源,我们称之为“GlobalPay”,许多大型外资机构,在全球适用同样的工资标准,甚至在华的工资标准比在发达经济体更高,因此在这些机构从业自然就成了天然金领,放眼全中国,绝大多数的Global Pay机会分布在北京、上海和香港,这样的金领职位广州、深圳都很少。

当然,一线城市之所以成为一线城市,还有一个原因,是一线城市出现了更多大企业,在一线城市或者是杭州这样的盛产上市公司的准一线城市,有更多的创业团队通过上市变现实现了财务自由

要之,一线城市对于有强烈事业雄心、有着财务自由渴望的人而言,有着无可替代的吸引力。至少,“一线城市”有更多现成的金领工作机会

然而,不论有多少营销号鼓吹财务自由的故事,人们还是要清醒地面对一个事实。创业之所以迷人,在于其九死一生乃至于九百九十九死一生的低概率;“金领”之所以成为金领,在于与之相关的资源和技能的高度稀缺。创业成功者也好,百万年薪者也罢,在一线城市不过是增加了你成为这样的人的几率,但即使在一线城市,大多数人达到这样的收入水平不过是个小概率事件。因为相对较多的成功者的存在,一线城市有着远高于其他城市的房价和生活成本,一个成功的冒险家当然可以承受这一切,但如果你始终无法跻身所谓成功者的行列,你就要被迫接受这个城市给你带来的巨大的经济压力。君不见香港,作为亚洲的金融中心,的确有许多极为光鲜的金领工作机会,但全市市民的收入中位数,也不超过一年二十万人民币,当你没有成为相对有钱人的时候,和大量有钱人在同一个城市生活,确是冷暖自知的一件事。

当然,虽然成为绝对意义上的高收入者并不是大概率的事件,一线城市的另一个好处,却实实在在可以被一般人分享。只要买房买得早,现有房产多,坐等房产增值就好了。

 

“二线城市”是生活家热土

我素来认为,把逃离北上广逃回北上广简单对立,是一种智识上的懒惰,除了北京、上海、深圳,中国还大得很,只要你不回三线城市小乡村,说实话在南京、武汉、成都这样的城市,恐怕也很难说稍微像样的工作机会都要拼爹

时至今日,对绝大多数人而言,强二线城市,或者说是准一线城市,其实是平衡工作和生活的绝佳选择。“二线城市”的特征和“一线城市”不同,一线城市之所以有那么多更高收入的机会,源于权力和资本的高度集中,没有中央政府,没有交易所,没有那么多的大型金融机构和外资机构,就不可能有那么多高薪的职位。“一线城市”庞大的人口数量和一线城市的赚钱机会多少并没有那么直接的关系,所以深圳的常住人口比北京、上海、广州都少,但深圳的发财机会却一点都不少。

二线城市就不一样了。我上一次谈到二流城市Never Die”,这就是二线城市最重要的特征。二线城市也拥有和权力相关的资源,至少有省一级的政府机构,有与之相应的教育、医疗等等配套,这就能够支撑起一个相对庞大的虽不至发大财但很稳定的公务员、教师、医生群体;它们也会拥有一些央企、国企乃至大型企业的分支机构,能够撑起一个白领群体;同时,这样的城市少则对一省的人口有吸引力,多则对是周边各省的人口也有吸引力,庞大的人口基数自然而然也会产生不少吃喝拉撒睡的需求,这都是很健康的支撑城市运转的动力。所以说,“二线城市”得以稳定发展的核心动力,就是人口本身,在中国这个人口大国,要获取人口,至少比像京沪深那样集聚资本和技术容易多了。

成都高新区一瞥,据成都官方统计2017年成都常住人口逾1600万,居省会城市第一

因此,我们从更宏观的视角来看,一线城市在有更多高收入机会的同时,也天然存在更明显的收入不平等;而二线城市虽然高收入机会没有那么多,收入不平等的程度也减少了很多。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人的焦虑感并非来自于绝对地位,而往往来源于人与人之间的比较,对于大多数以小康生活而非冒险家为生活导向的人而言,一线城市本身就不是好的生活选择。

所以,虽然说许多人说我是广黑,但我其实是最主张别人去广州的。在广州生活的性价比,比京沪深高多了。大学同学在北京、上海工作的,许多为首付焦虑,就算是买了房,往往也都在相对城郊的地方,那些在广州工作的,买荔湾、天河、海珠的房也并不难,通勤时间控制在半小时以内,生活幸福感不知道高到哪里去。如果一个人在金融、互联网等相对风口上的行业,想要到京沪深闯一闯,当然是更好的职业选择,但如果在一个快消、汽车制造、航空运输等等相对传统的行业,在广州一个月挣10000,比在上海一个月挣15000,那不知道强到哪里去了。为什么要挤到上海去呢?到广州这样的城市,天地自然宽了许多。

一线城市之所以成为“一线城市”,是源于高收入机会多。但这句话的“逆命题”并不成立,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并不会因为去了一线城市就自然而然地成为高收入者。如果没有那么大的职业野心,在京沪深之外的强省会城市,你不仅能感受到压力的减小,还能有更多享受生活的机会。

我每次谈到这样的话题时,总有些人过来留言,说广州是国家中心城市,广州是全球城市,深圳算什么云云。可是,广州的高收入机会比深圳少,这只是个中性的事实而已呀,这对大多数的广州市民而言也不是坏事。我倒是赞赏许多老广对广州的态度,管它是一线还是二线,这里就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其实,这应该是大多数人对于一个城市一线还是二线这个问题的理性看法,一个城市是不是一线城市,和这个城市市民的关系实在并不那么大,一线城市二线城市最大的区别,其实不在于表面上的指标,更在于生活方式。所以我对许多强二线城市的营销号天天鼓吹某城市崛起了的说法很不感冒,“崛起”了就真正好吗,“二线城市”的魅力就在于其更工作生活的更好平衡,每个城市都和北京上海深圳对标了,有什么好?和京沪深比较有没有那么多金融金领、GlobalPay岗位,并非其他城市的长项,在没有那么多资本和全国性资源的前提下,让本地人生活得更有品质,让本地创业者拥有比肩京沪深创业者的成长机会,这才是二线城市(或者用洋气点的话叫新一线城市)竞争的关键。

而对于个体而言,选择什么样的城市生活,不仅要看这个城市可能给你什么,更重要的是扪心自问,自己最需要的是什么。如果不是雄心勃勃的冒险家,选择一个强省会城市,安置房产,规划稳健的职业路径,完全可能是比“一线城市”更好的选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