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村民扣押警察带给中国的启示
互联杂谈按:
封号后,互联杂谈3会将部分文章重新补发,已经看过的朋友请忽略。新文章会主要发在:互联杂谈2/hulianzatan2。
点此关注互联杂谈2
不是河南,是越南;真的不是河南,是河内。
“战斗民族”的伟大称呼,可能以后要从俄罗斯移植到越南头上了。本月中旬,当越南警察浩浩荡荡开进河内美德县同心村,试图拘捕4名因抗拒土地强征“寻衅滋事”的村民,那知村民堵路、拦车,不买账,一阵混战后,反将38名警察蜀黍包了饺子,强行拘押,关进村委会的办公室。
呃,有图有真相——
起因缘于“中国式”土地强征,本来,同心村这块地属于国防用地,政府要收回来用于国防建设,完全合情合理。但农民在这地种植日久,且政府有扩大征地之嫌,补偿方案也迟迟不被村民认同,于是引发了越南“乌坎村”——同心村村民的集会示威,说白了,政府要回国自己的“领地”,人民就是要趁机狠狠咬上一口,冲突再所难免,维稳警察奉命进村抓人,于是出现了本文开头的一幕……
快速发展中的越南,土地纠纷并不少见,但这次强征引发的群体效应和动乱规模为历史最大,影响也最深远,尤其是拘押警察,让河内高层威风扫地,惊诧莫名,世界也为之侧目。
越南河内市长阮德钟亲赴同心村斡旋、谈判,答应体谅村民难处,善待村民诉求,提高村民经济利益,并保证不会追究扣押警务人员的刑事责任,难能可贵的是:为了表明政府诚实守信,阮市长当即签下承诺书,并通过村里广播传至各家各户。
结局喜大奔普,政府首先高姿态释放被刑拘村民,村民也陆续释放被扣押的警察,双方各退一步天地宽,达成全面和解。
很显然,这将成为越南日后处理相关房屋拆迁和土地征用纠纷时的范本。
中国改革开放比越南早十年,中国群体纠纷从20年前不足2万起,上升到如今每年近18万起左右,飙升速度之惊厥,堪称与GDP比翼齐飞。但在维稳处置上,我们至今仍找不到一项“越南式范本”来指导政府的工作。事实上,这样的表达也不是十分准确,因为广东乌坎村曾经维权的胜利,差点就改变了中国体制和执政方式的转型。
2012年2月17日,北京大学发布过一份题为“2011公民社会十大事件”报告,公共事件在这一年度首次入选,并名列榜首,这就是广东“乌坎事件”,这一事件彰显基层治理的困境和基层民主选举、民主协商的体制突破,因着乌坎村维权成功和村民民主直选(又称海选),北京大学的这份报告将2011年定为中国公民社会建设元年。
但不出4年,乌坎村利益纠纷卷土重来,北大推崇的乌坎村范本倾刻间灰飞烟灭,“公民元年”如同泡沫散去,坠为“镜中月,水中花”。
但这一时期,城管在街头与小贩们的巷战越打越激烈;讨薪的农民因为阻塞交通被“寻衅滋事”入罪;各地强拆强征引发警察和社会综合治安人员粗暴执法和公权力的不断失控……威权下的社会共识,被利益集团乱相丛生的民怨所代替,维稳就像那根生疼的“坐骨神经”,牵拌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步子,远远看去,一颠一跛,怪怪的如同民间戏谑的“跛足鸭”。
与北大遥相呼应,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发展课题组”把这种现象称之为“转型陷阱”!意指改革和转型过程中造就的既得利益集团,要求把过渡时期的体制定型化,形成能促使自己利益最大化的“混合型体制”,从而使改革原动力丧失怠尽。
维稳本应是特殊时期的非常手段,但在利益集团与公众矛盾日益积累与冲突中,却成为了社会管理的常态,社会活力下降,阶层间对立情绪凸显,社会生态链趋于断裂,改革的最好时机,似有丧失的危险,我们甚至不得不发出这样的疑问:维稳会击败改革吗?
这绝不是杞人忧天,体制的顽疾,连总理李克强都无助地哀叹:改革比触动灵魂还要难!
中国改革开放早越南十年,作为晚生,越南从中国模式学会了许多强国谋生的技能,但也看到了中国存在的体制性障碍,尤其是社会性的腐败,体制无力约束也就无法自洁。一番去粗取精后,今天再侧身望去时,越南正在快速脱离中国特色,转而深度融入世界。政治上,越南实行国会直选,建立起“四驾马车”监督机制,并预备向民主制度全面转型;经济上,越南积极推动东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私有化经济的改革纵深,并破天荒成为TTP创始国成员,当惊世界殊!
越南似乎获得了一种历史性的顿悟,觉醒的力量无比惊人,正是这样,急需以国内的稳定与社会公义的建立,将特权与强权逐渐从体制中淡出,善待自己的人民,这才是强国之翼,立国之本。
我们以前说,苏联是我们的明天;后来,又以为美国是我们的明天;再后来,感觉台湾更像我们的明天。其实,我们没必要那么好高骛远,也许某天你转过身时,才发现原来越南才是我们的明天。
哈-哈,这不是笑话,今天越南在同心村群体纠纷处理上,已比中国眼高一寸,棋高一着,国家只要还有爱,就一定会创造奇迹!
长按下方二维码打赏
金额随意
感谢您的鼓励与支持!
长按下方二维码加
小编互莲个人微信
防止失联,朋友圈更精彩!
注意因为每个个人微信好友数有限制,
所以无名,互莲,互莲2等只要加其一即可,留出位置给新朋友
点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互联杂谈精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