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IT | 2020第四届口笔译跨学科研究国际会议精彩回顾(下)
北京时间2020年10月30日下午三点至晚上九点,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第四届口笔译跨学科研究国际会议进行了第二天的议程。来自国内外不同行业领域的专家和学者继续就口笔译实践与研究和技术运用、翻译人才培养、新环境下的跨学科交流和语言服务等话题展开了深入研讨。
Part 1
第一场会议的议题为“翻译在科学应对国际关注公共卫生紧急事件中的作用”,由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系高级讲师江红通过Zoom平台远程主持。
01
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系高级讲师江红(左)
西班牙阿尔卡拉大学翻译系教授Carmen VALERO-GARCES(右)
02
上海外国语大学孔子学院工作处处长
张雪梅教授
03
北京语言大学高级翻译学院院长
王丽虹教授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西班牙阿尔卡拉大学翻译系Carmen VALERO-GARCES教授在发言中强调了在口笔译工作中运用技术的重要性。她表示,在复杂多变的世界局势中,口笔译工作者难免面临一些危急情况,如索马里冲突、日本自然灾害等,因此,研究紧急情况中的技术使用以及技术与口笔译实践的关系至关重要。她对目前技术应用相关研究进行了简要介绍,并指出,在新冠疫情的背景下,机器翻译和其他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口笔译人员也意识到在危机中进行技术交流、培养紧急情况下的翻译协调感具有重要意义。
上海外国语大学孔子学院工作处处长张雪梅教授分享了关于英、汉学习词典中“外壳名词释义”的对比研究。她指出,作为重要的工具型用书,面向外语者的学习词典除了提供简单明了的词汇释义,还要说明词汇的应用情景和背景知识,在这一方面对外汉语学习词典的编纂有待进步。她分享了选取《牛津高阶英语词典》和《商务馆学汉语》两本词典中的外壳名词进行对比研究的方法与结论,以具体的例子展示了英、汉词典中“外壳名词释义”的不同模式,并指出此项研究成果对更好地编撰对外汉语学习词典具有参考价值。
北京语言大学高级翻译学院院长王丽虹教授的演讲主题为“口笔译教学的跨文化性”。她表示,译员过去被认为是“隐形”的,而随着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译者作为跨文化协调者的身份也得到了认同。跨文化的协调人处于第三空间,需要协调文本、协调概念、协调沟通、协调文化框架,翻译教学中需要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为他们成为跨文化的协调人奠定基础。同时她还指出,翻译教育还要具有赋权个人、赋能个人、保护个人的多样性。
04
上海全球治理与国别区域研究院执行院长
杨成教授
05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 郭树勇教授
06
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执行院长、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会议管理部口译司前司长李正仁教授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上海全球治理与国别区域研究院执行院长杨成教授分享了上外区域国别研究的尝试。他指出,区域国别研究曾迎来三波浪潮,在改革开放后的第二波浪潮中,上外走在最前列,成立了中东文化研究所和苏联东欧研究所。他强调,上外五大门类齐全,具备长期跨学科研究的经验;有46种语言,具备进行区域国别研究的优势条件。他表示,上外提出的国别与区域研究交叉学科在教育部备案,该学科以“多语种+”和“多学科+”为前提,涉及人类学、历史学、地理学等多种学科,得到了国际组织的高度评价。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郭树勇教授围绕“习近平外交思想的跨文化传播”的主题进行发言。他认为,在跨文化传播习近平外交思想的过程中,我们要把握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深刻内涵,意识到习近平外交思想中“党对外交的领导”、“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及“独特外交风范”等概念都需要进行跨文化的处理,以确保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都能正确理解。他强调,随着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日益提高,中国外交理论容易受到误读、误释,因此,做好习近平外交思想的跨文化传播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执行院长、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会议管理部口译司前司长李正仁教授就“Dose Pure Language Learning Still Have a Future?”主题阐释了他对语言学习和跨学科拓展之间关系的理解。他认为,我们在强调培养多学科能力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对语言素质本身的关注。“多语种+”人才的培养,不仅要重视“+”的重要性,也同时要求译员更加熟练掌握语言,提高语言水平。他强调,目前科技发展迅速,语音识别技术和机器翻译都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机器仍然欠缺一定的思考能力,机器翻译对语境、情感、双关语等的把握都比较薄弱,因此我们要秉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态度提升语言基本功,在熟练掌握语言的基础上进行跨学科研究。
Part 2
随后,第二场会议也通过Zoom平台顺利进行,会议议题为“口笔译研究新途径”,由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党委书记赵美娟主持。
07
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经济研究学院
Iulian GOLE博士
08
科大讯飞脑研究实验室负责人
李鑫博士
09
比利时专业音频及会议系统供应商Televic公司 Dirk VERBEKE总监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经济研究学院Iulian GOLE博士在演讲中分享了关于疫情期间公司治理和金融资本主义改革的思考。他指出,疫情之下,企业应该因“疫”而动,重视企业发展的可持续价值,将社会和环境调整放在首要位置。他表示,疫情对公司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同时也是一个改革的好时机。过去股东制公司的目标是追求股东利益的最大化,而如今的企业应该重视ESG(环境、社会与治理)因素,将传统的业务模式重塑为以目标为导向的价值创造模型。
科大讯飞脑研究实验室负责人李鑫博士分享了科大讯飞实验室用语音处理方式检测老年认知障碍(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研究成果。他强调老龄化趋势下早期筛查阿尔茨海默症至关重要,并介绍了语音方式检测阿尔茨海默症的创新性、可行性和理论基础。基于先前的研究,科大讯飞团队与同济大学合作,利用人工智能提取老年人语音特征,结合语言模型进行分类预测,取得了丰硕成果,还成功研发了自动检测阿尔茨海默症的app。李鑫博士表示,人和机器各有所长,人机耦合能发挥更大的潜力,创造更多的价值。
比利时专业音频及会议系统供应商Televic公司Dirk VERBEKE总监对Televic团队、同传设备和系统进行了介绍,指出疫情期间用传统平台进行口笔译教学与评估面临的挑战,强调了聆听客户需求的重要性。他指出,为了满足疫情期间客户的需求,liveQ(直播Q)平台应运而生,该平台便于操作、兼容多个浏览器、安全性高,可以同时满足线上和线下口笔译教学与评估的需求。他还详细介绍了liveQ的操作方法和公司的系列产品,并展望了口笔译教学与评估平台的未来发展。
10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副校长
程维教授
11
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语言博物馆策展人 顾忆青博士
12
澳门理工学院语言及翻译高等学校校长
韩丽丽教授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副校长程维教授发表了题为“Translators as Early Recognizers in Agenda-setting”的主题演讲。她从议程设置的定义、议程的制定者、译员在议程设置中的协助作用、议程设置者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角色四个方面,分析了译员在议程设置中的早期识别角色。她指出,译员在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通过信息的取舍、文化因素的选择,简化读者的阅读过程。最后,她介绍了中国公共政策研究院在翻译政府文件方面做出的努力以及取得的成果,强调了译员在公共政策制定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语言博物馆策展人顾忆青博士发表了题为“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语言:上外语言博物馆的实践探索”的主题演讲。他介绍了大学博物馆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上外建立语言博物馆的初衷以及上外语言博物馆的核心主题。他表示,上外语言博物馆最初的构想来源于英文单词“words”和“worlds”,两个单词相差的“l”代表的就是“languages(语言)”。他还回顾了博物馆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着重阐述了博物馆在展示语言这一无形文化方面作出的实践探索,并对展馆的建筑外形、内部结构和馆内展品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澳门理工学院语言及翻译高等学校校长韩丽丽教授围绕“一带一路背景下非通用语种语言服务意识”的主题进行发言。她首先介绍了国内葡萄牙语的教学现状和澳门作为连接中葡两国平台的特殊性。随后,她指出,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一步步落实,中国与葡语国家在政治、经济、商贸、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日益频繁深入,中葡、葡中翻译工作者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语言服务意识。最后,她通过展示中葡英机器翻译联合实验室的研究成果表示,我们要拥抱技术,与业界保持紧密联系,借助科技的力量发挥非通用语的作用。
两场会议结束后,第四届口笔译跨学科研究国际会议在闭幕式中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此次会议在疫情的背景下于线上进行,汇聚了多个行业、不同学科背景的专家、学者,为学界、业界共同探讨口笔译训练与研究的跨学科新动力提供了契机,借助跨学科的动力促进研究思路、方法、理论的融合与创新。会议中研究成果的展示、学术思想的交流和学科智慧的碰撞,不仅为口笔译人才培养指明了新的方向,也对口笔译跨学科、跨文化研究有着重大启发意义。
开闭幕式相关链接
来源 | 高级翻译学院
摄影 | 陆海虹
文字 | 李雅婷 陈章 罗天雅
编辑 | 罗天雅 徐曼
责任编辑 | 王卫萍 杨颜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