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第五届口笔译跨学科研究国际会议精彩回顾(上)
第五届口笔译跨学科研究国际会议
精彩回顾
G I I T北京时间2021年10月28日16:00,第五届口笔译跨学科研究国际会议进入主题研讨阶段。
一、16:00,上海外国语大学对外合作交流处处长张红玲主持第一场研讨会
西班牙阿尔卡拉大学教授、商务会议口译硕士项目主任Carmen VALERO-GARCÉS和张潇萱博士以“翻译培训与市场需求——个案研究:中国的西汉汉西翻译”为题,就其调查结果发表演讲。她们以教师和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定量和定性的方法论,以“中国的翻译理论与教学——中国聚焦困难和问题、中国的西班牙语教学及中国西班牙语人才就业”为调查主题,对国内西班牙语教学的课程大纲、所用教材、翻译教学研究和师资力量进行调查,并就学习西语的主要动机、未来学习计划、西汉专业翻译能力、国内翻译教学课程大纲和教材,以及师资培训等领域的调查结果作出分享。
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口笔译项目主任Marc ORLANDO教授发表题为“Can Interdisciplinary Help Re-Humanize the Interpreting Profession?”的主题演讲。ORLANDO教授认为在翻译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翻译和口译职业正朝着“非人化”的方向发展,并强调口译研究是一个跨学科研究。例如,在医学口译方面还可能涉及到认知学、言语病理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针对“如何使口译‘再人化’”这一问题,ORLANDO教授认为在口译中应着重发挥人的价值,为译员营造合适的工作环境。此外,他还提及一些目前常见的问题,如高等教育机构缺乏灵活性,新课程大纲设计缓慢,教师培训力度较弱,企业参与度低等问题。
新西兰奥克兰理工大学教授Ineke CREZEE发表题为“Introduction to Healthcare for Interpreters”的主旨演讲。CREZEE教授针对“为什么对于口译员来说,医学基础知识很重要?”这一观点进行阐释。她认为,医学口译的教学内容涉及解剖学、病理学、生理学等领域,需要译员在确保长时间的交传和同传练习基础上,充分了解医疗系统运作和医疗专业人员基础知识。演讲最后,CREZEE教授向大家力荐一本专业书:Introduction to Healthcare for Chinese-speaking Interpreters and Translators。
二、17:10,上海外国语大学科研处处长王有勇主持口笔译研究学术出版圆桌讨论环节
瑞士 Peter Lang国际学术出版集团高级策划编辑Ulrike DÖRING简单介绍了Peter Lang集团。该集团在1970年成立于瑞士,目前在德国、英国、美国和比利时均设有分社。不仅如此,该集团还一直与学术界保持着密切的合作,每年出版1400余本著作期刊及电子书,书籍主题涉及人文社科、法律、经济等多个领域。她还指出,为了保证出版物的科学性和严谨性,Peter Lang一直实行着严格的同行评议制度。同时,为了适应时代需求和市场发展需要,出版集团致力于在全世界范围内公开透明地分享学术成果,并借助数字媒体和技术的发展不断进行集团的改革。DÖRING女士对Peter Lang与上外合作出版的Journal of Translation Studies(《口笔译研究》)国际期刊进展表示满意,第一期(创刊号)于今年4月如期推出,第二期也已在10月发行。
Routledge出版社亚太地区策划编辑Katie PEACE就Routledge出版社进行了介绍。Routledge成立于1836年,是全球最大的人文社科出版社,每年出版5000多本新书,销售范围涉及全球的18个国家,其学术作品和期刊都可通过公开的方式获取。她还展示了Routledge出版的多本口笔译研究手册、面向学生和职业人士的口笔译教科书和研究类丛书,以及Routledge翻译研究门户网站上的各种免费的资源。最后,PEACE女士详细讲解了该出版社著作出版的流程。
《外语电化教学》主编胡加圣教授就“如何在数字信息化时代实现技术与翻译相结合的跨学科研究和实现翻译理论的新突破”分享观点。他着重介绍“译学家”翻译专业教学与MTI实训系统,并指出专业翻译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说,专业课教师不了解行业状况和专业翻译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没有标准化的教学参考平台等。通过“译学家”平台,教师可以指挥、管理、监督学生学习,同时建构教材教法并进行教学研究,学生可以学习到翻译职业岗位流程操作并进行专业操练。他指出,该平台是提升教和学的专业平台,可以切实改变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有效提升全国翻译专业学生的教学质量和水平。
三、18:40,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系主任刘猛主持第二场研讨会
瑞士苏黎世应用科学大学应用语言学系翻译系主任Gary MASSEY教授首先介绍苏黎世应用科学大学的线上教学接近20年的发展状况,把线上教学分为同步、不同步和混合型三种。在对该校教师线上教学的使用技术进行调查后发现,在新冠疫情情况下教师对线上技术的接受度较高,认为在线教学平台帮助他们实现了教学目标、促进了教学资源的共享,同时也给他们带来安全感。而对于线上教学不满之处普遍来自对学生参与度以及互动性缺乏的担忧,因为课堂上容易导致以教师为中心的局面,使得老师承担的认知负荷增加。因此,他们尝试了5种不同形式的线上教学,试图采用最佳的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模式。
英国利兹大学语言文化社会学院终身讲席教授王斌华首先澄清了人们长期以来对口笔译任务的误解,通过对口译史的回顾探讨了口译译员在历史上扮演的重要角色,包括口译失误可能引发的战争冲突。他还探讨了马航失事后,口译员误译给马来西亚外交带来的冲突和麻烦。他认为口译的职业化发展是大势所趋,需要对译员进行专业化培训。王斌华教授通过生动详实的案例阐释了口译中的伦理问题,突出了口译译员在人际交往和沟通扮演的重要角色和任务,否认了口译任务工具化的倾向,在机器翻译盛行的时代给口译研究界带来反思和启发。
瑞士弗里堡大学医学院神经学教授Jean-Marie ANNONI通过失语病人的案例研究,介绍了失语症病人的治疗策略,讨论了在不同治疗时间下这些病人的治疗情况。在治疗之前,失语症患者仅能说简短的句子,并且需要闭上眼睛组织语言。采取的治疗措施包括绕口令、看图说话、给定三个词汇写三个句子等练习。研究者对治疗之后的情况进行了总结,从口语表达、写作、朗读等方面进行语言评价。治疗后的病人在平均句长、情绪上有明显的改善。
四、19:50,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副院长戴惠萍主持第三场研讨会
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院长董燕萍教授发表了题为“学生译员口译能力的自组织”的主题演讲。她首先提出了该口译能力研究的缘起,认为通过口译研究可以探讨语言能力的发展,而口译和认知能力与语言能力密切相关。研究发现工作记忆通过语言能力作用于口译表现,也就是语言能力强的人可以更好地利用工作记忆来进行口译;语言能力直接作用于口译表现,即语言能力越强,口译表现越好。董燕萍教授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了口译能力是以一种自组织的方式呈现出来的,即参与口译任务的认知能力和资源得到了更好的协调和更有效的利用,带来了从最初的无序状态到相对有组织的状态的相变。
国际劳工组织前口译部门负责人、上外高翻特聘教授Ian NEWTON围绕“Electronic Transmission of Statements to Interpreters: An Experiment”的主题进行发言。通过分享自己在联合国组织负责口译服务管理项目的一段经历,他指出译员所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会议代表以读稿的方式发表演讲。他认为译员提前拿到讲话稿可以减轻自身工作负担。因此,为了帮助译员更好地完成口译任务,他设计了一个讲稿传递系统,在确保讲稿内容保密的前提下,可以让译员提前接触到讲稿,而会议方的其他参与者,如工作人员、管理人员和报告撰写人员也能加入该系统。最后,他强调了提高语言服务意识的重要性,语言服务者要凭借自身的专业素养赢得会议代表的信任与配合,方能保证会议代表的讲话信息得到准确传达。
至此,2021第五届口笔译跨学科研究国际会议第一天的研讨环节圆满结束。
来源 | 高级翻译学院、口笔译跨学科研究中心
摄影 | 陆海虹
排版 | 王一娇
责任编辑 | 陈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