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1第五届口笔译跨学科研究国际会议精彩回顾(下)

IRC 上外高翻 2024-04-12

第五届口笔译跨学科研究国际会议

精彩回顾

G I I T

北京时间2021年10月29日14:00,第五届口笔译跨学科研究国际会议第二天的议程正式开启。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们继续以“凝心聚力同推跨学科新突破”为题进行深入讨论。

一、14:00,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口笔译跨学科研究中心联席主任Hannelore LEE-JAHNKE主持翻译过程研究专题工作坊


欧洲翻译研究学会主席、哥本哈根商学院教授雅各布森(Arnt Lykke Jakobsen)教授为大家带来了题为“Behavioural and Cognitive Translation Studies”的翻译工作坊讲座。他从翻译活动的概念入手,向大家展示了看待翻译活动的不同视角,比如查斯特曼(Chesterman)认为翻译是“人类从事的文字工作”,而实际上许多包含符号的非文字活动也是一种翻译,如肢体语言在交际中也发挥重要作用。翻译活动的本质离不开意义的创造、表达和传递。而翻译的多面性也为翻译研究带来了丰富多彩的路径。接下来,Jakobsen教授带领大家回顾了翻译研究的发展历史,从最初的文本对比和翻译产品评估到基于过程的翻译研究,从文本接受者视角到译者视角等等。Jakobsen教授在1995年发明了Translog,通过记录译者翻译时的键盘敲击来追溯译者的思维活动。后来又与眼动研究结合,使翻译过程的研究更为具体和科学,为许多翻译相关的认知问题带来了新的答案。

二、15:00,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教授Riccardo MORATTO主持第四场研讨会

莫斯科国立莱蒙诺索夫大学翻译学院院长Nikolay GARBOVSKIY和副院长Olga KOSTIKOVA作了题为 Looking For Self-Improvement: Thru Translation — True Performance”的演讲。他们指出,随着英语的普及和人工智能的发展,译员面临的压力逐渐加大。与此同时,外语和翻译教学也面临新的挑战,亟需改革。众所周知,翻译是一项认知活动,而人工智能的干预在为译员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有可能弱化译员的认知能力。他们在对译员的研究中发现,人的认知控制机制在同传过程变得更灵活,其大脑神经联络更为活跃和发达。最后他们分析了翻译在技术浪潮下的发展前景,并指出翻译实践可以帮助推进研究,翻译的附加价值不仅体现于信息的传递,还体现在译员的自我发展上,而这是机器无法企及的。

伊朗德黑兰医科大学基础科学研究所Narges RADMAN教授的演讲题目为“Language Distance Modulates Cognitive Control in Bilinguals”。她指出,双语者大脑中母语和二语会因二语的熟练度、习得年龄及与母语的相似(或相异) 而呈现不同程度的交叉,双语者语言的有效使用有赖于其大脑语言和执行功能的互动,而母语和二语之间的差异程度则对双语者的语言应用和认知控制产生影响。Narges通过看图识物和非语言转换设计对不同语言差异程度的双语者进行实验,发现语言差异较小语对(CLP)双语者对于一般领域(domain-general)认知控制表现更为明显。

新西兰奥克兰理工大学讲师Agustina MARIANACCI的演讲题目是 “Horizontal Methodologies in Interpreting: Conducting Research with Latin American Service Users in Aotearoa New Zealand”。她以新西兰接受相关社会服务的拉美裔群体和口译员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社会正义(social justice)和包容的联盟(allyship)及社会正义在口译中的作用,强调了平级对话(horizontal dialogue)在相关服务口译过程中对于打破霸权、歧视和社会不公正的意义。

比利时专业音频及会议系统供应商Televic总监Dirk VERBEKE作了题为 “T&I Teaching and Assessing in a Hybrid Environment, Cloud and On-site, Synchronous and Asynchronous - Best Practices”的演讲。他指出,疫情之下人们对技术的需求十分强劲,Televic激流勇进为市场提供卓越的解决方案。他特别介绍了公司针对口译培训教学活动推出的新产品interpreterQ Hybrid。顾名思义,该产品可同时满足线上线下口译教学的需求,学生端和教师端的设计非常完善,可提供授课、练习、测试和评估等多个模块功能。特别值得一提的是,Televic公司是澳大利亚翻译资格认证机构(NAATI)的线上口译测试设备提供商,同时Televic产品也对标欧盟相关业务机构会议需求。

 澳门理工学院语言暨翻译高等学校校长韩丽丽作了题为 “Online Interpreting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rough the lens of translanguaging”的演讲。她从超语(translanguaging)等重要概念、超语和口译(3M模式,即宏观-中观-微观)、线上口译教与学、线上口笔译学习满意度和未来研究的启发等几个方面分享了自己和团队的研究成果。超语作为强大的人类认知和交际理论正应用于艺术、人文学科、社会科学等领域,宏观、中观和微观具体指多语言(Mulilinguilism)、多模态(Multimodality)和多能力(Multicompetence),从这几个角度出发,韩校长分析了线上口译教学师生互动即教学效果的表现,而针对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则为今后线上教学的改进方法提供了建议。

三、16:50,上海外国语大学孔子学院工作处处长张雪梅主持青年学者论坛环节


德国美因茨大学翻译学院博士生Bianca Prandi,发表了题为“A Cognitive Inquiry into Computer-Assisted 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的演讲。

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博士研究生Francesca Maria Frittella 发表了题为“Machine and human factors in CAI tool-supported SI insights from a usability study”的演讲。

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博士研究生许晨琪发表了题为“Why Were They? Young Translators of ‘Red Classics’ Between 1946-1966”的演讲。

重庆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熊凌崧发表了题为“A Bibliometric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Research Situation and Trends of Medical Translation in China”的演讲。

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博士研究生杨之淼发表了题为“An Analysis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Language Service Talents i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in the New Era”的演讲。

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博士研究生徐红发表了题为“Mapping Machine Translation Research(1990-2021):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Major Chinese and International Journal Punlications”的演讲。

四、17:00,全国翻译专业教指委秘书长赵军峰主持口笔译专业教育圆桌讨论





圆桌论坛由赵军峰教授主持,邀请了西安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宁波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高级翻译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系、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北京语言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华东政法大学外语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等国内9家翻译专业学位高校的院系负责人。各位专家分别就各自学院MTI的办学特色、招生、就业、课程设置、实习实训、人才培养创新模式以及今后的发展思路等方面展开了讨论。

赵军峰教授首先代表全国翻译教学指导委员会感谢上海外国语大学举办此次口笔译跨学科研究国际会议,为全国MTI院校共商口笔译专业建设大计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

西安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副院长陈卫国教授简单介绍了西外MTI培养的基本情况:西外MTI的四个专业方向、开设课程情况以及师资情况,此外陈教授也表达了对MTI人才培养的困惑:在学生的语言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在提高语言能力的同时再提高翻译能力。[1] 赵军峰教授表示,西外MTI人才的培养的特色就是知识产权翻译,在西外的精心组织下,全国专利翻译大赛已经成功举办了三届。

宁波大学外国语学院贺莺教授从宁波大学MTI人才培养的建设思路、课程建设、翻译专业实践交流平台以及培养成效等方面对宁波大学MTI专业做了详细全面的介绍。宁波大学MTI人才培养依托宁波港的区位优势,对接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以中东欧经贸会展语言服务平台、中国中东欧国家海关信息中心的电子政务平台以及与《宁波晚报》共建的中国文化媒体翻译平台为MTI学生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校外实习实训平台。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高级翻译学院副院长姜钰教授从基本情况、实习实践管理等方面介绍了北二外MTI人才培养的情况。姜钰教授表示北二外MTI专业的培养相对较传统,有英、法、西三个语种。北二外MTI依托学校一流专业电子商务专业,共同打造了多语种的电商专业实训平台,并逐步加大校企合作,让企业参与到MTI课程建设中来。此外,北二外依托中国公共政策翻译研究院、语言服务研究专业委员会以及北京市翻译协会(将于11月在京成立)等机构将MTI人才培养形成组织合力。

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副院长姚斌教授接着介绍了北外MTI人才培养情况。去年习总书记给北外老教授写了一封回信,信中讲到,深化中外交流、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大量的外语人才。姚教授重点介绍了北外高翻在MTI人才培养的创新举措:今年北外高翻开始招收17名翻译与传播方向的MTI学生,并同国际新闻学院联合培养,计划将学生培养成既懂翻译,又能传播的人才。此外,姚教授还谈了谈自己对翻译人才培养的看法。他认为:一,无论人才培养模式如何创新,学生的基本功(语言能力)不能丢;二,翻译+领域是今后翻译人才的发展方向。

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系主任沈安德教授(James St.Andrè)首先感谢了上海外国语大学举办的此次论坛,也让他能有机会了解中国翻译院校的发展情况。紧接着介绍了港中大翻译系人才培养的情况:港中大翻译系有本、硕、博三个层次的培养项目。沈安德教授重点围绕人机交互教学、以及今后口笔译教学将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进行了陈述。他认为口笔译教学因疫情原因部分开始在线上进行,极具挑战性,但有些课程也很成功,从某些方面可以说推动了翻译教学的发展。港中大的有些老师将电脑、手机、软件组合使用,教学效果较好。此外,他还介绍了翻译技术在港中大翻译教学中的应用,他认为数字人文学科、数字发掘、大型在线语料库、可视化工具都将会影响今后的翻译教学。

复旦大学MTI教育中心主任陶友兰教授回顾了复旦大学BTIMTI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的情况。复旦大学翻译专业人才培养依托英语系的百年底蕴,强化学生的“立德慎思 学艺习技”意识。此外,复旦大学翻译人才本、硕、博体系完整, 2006-2021年间培养了大批翻译第二专业学生,鼓励学生宽口径、多元选择,培养复合型人才。

北京语言大学高级翻译学院院长王丽虹教授以“Gathering Strength for Interdisciplinary Breakthroughs : Taking Beijing 2022 Olympic Winter Games Term Portal Project as An Example”为题,介绍了北京语言大学依托中外语言服务人才培养基地服务2022年冬奥会筹备工作和学生参与的具体情况。北语高翻同冬奥会组委会共同开发了冬奥会术语平台,编撰了《冬奥会体育项目名词》。

随后,华东政法大学外语学院院长余素青教授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华政MTI的基本情况。余教授从学生人数、师资概况、学科建设、赛事获奖、就业情况、教学科研、服务国家战略、专业融合等方面进行了介绍。余教授强调,华政MTI人才培养依托华政校本优势,努力培养高素质涉外法治人才,并在此方面已卓有成效:已获批教育部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项目基地。

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院长张爱玲教授介绍了上外高翻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的情况。上外高翻自创建之初就得到了教育部、外交部以及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UNOG)、欧盟的大力支持。接着张教授分别介绍了目前上外高翻的人才培养体系和组织架构,上外高翻有会议口译、MTI、翻译学硕博士等培养项目,以及跨学科研究中心、人工智能口笔译联合实验室(与科大讯飞联合创建)以及国际期刊Journal of Translation Studies。张教授随后介绍了上外高翻国际化师资团队以及与国际组织的合作情况。张教授最后表示,上外高翻会继续秉承国际化发展方向,为国家培养专业基本功扎实,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端翻译人才。





赵军峰教授在圆桌论坛最后对国内各个翻译专业教学单位的积极参与表示感谢。他表示,各个翻译专业教学单位要继续步履坚定地前行,培养服务于国家建设、地方建设的专业人才。

来源 | 高级翻译学院、口笔译跨学科研究中心

摄影 | 陆海虹

排版 | 王一娇

责任编辑 | 陈敏杰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