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天赋”
很早的时候,我就知道,我是没有什么写作天赋的。
作为一个中文师范专业的学生,入学之初就被教导,好的语文老师有“三个一”:一手漂亮的字、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一手好文章。从大学起,我从QQ空间,写到新浪博客、blogbus,还有些短暂写过的地方现在连名字都想不出来了。没有哪个地方真正坚持了下来,写的最多的一个站写了一百多篇文章,可恨的是,当时没有一键处理的功能,最后一篇篇把它设为仅自己可见,然后任那个博客荒芜。而同时期的大学同学已经在网上写长篇小说了,后来遇到个女孩,高中毕业前就出了书。她们才是有天赋的人吧。
2011年,在菲律宾第一年任期结束,心血来潮写了篇总结,修改了一遍之后,就发给了当时汉办主办的《志愿者之家》电子杂志,投了稿,就没再搭理。给了个不常用的邮箱。当时觉得给QQ邮箱太不正式了。最后居然作为那一年六月刊的封面文章发表了。因为给的是不常用的邮箱,还错过了稿费。文章发出来,一开始很欣喜,高兴了两三天,就恢复平静了。果断验证了幸福课里面的关于幸福平均值的说法。大悲大喜之后,幸福值都会回归平均水平。
当时菲律宾的领队老师看到了杂志,鼓励我多写,我呢,写也写了,就是懒得修改。后来那两年再也没有投稿过,倒是不少菲律宾的志愿者看了我的文章,也去投稿了,大家倾向于去做可能实现的事情,我作为一个活生生的实例,验证了这件事情是可能的。
因为稿件附件的问题,当时编辑还加了我的QQ,但是后来QQ被盗一系列事情,好友都被删除了。没有全部找回来(其实这些都是借口)。2013年年底,我突然想写点来美国之后的教学生活,于是,就从邮箱中翻出了编辑的QQ,然后写好之后,投给杂志。新年之后,收到给我发稿费的通知,才知道文章发表了。也高兴了两天,当然,看到银行卡上数字增加的时候,最高兴。这算是我真正意义上的第一笔稿费收入。这已经是大学毕业三年半之后的事情。有天赋的人,不应该是这样的吧?
所以,从原本意义上来说,我是真的没啥写作天赋。我常常和妹妹说,我不知道要写什么。所以常常通过和她聊天找灵感。有时候,她说故事,我写一点。比如第一篇在简书上获得好评的文章《孩子的安全感》,以及后来被推荐到首页的,也是好友的故事,聊天中得来的《小洁的梦想》。
小时候觉得我的天赋是,阅读速度快。从小学四五年级开始就已经显现出阅读速度快的优势了。越到后面,优势越明显。后来看了李笑来的书《把时间当作朋友》,才知道,是因为从小看得多,读得多,慢慢训练出来的速度快。而且速度快本身没什么好处,看不值得仔细看的文章或许有点优势,问题是,不值得仔细看仔细思考的文章,还看它干嘛?
2011年回国,参加志愿者重返培训,其中有一门课是积极心理学,那时候我已经开始看了点儿幸福课,当时给我们培训的是汪冰博士,他曾经给幸福课的教授做过助手,中文版的《幸福的方法》他是译者之一。第一节课,他跟我们分享了天赋的四个特点:成功、天性、成长、需要。四个单词的首字母合起来刚好是SIGN。
具体来说,就是:
1、你在这个方面获得过成功或者别人的认可;
2、你自己觉得你拥有它,就像一种本能反应;
3、在相关的方面学习的非常快,禁不住想要怎么做得更好;
4、总想着有机会去做类似的事情,回想起来,做这些事情是有乐趣的,获得很深的满足感。
和我们想象中的“天赋”的定义是不是差别很大?从小,我们大多数人就被要教育要好好学习,好好考试,有多少人想过自己的天赋是什么,怎么去寻找自己的天赋?
所以,即使我最初认为自己没有写东西的天赋,也还在断断续续地写,就是因为写东西这件事情,满足以上四个中的三个。我找不到满足四个的,本着不浪费的原则,继续写。写了一年多,到今天在简书上累积了三十二万字。
2013年培训的时候,又来了一个培训师,名叫什么,讲了什么,我都忘记了。或许是她讲的我都在幸福课和那次培训上听过了,所以没啥收获。
看幸福课的时候,我没想到国内这么快就有了积极心理学的培训。妹妹学的就是临床心理学,也没接触过类似的老师。我们在自己的位置上,有时候只能看到一小部分的世界,可怕的是,有时候我们觉得世界就是我们眼里这样的,这个和井底之蛙又有什么区别呢?所以,多阅读,多思考是很有必要的。如果没有参加这个项目,积极心理学对我的影响也不会这么大。后来我也在课堂上也运用学到的东西帮助学生发挥天赋和优势,这个就是后来的故事了。
那么,你的天赋是什么?你找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