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不在于“怎么教”
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艳君Yanjun”。
我常常收到这种问题:
艳君,汉字怎么教?
艳君,生词怎么教?
艳君,部首怎么教?全部一起教吗?
艳君,语法怎么教?文化怎么教?
还有人问:
一节课的新内容我十分钟就教完了,剩下的三十分钟怎么办?
我就不一一例举了。
这类问题在我看来,都不在问题本身,而在于问这个问题的老师的思维模式。问题不在于“怎么教”,问题在于学生要“怎么学”。
你教了,并不等于学生就会了。
你教了这些部首,学生就都会了,都记住了么?
你教了十分钟新内容,学生就学会了?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你怎么知道学生学会了?你有什么证据?
你不能说:“我教了,学生就会了”吧?
所以,一切的一切都在于学生要“怎么学”,如果这个观念不能转换过来,你的课越进行到后面,就会越困难。因为你教的越多,学生学得越多,学会的部分远远少于你认为学生应该学会的,那么,推进教学就会出现问题了。本来只有15%的生词的课文,学生看来有一半是生词,那就和“天书”没啥差别了。
好了,现在我们换一个问法:
学生怎么学汉字?
学生怎么学生词?
学生怎么学部首?全部一起学吗?
学生怎么学语法?学生怎么学文化?
我拿部首来举例,学生怎么学部首?
有个著名的学习理论,叫做Learning Pyramid,如下图:
根据这个理论,你用“lecture”的方式直接告诉学生,学生是最容易忘记的,所以我的做法是让学生去发现。
比如,我们最早遇到的部首应该是“单人旁”,学生学了“你、们”之后,再遇到新的汉字:他,学生学会这个汉字的意义之后,我会给出这个单人旁,问学生我们之前还在哪些汉字中遇到这个部件(让学生参与进来)?然后学生给出学过的汉字,三个汉字排在一起,让学生猜这个部件是什么意思,学生可以小组讨论。总之就是尽量少用最低效的“lecture”。
类似的还有:
吗、呢、哪
好、她、妈、妹、姐
这也是在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接下来的问题:一节课的新内容我十分钟就教完了,剩下的三十分钟怎么办?
学生学会了什么?
如果你教了,学生不会,那接下来是不是应该让学生做各种操练?操练完了,设计任务让学生运用语言,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你就知道学生是不是真的会了,会了多少。
我们这些年一直在讲课堂要以学生为中心,重点是学生在学习。我觉得做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第一步就是在教学设计时时刻考虑:学生要做什么?学生在做什么?学生做这些事情需要我怎么支持他们?
至少要跳出“怎么教”这个怪圈。因为当你在考虑“怎么教”的时候,你的答案一定是:我要...... 而课堂上应该是学生做得多,做得多才记得住,才能运用,老师一旦说得多,就变成最低效的“lecture”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