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儿时的梦想么?-- 听Randy Pausch最后一课有感
图片来自谷歌
昨天和好友Lufi 聊天时,我引用了Randy教授演讲中的一段话:
“The brick walls are there for a reason. The brick walls are not there to keep us out. The brick walls are there to give us a chance to show how badly we want something. Because the brick walls are there to stop the people who don’t want it badly enough. They’re there to stop the other people.”
下面这篇短文写于2014年,首发于简书。非常推荐去看这个演讲。(我记得我还给彭洁推荐过。)
正文:
今天看了卡梅隆教授Randy Pausch的最后一课,在查出癌症晚期后,医生说他的生命只有三到六个月,这是2007年他在卡梅隆大学做的最后演讲,他于2008年7月去世。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一看的演讲。主要有三个内容:实现儿时梦想的过程,帮助别人实现梦想的过程,以及我们可以从这个过程中学到些什么。
可是,你还记得你儿时的梦想么?当他列出那六项,讲他怎么一步步去实现的时候,我想的是,我的梦想是什么呢?好像没有答案。
仔细回忆小时候,我还是有梦想的。比如,当一个老师;听故事,写故事;讲一口流利的英语。我绞尽脑汁想了一天,就想出这三个答案。
当老师是上大学前就确立了的梦想,受我之前很多老师的影响,详细的可以看文章:《那些老师们》,所以最后毫不犹豫报了师范专业。毕业后,一直就在教师这个岗位上。
听故事写故事源于更早的时候,小时候喜欢看书,一直也就喜欢听别人讲故事,因为自己的人生能体验到的实在是太有限了。写故事倒是一直在写,断断续续。因为有这个梦想,我才会来简书,一眼就爱上这个地方。只是一直在写的也都是自己的故事,从听到写,花的时间很少。
梦想是这样一种东西,当你想到的时候,你就会浑身充满力量。关于听故事,曾经也冒出过一些念头。高中有个学姐后来读研时选择了研究方言,在家乡找老人录音等等。当时我就想,我是不是也可以去采访这些老人,让他们聊聊他们的故事,或者聊聊文革到底是怎么回事,这是我感兴趣的。但是一直没有行动。今天我突然想到,现在的项目里就有100多位老师,他们每个人背后也都有自己的故事,我们的共同点是来美国教一年汉语,这一年中肯定也有值得记录的一些东西,我是不是可以听他们说故事,然后写下来呢?感觉操作性还是蛮强的。可以从最熟悉的入手。(注:这件事情写完后采访了好友彭洁,写了一篇文章,就抛到脑后了。)
今天收拾电脑,发现英美影视剧全部除外,电脑上光光英语学习的资源,文本、视频、音频,居然有20G之多。大多是大学毕业后自学英语陆陆续续用的材料,换了两部电脑,陆陆续续淘汰一些,居然还剩下这么多。我好像从来没在别的事情上这么用心过。这算是梦想之一么?
好好学英语甚至都不是儿时的梦想,应该是大学的时候。总觉得学了这么多年一直不能流利运用太亏了。今天看这样一个演讲,没有字幕,基本上都听懂了也算是多年学英语的一个收获。这些年自学走了很多弯路,听了这个演讲我才明白,重要的不是是否真的实现了梦想,而是这个过程中,我们经历了什么,学到了什么。
这个演讲是王同学推荐的,最近我还在看《高效演讲》,工作后,发现自己公开演讲的能力太弱了,上次和学校一个教国际生的老师交流,也谈到这个问题。亚洲学生在这项上普遍比较弱,她和我说,这个是需要学习的。从演讲技巧来看,男友说这个演讲也是他听过的最好的演讲,几乎没有之一。
王同学也有他的梦想,一个是大约源于中学大学时候的,要写一个好玩的物理书。大学后想的是做出至少一种走向实用的仪器。他和我甚至有一样的一个梦想,想把听到的故事写下来,那是因为他身边就有这样传奇的故事,但是他说自己好像从来没有去做过。
今天我特别兴奋,因为突然找到梦想了。好像又有了力量。我会努力去实践这些梦想。愿你们也早日找到自己的梦想,或者更棒的是已经走在实践梦想的路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