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说文解“阅”:看“阅兵”,为祖国庆生!

章黄国学 章黄国学 2021-03-18

 

阅兵的历史相当悠久,先秦的典籍中就有记载:


《周礼·司常》:“及国之大阅,赞司马颁旗物。”贾公彦《周礼注疏》:“大阅,谓仲冬无事,大简阅军礼。”



“大阅”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阅兵”,根据《周礼》的记载,大阅的时间一般在农闲的冬天。但是,也有特殊情况:


《春秋·桓公六年》:“秋八月壬午,大阅。”《左传》:“秋,大阅,简车马也。”《公羊传》:“大阅者何?简车徒也。大简阅兵车,使可任用而习之。”



为什么鲁国会在秋天大阅呢?《左传》交待了当时的背景,北戎进攻齐国,周围的几个小国家都派兵协助防守齐国边境,郑太子忽立下大功,但在犒赏中却排在后面,心生怒气。而犒赏的事正是鲁国负责的。鲁国害怕郑太子忽和齐国怪罪,于是启动了紧急的军事演习。从文献中也可以看出,当时受阅的对象有徒(步兵)、车(战车)、马(战马)、兵(兵器)等。我们现在接受检阅的主要也是作战人员和作战装备,但随着科技的发展,飞机、坦克、导弹……军事水平早就甩古人好几千条街了。

 

那么,为什么这种仪式会叫做“阅”呢?这就不得不来“说文解字”一下了:


《说文·门部》:“阅,具数于门中也。从门,说省声。”


《说文解字系传》:“《春秋》曰‘大阅’,简车马也,具数一一数之也。”



现代阅兵称作“检阅”,本字实际上作“简阅”。古代打仗有告庙之礼,出入都要“以数军实”,也就是点人数、军械数、车马数,出兵时只数自己的,胜利归来时还要清点俘虏和俘获物,称作“简阅”。[1]“阅”和“说”“税”是同源词,都有数数的词义特点。我们先来看“说”,《诗经·邶风·击鼓》:“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毛传》:“说,数也。”这里的“说”是数说的意思,就是一件事、一件事地讲述。再看“税”,《周礼·㮚氏》:“概而不税”,“概”是称量粮食时用来刮平斗、斛等容器的小木板,“概而不税”即称量粮食时,用量器就行,不需要一颗颗地数。因此也就不难理解许慎为什么用“具数”来训释“阅”了,古代阅兵要一一清点士兵、车马、兵器的数量。“简”的本义是竹简,在锯削之后要根据长度加以选择,因此引申出简选、选择之义。《周礼·夏官·大司马》:“简稽乡民,以用邦国”,郑玄注:“简,谓比数之”,“简稽乡民”就是考核并简选乡民,以便征用。“简”和“阅”都有点查数目的意思。[2]

 


古代还有一些其他名称,也都与阅兵有关。比如“蒐”是狩猎,但也有阅兵和军事演习的性质:


《左传·隐公五年》:“故春蒐、夏苗、秋狝、冬狩,皆于农隙以讲事也。三年而治兵,入而振旅,归而饮至,以数军实、昭文章、明贵贱、辨等列、顺少长、习威仪也。”


《公羊传·桓公六年》何休注:“故比年简徒,谓之蒐。三年简车,谓之大阅。五年大简车徒,谓之大蒐。”


为什么打猎和阅兵都叫“蒐”呢?古代在农闲时,利用打猎来达到训练作战能力的目的,也就是所谓的“古者因田习兵,阅其车徒之数”。“蒐”有众多、聚集的特点。《尔雅·释诂》:“蒐,聚也”,郭璞注:“春猎为蒐,蒐者,以其聚人众也。”“蒐”与“搜”同源。《说文》:“搜,众意也。”《诗经·鲁颂·泮水》:“角弓其觩,束矢其搜”,《毛传》:“五十矢为束。搜,众意也。”“束矢其搜”就是把箭成束地聚集在一起。通过“蒐”这种狩猎活动,“上以共宗庙,下以简集士众”,一方面可以为田苗除害,搜集供宗庙祭祀之用的物品;另一方面可以把士兵聚集到一起进行简阅,训练他们的作战能力,一举两得。阅兵有不同的规模。每年都举行的常规阅兵就叫“蒐”,几年才举行一次的大规模阅兵则叫“大阅”或“大蒐”。“蒐”和“大阅”这是对同一活动从不同特点进行的不同命名。从清点人马、兵器这个角度出发,叫做“阅”;从聚集人马、兵器这个角度出发,叫做“蒐”。



此外,与“阅兵”类似的说法还有“观兵”。周武王在伐纣之前,曾“观兵孟津,以卜诸侯伐纣之心”;楚庄王曾“观兵于周疆”,问鼎中原。《说文·见部》:“观,谛视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凡以我谛视物曰观,使人得以谛视我亦曰观。”《左传•宣公十二年》:“观兵以威诸侯。”“观兵”不能只简单地从字面来理解,而是表示秀肌肉,展示兵力,让别人看到己方的军事实力。

 

关于“阅兵”的目的,古人概括得很好,“存不忘亡,安不忘危”。虽然我们国内繁荣稳定,但是,今天的世界并未实现真正的和平,仍存在着动荡和威胁,只有强大的人民军队和先进的军事实力作为后盾,才能保障国泰民安。


大家期待已久的70周年大阅兵马上就要来啦!读了这篇小文章,你是否对“阅兵”的内涵有了更深的了解呢?让我们一起为祖国母亲感到骄傲自豪吧,也一起祝福伟大的祖国母亲生日快乐!

 


参考文献:


1.  王宁,《现代汉语双音合成词的构词理据与古今汉语的沟通》.载于《庆祝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建所四十五周年学术论文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  陆宗达,《说文解字通论》[M].北京:中华书局,2015,页53.


3.  王凤阳,《古辞辨》[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页650.


特别鸣谢

书院中国文化发展基金会

敦和基金会


章黄国学

有深度的大众国学

有趣味的青春国学

有担当的时代国学


北京师范大学章太炎黄侃学术研究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汉字研究与现代应用实验室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汉语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研究所

微信号:zhanghuangguoxue

文章原创|版权所有|转发请注出处

公众号主编:孟琢  谢琰  董京尘

责任编辑:许玮婧

专栏画家:黄亭颖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