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每日持戒】加持文



  “我们奉持戒律,要像皎洁明净的冰霜”,这个呀,没有什么含糊的,戒律就要遵守,不要违背。  
  如果不守戒,佛法他即使都懂,佛法即使他都明白,无数的道理他也知道,但是,他就根本没有走上修行这条路,连门儿都没有入!因为什么呢?因为佛说了,戒是入道的最初基础。学佛了,你不守戒,等于没用,没有迈步,没有上道,纯粹还不知道在哪儿呆着呢!这是开始。    我们的身体啊,会腐朽的,将来会腐朽的,但是这个戒律不会腐朽。也就是说呀,修行佛法,要想起修,什么叫做修行开始了呢?就是持戒、守戒,就这么简单!我们持戒了,遵守戒律了,这个戒律是万古长存的,我们持戒的功德会保证我们解脱的、永恒的。
                                                 ---善知识




(建议WIFI模式下诵戒)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y01520brito&width=500&height=375&auto=0

(内容含持戒加持文、五戒十善、止语戒、改过十法)



诵 戒 加 持 文

晨钟暮鼓,敲醒世间迷途之人。

每日诵戒,善护身心直奔西方。


持戒共修加持文

躲避惊涛骇浪,远离悬崖峭壁。

脱离豺狼野兽,不再颠沛流离。

戒是无上保护,无常渐渐平息。

身心得到安宁,念佛必定生西。





五    戒

第一条“不杀生”戒是要发出慈悲心,保护一切众生的生命安全,不能为了任何自私的理由伤害众生。我们不杀生,就能让所有遇到我们的众生都觉得很安心,不会担忧自己会失去生命,这就是“无畏布施”。我们能坚持不杀生,就可以不断清净自心,脱离世间杀生的共业。


第二条“不偷盗”戒佛法说的偷盗,并不只是说三更半夜做贼偷东西,或者做强盗抢银行,才叫做偷盗。佛教中“盗”的意思是“不与取”。也就是别人并没有要给,我们自己去拿,就是偷盗。没得到主人同意,就把他的东西移动位置,也是偷盗。别人的东西、公家的东西随意拿来自己用,这也是偷盗。该缴的税金,逃税不缴,是更严重的偷盗。我们不偷盗就是体谅众生,每一个人都不愿意失去自己的财产、自己的东西,我们为了发慈悲心,保护一切众生财物的安全,所以我们不偷盗。我们不偷盗,一切众生遇到我们都不必烦恼会损失财物。能坚持不偷盗这条戒,世间所有偷盗的恶业都与我们没关系,就可以由世间偷盗的共业中解脱出来。


第三条“不邪淫”戒是为了要保护一切众生的贞操、身体,以及感情不受伤害,所以不能有不正当的男女关系。


第四条“不妄语”戒就是不能说不老实、无意义、无利益的话。这是教我们要积极发慈悲心,保护一切众生的心灵感情,使人不要受到言语伤害或欺骗的痛苦。


第五条“不饮酒”戒就是不能喝酒,包含不可以使用任何毒品。这是为了要保护一切众生,不要让他们因为我们饮酒而受到危害。另外一方面也是保护自己的身心、精神、智慧。有健全的身心才能为众生做最有意义的贡献。


十善业包括:

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


五、不两舌。两舌就是好像有两个舌头,向甲说乙不好,又跟乙说甲不好,说挑拨离间的话。


六、不恶口。就是不可以讽刺辱骂,恶语伤人,或者言谈粗鲁,脏话连篇,不讲语言文明。


七、不绮语。就是不能油嘴滑舌,说无聊、无意义的话,或者虽然好听,却令人产生妄想、邪思邪念的话。


八、不悭贪。自己的财物不肯施舍,叫做“悭”;他人的财物总想着占为己有,叫做“贪”。悭贪的人追求财、色、名、食、睡五欲,贪得无厌,就会造出种种罪业,所以要远离悭贪。“贪多业亦多,取少业亦少,万般苦恼事,除贪一时了。”人生因贪而受苦,佛教劝人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积极布施,对治悭贪。


九、不嗔恚,也就是不生气。不能遇事不顺,就怒火中烧,甚至脾气爆发,“火烧功德林”。嗔恨之火一发,曾经做过的善事功德,就被它烧得干净。所以要以宽容、随缘对治嗔恚,只有胸怀宽广,才能成就自利利他的弘法事业。“忍字上面一把刀,为人不忍祸自招,能忍得住片时刀,过后方知忍为高。”


十、不愚痴,就是见解必须要正确。佛教所说的愚痴,并不是傻傻的什么都不懂,而是没有智慧,不信因果报应,不辨是非善恶,满脑子邪知邪见,与佛法背道而驰。佛说“以智慧明,灭诸痴暗”,我们坚持功课、学习、实践,时刻以正见解对治愚痴,远离邪见,千万不要不思进取,固执己见。

净业三福的第一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四句都是基本戒律的内容。







百丈禅师丛林要则二十条

丛林以无事为兴盛,修行以念佛为稳当,

精进以持戒为第一,疾病以减食为汤药,

烦恼以忍辱为菩提,是非以不辩为解脱,

留众以老成为真情,执事以尽心为有功,

语言以减少为直截,长幼以慈和为进德,

学问以勤习为入门,因果以明白为无过,

老死以无常为警策,佛事以精严为切实,

待客以至诚为供养,山门以耆旧为庄严,

凡事以预立为不劳,处众以谦恭为有礼,

遇险以不乱为定力,济物以慈悲为根本。




止 语 戒

谚语有谓“人平不语,水平不流”,易经上也说“吉人寡语”。凡夫喜欢杂心闲话,其实是由于内心里贪嗔痴慢的烦恼习气太重,不说话就难受,总要找话题消遣消遣,太喜欢说话的人确实心不在道。而且可以说明他几乎还没有觉悟,还没有真正生起了生死出三界之心。

如果是真正的修道人,心里常存惭愧,一定会珍惜光阴,把精力用在听经、讲经、看书、念佛、拜佛。


1.大原则,从此再也不为自己张口说话,但凡开口说话一定利他。


2.自己不主动挑话头,不能为活跃气氛或者缓解尴尬,主动发起话题。找话题就是找是非,我们躲还来不及。


3.别人问了一定回答,如实如理如法,不添枝加叶添油加醋。语气要和缓温柔,切忌急躁。


4.气话废话一律戒掉,气话勾引出更多嗔心。废话多了一定犯口业,也会破坏清净心。


5.为自己解释辩论的话,全部要消失,说我对也罢错也罢,都安心承受。


6.为别人好的话,应该说的,必须说,主动说。看见别人有难主动询问帮助解决,看到别人病苦温言软语安慰等,不能持止语戒持成哑巴。


7.日常工作中与人讨论问题,就事论事,适可而止,不对别人的观点妄加评论,一切以解决问题为核心。


8.因为持止语戒,话就少了,相反做的应该更多更到位,之前靠说的,现在只能全靠做,但是做的更实在更可靠更能得人心。



——公众平台声明——

转发及引用请自行核实或抉择。本平台所有影音图文,都各自注明来源及作者,请重编录用者注明出处及作者,以尊重其著作劳动,否则将被视作侵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