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把日本侵略军打出去,东北抵抗战士真是啥招都用了……

2016-04-18 萨苏 老萨有发现

东北是抗战的一个重要战场,这里的中国抵抗战士在很长时间里与关内几乎被断绝了联系,很难获得正规的装备补充。因此,他们使用的武器经常五花八门,从苏联的水连珠步枪到法国制造的迫击炮,都曾是当地抗日武装的杀敌利器。

对日军来说,这些武器虽然纷繁,但好歹都还认得,唯独这支长达两米五以上,重三十斤,得自锦州附近义勇军的“巨铳”,实在让日本兵开了眼界。要知道日军使用的三八式步枪,因为强调白刃战功能,在当时世界各国的制式步枪中已经是最长的了,含刺刀也不过长一百三十公分,重不到八斤,与之完全不可比。


这种枪还有骄人的战绩。1932年1月9日,日军骑兵第二十七联队联队长古贺传太郎大佐(死后特进一级)就是在锦西县毙命于这种武器之下。


日本战争艺术画——古贺联队长之死


古贺传太郎


这是义勇军从哪儿淘换来的神秘武器呢?


神秘的巨铳


这张照片发表在日本1932年《历史写真》杂志上,标题是“匪贼的巨铳”。好考据的日本人没写这东西的出身,估计是觉得这玩意儿太古怪了,要考证实在是没处下手。


其实,这东西要是早上五十年,有很多人都会认得的。没人认得它不是因为它太先进,而是太落后了!这就是当年清军中普遍使用的半制式火器——抬枪。


抬枪是中国独创,世界各国都没有列装过的武器。它的样子活像一支放大的单发步枪——实际上它也的确是一支放大的老式步枪。这种古怪的兵器操作至少两人,多则五个人不等。根据记载,“抬枪成式,长七尺五寸……木鞘长五尺,距鞘梢尺余,凿通一孔,上穿皮带,一人将枪安于肩上,双手勒定皮带,又一人将枪尾托定,看准钩发,可发三百余步,吃药三两五钱,铅子重五钱,可装五发” 。大型的抬枪,多是置于三脚架或两脚架上使用。


实际上抬枪的制造一直没有标准,长度由1.8米到5米,口径由25毫米到可发射两磅弹头的庞然巨物都有。在锦州日军发现的这支抬枪,只能算是中等型号。从口径角度来说,抬枪不应该叫枪,而应该叫炮。抬枪英文中称抬枪为Jingall或Gingall,其字源据Ian Heath说来自印度语(Hindustani)的jangal。原是泛指大口径的火绳枪,19世纪后,成为专指中国抬枪的名词。


抬枪在19世纪的清军各级部队中使用非常广泛,曾用于鸦片战争,特别是同治光绪年间广泛用于镇压太平天国,算是一种告别了大刀长矛的“先进武器”。


两名外国人在测试抬枪


清军使用抬枪,是作为一个作战小组的重火器。这种想法和今天给排或者班配上迫击炮或者无后坐力炮的思路差不多。但是,抬枪形制不一,射程与标尺不统一,而且后坐力和射击的巨响对士兵伤害很大。这是一种异常笨重的武器,英国人贝斯福曾这样描述他见过的抬枪:“我见过最长的一种,大约9尺8寸长,重约40磅到60磅之间。作战时,须要由三个人来操作,两个人抬枪,第三个人瞄准射击。”因为这种种缺点,实战中除了对缺乏训练的太平天国军队可以大壮声势以外,抬枪的战绩乏善可陈。随着各种新式武器的出现,抬枪在袁世凯小站练兵时被彻底淘汰,从清军的装备中消失了。


那么,这种淘汰武器怎么又出现在义勇军中了呢?


东北义勇军


义勇军的创建者黄显声将军


遭到义勇军的攻击正在迎战的日军


抬枪虽然退出了中国军队的制式装备,但并没有消失。由于其具有较大的单发杀伤威力,东北、华北有大量猎户使用抬枪作为捕猎工具,俗称“大抬杆”。当这些猎户加入义勇军的时候,作为他们的常用武器的抬枪也就被带进了军中。


日军在锦州夺取的义勇军枪械,可见前方有两支抬枪


尽管如此,它毕竟已经十分落后,又怎么能击毙古贺传太郎大佐呢?


古贺传太郎在锦西指挥所部试图夺取一座当地联装会武装据守的碉楼,结果被据守碉楼的九名联装会成员(其实就是当地农民)用两支抬枪命中,不久毙命。


抬枪不是笨重不灵活吗?不是打不准吗?


这就是运气问题了。第一,抬枪虽然抬着打很费劲,但它在英文中还有一个名字—— “WALL GUN”(墙上的枪)。据守碉楼的抵抗者把抬枪架在墙上射击,就没有笨重的问题了,而抬枪经过多年使用,逐渐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改型——霰弹型抬枪。这种抬枪近距离杀伤力极大。1858年时,在广州的街上,有人对准了一队14人的英国巡逻兵发射抬枪,当场打死一个,打伤八个,其中两人须接受截肢手术。猎户使用的“大抬杆”都是使用霰弹(铁砂)的,所以打古贺的这两枪,即便描得不太准也足以致命。这两枪中,一枪的弹丸打穿了古贺的肩部,从后背穿出,另一枪正中其腰部,造成很多伤口,血流如注。古贺身边有一名一等军医立花中尉,但对这样的伤也爱莫能助,当天下午古贺死去。


古贺遭到此碉楼中抬枪射击毙命


到锦西增援的日军,赶到时古贺早已毙命


古贺联队长死后慰灵祭


推测日军就是在报复歼灭古贺联队的义勇军部队时,缴获的这支抬枪。


可见抗日战争中,该进博物馆的抬枪在一定条件下还是可以发挥作用的。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华北的八路军游击队缺乏武器,同样有使用抬枪的战例。活动在白洋淀上的雁翎队,就曾经用抬枪消灭过日军的汽艇。


抗战中使用抬枪的八路军


不管怎么说,这也是早被淘汰的装备了。连抬枪这种大清朝的兵器都用上了,可见义勇军为抗战作出的努力。他们使用的武器中,有很多的传奇性与抬枪不分伯仲。比如辽东抗日义勇军第一路司令,原在海城一带活动的绿林豪杰张海天(报号老北风),曾经拆卸日俄战争中搁浅在辽东湾的俄国军舰废炮,重新改装成前膛炮使用,这样改装之后的废炮竟然还成了义勇军的重武器。他还曾经请来从沈阳兵工厂中逃出的工人技师,在所部建立修械所。他们捡空弹壳,然后用碎铅生产铅弹头,压上引火帽后做成翻新的子弹。并用玻璃瓶装上硫磺制作简易手榴弹。


甚至,有的义勇军部队还能自己设计生产手枪……


一声叹息,那年月,为了把日本侵略军打出去,东北的抵抗战士,真是什么招儿都想了。


[完]


如果你觉得内容不错,请转发好朋友,分享朋友圈,这是对老萨最紧要的鼓励


 ◆  ◆  ◆  ◆  ◆  


往期精华阅读:

历史|红军竟在陕北研究航母?历史穿帮了吗

文化|女人公共场合夸张吃冰棒是性骚扰?

日本|抢人饭碗?日本机器人竟将小说写成这样

图集|独家披露:赵四小姐幽禁期间罕见照片

热点|柳岩这事上,谁是文明人?

连载|寻找幽灵:大结局(全文目录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直接关注订阅萨苏 

萨苏原创,版权所有

商务合作请联系后台助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