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她是名校博士生,为何转身卖保险?



最近服务了一位客户Zoe,约着见面做保险需求分析后,她对我个人的经历表示挺有兴趣——不愧是媒体的,时时有采访意识。

 

Zoe:做保险经纪人之前,你是做什么的呢?

 

T博士:从小到大,我应该属于“别人家的孩子”。高中毕业时,以所在市的文史类第一名考入南京大学。大四时,保送本校读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入职中山大学,赶上了当时越来越稀缺的事业编制。但后来,我就慢慢成为“别人不能理解的孩子”了,尤其是对于老一辈的人来说。我有亲戚就直言我读书读坏脑子了(笑)。所幸,我父母家人一直支持我。

 

我在中大工作了几年后辞职了,在30岁之前生了第二个女儿。没过多久,先生从工作了十余年的《南方周末》辞职。他们那一拨新闻人,还是挺理想主义的,辞职后热火朝天地创业去了,忙得顾不上家。所以,那段时间我重心还是放在家里,期间短暂地在企业工作过,后来又辞职了。再然后,考上了中大的博士,然后又出人意料地去做保险经纪人了。

 

Zoe:为什么会有这个转折呢?

 

T博士:首先是自己认同保险。

我从当了妈妈开始,忧患意识明显加强。家里的第一份保险,就是那时候买的。添了二宝后,家庭责任更重了,更加需要保障。那个时候不上班,时间充裕,就充分发扬学霸精神(笑),搜索和甄别论坛、博客、知乎上有关保险的信息,把自己家的保险陆续配置了。也是这个过程,让我觉得保险有它专业的地方。

 

后来有两个因素让我决定从事保险行业。第一,我那时候已经有一个微信公号,我把自己家配置保险过程中的一些经验作了分享,结果很多读者来咨询我。

 

第二,我遇到两位校友,他们都从事保险行业,她们展示给我的专业素养和职业精神,破除了我一道“心障”——我一直觉得保险销售行业比较low,没想到这一行还可以做得这么有范儿。

 

Zoe:你之前说你不是保险代理人,是经纪人。这两者有什么差别啊?你为啥要选择做保险经纪人呢?

 

T博士:你回顾一下你做保险决策的路径吧。在我们见面之前,你也收集了不少保险方面的信息。你是只找某一家保险公司的产品,还是比较多家保险公司的产品啊?

 

Zoe:当然是货比三家啊。

 

T博士:是的。绝大部分客户也是这么做的。




如果找保险经纪人,客户可以省时省钱。经纪人是这么做的——代表客户利益,根据客户的需求和情况(经济、身体、家庭责任、现有保障、风险偏好),从众多保险公司的产品中,通过组合设计出最适合的方案。因为不隶属任何保险公司,保险经纪人不用为保险公司站台。




好的保险经纪人可以帮助客户:一不买错,二不买贵。这也是我职业成就感的来源之一。


我和国内知名保险公司的一位代理人探讨过一个家庭案例,先生31岁,年收入25万,太太29岁,年收入15万,孩子2岁,身体健康,房贷150万。我问他,如果你为这个家庭设计一份保障充分的保险方案,怎么做?他设计的方案中,仅一家三口的重疾险保费就将近8万元/年了。我的方案包括了一家三口的重疾险、意外险,还有夫妇的寿险,整体保费4/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因为我可以用不同家保险公司的产品,通过组合,做到提升保额,降低保费。

 

Zoe:中国目前保险从业人员的整体社会形象不佳,你从事这个行业会不会有顾虑?

 

T博士:任何一个行业都像金字塔一样。绝大部分从业人员,收入和技能一般。2015年中国保险协会首次公布了《保险营销员现状调查报告》,截至2014531日,保险营销员中,高中及以下学历人数占比66.34%,大专及同等学历占比26.23%,本科及以上占比仅7.43%。很多人从事保险销售,是因为找不到更好的工作,或者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等开发完身边亲朋好友,难以为继,就转行了。保险公司要维持业务的增长,也必须保持营销人员的“量”(谁没有亲朋好友、三姑六婆啊),至于“质”只能退而求之次了,所以就像割韭菜一样,割了一轮再割一轮。

 

我们团队的构成很不一样的,小而精,有南京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毕业的,还有留日海归,目前博士2人,硕士6人,其余都是本科毕业。他们从事保险行业之前,工作都挺不错,有在检察院、三甲医院、高校、央企、外企、媒体。同事之间,不会觉得彼此社会形象不佳。至于客户,大部分通过接触,都会认同我们的专业度和价值。至于明显没有彼此尊重和信任的客户,放弃就好,以免浪费大家的时间。

 

Zoe:你刚说到你们团队的情况,有点惊到我了!他们为什么从事保险行业呢?


T博士:有几个因素吧。


一是收入和成长性。


2015年,中国保险业逆袭“高富帅”的银行业,成为世界第三大保险市场,并且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一方面行业前景大好,一方面保险营销人员整体水平偏低,所以,优秀的人切入这个行业的话,比较容易获得机会。对应到收入上,收入水平和增速都远远超过原来的职业。以我们团队一位同事为例,她是法学硕士,毕业后入职检察院,三年前兼职做保险,等到年收入超过两百万时,就从检察院辞职成为专职保险经纪人了。

 

二是自由——时间安排上的自由和精神上的自由。


所有的业绩压力是自己给自己设定的。虽然很忙,但是可以自由安排时间。不用取悦谁,也没有办公室政治,职级和收入全凭业绩来定。在家可以办公,找个山间湖畔的客栈小住,也可以办公。我们团队从业时间最久的一位,从业14年了,即使她回到老家照顾病中母亲三年,也没断过收入。

 

Zoe:你说得我都想转行做保险了!


T博士:不要冲动!给你看一组数据,还是刚才提到的《保险营销员现状调查报告》。该调查显示,人寿保险营销员2013年月均收入在1333元以下的占比63.1%,月均收入在1333-3500元的占比18%,月均收入在3500-7339元的占比11.2%。你想脱颖而出,有至少有三个条件:

 

  1. 认同保险。如果自己都不认同,做起来会很没有成就感。


  2. 学习能力强。保险涉及到财务、法律、医学、销售等知识,对于保险经纪人,要熟悉多家保险公司的产品,寿险、重疾险、意外险、医疗险、储蓄险等等,每一险种背后都有一长串的产品名录。中国大陆目前近80家人寿险公司,还有香港呢。整个学习量是非常庞大的。


  3. 良好的客户资源。不管是网络客户,还是缘故客户,你都必须有一个良好且持续的获客途径。


很多保险营销人员坚持不下来的,尤其是第一年,流失率非常大。

 

Zoe:你从业过程中,最大的障碍或者困惑是什么?


T博士:最大的障碍是信任。


美国社会学家 Herbert Gans 曾经有个研究,他比较了波士顿工薪阶层和精英阶层的文化差异。他发现工薪阶层的一个特点是只相信自己的亲友,非常不信任外部世界和陌生人。对比之下,中产和精英阶层没有那么强烈的亲缘意识,他们很容易跟陌生人合作,信任办事规则。

 

和波士顿相比,中国因为信仰的问题、法制的不健全,陌生人之间的信任更加难以建立,在保险行业尤甚。当然,这也和保险销售人员的整体社会形象有关,不能全怪客户。所以,我能做的是做好自己,如果彼此信任,那么继续;如果不信任,也不勉强。

 

其次是人性的弱点。


保险决策的过程,体现了很多人性的弱点。举两个例子。


  1. 既担心又心存侥幸。

现在,人们逐渐都有了保险的意识,主动要求买保险,但是又心存侥幸,觉得自己应该不至于这么倒霉。所以,很多人的保额,远远不能转移风险带来的经济损失,心理安慰大于实际意义。

 

2.贪念

越是收入少的人,越需要保险——资产越少,越经不起风险啊。收入少的客户,受限于预算,最好考虑消费型的产品,这样才能尽量减低保费,做大保额。出险的话,理赔;没事的话,钱就消费掉了,就像车险一样。可是很多人接受不了消费型产品,内心觉得自己是不会有事,这钱是白交了的。所以倾向于选择那些号称“有病保病,无病养老”的产品,想要左右兼顾,结果两头捞不着——生病的话,保额远远不够;几十年后期满退回的钱,也压根不够养老。


对于收入高、投资渠道多的客户,看不上保险公司的储蓄险。不管是美元单还是人民币单,保证年收益3%左右,和其他投资渠道相比,收益不高,但是优势在于确定性。不是所有的钱都要去追求高收益,因为高收益往往伴随着高风险。

 

Zoe:你对现在的状态满意吗?


T博士:做保险经纪人影响了我的心态。人生有风险,并且知道险在哪里、概率多高,更会让人思考人生的意义。我现在白天工作,晚上陪小孩,每天坚持锻炼,看自己想看的书,写自己愿意写的文章。我也有苦恼和瓶颈,但我可以在自己可支配的范围内调整。


我读硕士期间的同门,最近刚刚评上副教授,我为她高兴。如果我还在高校,现在也该在为评副高职称而努力。但我对自己当下的状态很知足。


本公号所有文字及视频

如无标注均为原创

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否则一律举报

联系方式,微信:lynjgz,email:41159033@qq.com


T博士教你买保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