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沪说】苏州河旧梦——华东师大和长风公园的“如水”往事

2016-11-05 马丁 天袁地访


【沪说】第十五期·海上名园系列·周末更新         字数:2300


在上海所有的公园中,笔者最熟悉的就是长风公园了。不仅因为幼年时代住在公园对岸的天山地区,长大之后也曾在长风公园的隔壁邻居——华东师大就读。也正好是那些年,上海的公园开始免费开放。所以常常有意无意地进去逛逛,甚至在银锄湖上划过船。就连大学刚毕业的那几年也常会去回味这个公园的魅力。

 
2006年的11月,笔者在银锄湖边所摄,左侧远处为华师大理科双子楼


长风公园的面积很大,更有特色的是园内的银锄湖面积非常之大,在上海市区无人能出其右。无独有偶,华东师大也有引以为豪的校园河——丽娃河。而推敲一番史料,丽娃河竟然与银锄湖曾经都是苏州河的一段故道。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请看本期。对了,文末还有小曲一首。



苏州河十八湾 航拍之长风地区

(摄影:钮一新,原载于:“航拍上海苏州河十八湾 百年影像见证沧桑巨变”图集)


苏州河故道

 

   苏州河是上海城区内一条谁也绕不开的河。据上海著名资深记者仲富兰所撰写的《苏州河十八弯》流经普陀区的苏州河,包括北新泾上游的部分,就有十八个弯之多。而原本的苏州河,河道则更为曲折。据《上海名园志·长风公园》,清道光十年(1825年)苏州河(吴淞江)进行了裁弯取直的工程。在修凿出今天的河道的同时,在今长风公园和今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北路校区内各留下了一处U型的旧河道西边的叫西老河东边的叫东老河。后来旧河道因为淤塞、缩短、截断,渐渐在人们的印象中失去了原来的面貌。



图为腾讯地图长风公园+华东师大大学一带,

蓝色为笔者对改道前苏州河河道的想象补充,仅供参考

(参考普陀区河道示意图,1990年版)

 

丽娃栗妲和Rio Rita

 

今天的华东师范大学,学校行政主体和大部分院系在十多年前南迁闵行,所以显得静谧多了。校园内共有两条河,稍小一些在东边的几乎已经变成一个池塘,西边宽阔得多的则是著名的丽娃河。



2008年10月,华东师大后门枣阳路,丽娃河畔酒吧,

丽娃河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符号(笔者自摄)


今天,丽娃河这个符号,经过数代师生的演绎升华,早已与华东师大的名号不能分开了。关于丽娃之名,在我读书时,曾记得有谁说过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

 

有一位从俄国逃来的贵族少女,爱上了一位公子哥,但是公子哥是个负心汉,这位白俄少女在一个雨夜投入了这条河中,而她的父亲在悲恸之中买下了河边的土地建起了一所公园,以他的女儿名字丽娃来命名这条河流,让游客们能来到这里祭奠他的女儿。

 

而事实上这个故事八成就是杜撰的,而丽娃也并不是谁的名字。几番推敲之下,以下可能最接近真相的版本。

 
2007年6月,毕业前夕,某日清晨笔者在丽娃河东岸所摄


1930年代初,东老河一带是民族资本家荣氏家族的财产,所有者是荣宗敬,他是申新一厂的老板,也是原国家副主席荣毅仁的伯父。就在1930年,白俄商人古鲁勒夫从荣宗敬手中租来了东老河东岸的一片土地,准备修造供在沪洋人休憩疗养玩耍的新地方。



荣宗敬先生(维基百科图片)


古氏或许是受了当年热映的美国歌舞片《Rio Rita》的影响,将这个新地方命名为Rio Rita Village。Rio Rita》于1929年在美国首次上映, 情节脱胎于一部百老汇歌舞剧。在美国墨西哥边境的美国士兵Jim爱上了对岸的墨西哥姑娘Rita,但是他怀疑Rita的哥哥是他奉命要追捕的大盗;同时一个俄国贵族也爱上了Rita,他告诉Rita, Jim只是要卧底抓她的哥哥,并没有真的爱她。Rita陷入了对Jim和哥哥的双重怀疑之中……后面的故事,看官可以自己找来一看究竟,在此就不赘述了。

 

1929年《Rio Rita》电影海报(维基百科图片)


当时的华人颇能领悟到洋人取名的妙趣,故把这个新地方翻译作丽娃栗妲村,而且顺势把旁边的河也称作丽娃栗妲河。后来人们觉得名字太长就叫成丽娃河了,殊不知,Rio在西班牙语(墨西哥的官方语言)中就是“河流”的意思。所以“丽娃”实际上并没有特别的含义,只是翻译家的卖弄。Rio Rita其实就是丽塔之河。当时在租界内人满为患,那些追求野趣的在沪洋人觉得这条与周遭无涉,又风景优美的丽娃栗妲村是他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据说,当时只有周末才会准许华人入内游览,俨然是外国人的一座安乐窝。曹聚仁形容丽娃栗妲村为:


入门就得坐一小舟渡过来,自成一天地。

绿草如茵,高木参天,那是消暑圣地。

草地北一小舞池,池边有音乐台,那是露天舞池。

情侣双双,款款切切,别有世界非人间了。


2011年,华师大60周年校庆之际,笔者在华师大丽虹桥上所摄


荣宗敬于1931年将东老河两岸的土地捐献给了毗邻的大夏大学,给师生课余放松休息提供了场所。而丽娃栗妲村却未受影响,继续营业,直至1937年淞沪抗战。在战火中丽娃栗妲村不幸被夷为平地而且也没有什么照片流传下来,至为可惜,如今只能在茅盾的《子夜》等小说中读到些许片段。但据说,所幸有几棵老树保存至今,在华师大一村的河滨健身乐园里可以见到。

 

大夏荣光

 

荣宗敬捐献土地的大夏是今日华师大校园的前任主人。1924年,一批厦门大学师生宣布脱校,北上上海租界兴办新校。他们有“光大华夏”之志,将“厦大”二字颠倒,以为“大夏”大学。



今华东师大文史楼是大夏大学的遗迹之一(2007年6月)


大夏虽为民办,但是却有不少官方的加持,其中有国民党教育官僚王伯群苦心经营,才有了今天中山北路旁的校园(今华师大思群堂正是为了纪念他),而校董中曾有过教育家马君武、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上海市市长吴铁城等民国时期的要人,又有荣氏家族的馈赠,青帮大佬杜月笙也出过不少力,大夏大学曾一度小有名气。而当时,东老河,有个别称就叫大夏西河,或是西河。



2007年6月,笔者在丽娃河边所摄


1951年10月16日,大夏大学与光华大学合并,成立为华东师范大学。在新政权和新学校之下,丽娃河,也经过了一番疏浚,形成了今天的规模,但校门主路上的丽虹桥,丽娃河北端的夏雨岛,还保留着大夏余韵。在我就读期间,丽娃河也进行过一次彻底的疏浚,整条河水抽干,露出白花花的河床,怎会想到当年的丽娃栗妲村和东老河的模样?



丽娃河藏在华师大校园的深处,从正门的林荫路一直走到丽虹桥,才可以初见端倪(2007年6月摄)


同日摄于华师大校园

 

从穷滩到美丽公园

 

东老河在历史长河中变成了丽娃河,自有种种奇妙的故事。而西老河,原先默默无闻的旧河道因为涝灾频繁,不宜耕种,连累了附近的宋家滩自然村,被人叫做穷滩穷村。不过,此地的工业渐渐发展起来了,在西老河旁向南兜去的一个大湾之上,就建有上海火柴厂。河对面是一排日本人和中国民族资本家的纺织厂,西边则是一大片化工厂。


2006年12月,古北路上看火柴厂的这道湾,还是一片工地

2010年5月,长风一号绿地已经建成,雨中有种别样美,可惜沿河的光复西路被截断了。


1949年之后,西老河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为附近的人口也越来越多,为了改造穷滩,同时也给人们提供休憩的场所,市政府就决定将西老河一带改建为公园。据说各级政府先后动用了多达27万的劳动力,“高处加土种树,低处挖成湖泊”。


2010年5月,长风公园1号门如昨日一般迎客。

马路对面的火柴厂已经改成火花收藏馆,锯齿形的厂房得以保留,成为长风一号绿地的一颗明珠。


这个新公园初名碧萝湖公园,不过也许这个名字在那个时代显得不够进取,因此1959年共和国十周年大庆时正式开园的时候,使用的正式名称为“长风公园”,寓意“愿乘长风破万里浪”,而这一面湖则命名为“银锄”,以开湖所得泥土堆成的山称为“铁臂”,映衬了领袖名句“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据说建园的思路是按着颐和园的路子,虽然多了几分秀气,但湖面之开阔仍然是上海市区公园很少能匹敌的。至今,在算得上烟波浩渺的银锄湖上泛舟也仍然是件无比惬意的事情。



 2007年11月,长风公园银锄湖上


消失与保存

 

在我读书的那些年里,华师大以西长风公园一带拆除了不少旧式民居,老工厂,换上新的地产和商业开发。上海火柴厂周围的棚户区慢慢拆迁消失了,如今成为长风一号绿地。化学试剂总厂一带成为了二号绿地,还有游艇会这样高大上的设施。它们兼具了老工业遗址的展示(上文有介绍),同时也是生态休闲的设施,与长风公园连为一体,将这一带变得格外生趣盎然,过去不可同日而语了。



约十年前,长风公园附近的化学试剂厂和火柴厂等工业设施陆续拆除(来源:普陀区档案馆)


化学试剂总厂70米高的烟囱保存至今(2016年5月,笔者自摄)


古北路桥的贯通使得这里的一切都变得现代化起来。昨日破旧的模样只有光复西路沿着苏州河的那一带,从宋家滩到强家渡还有点滴瘢痕。感谢19世纪的河流改道没有带走美丽的东老河,留下了丽娃河的倩影。感谢20世纪的公园建设让西老河焕发了青春,而21世纪的城市改建中,能不能不要把一起记忆都抹去?能否留下岁月的痕迹,记录城市曾有过的那些日子呢?



2008年3月,长风公园东南边的这段大渡河路。

2016年5月,长风公园和华东师大南边的宋家滩小区一带,过去的影子还有一些。(笔者自摄)



华师大南边的光复西路某小区是苏州河边上仅存不多的棚户区,也没有多大的保存价值,只是许多怀揣梦想的人落脚大城市的栖居地。如今这里已经大半拆迁,剩下的也只是时间问题了。可之后会建什么呢?(2016年5月,笔者自摄)


一首歌,作为尾声


十年前毕业离校之后,和华师大的距离越来越远,而泛舟银锄湖也是八九年前的往事了,有些瞬间以为留在了相机里必然不会忘记,但其实在心头铭记的瞬间记忆得更清晰。


以一首歌来结束吧。30年代的广播美声江曼莉,曾有一曲《丽娃栗妲》传世,她用带着浓浓的吴语风的国语唱道(歌曲点击上方音频可以听到,音质很差,请见谅):

 

在丽娃河边碧水滨。

白沙美如银。此处遇着您。

那爱慕占据我的心。

誓两情常相聚。形影不分。

愿爱情常永远永远无尽。

要互报好佳音。佳音随时相闻。

 

丽娃栗妲。此生何幸。栗妲。得你亲近。

丽娃栗妲。三生有幸。栗妲。与你相亲。

愿天留此心。有一天。你说道。我真爱恋。丽娃栗妲。你知道吗。报我佳音。

愿天留此心。有一天。你说道。我真爱你。丽娃栗妲。你知道吗。报我佳音。

(歌曲转载自youtube)


这是一首抚慰旧梦的曲子,曾经奔流的所在,如今是静静的死水,微微泛着涟漪,宛如经历过生命巅峰,如今安享晚年的老人。我们不曾拥有它最好的时光,但求与它相伴得越久越好。


丽娃河俯瞰

(摄影:何苗壮,原载于其博文《抚今追昔丽娃河》,2011年)

 

                                       -终-

【参考资料】

1.黄祥辉:丽娃河最早曾叫老东河或西河

2.《普陀区志》

3.《上海名园志》

4. 航拍上海苏州河十八湾 百年影像见证沧桑巨变(普陀区档案馆,中国新闻航拍联盟)

5 苏州河十八湾(仲富兰)

6 曹聚仁《上海春秋·“丽娃栗妲村”之忆》

本文图片未经注明来源均为作者自摄


【往期回顾】

【海上名园系列】

【沪说】一江春水向东流:复兴公园的名人影踪

【沪说】百年故事:从极司菲尔花园到中山公园

【沪说】去南京西路吃吃喝喝买买买,也要去看看张园

【苏州河/吴淞江系列】

【沪说·特别篇】单车游苏州河十年纪,2006-2016

【城事】13号线:一站一景,联通展馆,缠绵苏州河的海派专线

【沪说】河里的美人鱼和河上的桥

【城事】

【城事】嘉闵线:未来闵行需要怎样的嘉闵线?

【城事】聊一聊莘庄几条有趣的路名

【城事】微小说:当上海申办2040年奥运会之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