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潮汕民间艺术精华的“民间艺术宫”——梅祖家祠 (上)
▲ 梅祖家祠外观
梅祖家祠为梅康里的主体建筑祠堂,位于广东潮阳谷饶镇深洋村,由民国年间广东都督、粤军总司令陈炯明的结义兄弟陈梅生所建。据陈梅生的长房长孙.陈正老人家介绍,陈梅生早年在汕头经商,创办“柿饼行”,稍后,生意做大,北上上海,南下南洋,走南闯北,发了大财。他后来跟随孙中山参加“同盟会”,并与陈炯明、马育航(音乐家马思聪的父亲)三人结为拜把兄弟,由陈炯明掌管政治、军事;马育航组织宣传鼓动,陈梅生 负责军需后勤,一起出来打天下。后因陈炯明提出建立与美国联邦制相仿的“联省自治”,与孙中山政见不合,马育航又在上海遭暗杀。陈梅生于1921年回乡购地筹建“梅康里”,至1924年正式动工兴建。“梅康里”规划用地估计有5000平方米,以“前埕后厝” 型式,,计划建设一座五壁联大厝,前面为大灰埕、照壁、花园,后面正中为祠堂“梅祖家祠”左右共有四座“四点金”,四座“下山虎”,以及其他配套,至1929年陈梅生去世时,尚未建成。后由陈梅生长子陈祖武续建(陈祖武曾任民国时期的普宁县长)至1934年尚未完工,前后历时10年,只建中间的祠堂,和左侧的两座“四点金”、两座“下山虎”,以及厝前大灰埕、照壁、花园等附属建筑,耗资10多万银元。至1948年,陈梅生在柬埔寨“过番”的几个儿子事业有成,回乡准备续建“梅康里”完成先父的夙愿。由于当时为解放前夕,社会动荡,人心浮动,一直迟迟未能动工。随后,他们重回柬埔寨,接着解放后土改,“梅康里”收公,分给当地村民,陈氏家族只留陈正的“赤脚妈”在梅祖祠一个房间居住,其他均已远走他乡。陈正夫妇解放前夕在汕头聿怀中学读书,思想进步,参加革命。因而,解放后留在潮阳,因家庭关系,历尽波折。上世纪七十年,柬埔寨爆发“红色高棉”运动,陈氏家族在柬埔寨受到清洗,财产充公的充公、散失的散失,家族人员死的死、跑的跑,全部逃离柬埔寨。最后,侨居法国、加拿大。上世纪八十年代文革后,落实华侨政策,由陈梅生小女儿在香港出面,侨联帮助讨回“梅康里”,并出资进行简单清理修缮,随后一直由陈正老人进行看管维修。现在陈正老人过世了,再由他的儿子请乡人看管。
▲ 大厅后槽梁架(局部)
▲ 梅康里.“四点金”
▲ 梅祖家祠.大门
▲ 梅祖家祠.凹斗门楼石柱与石雕装饰
“梅康里”的“梅祖家祠”祠堂面阔21.94米,进深28.8米,建筑面积632平方米,分前、后两进;前进五开间,前、后进中间为大天井。大天井两侧为南北厅,南北厅左右各有两个房间,后进大厅前有一拜亭,后进也采用五开间,中间大厅三开间,大厅两边各有一间大房间,房间前各辟有一个小天井,小天井有门与大厅和南北厅相通。在这里,祠堂安排配置了四个厅堂、八个房间、一座拜亭、三个天井。它的平面布局,采用相似“四点金”的方型为基础的九宫格式,中央为天井庭院,四正为厅堂、四维为正房,形成“回”形中心对称格局,在此基础上,再沿纵、横两个方向扩展,沿纵向增加南北厅四间房,沿横向前、后大厅加宽用三开间。它的最大特点是以天井(庭院)为中心,上下左右四厅相向朝向大天井,形成一个纵横相交的十字轴空间结构,俗称四厅相向格局,也称“四厅汇”。这种格局,布局严谨、规矩方正,中央与中轴讲究对称、主次分明,整体安排井然有序,上下左右呈合力之势,具有内聚性,体现了祠堂藏风聚气的凝聚力。
梅康里是一座布局严谨、恢宏大气的潮汕传统建筑,又是集石雕、木雕、嵌瓷等潮汕民间艺术精华于一体的“民间艺术宫”,堪称为民国年间潮汕传统建筑的代表作。
▲ 梅祖家祠.从前厅看拜亭与大厅
▲ 梅祖家祠.从拜亭看前厅
▲ 梅祖家祠.大厅内景
▲ 梅祖家祠.拜亭大厅各式石柱
▲ 梅祖家祠.拜亭与天井
▲ 梅祖家祠.凹斗门楼的石构件
—本篇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