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中国创新教育交流会年会】Day 2 :共探索,我们在路上
2018年8月8日,第二届中国创新教育交流会年会迎来了分享、讨论、思维碰撞与探索的高潮,除了会前确定的会议内容,与会老师自发开办了众多工作坊,纷纷将所属机构或自己有关创新教育的独特理念、优秀课程、过往经验和具体探索实践拿出来与大家分享。
各个会场几乎座无虚席,气氛非常热烈。大家自由、坦诚、热切地进行交流、探讨,很多极受欢迎的主题分享甚至多次开设。每一场分享都是在对“平等”、“交流”、“和而不同”这三个词进行不同程度的诠释。
当日精彩内容报道如下:
1
论坛:密涅瓦和高等教育的未来
主持人:莫书草 Minerva大学东亚地区主管
莫书草老师向大家介绍了创新型大学密涅瓦(Minerva)的相关内容。会上,参会人员对两种不同情况下的电车悖论进行思考并积极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针对在两种情况下大家不同的做法,莫老师总结为大脑思维的两种不同思维方式—快思考和慢思考。莫老师用记单词的小游戏分享了深度学习的有效性,从而引出贯穿密涅瓦大学的学习方式—主动式学习。莫老师介绍了密涅瓦大学的基础课程、教学理念、线上课程的教学方式、社会合作课程、国际生比例和申请过程及周期等内容。通过视频展示了密涅瓦学生在社会合作项目课程中的感受和收获。参会人员就分享内容提出了诸多问题,包括密涅瓦大学自身的优劣势、教学方式、能力评估方法、如何招收学生和老师、密涅瓦大学是否可以被国内大学乃至中小学借鉴、学校的平台如何构建及学生如何参与学校建设等问题,莫老师一一进行了详细解答。
2
工作坊:青少年财商教育
分享人:郑韵清 瑞银集团全球投资银行中国支持中心总负责人、执行董事
财商课是培养孩子理财的相关知识即如何管理财富的教育,家长、老师和孩子都需要学习。会上郑老师分享了在上海某高中用项目制学习的方式培养财商教育的经验,这种学习有效培养了孩子的综合能力。此外,她还分享了国外的财商教育目标等。
在交流讨论环节,听众分享了利用小狗钱钱绘本做财商教育的经历。经过讨论,大家认为老师比金融机构从业者更适合做财商教育,因为他们更了解孩子,可以把复杂的概念转化成小孩子听得懂的语言;父母也需要财商课,这样才能在孩子头脑里逐渐形成正确的金钱观念。
3
论坛:如何从优秀的国际教育类出版物中获得启示
主持人:季阳 湛庐文化人文社科事业部总编
4
工作坊:NIA舞蹈运动
分享人:Mia
大部分人尤其是教育工作者,长期存活在思考中,知识、想法、认知,充斥大脑。但我们很难与自己的身体,做更深入的交流和给予它关照。不同的音乐和乐器类型,都会引发我们身体的不同部位产生反应。我们谈论教育思想的自由,谈论个性的张力,但如果我们赖以存在的身体过分拘谨或被遗忘,则一切思想都是虚无。在nia舞蹈体验的四十分钟里,大家跟随Mia 老师,这个热情活力的女生,进行了一场与身体的对话。在大汗淋漓和即兴舞动中,重新找回和自己身的连接。这也从另一个层面印证了教师的身体完整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
5
论坛:教育理想与制度规范的冲突——以上海兴伟学院高教创新试验为例
主持人:平梵
平梵老师从介绍自己经历以及上海兴伟学院出发,给大家描绘了兴伟学院是这所具备高度自治、高度自主学习以及高度实践性的上海高校。
在兴伟学院,学校实行学生自治,自主管理学校包括财务、人事、后勤等在内的各项支持学校运营的工作。有八大委员会,每个委员会有学生主任、副主任以及老师做教练。而由学生主任、副主任、教练以及学校管理层老师组成的教练主任委员会,一起来做出学校的最重大决定。
在传统学校长大的学生,很少真实做过事情,兴伟提供了这样一个环境,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这里通过试错,理解自由和责任,学会反思和修正自己的行为,让自己发生变化。
6
工作坊:建一所青色学校
分享人:顾远 Aha社会创新学院创始人
有老师课前向顾老师提了一个问题,什么是“青色”?一开始,顾远老师把这个问题抛给与会老师,让大家用关键词给“青色”下定义。顾老师让大家把“学校”细化一下,尝试建一所青色幼儿园。
第一个环节:建设一所青色幼儿园,需要考虑哪些大的事项?每组讨论的结果大致趋同:理念、项目、资金、选址、房子、人力资源、管理、招生、课程、教学……
第二个环节:每组就其中的一个问题进行深入讨论,顾老师讲到了如何招聘既有专业知识和经验,又有爱心的老师,如何做教师培训,如何做家长培训等等。讨论完后每组一个代表站起来分享。
第三个环节:每个人根据刚才这些组讨论的某个事项的细节,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事项,自由组合成新的小组,继续深入讨论第二个环节的主题事项。
印象最深的是顾老师最后说到,自由和责任是一体的,自由意外着责任。另外,顾远老师提出“青色”这个词,涵义深广,极富创造性,几乎包括了所有正面的、美好的事物。顾远老师团队的“群岛教育孵化加速器”,声名远播,为很多教育机构注入了智慧和能量,功德无量。
7
论坛:从香港课程架构一窥当代课程问题
分享人:徐莉 第二届全人教育奖提名奖,首届楚天卓越教师
徐莉老师从主题、领域特定的、跨学科的以及问题四个维度对课程进行划分。她认为体制内大部分的课程都可归为主题的、领域特定的这一象限,尽管有部分老师会超脱这一象限,但毕竟少之又少。而创新教育所做之事,则不仅仅是在这一象限之外探寻教育的可能性,也可吸收体制内课程的优势之处,最重要的是保持一种开放多元的态度,在这一坐标内根据儿童的特征自由选择合适的位置,即“让孩子以适合的方式、进度学习”。课程一定是一种混合态,而不是一种进化态,没有哪种课程更为优质,只有更为合适。
徐莉老师第二个关键词是平衡。课程的设计要基于“我是谁”、“我因何而来”,当想明白了为什么之后,才有可能保持在众多的选择中进行协调和取舍。
徐莉老师与大家分享了香港的课程架构,能够很清晰地看出分科与整合这两个课程设计的基本要素,而且不论是哪一学科,都贯穿着基本能力的培养,这种编织结构的课程体系是非常丰富而多元的。同时,香港的教育还关注学生的学习经历,这种学习经历并不会纳入评价系统,而是为学生的未来提供了一个更多的可能性。
8
论坛:古诗词手指谣
主持人: 小王老师 西安睿知华德福学校
小王老师是华德福幼儿园的主班老师,在此次论坛中小王老师介绍了手指谣在华德福的起源和手指谣对幼儿园孩子的影响,并分享了相关的有趣的故事。
现在很多幼儿园都有涉及手指谣,而和其他幼儿园不一样的是,华德福幼儿园的手指谣是与古诗相关的,老师们会根据季节的变换选择不同的古诗来编手指谣。编手指谣很重要的是要追求动作的连贯性,即使动作简单也要能连贯起来,要拥有一定的舒适性。还有每个手指谣都必须要有兴趣点,这样才会吸引孩子。令老师惊喜的是,通过做手指谣孩子们渐渐的有了逻辑性,并且在手指谣中学到的东西会在生活中应用。在论坛中小王老师带着参会人员做了许多的手指谣,共同体验和学习。
9
论坛:返本开新——中国教育传统对新教育的启示
主持人:罗荣伟 一莲瑞徳学堂训导长
坐定后,一莲瑞徳学堂的赵老师带大家唱起诗,待到大家放开状态自如唱起后,和乐的氛围由心中散发而出。
一莲瑞徳的训导长罗荣伟老师说,在一莲瑞徳,会在课前唱诗,在日复一日的坚持和沉淀中,人的气质会慢慢变化,诗乐教化其本质是人的教化。
人的教化,正是一莲瑞徳所执重的。罗老师由《学记》返本开新,总结中国教育传统的核心——以成徳为本,实现生命的全然展开。
在这样的教育传统中,培养出的人是士、君子,培养出的品格是语出《学记》的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移风易俗。在这样的教育传统下学成的境界是颜真卿那样的大徳不官、大道不器。
罗老师说:“每个时代,都有这个时代的‘士’,挺起时代的精神,立起时代的风气。”我们的教育不管如何创新,都应培养这样具备笃实的人生志向、抱有真切的家国天下情怀的新时代的“士”。
教育不是为了家庭,而是为国家、社会和文化传承,让我们的孩子有士子之志,有士子之风骨,这是一莲瑞徳在做的,也是我们从事教育者应做的。
10
工作坊:人人都是好奇心的守护者
分享人:邓豪 萌克教育创始人
邓豪老师以“保护好奇心”为切入点,为大家重新详细介绍了PBL——项目式学习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
邓老师认为,与学校教育相较,PBL在家庭中有更大的施展空间,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团队协作能力、审辨思维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因为“生活即教育”,在家庭教育中重视过程而不是结果,以多元评估、时时反馈代替单一的评估,才能真正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已得到更好的成长。
之后,邓老师在会场开展了一项家庭PBL实验——如何为孩子设计一项PBL,在场的听众以孩子的兴趣分成六组,共同寻找符合孩子兴趣的选题。邓老师强调,寻找选题需要兼顾开放性、可探究性、驱动力,在生活中寻找选题。每个组经过多次讨论,最终分别确定了选题并开始下一步的落实商讨。因为时间有限,这个项目未能继续下去,每个小组的成员都彼此留下联系方式,线下继续交流项目的进行。通过这次工作坊,参与者都对家庭PBL产生了浓烈兴趣。
11
创新课研讨会:一所60分的学校
分享人:颜群宇 幸福学堂创始人
颜老师表示:“做学校是一件严肃的事,具备60分,再来谈创新。” 而“60分”的主要标准有三:一是教学体系的完善,二是教师团队强大与否,三是学生的喜爱程度。“60分学校”认为,“60分”是学校教育的基本责任,学校必将以国际优秀教育和本土教育大纲为坐标,以成熟有效的教育教学体系为基础,为学生提供成人、做事、走向社会的基础。而走出“60分学校”的学生,颜群宇老师认为他们会拥有几项特质,即走向社会的能力:一是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团队协作能力;三是自我表达能力;四是自我管理能力;五是一定量的知识储备:中文作为母语要求精通,而英文作为世界通用的交流工具要求优秀,并需要扎实的数学科学基础。
12
创新课研讨会:社区学习中心模式讨论
主持人:邓豪 南京萌克教育创始人
这场讨论是以小组为单位,参会人员自行分组并自我介绍,通过玩真假信息的游戏,以熟悉彼此。活动开始后,在不能说话的情况下,小组内每人一笔画设计本组的吉祥物,由此邓老师分享了倾听和接纳的重要性,以及沟通的不同的手势,以便讨论能更有秩序地进行。
本次讨论的主题是,我们如何建设一个社区活动中心?
在邓老师的带领下,大家一起对问题进行了解析,把一个大问题细化为四个引导问题:什么是学习?什么是社区?学习中心的建设参与者是谁?如何建设?参会者在有限的时间里,依照四个引导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讨论中包含了活动中心面对对象的社会架构、23岁的年轻人所要具备的能力和家长的重要性等问题。
下午围绕上午的四个引导问题继续讨论,逐步展开细节,头脑风暴的过程既有灵光闪现的喜悦,也有问题悬而无力解决的困惑,这也许是当下社群学习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同时也是机遇和努力的方向。
13
工作坊:Metoo风潮中,权力关系下师生关系的思考
分享人:罗善文 先锋安格学院
一开场,罗老师简单介绍了Metoo运动风潮,他认为在此过程中双方都有可能成为权力关系中的受害者,这引发了讨论,罗老师希望大家更关注于教育中的师生权力关系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
来自先锋学校的莫一夫老师,以及台湾的王庆复老师、丁志仁老师等对于老师是否应该有权力,以及如何弱化或者消除老师的权力发表了观点。对于师生关系应该是什么样的,是向导和游客?独立的互助者还是其它等关系?核心的问题在于平等和互助?是否应该完全平等?等等,正反双方都阐述了自己的理由。
就教师拥有权力范围的问题,与会者也进行了讨论。对是否可以不由老师评价学生,学生能否决定上课时间和上课内容等,大家普遍认为,这些在创新学校范围内都有改善的可能。
最后罗老师分享了先锋学校制定的师生关系规范草案的部分条款,大家也做了讨论,认为条款中应加入从学习本质到规范条目的理由,因为这不但是一个规范,也是一个倡导和说服公众的过程。
14
工作坊:在家学习:我陪外甥女学英语——家庭英语启蒙的思考和实践
分享人:岳小勇 家庭教育探索者
岳小勇老师是一位热爱孩子的普通长辈,学习法律专业,并没有专业教育经验。可是他因着自己对外甥女的爱,对求知的好奇,在外甥女五岁多时开始自己摸索与外甥女共同学习英语以及其他各类学科知识。他通过不到一年的时间,让对英语一窍不通的外甥女,至少掌握了八百以上的英语词汇,并且非常爱说英语。
岳老师推荐了《柯林斯幼儿数学》、《Playway to English》等书籍。他总结的教英语的技巧非常简单:和孩子建立充分信任的关系,不用想着要考孩子、多设计游戏、只管输入不问输出,让孩子在这样的过程中对英语等各类学科自然而然产生兴趣,并能够安全地学习和试错。
15
工作坊:作文教学与教师自我成长
分享人:大老振 山之雨老师
语文教学在传统教育中一向是“无趣”、“枯燥”的代名词,而来自深圳山之雨学校负责中学部语文教学的大老振老师,却探索出了更为丰富和富有趣味性的阅读和写作方式。她认为:写作兴趣、写作意志、写作人格和写作技巧,是写作的四大核心。她运用“盖楼作文”评价法、激发学生“发表意识”等方式,激励学生对写作产生浓厚兴趣。曾经任教于公立学校的她,在发现更为自由和尊重学生的新教育学校时,欣然选择了后者。她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多鼓励少批评,是很重要的鼓励手段。作为苏轼的狂热粉丝和古诗词的热爱者,她曾经发表过多篇热度颇高的文章,目前她正在构思一门将在校内实施的课程:古诗词与写作,让学生在传统文化中学习现代写作。
16
工作坊:游戏化教学&儿童的核心素养培养
分享人:许爱靖 贝格尔游学首席航线设计师
“现在,回到小学三四年级的你,一二周前学校通知去农场秋游,怀着雀跃的心情到达农场后,老师在门口迎接……”
在游戏的欢乐氛围中,许爱靖老师开始了游戏化教学,参会者在许老师的引领下,回到童年游戏的时光。
在老师的带领下,大家唱起了《二十四节气》,很难记住的字句在欢乐的团队氛围中变得很容易。接下来,一个团队协作的游戏开始了。参会者分四组,六人一组,翻起打乱的二十四节气卡,按顺序重排,计时排先后。大家都投入到游戏中,比赛紧张又欢声不断。
游戏结束后,许老师每个团队分Keepdoing、Newdoing、Stopdoing三部分反思并讨论,并让大家围圈而坐,以“我记得……”来描述自己的感受和心得。有人说:“我记得游戏时欢乐的氛围,由生疏到投入和酣畅,感受到了游戏的魅力。”
许老师让大家从游戏的体验者身份跳出来,回到游戏的设计者和组织者身份。游戏化教学的前提是学生觉得好玩、愿意参与,核心是教学目标,如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归纳能力、规则意识、抗挫能力等。教学目标是课程设计者要始终记得的,但目标不要大而全,可以是某个或某几方面目标的强化。游戏的选择与组合还要考虑环境情况,参与者年龄等状况。而在项目式游学中,还可以通过游戏来让学生体验沟通、表达、团队融合等内容,便于组内融合。
17
工作坊:学校管理与探索
分享人:王羲烈 深圳山之雨学校校长
王校长和我们分享了他让山之雨起死回生的经历。在一系列的改革中,最重要的是学校管理体制的变革。山之雨的前身是一所华德福学校,因此一直沿用华德福的管理体系,每个班级自成一国,有极大的自主权。华德福教育诞生于西欧,这种自主权是有其历史文化背景与依托的,而在中国,这种自主权极易变为各自为政的状态,导致学校的分裂。因此,王校长将教师的自治权暂收起来,进行一定的集权,简化决策流程,并且承担起决策后果。然而这种集权的策略尽管帮助山之雨走出了困境,但在集权一段时间后,仍出现了官僚主义与教师思考惰性的弊端,因此王校长试图再次改革,实行“联邦制”式的管理模式。
第二点是尊重人才。不仅仅是态度上的尊重,也需要有物质上与制度上的保障,要最大程度地提供能够释放教师能力,激发教师努力的环境。
第三个是保留华德福追求自由的精神。在具体的操作上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既让孩子快乐,又能保证孩子学得好,在学业成绩与精神状态上,都给家长一份满意的答卷。
18
工作坊:社区和生态教育
分享人:林冬 猫猫果儿老师
林老师认为“社区就是一群自由人的自由联合”。他首先分析了自身经历过的“以小卖部为载体的农村社区”、“自治中心社区”、“猫猫果儿教育社区”三种社区类型,并以具体案例说明了社区评价对小孩成长的重要性。接着,他向大家介绍了“猫委会”的架构、职责和运行机制,以及对猫猫果儿学校的影响。基于此,他阐述了学校、家庭、社区三者之间互相依存、互相影响的机制。他还提出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社群文化是创新教育新思想、新理念与传统价值观之间的一个缓冲带,避免打开学校大门后面对社会普遍传统价值观的强烈冲击。分享的最后,林老师和与会老师就学校内部的规则制度、道德公约等问题进行了很好的讨论、交流。
19
慢学校内部工作坊
8日下午,安猪老师举办了一场神秘的慢学校内部工作坊,由于未对外开放,主要分享内容无法在此公开介绍,请见谅。
20
工作坊:存在主义团体心理
分享人:李翎瑞 明睿书院老师
因涉及个人隐私,内容不方便公开,请见谅。
更多精彩,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