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脱敏,高难度的顶级公关操作

严无视 在公关 2021-03-22

我是努力吃麦片的严无视

来自觉得吃麦片不人道的啊嘿哒公关


经常有人把“危机公关”作为是公关水平的顶峰来看。

真的不是。危机公关就是对于日常公关的总体检验而已。
 
今天要聊的”脱敏“,才是屹立在顶端的操作。
 
先做个解释一下,脱敏本来是医学用词,是指“是用于治疗特定过敏原所致I型超敏反应的方法,即通过注射少量变应原,诱使致敏细胞仅释放微量活性介质,而不引发明显临床症状。短时间内多次注射,可使致敏细胞内活性介质逐渐耗竭,从而消除机体致敏状态。”

医学解释通常不说人话,翻译过来意思就是:有一种治疗过敏的方式,就是让你一直过敏一直过敏,最终你就对这样东西不过敏了。
 
公关意义上的“脱敏“,通常指降低公众对于某个话题的敏感度,不集中产生极端、过度反应。
 
为什么是顶端操作?

1) 本质上解决问题
脱敏跟去删个稿子根本不是一个层次的事儿。一旦脱敏成功,相当于在根本上解除枷锁,宛若新生。

2) 影响长远
做公关不是搞促销,不看一时半刻,也不看99减50还是99减60,解决的是对于品牌、行业未来整体发展有影响的东西。即使在当下的一两年无法改变公众的看法,但长远来看也可以大大压缩公众对某些“偏见”认知的时间。

3)要看资格
不仅是操作PR有没有能力的问题,而是品牌没有发展到一定程度,都没有“资格”进行脱敏操作。
 
另外,丑话说在前头,公关脱敏就跟医学脱敏一样,限制很多:

1)不是所有的过敏,都可以”脱敏“的,有的就是怎么都去不掉,特别是那些有”原罪“的产品;

2)脱敏的过程包含了”过敏“,而且是反复过敏,操作本身就有很大风险性,没人能够保证万无一失,容易失手,容易玩豁边;

3)脱敏操作复杂、收益周期长,短时间内不会有明显效果。
 
哎,真的是个劝退人的选题啊。
 
如果你看到这里觉得还可以继续,那我们好好聊聊脱敏这个操作。
 
 



找到公众情绪的“过敏原”


1、表面问题,不是过敏原,无需处理

大部分引发公众情绪的原因,是表面性的,也就是并不触及产品的核心问题。至少,是不直接触及。非要关联的话也不是不可以,而是需要九曲十八弯。

比如,丑到公众看不下去的巴黎世家,没有原则性问题,也没有大是大非,基本上都是认为巴黎世家的这个设计师脑子抽抽了,以及对于中国市场是有多大误解。
 
这种问题引发的公众情绪,是暂时性的,并不需要特意去做脱敏。一般来说,立正挨骂,好好道歉,积极改正,下次出门带着脑子就行了。
 
2、基因问题,不能改变,无法处理

我们以前提过“产品原罪”这个说法,也就是产品在基因上就有缺陷。极端例子就是“庞氏骗局”。日常一点的就是,三聚氰胺奶粉、豆腐渣工程、甲醛超标装修、在平台上付了房租却被房东赶出去的短租公寓……这些是在产品设计的一开始就存在于基因的问题,不能改变。

这类问题,是恶意满满的、明知故犯的、丧心病狂的,它们不配脱敏,就该钉死在历史的耻辱柱上,隔三差五地鞭尸一下以儆效尤。

人都不要做了,还脱敏什么。

3、认知层面的问题,才是脱敏操作的主要对象

认知偏差、错位导致的问题,可以尝试脱敏。

先来做个区分。

豆腐渣工程可以有吗?
不可以。
——这个问题没有认知偏差。

不是豆腐渣工程的楼,一定不会出问题吗?
——这个认知就有可能存在偏差。

出问题的楼,一定就是设计缺陷和施工猫腻造成的嘛?
——这就更加复杂了。

我们又要说那句打击面极大的话了:有的时候人与人之间的区别,超过了人与其他物种之间的区别。区别,主要来自认知能力。
 
上面说的,是个体差异造成的认知问题。

再来看看时代。姚素馨年纪大了总是忆当年说,十几年前做网络游戏,妥妥地都被说是祸害祖国花朵的毒瘤,而花朵们是要被拖去坐电椅戒网瘾的。现在,坐在电竞椅上认真打游戏,都已经是为国争光的竞技选手了。“网瘾“也几乎不算什么负面词了,大把自称网瘾少年少女。
 
一代一代的青少年,在自制力这件事情上,并没有什么差别。改变的是时代。但是,在不同时代,人们对于网络游戏却有完全不同的看法和认知。
 
强调个体认知差异,和时代背景问题,并不是为了撇开企业的社会责任。我们想要公关角度再次强调,公关面对的是公众,要清醒剖析出来公众在认知上的局限和差异,抓住问题本质,找到真正的“过敏原”,才有可能完成过敏。
 
 



如何脱敏?


1、提供更多角度

个体认知偏差,说到底就是每个人看待问题站在自己的那一面,不够全面。我说我的,你说你的,我们互相听不懂,也不认可。

一个人吸收的东西越片面,就越偏激。偏激,就是一边跑偏一边激动,越是跑偏越是激动。

这样的人,通常会在舆情上贡献最极端的言论,同时也最具有煽动性。

企业脱敏的方式,就是尽量提供更多元、更丰富、更全面看待某一个问题的角度。我们不能说服最极端的那些人,但是可以让其他人不跟着跑偏。

企业可以通过行业大牛、行业专家、KOL、KOC的嘴,用新闻稿、科普文、测评文、行业研讨会等各种形式,从各个角度去讨论、论证这些问题。哪怕只是让公众稍稍意识到这个问题可能不止TA看到的那一面,也是有用的。
 
2、在更大的范围内讨论

在更大的范围内讨论是指要扩大问题的格局,比如网游可以上升到娱乐行业对生活的影响,滴滴被诟病的安全问题可以上升到整个出行领域中的安全问题探讨。

为什么要放在更大范围内来讨论这些问题?
 
通常,因为某一问题经常被媒体、公众诟病的企业,都是头部,枪打出头鸟么。作为行业头部、光说自己不仅是让舆论过多集中,也不能从本质上说清楚行业中存在的代表性问题。

注意,脱敏一定不是“躲避”,而是“直面”。不是要把别人都拉下水来分散焦点,而是借助事件干脆讲清楚整个行业存在的客观性问题。
 
3、强调逻辑与理性

公关要考虑、理解、疏导公众的情绪,但是不能跟着他们的情绪走,更不是用情绪来回应情绪。

公关永远是理性的,即使表面看起来感性的操作,也应该是通过理性判断后觉得比较划算的决策。

脱敏,更加是个纯理性的操作,充满了演算、数据、逻辑推演。否则,本来就是因为情绪上头导致的认知狭隘,非理性操作只会让情绪浓度越来越高,角度越来越窄。
 
我们以滴滴举例。作为用户,我们是希望滴滴的安全措施越严格越好,哪怕它一分钱不赚也得给我弄得贼安全才行。作为PR,我们知道滴滴已经在安全问题上失去了“脱敏”的最好时机。

公众对于滴滴的安全性要求,已经超过了“正常阀值”,而且几乎没有余地。什么叫做没有余地,就是滴滴不管已经做了多少措施,但凡爆出一个“事故“,不等调查结果出来,就能被全网骂个半死,而且这个状态还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那么原本滴滴是有什么可以说的嘛?

有的。我们要明确乘车安全不是滴滴出现才有的,出租车的安全问题也有很多(货拉拉事之后很多人都在喊怎么没有录音,其实连出租车都没有录音),司机和乘客之间永远会有矛盾,服务业肯定会出意外。

在纯技术领域,滴滴可以选择国内外竞品安全方面数据对比、司机审查制度对比、技术上作安全方面战略上的倾斜……这些都是滴滴重视安全、比同行业竞品安全的佐证。
 
4、在平常时间讨论

上面说的这些,滴滴都没好好用的主要原因在于:没有机会。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错过了timing。

脱敏,是不能在敏感爆发的时候做的,爆发的时候要先救命。特别不适合用好好讲道理的方式进行脱敏的时间段包括:正在危机中、政府管理趋严、有热门相关事件出现等等。这个时候说什么,大家不仅听不进去,还特别像是“找借口”、“推卸责任”。
 
要选在公众情绪稳定,风和日丽的时候做脱敏这件事,这种时候大家的情绪比较稳定,比较没那么容易上头,有理有据的话勉强能听一点。
 
没有什么事情的,一切都好的时候,才适合陆续做脱敏治疗。这才是最扛得住的时候。
 
5、尺度要小,慢慢来

脱敏的内容和尺度一定要小。企业或者官方认为的合适角度可能与大众的认识还是有差距的,慢慢来,先从公众比较容易接受的角度和事实入手。
 
步子迈大了,容易扯着D……
 
尺度小,顶多也就是效果小一点,需要的时间长一点;如果尺度太大反而容易适得其反,引起公众反感,这样就不好了。

 


脱敏对于企业来说是一个能从根子上解决问题的方法,高难度、高收益、高风险的”三高“,注定了这不是一个常规操作。
 
老有危机的企业常常处于惶恐不安的状态中,很容易被公众的舆论带着走,处理完危机后一般也是谨小慎微,能不提绝对不会主动提自己的短板。
 
而脱敏第一步就要把企业的所谓“短板”掰开了、揉碎了放在台面上来说,这种“激进”的做法并不是每一个企业都能接受的。很多企业吃了不少闷亏,但是仍选择了常规的公关操作,这并没有对和不对。
 
公关策略本来就是企业内部根据自身的情况、承受力等实际情况做出的选择,没有哪种办法是最好的,我们这里只给大家提供一个新思路,供君参考。



推荐:《赘婿》用的拗断式传播,给自己留了活路
上文:从#代表不建议年轻人戴美瞳眼镜#,看舆论的曲解与反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