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有关囤积症的一点反思(挑战#60天不入实物#)

2017-03-03 Elsa GoZeroWaste

(图片来自Pinterest)


前两天晚上在家收拾客厅的柜子,被从各个角落里整理出来的东西震惊了,包括:4瓶洗发水、4瓶漱口水、3支没开封的眼药水、过期的药片、各种劣质的赠品、各种宣传单张、N条数据线、6张手机钢化膜、别人送的用不上的礼物、等等等等。。。这些东西来我家大多超过半年了,有的甚至是15年刚来北京时买的,然后就躺在那静静吃灰。


万万没想到,原来我也有囤积症。


从几年前接触到的断舍离,到去年的极简、零垃圾,我一直自认为在物质上的执念并不是很重。从去年9月尝试零垃圾生活后,为了减少包装、快递带来的浪费和碳排放,我购物的数量和频率都减少了很多。以淘宝为例,以前每天平均1-2个快递,到现在几乎戒掉网购(上一次TB交易发生于去年12月)。


可残酷的事实摆在眼前,我的居住环境中竟然堆了这么多东西(很多对我来说早已是垃圾了)。尽管很多都来自开始零垃圾生活前的购买,我还是对以前的购买习惯和消费欲望自责不已:这些物件从生产到包装到运输都消耗了资源,最后却白白在我的手里沦为垃圾,实在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


这些垃圾是哪来的?


总结了一下,这些垃圾进入家门的方式,大致可以归为几类:

1. 凑单类:被各式促销晃花了眼:买二送一、第二件半价、满99减30、满68包邮。。。。明明只需要一个,结果不知不觉就买了三四个


2. 赠品:不要钱。免费送。不要白不要。参加活动送的笔、日历、小本子、餐厅和商店的宣传单张。。。带回家后再也没有用过


3. 日用品:总觉得像纸巾、洗发水、调料之类的都是消耗品,反正都要用的,索性一次多买点。但事实是,柜子被塞满了,而消耗的速度真的没有我以为的那么快。目测现在家里的库存绝对够我再用一年。这类物品其实不算严格意义上的“垃圾”,只不过在它们被最终使用前,所占据的空间和打扫付出的精力也是一种浪费吧


4. 礼物:对方出于好意馈赠的礼物,却并不符合我的风格/习惯/喜好,比如我曾收到镯子、补品、夸张的配饰等等,每次看到都会觉得愧对朋友,也愧对这件物品本身


(图片来自Pinterest)


或许你会说,“上面列举的这四类我家也有啊,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妥啊。” 


的确,每个人对舒适生活的要求各不相同,于我,这些躺在我家却不被使用的物品让我深深不安,因为:


1. 从环保的角度看,囤积物品=过度消费=资源的过度/过早消耗。把一个家庭乘以N倍放大到整个社会层面,这些没用起来的东西都是”虚假”需求,再反馈到供应端,那么厂商们就会更积极地制造更多的东西。


2. 我很清楚自己想要怎样的生活:简单。我希望围绕在身边的每件物品都是我喜爱并使用的,而且会给我的生活带来价值/正能量。


不妨问问自己:

 “你想怎样度过一天?”

 “在你描绘的理想生活空间里,你最重视什么?”

 “什么样的空间会让你心情愉悦?”


为了打破囤积症,构建更清爽的生活空间,我给自己定了两点要求:


1. Refuse. 也就是断舍离的“断”,不把不需要的东西带进家门。勇敢地拒绝廉价的赠品、拒绝促销的诱惑、拒绝朋友的好意(这个度要怎么拿捏以及怎么说话都挺微妙,我还没想好)、拒绝给环境造成负担的一次性用品、拒绝在当下这个时间点不会用到的物品。


2. 加入#60天不入实物#挑战。从3月1号开始,除了生存必需品外,60天内不购入新的物品(本来想写30天,后来发现友邻们都很自律地在玩60天),从家中现有的物品中进行消费(shop your own home/closet)。选择3月也是增加了难度,毕竟往年这个时候已经在给自己买生日礼物了,今年就用体验来代替物品吧(experience over stuff)。


 以上。

(图片来自theminimalists.com)


▲关注GoZeroWaste

微小的力量也能改变世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