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呼唤加强科学文化建设
导语
新冠肺炎疫情的突袭和挑战,给人类出了一道世纪课题。社会与生活实践是最丰富的课堂,我们对什么是科学文化、科学文化如何影响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科学文化建设的短板在哪里、怎样来加强科学文化建设等一系列问题,都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体会。第一,这次新冠疫情使我们更加体会到科学的力量。
科学技术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巨大力量。
例如,曾经作为高端技术的CT影像诊断,成为每个病人与疑似病人的必须检查手段,人工智能参与读片大大提高了效率与准确率;科学家迅速分离病毒,完成基因测序,锁定致病原,并第一时间提供核酸检测方法与试剂,检测面大幅提高;先进的信息技术使流行病学调查效率大大提高,迅速锁定新增与疑似病例和密切接触者,网络健康卡的建立与使用进一步保证了健康人群的安全与流动,大数据技术应用提高了疫情趋势预判的可靠性;病毒分子遗传学研究使追踪新冠病毒来源和随时判断病毒是否突变成为可能;最新分子生物学技术加快了疫苗研发进度,助力发明更加高效的疫苗与有效治疗药物。
本次抗击疫情也显示出中国科学的飞速进步。在我国发现不明原因严重肺炎病人后,中国科学家仅用一周时间就分离出致病病毒,准确测出它的基因序列。与2003年发生非典疫情时相比,这样的水平与效率真是不可同日而语。
我国科学家迅速获得原创性的重大研究成果,例如西湖大学、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清华大学等团队很快揭示人体ACE2的全长蛋白结构以及与新冠病毒S蛋白受体结合结构域的复合物结构;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等团队利用单细胞测序技术筛选出有效抗体;多个团队迅速启动疫苗研发,在短时间内进入临床试验并获得现阶段成功,等等。
此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我国能坚定不移采取自己的抗疫方针,这背后不可或缺的是我们自己强大科研力量提供的决策基础。
这次新冠疫情中科学展现的巨大力量提示我们:弘扬科学文化首先是要相信科学,敬重科学,热爱科学,让科学享有崇高的地位。
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科学并不是万能的,科学在新冠肺炎疫情面前也表现出很多无奈。
例如,疫情发生至今,对新冠重症患者还没有切实有效的治疗手段;还缺乏预判病情转归的实验室指标;还存在核酸检测的准确性与“回阳”意义的判断问题;还不能肯定潜伏期传染性的强弱;还缺乏高效率的办法来及时发现无症状患者;还不明确新冠病毒感染后所获抗体能持续多长时间;对病毒是否会发生,以及什么时候可能引起致病性重大突变还不能预测;对是否能很快研发出有效而安全的疫苗与药物,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对新冠病毒的起源、演化和中间宿主的了解还不完全……
当我们面临那么多未知和未能时,当我们的研究结果被证明是错误时,我们更加明白了科学不是上帝,科学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科学不等于正确,科学恰恰是在不断证伪中发展的。
但与此同时,我们又坚信科学终能不断揭开未知的奥秘。例如,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广泛应用,人类一定能建立起从动物到人群的新发传染病的预警系统;一定能研发出更加准确与快速的病原体感染检测方法;一定能发明更加完善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更加准确预测传染病发展走向并指导抗疫;也一定能研发出有效疫苗和有效治疗药物。
第二,通过这次疫情,我们更加体会到科学文化的核心是科学精神,而科学精神就是优秀科学家的精神。
疫情中,中外优秀科学家表现出求真、唯实、创新、批判、包容的科学精神。不少西方科学家摆脱意识形态和政治的束缚,尊重事实,追求真理。
比如,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坚持每天如实发布美国疫情数据;美国国家过敏症和传染病研究所所长当面向特朗普总统陈述新冠病毒的危害;法国巴斯德研究所追溯欧洲新冠肺炎疫情来源,并发布与政客们相悖的研究结果。
当疫情来袭时,中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充满激情投入战斗,无私奉献,体现出中国科学家特有的家国情怀。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舆论压力下,带领全国各地疾控人员“逆行”武汉,冒死把病毒“限制”在疫区;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全体工作人员连续几个月夜以继日地奋战,交出一份满满当当的工作日程表与成绩表。
但是这次疫情也暴露出我国科学家群体在科学文化上不足的一面。例如,在有些关键时刻未能挺身而出坚持自己的科学主张,维护科学的尊严。
又如,科研协作精神不够。临床药物试验没有统筹规划,很多项目同时展开,各行其是,结果造成临床病例数不足,不能得出理想的结论,在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组提出瑞德西韦试验中暴露出的这个问题后,情况依然没有大的改进,使好几项本来可以得出结论的临床研究痛失良机。
再如,我们的创新精神仍然不够。疫情发生后成千上万的研究项目上马,但出现大量低水平重复研究,真正具有原创性、颠覆性或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还不多。当然,这与我们的创新能力不足也有关系。
科学要靠长期的积累,关键时刻能不能冲得上去,要看已有的研究基础,临阵磨枪是不行的。我们国家的科技政策过于强调实用与短期效应,对基础研究重视和投入严重不足,也间接纵容了急功近利的学术风气。这些不足都值得我们进一步反思和总结。
科学文化是由科学共同体围绕科学活动所形成的一套价值体系、思维方式、制度约束、行为准则和社会规范。科学文化的核心是科学精神,而科学精神的精髓在于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理性质疑、实证以及对结论的普遍性、确定性要求。
科学家对科学的态度以及在科学研究中的所作所为是形成科学文化的决定因素。所以我们科技工作者一定要增强责任感,带头弘扬科学精神,做科学文化建设的实践者、促进者和引领者。
编辑 / 仝绍琪
▼往期精彩回顾▼
【在看】
您就点点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