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间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点任务初探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哦!
导语
“十四五”时期,京津冀协同发展重点任务从开始的“谋思路、打基础、寻突破”,向“滚石上山、爬坡过坎、攻坚克难”转变。在初步完成京津冀产业发展、交通共建、环境共治等任务之后,非首都功能疏解、城市副中心建设和雄安新区建设进入了扎实推进的新阶段。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 “十四五” 时期京津冀协同发展重点任务。
1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实施效果与约束条件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2月视察北京时提出的发展战略。2015年,《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实施,并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目标从一开始就十分明确:通过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实现首都北京政治中心、国际交往中心、文化教育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的定位;通过北京、天津和河北的协同发展,优化经济与空间结构;通过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巩固京津冀地区国家发展支撑带和增长极的地位。
经济增长和发展质量
协同发展的实施效果
1
体制机制不断创新,空间格局逐步优化
■ 另一方面,分三步走来推进多层次空间结构的形成:至2017年,实现“中心—外围”向“双城驱动”转变;至2020年,实现“双城驱动” 向“三轴四区” 转变;至2030年,形成“多节点网络”的高级空间形态。
2
非首都功能有序疏解,“减量发展” 初见成效
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采取功能疏解与人口疏解并重的途径,首先是从产业上进行调整,疏解与控制的产业有:传统制造业、农林牧渔业、超出首都需求的批发和零售业等。
北京提出“减量发展”的理念,在控制城市建设规模的基础上,腾出资源发展与首都功能定位相匹配的金融业、文化体育业、科技服务业等。
与功能疏解相配合,控制北京人口也是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重要内容。2011年北京市常住人口比2010年增加56.7万人,到2016年仅增加了2.4万人。2017年人口出现负增长,全年减少15万人。2019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为2153.6万人,比2018年又减少0.6万人,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取得了阶段性效果。
从疏解非首都功能上讲,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在大空间尺度上拉开城市框架是更加有效的途径。2019年1月,北京市级行政中心正式迁入北京城市副中心,其他配套设施也在抓紧建设当中。
城市副中心另一个重要功能是综合交通枢纽功能,京唐城际铁路的始发与终点站都是北京城市副中心站。北京城市郊区铁路直达副中心,对于推进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助推城市副中心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更加有效地缓解外来人口过多得向城市核心区聚集的问题。与此同时城市副中心的运河商务区也在建设当中,建成后将成为承载中心城区商务功能疏解的重要载体。
3
产业、交通、环境等重点领域实现协同推进
4
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序推进
5年来京津冀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协同推进主要包括:
■ 医疗卫生协作。其中北京与河北的合作是重点推进领域,目前已经开展北京—燕达、北京—曹妃甸、北京—张家口、北京—承德、北京—保定等5个重点医疗合作项目。推进京津冀医疗机构临床检验结果互认,已有132家试点纳入互认医疗机构。
■ 文化旅游共同发展。《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行动计划(2016-2018年)》的实施切实推进了京津冀旅游环线建设。■ 开展城市与区域的社会治理协作,建立三地社保关系转移和接续。三地签订了《京津冀民政事业协同发展合作框架协议》。京津冀协同发展初战告捷,为“十四五”时期推向深入打下了坚实基础。
京津冀协同发展率先展示出来的特点是协同发展战略和规划的权威性。
首先,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定调,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顶层设计高端与权威。其次,中央有关部门依据《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了《“十三五”时期京津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京津冀协同发展政策与规划体系,从启动之初就已经形成。最后,三个省市分别制定贯彻《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专项规划,选择环境、交通、产业作为优先启动领域,安排好年度重点项目。这种上下结合形成战略与规划体系的做法,在我国经济区的开发当中还是首次。协同发展的约束条件
1
发展环境约束
京津冀的发展环境总体上较好,但是在以下三个方面仍然存在问题:
一、行政管理体制的约束。随着京津冀发展,多年形成的管理机制差异仍然存在。由于各省市财政收支的要求,区域利益分配对于任何一个区域来说都十分重要,完全破除本位主义还需要管理体系彻底改变。
二、发展阶段的制约。北京已经进入后工业化发展阶段,天津正在向后工业化阶段转变,河北还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区域,在产业衔接、产业链配套等方面都会出现断裂或者缝隙,这种弥合短时间内很难做到。
三、政策实施能力的制约。三省市的地方财政能力,北京最强,天津其次,河北最弱,反映在政策执行上就会存在很大差异。例如同样是对北部山区进行生态补偿,河北给予每一个农民的补偿比北京少得多。
2
增长方式约束
增长方式约束主要反映为创新驱动和要素驱动之间的区别。
创新驱动需要努力破除传统发展模式制约,重点培育区域发展新动能,构建富有竞争力的区域产业体系。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从正面提升了创新驱动的动力形成,使高新技术产业占比不断提高。天津则处在转型过程中,转型结果还需要观察。河北省外力作用较大,输入型高新技术产业也具有一定规模,但到目前为止还不能完全代替传统产业地位。与江苏、浙江和广东相比,河北经济增长方式仍然处在传统方式的转换当中。
用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进行对比。2018年全国的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为2.19%,2019年河北与广东、江苏、浙江差距很大(图3)。显然由于人口红利逐渐消失、资本积累速度下降,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失灵,河北亟待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动能约束不打破,协同发展的高质量就难以实现。
京津冀三地产业结构自协同发展以来有较大改善,产业结构高级化是三个省市的共同趋势。2019年京津冀区域三次产业结构为4.5:28.7:66.8,北京产业结构为 0.3:16.2:83.5,天津为1.3:35.2:63.5,河北为10.0:38.7:51.3。京津冀三省市的第三产业比重均超过50%。
总体上看,京津冀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比2018年提高5.5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2.9个百分点。由于京津冀三地的三次产业结构都已经进入到服务业占主导地位的阶段,三次产业结构对发展的约束问题已经突破。产业结构对协同发展的约束,已经从表层向深度转移。从图5中看到,京津冀地区在商务服务和高技术服务业方面的集聚程度相对较高,制造业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些都是京津冀优势所在。所以,真正的产业结构深度约束主要反映在工业结构上。
北京作为全国和京津冀区域的研发中心,是原始创新发源地,但新技术成为新产品需要有产业化的过程。能够承接新技术产业化工作的区域,需要在行业结构上与新产品生产要求相符合。显然理想的“北京研发、天津河北中试和产业化”模式仍未最后形成。“十四五”时期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产业协同关键在北京、天津、河北共同构建完整产业链条。只有克服行业发展水平代差,才能够推进协同发展走向新高度。
“十四五”期间协同发展的重点任务
创新驱动与区域发展新动能培育
虽然京津冀都需要创新驱动和培育新动能,但当务之急是河北如何实现这两方面。
北京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科技优势明显(图8)。2017全年专利申请量18.6万件,比上年增长4.7%;专利授权量10.7万件,比上年增长4.5%。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与授权量分别为9.9万件和4.6万件,分别增长1.8%和11.3%;有效发明专利20.5万件,增长26.3%。
北京拥有丰富的科技资源,其中最主要的是人才。一方面北京有全国乃至亚洲著名的高校以及科研院校,这为科技产业发展直接输送高素质人才;另一方面,北京已经形成的高科技产业聚集优势也会吸引有科研经验的高素质人才聚集于此,丰厚的资金和强大的技术也会随之而来。
加快重点新增长极的培育与强化
京津冀重点新增长极主要是三个:雄安新区、北京城市副中心和天津滨海新区。这些增长极都需要在京津冀和跨省市区域发展方面形成带动引领作用。
1
雄安新区
雄安新区经过3年多规划、前期准备和启动阶段,已经进入全面建设阶段。
“十四五”期间雄安新区的发展目标:
一、建设高新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中心,建设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中的重要一极。
二、发展绿色产业和绿色建筑,率先建成优美生态新城。
三、建设创新驱动的产业发展区,缩小河北与京津之间的发展差距。
“十四五” 时期,雄安新区建设应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尤其是交通基础设施的推进,然后是城市建设与产业发展,到“十四五”末期基本具备城市发展的初步规模。
交通基础设施方面,雄安新区规划了“四纵三横”区域高速路网。京德高速河北段进入建设高峰期,在关键的桥梁建设中取得阶段性突破。荣乌高速公路新线2019年底实现主体工程完工;雄安至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快线(R1线)已经具备了建设条件,是“十四五”时期的重点建设工程;京雄城际铁路(河北段)全线铺轨完成。2020年底将开通, “十四五” 时期成为京雄之间的主要联系通道。此外,雄安新区至忻州高速铁路环评已经公示,“十四五”期间也将成为重点建设项目。
伴随城市建设的铺开,产业发展成为“十四五” 期间雄安新区面临的最主要任务。
毫无疑问,《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中关于产业发展的内容是高大上的。
首先,高端制造业产业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5G率先大规模商用及其相关产业、现代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产业、新材料产业等。《规划》强调要开展应用基础研究,突破产业化瓶颈,培育产业新增长点。
其次,高端现代服务业产业包括发展国际金融、科创和商务服务,促进智慧物流、现代供应链、数字规划、数字创意、智慧教育、 智慧医疗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集聚银行、证券、信托、保险、租赁等金融业态。
最后,绿色生态农业产业包括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发展以生物育种为主体的现代生物科技农业,推动苗木、花卉的育种和栽培研发,建设现代农业设施园区。
规划是长期的目标,在具体实施中要对这些规划产业进行筛选,借鉴日本东京产业发展的经验,一个城市的主导产业应限制在4个以下,其他都为附属产业和基础产业。因此,雄安新区对产业进行进一步筛选也十分必要。
2
北京城市副中心
3
天津滨海新区
区域产业结构优化与产业升级
产业升级的目标是通过技术、管理模式等多维度创新,推动科技核心区不断发展与壮大,再依靠技术扩散与辐射带动作用,促进整个京津冀地区产业高级化,即高新科技产业的蓬勃发展。京津冀的产业升级是协同发展要继续完成的重点任务。
建设世界级城市群
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
京津冀协同发展重要任务之一是进一步推进京津冀公共服务一体化,这是协同发展当中最复杂、任务量最大、最需要持久努力的任务。
当前,京津冀地区公共服务一体化包括劳动就业、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险、公共文化体育5个方面。这些方面基本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共建共享,以保证区域内劳动力无障碍流动。
“十四五”期间要解决的问题是京津冀公共服务标准不统一、行政区划壁垒、财力带来的水平差异等。公共服务标准不统一体现在医疗服务上,医疗保险能够报销的药品种类在北京、天津和河北呈现一定差异;行政区划壁垒表现在养老保险跨区域结算困难;财力带来的水平差异表现在2015年京津冀三地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服务标准差距为1.58∶1.57∶1,农民最低保障标准差距为3.4∶2.6∶1。
京津冀公共服务一体化的发展方向:
一、加快跨城乡和区域的差别性标准和政策改革。健全相关制度,建立覆盖城乡、区域互认的公共服务体系和标准。
二、加强区域合作中的机制建设。包括形成合理的教育资源配置机制,建立京津冀统一药品供应和安全保障机制,完善社会保险跨省区转移续接机制。
未来展望
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十四五” 时期国家重大战略,在现有成效基础上向纵深推进,要靠区域经济政策体系为其保驾护航。这就意味着从政策导向到政策设计、政策实施等多个环节都需要有一整套评估和反馈机制。未来,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提出新的政策或者实施方案。
城市更新问题
高端人才问题
“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进入到高质量发展阶段,启动内需、形成国内大循环,新的发展任务已经摆在面前。在此形势下,人力资源拢聚就显得更加重要。过去5年,京津冀与长三角和粤港澳相比,人力资源总量没有大增长,吸引高端人才数量有较大差距。
从北京来看,功能疏解带动人口疏解效果并不好,总人口减少几万人仅有象征性意义。所以建议重新考量人口疏解办法,设定人口微量增长目标,增加高端人才、海外归国人员、硕士博士毕业生进京指标。
从天津来看,城市知名度和吸引力都较好,要把握好吸引人才的度,向科技创新型人才倾斜。
从河北来看,雄安新区未来对人才吸引力较大,石家庄、 唐山等大城市也有很大吸引力。
生态补偿问题
本文作者:孙铮 孙久文
作者简介:
孙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孙久文,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看】
您就点点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