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同发达国家有一定差距,应从多方发力

北京科学学 北京科学学 2022-07-09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等多个场合的讲话中对科技成果转化做出指示,要求“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升产业链水平,维护产业链安全”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大幅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对未来科技成果转化指明了方向。

科技成果转化是促进经济平稳发展的一个核心环节,高校作为专业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发展的策源地,是科技成果转化十分关键的场所。


高校积极探索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模式


近年来,中国不断加大对高校科技创新活动的支持力度,科技经费投入不断增加,为中国高校的科技成果创造活动提供了坚实保障。

《中国科技成果转化2020年度报告(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篇)》显示,2019年,高校院校科技成果转化总合同项数达199744项,较上一年增长9.7%,总合同金额达706.4亿元,较上一年增长21.3%

为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国内众多高校进行了探索:

清华大学目前已经建立7个地方研究院,通过与地方政府、企业建立联系,充分进行需求对接,提高科研选题针对性促进成果转化;

浙江大学技术转移机构通过开展高价值专利筛选工作,促成各类产学研合作项目总经费逾1.6亿元,推动校企战略合作2.5亿元;

暨南大学制定了一系列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经营性领域技术人股改革试点的政策措施,以市场为导向,创建以地方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为核心的科 技成果转化平台体系,组建了近100个产学研平台,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新路径......

尽管有一定成功的尝试,但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水平与发达国家仍有一定差距

从全球主要国家地区的经验看,基于专利技术交易进行技术商业化是技术转移最常见的方式之一。以专利技术交易为例,2013年中国高校专利出售总金额4.5亿元,实际收入2.5亿元,而同期美国高校的收入在20亿~30亿美元以上。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政策法规落地


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不少关于科技成果转化的文件,但有一部分文件主要提供宏观的指导,在落实细节上缺乏微观的操作实施规定,很多科技政策、成果转化措施、知识产权等的政策、法规都不完善

如部分单位反映,《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实施细则》两项法律对科技人员奖励报酬的计算方式存在差异,实际操作人员理解不同,影响相关激励机制的实施。

国家近年来出台 了一系列收益分配、定价机制、税收减免、决策免责等相关规定,但部分地方对政策的理解有偏差,缺乏可落地的实施细则,提供相关政策咨询服务有限,部分高校院所也存在缺乏相关配套措施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成果转化工作的实施。

在今后的工作中,应针对相关政策进行细化并解读,扫清基层执行人员和科技成果转化人员的疑虑;进一步完善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资产评估管理制度,完善科技成果类无形资产的国有资产管理办法,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管理效能;推广打通政策链的典型经验和做法。

从制度建设上,鼓励高校科研人员踏实做好成果,积极推进好成果转化,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观能动性。


建立专职从事技术转移的机构,

培育专业人才


高校技术转移的高度专业性,以及二次开发高成本高风险等现实问题,均是专业中介机构欠缺的现实原因,此外,受制于风险过大,主流金融机构往往不愿涉足此领域。

因此需要加强专业技术转移机构建设,积极推进指导高校项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建设相关工作,依据不同高校的专业特色,建设一批能够提供行业特色成果转化服务的技术转移机构。

同时推动社会化技术转移机构高质量发展,形成技术转移机构百家争鸣的新局面。

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参与人员既要熟悉与科技成果相关的专业知识,也要了解企业的运作规律,并具备后续跟踪服务能力

但目前在国内的科技成果转化领域,这样的专业型人才仍然较少,应完善职业资格体系和职业标准,推动技术转移人员职称序列的设立完善;建立技术经理人学历教育和社会化培训相结合的培养体系,发挥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作用;探索技术转移人才培养新机制,增设技术经纪专业职称,探索推动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研修中心建设。

除此之外,应充分发挥新型研发机构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作用,进一步创新机制,如建立“政府—新型研发机构”间人才交流机制,以选派优秀青年管理干部挂职等方式保障新型研发机构与政府部门顺畅、高效对接,进一步提升新型研发机构在成果转化及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服务效能。


促进校企协同,密切供需关系,

深化产学研联合


高校科技成果在短时间内往往难以保证产出延续,完全自建科技成果转化的全过程,不仅资金投入巨大难以实现,而且会造成某些设施的利用率偏低、资源浪费等现象。

对于高校,最经济有效的方式是统筹协调校内外科技资源、加强外界合作、合理分担风险、共享成果收益

目前校企之间的产学研合作是国内科研成果转化的主要途径之一,但校企双方的出发点不同,利益追求差异较大,大多是较为浅显的合作关系,建立起牢固合作关系的较少。

应构建“政府支持联合企业与高校参与联合市场化运作”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示范性基地,在企业、高校间创建沟通渠道,让各方的优势得到全方位地发挥

鼓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或其他科研组织建立科研联盟,明确产学研合作方式各自权责,在科研项目中加大企业的参与度,各方共同享受利益共同承担风险

高校可以分配科技特派员长时间入驻至企业中,进行“端对端”的科技服务;企业中的技术有关人员应参与到研发的整个过程中,掌握有关的理论知识、研究方式等。

完善全过程的科技配套支持设施,以教学和科研为核心,完善实验室设施、促进科技成果产出;以技术知识等软实力优势资源积极参与中试基地的共建共享,建立长期合作机制,确保中试环节畅通;依靠自建或共建以企业孵化和企业加速等功能为核心的大学科技园、产业园、众创中心、星火空间等配套支持设施,为创业者提供土壤。


完善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奖励机制,

增强科研人员主观意愿


在各项体制的影响下,现阶段高校往往将将基本科研理论、论文发表总数等作为标准的考评系统,仅关注科研成果本身的理论性价值,而忽略了其所具有的社会性、市场性价值。

研究人员往往将精力放在追求科研成果获奖或提高科研论文水平方面,忽视科研成果的应用性和实用价值。

政府应该调大力度,引导高校转变以重学术追求的方式,建立新的科技成果转化的评价模式,尤其是在应用阶段,根据不同的阶段来实施不一样的奖励机制,调动科研人员参与创新的积极性。

高校应积极落实《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方案》,积极推进科学评价制度的执行,制定出符合高校内部科研成果的分配流程:

建立科学合理的科研评价导向,细化科技成果转化从业人员考核晋升细则,以质量、贡献和转化绩效为导向,激发科研人员转化热情;

建立科技成果分类评价系列标准,加强现有可操作性强的科技成果评价标准的推广应用,引导科技成果评价行业规范有序发展,适时将技术成熟度评价纳人国家科技计划立项、验收评审标准中,同时作为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等科技金融投资决策的条件;

深人落实新颁布的奖评等评估制度


提升高校科技管理部门支撑能力,

加强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


高校科技管理部门在科技成果转化中承担对外沟通交流对内服务的双重功能,参与科技成果转化全过程管理

提升高校科技管理部门支撑能力,尤其是要加强管理机构能力建设,充分重视促进基层不同部门协同合作,合理配置专业人员满足不同场景工作需求,加大资金投入支持项目专项转化。

高校科研成果管理工作要求管理人员具备多方面的素质兼通工程技术和现代管理方法、工具的知识和技能;较强的市场经济意识产品营销能力;较强的调查研究以及提出并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较强的科技市场开拓精神

为此,需对现有管理人员的素质结构进行调整,充实必要的专业型人员

同时,在顺应精简行政管理人员总趋势的前提下,高校可考虑允许部分科研成果管理人员介入特定条件的科研活动,增加成果管理人员科研工作的直接经验、扩充知识结构


加强同市场联系,吸引社会资本

参与支持科技成果转化


现阶段,高校各项科研经费与科技成果转化大多需要依赖于政府部门的拨款,但由于资金有限,政府往往对科研成果与企业生产缺乏足够的关注。

应扩大创业投资和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规模,强化对种子期、初创期创业企业的直接融资支持

继续完善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管理制度,发挥好转化基金在落实重大科技创新决策中作用。

深化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建立从实验研究、中试到生产的全过程、多元化和差异性的科技创新融资模式,为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供更多金融产品服务。

良好的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市场有着密切的关系,过程匹配的好坏决定了科研成果转化的实质效果和投资,市场的变化影响着科研成果转化的效率。

高校和企业的产学联盟机制需要双方都建立在互利共享并且以市场为导向的基础之上,不断追求合作,力求创新,最终形成一个有效的产业化的利益链。

参考文献:

[1]《中国科技成果转化年度报告2020(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篇)》[M].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21

[2]常经营.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影响因素探析[J].青海科技,2021,28(01):58-60.

[3]陈树冬.新时期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21,29(08):127-128.

[4]曹长芳,高涛.产教融合视角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现状、问题及对策[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21,40(03):161-164.

[5]黄灿,徐戈,李兰花,沈慧君.中国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制度改革——基于专利技术交易数据的分析[J].科技导报,2020,38(24):92-102.

[6]李华一,陶重犇,徐树鹏.基于知识流动的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探究——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协同创新》[J].科技管理研究,2020,40(21):263.

[7]李丽英.科技成果市场转化模式与效率评价[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0(04):13-14.

[8]刘群彦,王玲,朱明轩,张钰.“双一流”维度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治理体系探讨——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J].中国高校科技,2021(Z1):116-119.

[9]刘若囡.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问题及对策研究——基于经济学视角[J].中国科技产业,2021(04):64-66.

[10]牛文科.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科技产业,2020(12):39-41.

[11]沈健.我国大学专利转化率过低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21,41(05):97-103.

[12]童俊,沈重耳,涂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认识与实践——以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园为例[J].经营与管理,2021(03):151-157.

[13]王青亚.高校获奖科技成果转化力的六大因素分析[J].科技经济导刊,2020,28(36):5-9.

[14]张高明,张善从.基于全过程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20,40(23):92-99.

[15]张锡军,李想姣.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运行机制研究[J].长江技术经济,2020,4(04):74-77.

▼往期阅读▼

文化保护传承与科技创新融合,以数字化技术疗愈圆明园历史之殇

政府推动原始创新能力的国际比较及启示

财政政策退出后,新能源车能否保持住快速发展势头

一图读懂 | 欧洲创新之都格勒在大科学装置建设方面的发展经验

未来10年将有350万个岗位被AI替代,如何规避人工智能潜在的伦理挑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