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政策退出后,新能源车能否保持住快速发展势头
近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3月份汽车产销数据显示,我国新能源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21.6万辆和22.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5倍和2.4倍,继续刷新产销记录。
事实上,新能源乘用车的火爆在去年就已经显现,2020年,在全球汽车销量同比下降20%的情况下,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却同比增长43%,我国新能源乘用车销量也逆势同比增长10.9%。
新能源乘用车销量一路走高,是否预示着我国乘用车市场会有什么变化?政府应当出台哪些相应的产业政策?在扶持性财政政策逐渐退出的情况下,新能源乘用车能否保持住快速发展势头?
对此,北京科学学专访了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李正图。
财政政策作用显著
但需适时适度地逐步退出
“我们不难发现,我国新能源乘用车产业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21世纪以来中国政府把新能源乘用车产业作为先进制造重点产业加以鼓励和推进,出台了一系列着眼于新能源乘用车产业发展和促进新能源乘用车消费的生产和消费等方面的财政政策。”李正图说。
生产方面的财政政策,引导传统乘用车制造企业纷纷向新能源乘用车制造转型,扩大了中国新能源乘用车的供给;消费方面的财政政策转变了消费者的乘用车消费理念,培育和推进了新能源乘用车市场的发展。
李正图向我们说道:“总的来说,我国生产和消费等方面的财政政策推进新能源乘用车产业发展的效果十分显著,同时也促进了中国新能源乘用车产业逐渐走向成熟。”
但李正图表示,综观世界各国扶持产业发展的生产和消费等方面的财政政策历史会发现,任何扶持产业发展的生产和消费等方面的财政政策都是依据产业生命周期各阶段(从孕育经成长到成熟)的演进趋势而逐步退出。
所以,随着中国新能源乘用车产业日益成熟,我国相关的扶持性财政政策肯定也会逐步退出。
“因此,与之相应的生产和消费等方面的财政政策也应当做出相应调整。总的趋势是财政政策适时、适度地逐步退出,与之相应新时代中国新能源乘用车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法律也需要进行适时、适度地调整。”李正图总结道。
新能源乘用车未来仍会
持续、快速、稳健发展
随着鼓励生产和消费的财政政策的退出,新能源乘用车必须从政策驱动逐步向市场驱动转变,这将是新能源乘用车面临的最大挑战,新能源乘用车的生产、销售和消费趋势可能会出现正常的波动。
譬如,2019年财政政策退坡后,我国新能源乘用车产销量就曾呈现了大幅下滑的趋势。
那在这种情况下,未来新能源乘用车的快速发展势头是否还能保持住?
对此,李正图认为,未来几十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产业的发展趋势仍然呈现持续、快速、稳健态势,而且无论是传统能源车,还是新能源乘用车,都会物联网化、智能化。这一趋势对于互联网公司来说,无疑是一片巨大的蓝海。
实现车(包括汽车、柴油车、电车、氢车等等)的物联网化、智能化,肯定是中国未来几十年车研发、车产业、车消费、车市场发展的总趋势。
正是感知到这一总趋势,一些与车无关的企业,尤其是互联网企业,如小米、滴滴、腾讯、阿里、百度纷纷宣布进军乘用车行业,致力于打造智能化的乘用车。
而面对互联网企业争相宣布造车计划,李正图则认为,政府应当按照互联网公司进军车制造和车运营的智能路径的客观规律进行制度设计和政策设计,这样才能引导我国乘用车智能化沿着正确方向发展。
“总之,车的新能源化+车的智能化,就是未来几十年乘用车产业发展总趋势。”李正图补充道。
但就目前来看,我国车企业形成了“补贴依赖症”,产业竞争力不强。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新能源乘用车行业的先导企业,譬如特斯拉,已经率先进入并且抢占了我国新能源乘用车高端市场。目前,特斯拉已经占据国内新能源乘用车市场近2成的份额,且这一比例还在逐渐提高。
对于这种情况,李正图指出原因有五个,一是科技先发优势,二是产业先发优势,三是市场先发优势,四是消费先发优势,五是品牌先发优势。
“上述五大优势,使得追随者(国内外众多新能源乘用车厂商)难以追赶、达到和超越特斯拉的竞争优势。国内外众多新能源乘用车厂商们(包括我国新能源厂商)只有勇于在竞争优势上追赶、达到和超越,才能获得一些新能源乘用车市场份额。”
所以,李正图认为“一垄多寡”或是未来几十年我国新能源乘用车市场的总体格局。
一垄,是指特斯拉的垄断地位,就目前国内外各大车企的技术创新、技术储备和技术运用来看,还没有能够撼动特斯拉在新能源乘用车高端市场垄断地位的车企,因此,一垄将是未来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市的重要趋势。
多寡,是指国内外众多大型车企成功实现从汽车转型为新能源乘用车,它们之间的竞争并非完全竞争状态,而是寡头竞争格局,从而在我国新能源市场上获得一定市场份额。
“我认为,未来的新能源乘用车市场,不可能是完全竞争状态。”李正图说。
而对于特斯拉的成功有哪些借鉴因素,李正图表示,可以从上述原因中加以总结并运用,而且特别关注这五个优势之间还存在着的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互强化、循环流转,形成综合整体竞争优势的市场地位。
未来政策或可
向电池技术方面倾斜
当初,发展新能源乘用车的原因之一就是促进可持续发展,打破石油瓶颈和环境保护尴尬格局。
但李正图认为,车能源或许并没有实现“减碳”目的和目标。譬如电,如果是煤电,由于煤发电时是“增碳”的,因此并没有“减碳”。如果是风电、水电、太阳能电,则是“减碳”的。
李正图表示,尽管电车对“减碳”的作用和功能有限,但却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城市“碳排放”的减少。
因为,发电可以远离城市,而电消耗却在城市,这样就实现了城市“碳排放”的减少。只不过,这种“碳排放”的减少仅仅是“碳排放”的空间转换(从城市排放转到城市之外的其他空间排放),只是对于城市环境治理有显著作用。
所以,核心电池技术必须要优化,而政策方面也可以有一定倾斜,比如在能源电池的优化扶持上,又比如在充电桩行业标准制定上。在高标准严要求的前提下,强化整体行业环境的方向指引。
总而言之,国家新能源乘用车补贴政策在过去几年我国新能源乘用车奠定发展基础的过程中发挥出了重大作用。
展望未来,虽然这一政策“红利”终将会全面取消,但是国家扶持新能源乘用车产业发展的大政方针不会改变,中国新能源乘用车产业的发展趋势仍会呈现持续、快速、稳健态势,但技术创新是新能源乘用车产业必须攻克的难关。
未来10年将有350万个岗位被AI替代,如何规避人工智能潜在的伦理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