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化科技蓝皮书:北京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报告(2019-2020)》新书发布

北京科学学 北京科学学 2022-07-09

文化科技融合既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又是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促因,更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已成为当今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

2021年3月31日,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文化科技蓝皮书:北京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报告(2019~2020)》(以下简称“蓝皮书报告”)。

蓝皮书报告对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特点和趋势进行了归纳分析,对北京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现状进行了综合评价,在总结国内外相关政策的基础上提出促进北京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并对22个典型案例进行了深入剖析。


发布会上,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党组书记方力表示,蓝皮书报告以推动北京文化科技融合、实现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从全球视角观察文化科技融合相关产业发展动态,跟踪研究了大量国内外成功商业发展案例,构建了文化科技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综合测算北京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指数,探索研究北京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成效、最新趋势与有效路径。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王利民指出,蓝皮书报告立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构建了一套适用于衡量区域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程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北京和国内若干城市进行了评价和比较研究,为促进北京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北科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王立主持会议。

报告的执行主编、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北京科学学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伊彤介绍了本书主要内容。

当前,我国数字创意产业正处于黄金发展阶段,面临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01

不断涌现的新科技将数字创意产业推升至全新的高度。

02

以IP为核心的数字创意产业发展新生态体系正在形成。

03

以“VR/AR+”为核心的新技术体系与传统产业加速融合。

04

数字创意技术推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

05

数字创意产业推动区域创新与城市品牌传播。


文化产业处在一个全新的转型期,“物联网+文化”趋势正在向纵深推进。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01

互联网思维深刻改变了文化生产和消费。

02

大批互联网企业主动布局文化产业,并迅速成为文化领域的头部企业。

03

基于互联网的新文化新业态加速涌现。


沉浸式体验是当前文化科技融合的一种新业态,也是文化产业中最具前沿性和成长性的热点领域之一。

它以颠覆性的文化体验、大量技术集成、快速的内容更新、广阔的市场需求,成为文化科技融合创新的强大引擎和前沿领域,展示出日益广阔的应用前景。


01

一方面,沉浸式体验已成为文化科技融合创新高地。

沉浸式体验集成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大量尖端科技成果,具有鲜明的集成性、复杂性特点,成为文化科技融合重点研发领域。



02

另一方面,沉浸式体验正在文化产业中加速普及。

沉浸式体验契合了人们追求震撼和刺激、爱好游戏和娱乐的天性,在文旅、传媒、娱乐等文化产业领域应用非常广泛。


促进北京文化科技深度融合,实现文化产业提质增效,已成为北京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01

以科技创新提升传统文化的传承能力。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传统文化提供了更丰富的内容和表现手段,有效增强了传统文化的表现力和传承能力。

此外,可以将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丰富的文化交流互相融合,采用先进的传播手段,提高文化的传播和服务效能,充分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北京的文化影响力。



02

以科技创新提升文化产品的生产能力。

借助数字化、信息化的先进技术手段,发展沉浸式互动体验娱乐产品,延伸文化产业链条。

充分挖掘市场需求,借助互联网平台深厚的用户基础,通过创新模式、创新内容,扩大文化产品的受众群体,生产符合广大人民群众需求和喜好的文化产品。

重视三维立体、复杂场景绘制、角色动画技术等核心技术手段的应用,促进文化产品高效生产与创造。



03

以科技创新提升文化信息的传播能力。

充分发挥新媒体作为文化传播的全新方式和重要载体的角色作用,拓展传统传播方式的边界,促进大众媒体网络化、数字化,建设以云计算、三网融合、超媒体等多种新媒体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文化传播战略体系。

把握当今文化潮流趋势,重视文化品牌的建设与运作,打造文化精品工程,发挥等新媒体形态开放、全民、全时、全域、全速的特点,将文化传播渗透到大众生活之中。

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兼顾内容与形式,重视知识产权的创新、应用与保护,构建覆盖全球的文化传播体系,增强文化国际传播能力和影响力。

运用跨媒体内容关联分析技术、数据库技术、大用户量授权技术等促进文化安全、高速传播。



04

以科技创新提升文化内容的呈现能力。

顺应科技发展潮流和大数据趋势,应用大数据技术形成文化产品标准化数据,并对其进行深入挖掘和分析,为文化内容的精准运营和管理提供依据。

采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核心技术,使得人机交互体验更加科学、高效、自然和人性化。


促进北京文化科技融合发展应提高科技对文化产业的支撑作用。



01

加强文化领域科技创新。

建立北京文化科技融合重大专项,开展文化领域前沿技术和核心技术研究,重点解决一批具有前瞻性、全局性和引领性的重大文化科技问题。

提前布局后5G时代的无线通信技术及文化领域的技术,加强对高端文化装备制造领域的研究开发力度,提升传统文化产业的技术装备水平。

提高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水平,推动文化产业与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



02

促进科技成果在文化领域的转化应用。

围绕文化产业关键领域及环节,积极推进高新技术集成创新,注重其在文化领域的转化应用,推动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业态创新。

鼓励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科技创新研发机构。

将文化科技纳入北京市重点发展的技术标准领域,优先申报北京市技术标准修订补助资金。

对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内高新技术企业参与文化领域的国家、行业技术标准制定工作,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资金支持。



03

围绕国家和北京市重大事件、重大活动的需求,提升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效果和影响。

依托规模大、影响广的重大事件和活动,深入挖掘其对文化和科技的相关需求,通过发起相关行动计划或者竞赛活动等,积极组织和引导社会力量,在各个环节系统设计、精准施策,充分宣传展示北京传统文化底蕴及创新文化精神,提升文化科技融合产品在重大事件中的显示度,增强品牌效应,拓展北京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应着力提升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工作力度,构建世界一流的文化科技融合生态环境。

深入贯彻落实《北京市促进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若干措施》,制定出台相关配套措施。

高度重视文化科技融合的孵化器发展,大力建设创新空间。探索开展文化科技融合示范企业认定工作,制定文化科技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开展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企业认定试点工作,对经认定的企业给予一定比例的税收优惠。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完善知识产权法制体系和保护机制,降低企业维权成本。充分发挥智库的作用,开展文化科技融合领域的理论与实践课题研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扶持一批文化科技创新的领军人才。

开展科技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普及的同时,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伦理道德、人文精神的普及,弘扬和倡导创新文化。

加强供需对接,进一步引导和扩大文化消费市场,赋能“文化+科技”新业态,优化文化产品供给。

与会专家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教授魏鹏举中国国家博物馆战略规划处负责人、研究员孔欣欣中国传媒大学教授任锦鸾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传媒与舆情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郭万超北京电影学院沉浸式交互动漫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刘跃军
▼往期阅读▼

清华经管学院陈劲教授专访:何为“揭榜挂帅”,如何落地?| “十四五”热词

抓住碳达峰、碳中和战略性机遇,持续推进首都环境高质量发展上新水平

“十四五”期间推进北京科技体制改革,首先应明确政府职能定位

同属“十四五”关键词,“文化”“科技”融合研究如何发力?

科技成果转化调查如何做好 | 技术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