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上新”:文化与科技的破壁交融
我国有着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有许多顶级核心IP,通过现代数字创意技术活化传统文化,打造文化和科技相结合的文化体验场景和IP文创产品,充分地展示了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实现文化事业、产业和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实现传统文化核心IP的文化与产业价值,是当前数字创意发展的重要方向。
网红故宫的“互联网+”商业化成长史,就是一个顶级IP帝国的诞生过程。
故宫以具有600年历史的中国知名文化IP,通过与文化创意产业的结合,推动了传统文化IP的复苏,同时启迪了同类型博物馆、非遗等IP的探索之路,丰富了传统文化传播,实现了中华优秀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新的科技载体上重获新生,不仅会让国人切身体会到民族自豪感,建立起高度的文化自信,更将成为走向世界、建设文化强国以及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经之路。
近年来,随着国内社交媒体平台呈现爆发式增长,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公众之间的关系已由以往的单向输出转变为双向沟通。
自1998年起,北京故宫博物院就着手建设数字博物馆项目“数字故宫”。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如今的“数字故宫”已经成为一个文化资源与服务形态多样的资源平台。
观众可以在线上获得资讯、藏品、导览等相关信息,并直接体验学术研讨、展览、文创等相关数字文化服务。
不仅博物馆馆体建设逐步实现数字化,博物馆展品、展览方式等均呈现数字化趋势。
来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故宫的文化推广真正做到了文化与科技的破壁交融。
故宫博物院作为我国博物馆事业的先行者与领头羊,其与公众之间的链接模式正在不断地突破馆舍空间和文物藏品的局限性,运用互联网新媒体等多元化渠道及各种新型科技手段,共同构建起由无形和有形形态链接相互组合的整体性信息传播框架。
高科技艺术互动展演、纪录片模式的视听传播有益探索、移动客户端应用等新链接模式,极大地冲破了故宫博物院原有的单一陈列语言和静态展陈模式的束缚,使得文物背后的时代记忆和历史信息的传播,不再以实体文物作为唯一载体。
“清明上河图3.0”高科技艺术互动展演
故宫博物院以馆藏文物《清明上河图》长卷为蓝本设计的高科技互动艺术展演,由巨幅互动长卷、孙羊店沉浸剧场、虹桥球幕影院、宋代人文空间四个部分组成,多维度营造出沉浸式的历史文化信息空间,具有极高的交互性和穿透力。
“清明上河图3.0”高科技艺术互动展演 来源:“故宫博物院”微博
观众与文物和博物馆的链接,不再是空阔的馆舍建筑或实体文物展品,而变成了全息立体展演。
“由文物起,在数字中,到观众去”这种数字展览的新模式是对文化信息因素的提取与再创造,创新性地将信息作为组织陈列的基础,融合多种高科技手段与光电技术,构筑出极具互动性的、实虚交织的沉浸式互动新体验。
展演现场 来源:“故宫博物院”微博
“清明上河图3.0”高科技艺术互动展演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故宫博物院文物保护与陈列的固有矛盾,更是一种十分符合时代特点、广受好评的高质量新型展陈模式。
这一刻,文物展品已然成为一个丰富的多维的信息单元。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
故宫博物馆联合中央电视台共同制作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通过讲解故宫博物院所藏各类文物的专业化修复过程以及“故宫人”的生活故事,极大地拉近了社会公众与馆藏文物的距离,实现了“匠人精神”与“文物对话”的结合。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视频截图
文物修缮与文物保护是专业的课题,也是社会的课题,要面向行业,也要面向公众。
在开放性的博物馆思维的指导下,通过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这一链接手段,大大降低了“紫禁城”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神秘感与陌生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正向的社会舆论,同时许多珍贵的专业影像资料得以留存。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视频截图
在更广阔的时空范围内,扩大了故宫博物院的文化影响能力和文化传播范围。
故宫在大量开发文创产品、拓展传播路径的同时,也在通过科技手段做着文化创新的尝试。
故官IP的成长历程
在继承发扬传统文化所承载的历史内涵和文化担当基础上,故宫博物院综合性运用新媒体和商业化手段进行全方位的培育和运营。
故官IP的成长历程,经历了从文化形象的塑造到创意衍生品的打造,从实体产品的创作到影游文化内容的发掘,从线上营销到全线体验购买,以及从行业内到行业之间的跨界融合,不断探索和敢于利用多样化、综合性的手段,对故宫文化进行全方位地宣传和多角度地渗透。
推出具有教育娱乐功能的App,开放数字馆,建立微信公众号“故宫淘宝”,以及拍摄广受好评的影视剧作品等,无不为故宫具有鲜活时代性IP品牌形象筑基。
微信公众号“故宫淘宝”
在IP文创产品开发方面,近年来,故宫利用其核心IP逐渐搭建起了故宫特色文创商业版图和坚守IP价值与开放互动的产业链。
通过自营、合作经营和品牌授权等方式,开发了丰富多元的文创产品并且逐渐探索餐饮等不同品类的文创业务,形成对IP衍生价值的充分挖掘。
通过这些现代的科技传播方式,故宫馆藏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得以活化,文物背后的艺术价值、人文情怀和时代精神,也得以广泛根植在社会公众心中。
经验解读:洞悉文化市场的独特规律,科技让文化价值赋能倍增
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使之获得新的生命力,既是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使命,也是一个需要不断深入探索的基本文化命题。
故宫博物院主动与现代生活相融合,在数字博物馆、文创的内容、形式和渠道等方面大胆创新,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故宫文创——壁纸 来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故宫文化走出紫禁城的红墙、走出博物馆的馆舍,走到大千世界,科技的作用无法取代。
每一项科技的发展都深入挖掘博物馆资源,全面对接和融合文化遗产。
数字故宫作为全世界最强大的博物馆数字化平台之一,它的功能涵盖了参观导览、资讯传播、文化展示、社交广场、公众教育、学术交流、电子商务等越来越多的领域。
数字故宫微信小程序截图
故宫IP走的是一条从产品开发,到媒体矩阵宣传+线上线下互动,再到产品推广、流量落地,最终实现文化创意与各产业相融合的路径。
曾经高高在上、颇具神秘感的宫廷文化,正以崭新的姿态走入公众视野,它既展现了古典宫廷的审美元素,又体现了当代青年大众的个性喜好、生活方式,兼有“高大上”和亲和力,通过当代青年对宫廷文化的娱乐亲近和自我表达,缔造了一种具有中国文化内涵的美学生活方式。
北京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在《关于新时期博物馆功能与职能的思考》一文中引用了曹兵武《关于博物馆的核心价值》中的一段话:
“现代意义上的博物馆从其诞生起就肩负了很重的社会责任。如果说博物馆从‘贵族化’到‘平民化’用了200年的时间,那么随着世界上全球化、社区化、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和个性化特点的显现,博物馆正在与时俱进,走上现代化的探寻之路,其中最主要的莫过于博物馆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故宫“宫猫记”主题作品 来源:“故宫博物院”微博
博物馆文化的创新与发展集中体现在博物馆主体从对其藏品“物”的呈现转向对其受众“人”的感知,以用户为核心的设计和良好的用户体验更好地提炼文化遗产的精髓,体现博物馆的学术与研究价值。
启示借鉴:文化遗产的挖掘与提炼+数字科技的植入与融合=文化遗产的重构、再造与传播
“文化+科技”的故宫,是文化自信不断增强的故宫,是创新驱动发展、开放跨界融合的故宫。
故宫在秉承人文精神的同时,坚持自主创新,不断强化内容原创和技术研发,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内容、技术、模式和业态创新。
“数字故宫”线上分享会 来源:“故宫博物院”微博
在超级IP、网红故宫之外,我们也要看到分散于北京乃至全国各地的更为丰富的文化资源还大有开发的空间。
如何让文化传播价值通过互联网技术、虚拟现实技术、5G技术等进一步提升,利用IP与社交平台运筹帷幄,从品牌营销、场景创新、服务体系升级、新媒体传播、流量投放、大数据分析等多个方面,根据受众需求进行精细化、深入化、个性化、创意化传播,而不止步于文化元素在大众休闲生活中的推广,才能有助于打开文化产业的全新局面。
故宫出品App:皇帝的一天
伴随着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在“让文物活起来”的博物馆新时代大背景下,社会公众更多地走入博物馆,以期满足自身获取文化知识、感受文化熏陶抑或休闲娱乐的目的。
而随着公众需求的日益多样化与个性化,如今的公众学习过程也早已呈现由单向的“灌入信息”模式向双向甚至多向的“获取信息”模式的转变。
如今公众的文化需求所呈现的自主性和多向性的发展趋势使得社会公众对于博物馆作用的发挥有着新的期待。
故宫博物馆微信红包封面 来源:“故宫博物院”微博
与此同时,当代博物馆的定义也不应该仅仅是记录过去、留存记忆,而更应该成为开放的、动态的、多元的社会公共平台。
通过重新审视其传统使命,不断拓展刻板界限,创新社会关联模式,寻找博物馆与文物、公众三者的有效结合点,拓宽信息交流与传播的空间,与公众形成自由的、多向的、互动的链接模式。
高效利用自身资源,为文化传播提供有益支持,展现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来源:《文化科技蓝皮书:北京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报告(2019-2020)》《文化科技蓝皮书:北京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报告(2019-2020)》新书发布
清华经管学院陈劲教授专访:何为“揭榜挂帅”,如何落地?| “十四五”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