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讲述|“95后”高式熊:人书不老,艺术长青

虹菱 上海文联 2019-06-20

97岁的老人,阅尽沧桑,见证了现、当代书法篆刻发展之历程。


在当代书坛,其为人治艺,艺德兼修,为年轻一代书家树立了典范。


说的便是著名书法家、金石篆刻家高式熊先生。


请在wifi状态下观看,壕请随意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u06374n22ab&width=500&height=375&auto=0  

文联名家谈艺——高式熊(上)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x0636pm5t4t&width=500&height=375&auto=0  

文联名家谈艺——高式熊(下)


4月18日,第34届兰亭书法节暨第六届中国书法兰亭奖颁奖仪式在绍兴兰亭举行。中国书法兰亭奖是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中国书法艺术最高专业奖项。颁奖仪式上,高式熊与中国书协名誉主席张海一起被授予“中国文联终身成就书法家”荣誉称号。

高式熊,1921年生于浙江鄞县,现为上海市文史馆馆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市书法家协会顾问、西泠印社名誉副社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印泥制作技艺(上海鲁庵印泥)代表性传承人、同济大学顾问教授。著有《西泠印社同人印传》《式熊印稿》等。




沉甸甸的奖杯里承载的,是高老几十年艺术生涯的丰硕成果。高老的德与艺在上海乃至全国书法篆刻界有口皆碑。喜讯一出,前来道贺的朋友络绎不绝。小编去高老家采访,是颁奖仪式后的第三天,早晨9点,高老家的客厅里已经高朋满座,热闹非凡。虽是鲐背之年,高老依然鹤发童颜、目光炯炯,言谈间充满了特有的谦逊与幽默。




“从没想过会得奖,我只做了应该做的事”


“从来没想过这次得这个奖,真的是出乎意料,我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情。”高老朴实而真挚地说道,“我现在没有多少能力,幸而字还能写,所以有生之年,我还可以继续奋斗。”


高式熊的父亲高振霄乃晚清翰林太史、著名书法家。高式熊幼承家学,书法得到父亲亲授,后又获海上名家赵叔孺、王福庵、张鲁庵等的悉心指点。1947年,27岁的高式熊加入西泠印社,成为当时最年轻的社员之一。


几十年来,高式熊潜心书艺,书法篆刻双绝,楷、行、篆、隶兼擅。书如其人,行云流水、清逸洒脱的一笔一划、一刀一刻背后是超然的心境——他远离尘嚣、淡泊名利,但又不避世而居,在他心中,书法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也是他的一种回馈于社会的方式。


上下滑动查看下列图片


高式熊先生作品


那日获奖之后,高老一行去了绍兴炉峰禅寺。恰逢当地举办公益活动,以书写楹联的形式弘扬吴越精神。高老兴之所至,用功夫独到的篆书笔法写就了一副楹联,还分别用隶书、行书创作了多幅书法精品,赠予炉峰禅寺。


只要对社会有益的事,他来者不拒,有求必应。多年来,各种慈善义拍、公益活动上,总能见到高老的身影。2008年5月汶川大地震发生时,他主动要求把早前定好的庆祝活动取消,并通过上海市红十字会向灾区捐款三万元。一次春节前,他刚拿到一万元稿费,就跟家里人说,这些钱就请街道里的孤寡老人吃饭、给贫困学生买些文具吧。


这样的例子不枚胜举。腿脚灵便时,高老整天在外奔忙,如今他虽坐在了轮椅上,但仍心系外界。他的子女也都遗传了他的善良质朴,一直默默支持着高老的无私奉献。



“我是小小的萤火虫,希望把中国的书法篆刻艺术世世代代传下去”


高老是慷慨豁达之人,他特别愿意把自己对书法、篆刻艺术的感悟分享给大家。无论在何地,只要有人向他请教,他都会毫无保留地答疑解惑。见到有天赋的孩子,他主动教授培养;对于有困难的学生,他慷慨解囊,甚至资助学费,让人难以置信。但在高老看来,这是自然而然的事,在他的成才道路上,诸多老师就是这样指引他的


1941年,高式熊在张鲁庵家看到三大屋的印谱和名家印章时,惊讶地瞪大眼晴。张鲁庵看高式熊喜欢,就对他说,你不用外面买,也买不起,你好好看,好好琢磨。几天后,张鲁庵带着一个包来到高家,里面装有十多本印谱,很珍贵,当时要卖几千块一本。随后的一年里,高式熊一有空就往张家跑,把张鲁庵收藏的400多本印谱看了遍。两人还成为忘年交。


张鲁庵生前曾嘱托高式熊,想办法将他一生的心血“鲁庵印泥”传承下去。高式熊牢记承诺,多年来一直为之奔波呼吁。在高式熊的不懈努力下,2008年6月,上海鲁庵印泥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2年6月,高式熊以鲁庵印泥代表性传承人的身份,向上海静安区文史馆捐赠了“鲁庵印泥第49号秘方”。



仪式上还有一个小插曲,高老先将秘方交给张鲁庵之子张永敏先生,然后再和张永敏先生一起捐赠给静安区文史馆。高老表示,这是张家的宝贝,他只是代为保管,所以应由张家捐献出来。虽然只是一个小细节,但体现了高老的高风亮节,谦谦君子的风范。2013年,静安区文化局成立了国宝鲁庵印泥制作技艺传习所,高老慷概捐赠人民币五万元,推动传习所发展。


创作之余,高老一直不遗余力心地推动着书法篆刻艺术的教育、普及和国宝级印泥制作技艺的传承。在他的倡导下,成立了上海市书协楷书专业委员会,每两年举办一次上海市楷书大赛。过年时,他和上海书家一起为群众写春联、送福字。他还主动为社区学校讲课,传授书法和篆刻技艺。


2016年10月,高老病愈出院后,看到《中国书法报》正举办“书写中国·‘习近平用典’主题临写活动”,他心潮澎湃,出于书法家的责任感,他以一位普通书法爱好者的身份把作品投寄给报社,获得了第三、四、五、六、七期“微信人气奖”。


他就是这样身体力行地推动着书法艺术的普及。他说,中国书法的发展,首先是继承,其次是传承,最后是创新发展。他始终认为,艺术家要耐得住寂寞和孤独,没有刻苦继承,就谈不上传承,更谈不上创新与发展


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105岁的学者周退密先生曾作联语“印人队里仰广大教主,翰墨场中有伏波将军”称赞高式熊。


采访时,在场的高老朋友感慨道:“无论是对领导、对老板还是普通人,高老都是一视同仁的。在他身上,我们学到很多东西,受到心灵的感化,他就像一束光……”


“我是一只小小萤火虫。”一旁的高老笑呵呵地插嘴道,“希望能把中国的书法篆刻艺术世世代代传下去。”


左右滑动查看下列图片

高式熊先生作品




“老的根底不能丢,创新要有根据”


虽年事已高,但高老眼不花,耳不聋,思维之敏捷,言谈间之智慧幽默,常让后辈自叹不如。熟悉高式熊的朋友都知道,他是少有的博采众长的“大玩家”。他是西洋音乐发烧友,会吉他等乐器。他酷爱评弹,喜欢听蒋月泉先生说书。由于颇有雕塑感的长相,他还多次应邀在电影、电视剧中客串演出。


左右滑动查看下列图片


高老还是个摄影迷,收藏各类相机。高老家客厅里,挂着好几幅高老的摄影作品。去年夏天,上海市文史馆送来两盒大蟠桃,高老很高兴,当场写了个“寿”字,并以此为背景,拍了一张手托大蟠桃的照片。高老笑着对女儿高定珠说:“这张照片就作为‘收条’,帮我微信给文史馆,告诉他们我收到了,谢谢他们!”


左右滑动查看下列图片

高式熊先生摄影作品(摄于2017年)


生活中,高式熊喜爱各种新鲜事物,不过一到专业领域,他又“循规蹈矩”起来,甚至曾被认为守旧,“顽固不化”。但高式熊就是执拗地坚持着书法规范。小到基本功中的悬腕悬肘,大到书法风格的创新,他都坚守着标准。


“几千年传统,你要将之推翻,搞自己的一套,觉得老子天下第一,这怎么行?”谈及当下书界的一些所谓创新,高老有些激动,“新时代,我们要与时俱进,这是对的。有了汽车,我们当然不用再去坐轿子。但是老的根底不能忘记,不能丢。科学的东西,也是有根据的,是一步步进步的,不能只凭自己的一个梦想。我也赞成创新,但要有理解、有根据的创新,要有工匠精神,有非常专业的学习精神。”


去年,高老家乡宁波的天一阁在拍卖行购买了高老父亲的三十本日记,并派了两位研究员登门请教。高老花了整整一个星期,陪他们一起通读完三十本日记,对其中记载的事件、人物进行了解读。


高式熊出生于书香世家,从小跟着父亲学习儒家经典。9岁时,临写欧阳询《九成宫》入门,开始习书法。10岁时开始学习《说文解字》,通晓字学的渊源,日积月累、博采众长中打下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


高老感慨道:“对于中国的几千年传统文化,我们不能一知半解,不能荒废,不能断档,要好好继承发扬。”



高老常说,宁愿趴在桌上死,不愿躺在床上生。他不顾年迈,每天超负荷工作。人们赞他“人书俱老”,他却说自己是“人书不老”。自称“95后”的高老,依旧感觉自己年轻得很,无论艺术探索上,还是为社会做贡献上,都还要“继续努力”!


文编  |  小艺

美编  |  金玲


你可能对这些也感兴趣


第35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将临,节目菜单全新出炉,你离优雅的音乐会仅一周之遥【上海之春】

艺学堂 | 又到拍花季,八招助你笑傲旁友圈

赏析 | 上海的摩登符号,老上海都知道

画说人生 | 沈雪江:雨色清明画如诗

讲述 | 张军:让一万人到场听昆曲,可能吗?


上海文联

公众号ID:shwenlian

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