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弘扬中国精神、展现中国特色体现中国风格、彰显中国气派用动人的音乐奏响辉煌夺目的盛世华章以斑斓的旋律编织绚丽多彩的锦绣中华2021年4月30日晚19:30第37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竹笛艺术节开幕式“锦绣中华”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名家名曲音乐会在上音歌剧院精彩上演第37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竹笛艺术节于4月30日至5月4日举行,期间将举办高峰论坛、大师班、讲座等活动。本场音乐会系第37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竹笛艺术节开幕式,由上海音乐家协会、上海音乐学院与上海民族乐团三方共同筹划打造。汇聚了包括唐俊乔、张维良、蒋国基、易加义等在内的,目前全国在竹笛艺术中具有高度造诣的笛艺名家,呈现了包含东西南北多地域音乐风情、不同年代及不同竹笛演奏流派的多首经典创作,展现我国竹笛艺术的传承和发展的喜人成果,以精湛的技艺共同庆祝党的百年华诞。音乐会由指挥家洪侠执棒上海民族乐团,上海大学音乐学院院长、上海音乐家协会副主席王勇为音乐会导聆。上海音乐家协会主席、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廖昌永作开幕致辞取材于云南撒尼族叙事长诗《阿诗玛》的笛子协奏曲《阿诗玛叙事诗》(节选)为音乐会拉开帷幕。这首乐曲由四川音乐学院的三位教授易柯、易加义、张宝庆创作于1982年,作品曾获全国第三届音乐作品二等奖。笛子协奏曲《阿诗玛叙事诗》(节选)演奏:易加义“长安乐派”代表作品《秦川抒怀》带来了浓浓的中原气息。该乐曲是竹笛演奏家马迪1980年在上海音乐学院进修时的习作。取材于陕北地方戏曲音乐,激扬豪放,抒发了对欣欣向荣的秦川由衷的赞美之情。1989年4月获“全国民族乐器电视大奖赛”优秀作品奖。笛子与乐队《秦川抒怀》演奏:马迪清奇典雅的箫、古筝与人声作品《如梦令》是筝独奏家罗小慈第一次为箫谱写乐曲。作品运用各种演奏技巧表现出雨后春晓、绿肥红瘦的朦胧画境,演奏者自身的吟唱更生动地表现了残醉未消的诗人感怀,呈现出一种形由意成、形意合一的古朴意境。箫、古筝与人声《如梦令》演奏:王俊侃、陆莎莎,演唱:王静《姑苏行》《花泣》《水乡船歌》《湖光》则描绘出愉悦灵动、婉约唯美的江南风光。《姑苏行》是竹笛演奏家、作曲家江先渭于1962年创作的一首竹笛曲,表现了古城苏州的秀丽风光和人们游览时的愉悦心情。是一首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竹笛经典名曲,也是吹笛者的必修曲目之一。笛子与乐队《姑苏行》演奏:王键1991年,笛箫演奏家张维良以苏州评弹“丽调”和“黛玉葬花”为基本素材创作了笛曲《花泣》。借鉴琴韵、散板、紧打慢唱等手法,表现强烈的音乐感染力,刻画了黛玉感叹花落人去的心境。笛子与乐队《花泣》演奏:张维良《水乡船歌》是竹笛演奏家蒋国基在1975年创作的,是他的成名作之一。乐曲表现了这样一幅江南风光图:水乡美,美如锦,风吹柳丝飘,舟在水中行,两岸稻香令人醉,船歌阵阵沁人心。多年来,他带着这首具有浓郁江南田园色彩的乐曲,出访世界各国演出,深受国际友人的欢迎。排笛与乐队《水乡船歌》演奏:蒋国基由青年作曲家韩闻赫创作的笛曲《湖光》展现了这样一幅画面:一面湖水,四时天光,映现江南的诗意。或水面初平、几处早莺,或浓云影日、湖烟泼墨,粼粼清光幻化万千气象。笛箫声动,漾漾千载的断桥遗梦,氤氲苍茫天水间。双笛与乐队《湖光》演奏:陈昀颖、赵韵梦《春日景和》《一锭金》两曲皆源于戏曲曲牌,以竹笛与乐队合作的形式改编演绎,在保留戏曲音乐特色的同时又提升了音乐的感染力。《春日景和》系姜景洪、王建平根据昆曲音乐曲牌改编而成。乐曲哀婉、惆怅又充满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憧憬。乐曲的慢板婉约大气,保留了原汁原味的昆曲音乐,而快板则加以民族器乐化的演奏形式,加大了演奏难度并提升了昆曲音乐的表现力。昆笛与乐队《春日景和》演奏:王建平《一锭金》是一首流传极广的广东音乐,也是粤剧曲牌之一,常用作渲染喜庆欢乐的排场气氛,在戏剧表演中加上戏曲鼓点的编配,更具欢庆的魅力。笛子与乐队《一锭金》演奏:谭炎健除了名家经典,也有时代新作。音乐会的压轴,由竹笛演奏家唐俊乔携手青年艺术家及上海民族乐团,带来由青年作曲家王云飞近两年新创作的两首作品《西子歌》和《雪山上飞翔的鹰》。《西子歌》以最富盛名的杭州“西湖”为题材,在不同的画面中表达西湖之“美”,并在最后借以苏轼的著名诗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艳抹总相宜”表达情感,以西子之美比拟西湖之美。笛子与乐队《西子歌》演奏:唐俊乔,演唱:王静《雪山上飞翔的鹰》以两支竹笛为音乐表达主体,分别被赋予“雪山”与“雄鹰”的角色。音乐会在高远灵动的雪域高原壮美画卷中落下帷幕。笛子与乐队《雪山上飞翔的鹰》演奏:唐俊乔、金锴上海音乐家协会主席、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廖昌永表示,本次竹笛艺术节旨在通过教学、交流、演奏等多方面多维度开展交流,尤其是长三角区域的充分互动,不断提升中国传统竹笛艺术的文化影响力和辐射力,积极推动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创新传承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文化建设。著名竹笛演奏家、上海音协竹笛专业委员会会长、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唐俊乔则透露了此次上海音乐家协会与上海音乐学院共同筹划并主办第37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竹笛艺术节的幕后故事。2018年“上海之春”,一台跨界融合,以笛子为单一乐器作为主角的民族器乐剧《笛韵天籁》,因其独特立意和开创精神获得了极佳口碑。“上海之春”主办方看到了竹笛艺术在上海、在长三角,甚至在全国都起到的引领和带动发展作用,因此力促这次竹笛艺术节的举办。“在策划艺术节时,我们想到用一场名家名曲音乐会来做开幕式,组委会邀请来的名家来自全国各地,可以代表当今中国竹笛界演奏最高水准。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每个地区的民族音乐也是流派众多、风格多样,这次受邀参节的演奏名家们会带来我国各地具有地方特色的优秀竹笛音乐作品,而且很多都是他们自己的代表性创作。担任乐队协奏的则是我们本土著名乐团上海民族乐团。这是此次演出的亮点之一。这场音乐会命名为‘锦绣中华’名家名曲音乐会,就是希望能通过我们的笛声来表现中国各地音乐文化的灿烂多姿和竹笛艺术的绚丽缤纷,来歌颂我们伟大的祖国。此外,力推新人新作也是‘上海之春’一贯的传统,所以我们专门在这场音乐会中安排了上海音乐学院的青年教师以及上海民族乐团的三位青年演奏家加入到了名家阵容之中。这也是本次演出的另一个亮点所在,体现上海海纳百川、传承经典的同时也力推新秀的这样一种广阔的心态。”关于“锦绣中华”2017年起,“锦绣中华”成为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的常设品牌,旨在充分调动各地优秀传统音乐艺术资源,全面展示中华大地异彩纷呈的多元文化。2017年《锦绣中华·魅力西南》音乐会集中展现我国西南地区彝族、侗族、苗族、土家族、藏族等西南少数民族独特的音乐文化和民族风情。2018年《锦绣中华·西北风情》民族管弦乐音乐会上来自西北五省的艺术家与乐团演奏家同台演出,碰撞出令人耳目一新的音乐感受。2019年《最忆是江南》《海上生民乐》音乐会则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为出发点,聚焦长三角三省一市,依托“锦绣中华”品牌搭建的广阔平台,再次实现了民族音乐的区域联动和资源共享。2020年,疫情后以“共饮江河水”为主题,选取湖北、重庆、新疆、云南、西藏、青海、贵州等上海对口支援地区的音乐元素进行采风创作,通过全新编创的民族音乐作品、富有地域特色的民族乐器,一展中华大地异彩纷呈的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