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叶小纲:用歌声传递鲁迅声音,用音乐讲述中国故事
5月14日晚,上海爱乐乐团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举行交响乐《鲁迅》上海首演,这场音乐会可谓群星荟萃,指挥家胡咏言执棒,女高音宋元明、女中音朱慧玲、男高音石倚洁、男中音刘嵩虎、男低音沈洋联袂献声,著名演员濮存昕朗诵。在忽而和风细雨、忽而沉郁悲伤、忽而大气磅礴的音乐声中,闰土、阿Q、祥林嫂以及鲁迅、许广平等日渐模糊的艺术形象与人物,一个个跃出纸外、穿越而来。演出结束时,全场掌声热烈,叶小纲携演员返场三次致敬谢幕。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交响乐《鲁迅》上海首演现场 (祖忠人摄)
散场时,笔者遇到了鲁迅长孙、鲁迅文化基金会会长周令飞,他感言:“相比北京,上海观众的反响更加热烈,一些老外观众也觉得不错。叶小纲花了很多心思、精力,作品中用唱的方式营造语境,‘世上本没有路’等旋律还是很抓人的。我们计划将这部作品推向国外演出,让鲁迅精神通过音乐走向世界。”
著名作曲家陈钢感慨:“听鲁迅和看鲁迅同样重要,因为鲁迅的声音至今犹如惊雷,犹如利剑,它会劈开我们沉睡的心扉!”
赋予鲁迅新时代的意义很有价值
鲁迅的作品,人们大都耳熟能详,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著名作曲家叶小纲是如何用音乐重新解读鲁迅的呢?先来看一段独家视频,听叶小纲谈他的创作心得。
这段视频摄制于5月11日下午四点多,交响乐《鲁迅》排练结束之后。专访时,叶小纲神色有些疲惫,早上刚从北京飞到上海,就钻进了上海爱乐乐团的排练厅。
叶小纲心中,鲁迅先生的思想,他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爱,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仍然没有过时。“今天有机会把鲁迅作品中非常典型的形象重新挖掘出来,去重新审视我们的历史、整个民族的心灵史,并赋予新时代的意义,我觉得很有价值。”
对于鲁迅笔下的人物,以及鲁迅本人,叶小纲都有自己的解读。比如通过鲁迅与妻子许广平的通信集《两地书》,叶小纲看到了严肃苛刻的鲁迅孩子气的另一面,于是在音乐中展现了鲁迅的温情。
用人生第一笔工资买了一套《鲁迅全集》
交响乐《鲁迅》由《社戏》《闰土》《阿Q》《祥林嫂》《野草》《铸剑》《朝花夕拾》《两地书》《魂》九章构成,歌词均选自鲁迅作品原文。如此庞大复杂的作品,叶小纲写草稿只用了一个月,配器花了两个月。整个创作是一气呵成的过程,更是厚积薄发的过程。
叶小纲生于1950年代,出生于音乐世家,父亲叶纯之是中国早期现代音乐拓荒者之一。四岁时叶小纲就开始跟着父亲学钢琴。中学毕业后,他被下放到农场劳动,后来又到工厂里做了六年钳工。生活的艰辛并没有阻碍叶小纲追求艺术的步伐。十七八岁,叶小纲拿到第一笔工资后就去买了一套《鲁迅全集》,常常随身携带,反复阅读。
鲁迅作品对叶小纲影响至深,也让他萌生了把鲁迅写成音乐作品的想法,只是年轻时觉得还不成熟,迟迟没有动笔。直到2016年鲁迅逝世80周年之际,浙江省文化厅、鲁迅文化基金会和浙江交响乐团委约叶小纲创作一部纪念鲁迅的交响音乐作品,一拍即合。为了更好地创作,叶小纲多次探访鲁迅生平的足迹,包括鲁迅生命中最后十年工作过的上海虹口,以及北京、上海、绍兴三地的鲁迅纪念馆。
2015年叶小纲重返绍兴鲁迅故居
1980年大学时代的叶小纲在绍兴鲁迅故居
叶小纲在上海鲁迅纪念馆
叶小纲作曲,既快又慢。快的是创作,在音乐界叶小纲是出了名的快手且产量高;慢的是雕琢,即便作品早已完结,他还是会反复打磨。有完美主义情结的叶小纲自我要求很高,他很注重音乐结构,一个多余的音符都不放过,他也很重视技巧,像画画一样修得很仔细。
写上海、写江南,如同打开水龙头
音乐哗地流淌出来
交响乐《鲁迅》中融入了越剧、绍兴大班、宁波滩簧等江南地区的音乐素材。“这个地方的民间音乐,我不用去学,从小就会。鲁迅《社戏》中的调,我小时候在弄堂里听到过,都是杭嘉湖平原一代的音乐。” 叶小纲自信地说。他表示,写上海题材一点也不费劲,如同打开水龙头,音乐哗地流淌出来。这份坦然自得就像他聊天时会不时冒出几句上海话一样,随口就来。
二十二岁时,叶小纲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之后赴美留学,再回国发展。在二十二岁之前叶小纲一直在上海。“我对上海的儿时记忆,包括音乐、视觉、味觉记忆等等,是非常完整的。”
虽然后来叶小纲将工作与生活重心放到了北京,但叶小纲一直与上海联系密切。1996年上海“求索” 影业公司拍电影《琴声如诉》,在导演陈波的“窜得” 下,叶小纲出演男一号。 对于自己的尴尬“出镜”,叶小纲无法接受,他暗暗庆幸当时电影因尺度太大未获准发行。后来上海著名导演黄蜀芹邀请叶小纲出演50集电视连续剧《上海沧桑》最后8集的男一号,他力拒,只同意了作曲。
《琴声如诉》剧照
《琴声如诉》剧照
陈波导演学电影《钢琴》,把琴放在海里,甚至还做特技,让鱼在脚下游
除了《上海沧桑》,叶小纲还为陈逸飞导演的《人约黄昏》,许鞍华导演的《半生缘》等上海题材影视剧配乐,流传甚广。二十年前,他还写过电影音乐《江南回忆》 ,包含《且介亭回忆 》《祥林嫂》《两地书》《社戏》《虹口往事》。
1998年,叶小纲受邀出任上海交响乐团驻团作曲家。次年,他便交出了首份答卷——交响乐《春天的故事》,并在“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上举办了个人作品音乐会。
去年,第34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上,叶小纲“中国故事”专场音乐会作为开幕演出上演,既有新作《敦煌》,又有首度在沪上演的优秀作品《峨嵋》《悲欣之歌》《星光》《喜马拉雅之光》。叶小纲表示,希望为上海的创作多出些力。
对于“上海之春”这个文化品牌,叶小纲颇为认可,他还建议,确立一个上海的标准,这也是全国最好乃至全世界最好的标准,海纳百川,吸引全国以及世界最好的音乐作品来上海演出,这样上海这个文化码头与源头的分量就更重了,“上海之春”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叶小纲、吕其明、黄蒙拉共同为第34届“上海之春”启幕
叶小纲在《中国故事——叶小纲作品音乐会》上谢幕
2017年,叶小纲“中国故事”专场音乐会作为第34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开幕演出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举行 (祖忠人 摄)
现在的我更为冷静
更接近于那种黑白木刻
叶小纲善于在旋律中运用中国元素,因此他的音乐自然而然流淌出一种中国气质。“中国故事”是叶小纲近年来演出并推广的一个音乐品牌之一,已远播至世界各地。
2013年9月22日,中国作曲家叶小纲携手美国底特律交响乐团呈现的《中国故事·大地之歌》音乐会,在美国纽约林肯艺术中心埃弗里·费希尔音乐厅上演。这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美国主流交响乐团首次为中国作曲家举办的专场音乐会。
2013年9月22日,纽约林肯艺术中心叶小纲个人音乐会《中国故事·大地之歌》演出现场
创作《大地之歌》时,叶小纲40多岁,与马勒的幻灭感为基调的《大地之歌》不同,叶小纲的《大地之歌》更为亢奋,更有抱负,颇有种想要扼住命运咽喉的感觉。他曾说,想通过音乐表达一个中年男子对世界尚存的一丝勃勃雄心。
“现在不能再这样说了,我已经不算中年男子了,我都六十多岁了。”叶小纲笑说道,“创作《鲁迅》时,依然感到一种激励,不断往前走,但心底来说比较沉静客观,没有那么亢奋,不再是阳光明媚,而是比较冷峻的,像黑白木刻那种感觉。但这也会有一定的问题,比方说我现在要写英雄主题的交响乐,就会辛苦些,我的英雄主义的情结已经过去了,现在要回归,把它再找回来……”已功成名就的叶小纲坦言自己的困惑,话语间透着满满的朴实、真诚。
叶小纲在南特的儒勒·凡尔纳故居
2018年2月10日晚,叶小纲作品音乐会“中国故事”在位于南特市中心的歌剧院——格拉斯兰剧院举行。 (图为排练现场)
表达自己就是我的创作母题
除了作曲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身份外,叶小纲还有着各种头衔: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全国政协委员等。
虽在体制内,但叶小纲并没有感到创作上的束缚,在他看来,创作的自由度取决于创作者个人的内心。 “自由是与一个人的修养、学习程度,平时的好恶,对新鲜事物是否怀有好奇心,有关系的。至今我对新生事物还是抱有很强烈的好奇心。”
叶小纲的第二交响乐作品《长城》,写于20年前,当时大家觉得太超前了,不知道他在写什么。但今天再次演奏,反响热烈,结束时观众掌声经久不息。
国内的音乐文化发展变化很大,但作为创作者的叶小纲还是保持着那份自我。“表达我自己就是我的创作母题,无论是写鲁迅、写长城还是写草原,那都是写我自己。写英雄时,我觉得每个老百姓都是英雄,我自己也是英雄。我认为,创作自由度不用过于意识形态化”。
2018年4月20日,上海爱乐乐团在国家大剧院演绎叶小纲第四交响乐《中国故事·草原之歌》
创作音乐之余,叶小纲还会写些文章,放在自己的个人微信号“叶小纲”上,分享自己的艺术观点、生活感悟,与大众交流。他会放上一些作品音频,并温馨提示:请接驳蓝光音响或耳机听。希望音乐能打动你。
叶小纲在音乐中、在文字中表达着真实的自己,讲述着“中国故事”。来感受他的音乐吧!
音频来源 | “叶小纲”公众号
文编 | 小艺
美编 | 金玲
摄像 | 毕海峰
上海文联
公众号ID:shwenlian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