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讲述 | 罗怀臻:长三角戏曲艺术的前世今生

罗怀臻 上海文联 2019-06-20

2018年6月“长三角文艺发展联盟”在上海成立。半年来,长三角地区文艺方面的交流合作不断加强,一种良好的联动机制正在形成。其中,长三角各戏曲院团间的联手互动颇为引人注目。

 滑动查看下一张 

长三角地区“双奖”艺术家主题实践活动启动仪式暨首演

尚长荣、蔡正仁

 茅善玉、钱惠丽

韩再芬和尚长荣合作的京黄交响曲《中国红》


谷好好、赵磊

胡璇 、唐元才

王珮瑜、沈昳丽

梁伟平、梁仲平

高博文、陆锦花

演出大受欢迎

△ 2018年8月9日晚,“东方之韵·剧荟江南”长三角地区戏剧梅花奖、白玉兰奖艺术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启动仪式暨首演在安徽合肥隆重举行。


“江浙沪皖地区是中华戏曲诞生、发展、传播、创新的重要区域。”在著名剧作家、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罗怀臻看来,与改革开放以来的区域经济发展及城市化进程同步,长三角地区的地方戏曲艺术正经历着时代审美的转型。在越来越尊重中华传统文化的新的时代背景下,重新审视长三角地区戏曲艺术的发展历史与生存现状,以促进更为自觉的协调发展和区域联动,进而推动长三角地区戏曲艺术的新的繁荣,十分重要。

 

问答

Q

长三角地区的剧种资源非常丰富且各有特色,以“长三角”为单位讨论戏曲传播有什么现实意义?

罗怀臻:富庶繁华的长三角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戏曲的发源之地,南戏发源于浙江温州,昆曲发源于江苏昆山,安徽安庆的大批徽班艺人进京直接导致了京剧的诞生,上海则催生了代表着现代戏曲品格的越剧和海派京剧。江浙沪三地除了都拥有具有全国性流播范围的剧种京剧、昆剧、越剧外,各地还拥有丰富多样的方言剧种,如江苏的锡剧、淮剧、扬剧、苏剧、淮海戏、柳琴戏、梆子戏、泗州戏等;浙江的绍剧、婺剧、瓯剧、甬剧、姚剧、杭剧等;上海的沪剧、滑稽戏等,以及安徽的徽剧、庐剧、黄梅戏、池州傩戏和凤阳花鼓戏等。这些地方剧种虽然各自的发源地不同,但在江浙沪皖地区的传播却不受方言流行区域的限制,而成为共同欣赏的表演艺术。

△ 施家岙是女子越剧的发源地,图为施家岙古戏台

以上海为例,20世纪中期以前,上述起源于江苏、浙江、安徽的各地方剧种不但经常来到上海演出,多数剧种还在上海建有职业剧团,有的则是在当地发端、在上海成熟乃至正式确定剧种名称。如越剧,起源于浙江嵊州,进入上海之前被称为“的笃班”“小歌班”“绍兴文戏”,进入上海并站稳脚跟后才被称之为“越剧”。

△ 1925年9月17日上海《申报》首次出现“越剧”名称

△ 1947年越剧十姐妹在上海合影

前排左起:徐天红、傅全香、袁雪芬、竺水招、范瑞娟、吴小楼

后排左起:张桂凤、筱丹桂、徐玉兰、尹桂芳

江浙的大多数剧种直到20世纪50年代在上海仍拥有职业剧团,如扬剧、锡剧、甬剧、姚剧等,而今天作为一个剧种仅存一个剧团的宁波甬剧,20世纪50年代在上海市区活跃着的职业剧团就有11家之多。


20世纪下半叶,黄梅戏音乐受到普遍欢迎,江苏曾建立多家专业剧团,黄梅戏更在江浙沪地区广泛传播。同理,上海的滑稽戏、沪剧剧种在江浙两省不但传播广泛,而且都有专业剧团,有的剧团在今天的发展繁荣势头甚至不亚于起源地上海,如苏州滑稽戏剧团、杭州滑稽戏剧团等。

△  苏州滑稽剧团滑稽戏《钱笃笤求雨》

长三角戏曲人才交流一直没有停止过。上世纪50、60年代,京剧演员李炳淑在毛泽东主席关心下由安徽调到上海京剧院。上世纪80年代后期,淮剧演员梁伟平是由筱文艳先生亲自从江苏引进到上海淮剧团的,后来成为“都市新淮剧三部曲”的主演。上海越剧院的“五朵梅花”也都是上世纪80年代末从浙江引进的青年演员,今天已是支撑上海越剧院的中生代明星艺术家。此外,上海的编剧、导演以及舞台美术、灯光设计、音乐等领域的创作人才,也经常作为外援参加浙江、江苏、安徽等地的创作。借由大江南概念,长三角地区戏曲可以在推进中国戏曲现代转型中先行一步,进而形成中国戏曲版图的江南高原,影响和带动中国戏曲整体性的发展,在21世纪催生出新时代的新戏曲,就像20世纪以上海、安庆、杭州、南京这些大码头、大城市为载体的戏曲,影响整个中国戏曲向现代转换。

△ 淮剧《西楚霸王》罗怀臻编剧,梁伟平主演

淮剧起源于苏北,原为地方小戏,清末受到徽剧影响方才形成大剧种格局,20世纪上半叶淮剧(时称“江淮戏”)随着大批苏北移民迁居上海而随之流播到申城,淮剧在上海最兴盛的时期,职业剧团竟多达百家,一度时期淮剧在上海演出的势头竟压过了京剧,以致有些京剧演出不得不借助淮剧演员的影响拉动票房,从而产生了京淮同台的“京夹淮”现象。由于淮剧、越剧在上海的历史影响和深厚的观众土壤,这两个本属于苏浙方言的剧种已经渐渐成为了上海的本地剧种,名声显赫的上海越剧院、上海淮剧团现已成为上海的戏曲文化品牌。

 

△ 1956年,淮剧名家周筱芳和淮剧皇后筱文艳历史上唯一一次合作《荆钗记》在沪连演四个半月客满,轰动上海

由此可见,江浙沪皖地区的戏曲艺术向来是不分边界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换言之,正因为长三角地区的各地方剧种拥有了跨地域跨方言的传播土壤,局限于方言一隅的地方戏剧种才有了更为广阔的流播空间,并因之得到发展壮大。

△ 越剧《西厢记》袁雪芬饰崔莺莺(左二)、徐玉兰饰张生(右二)、吕瑞英饰红娘(左一)、张桂凤饰老夫人 (1955年)

Q

刚才您说的是历史,长三角地区戏曲传播的现状又如何呢?

罗怀臻:一度时期,尤其是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的一二十年里,长三角地区各戏曲剧种的影响均在逐步萎缩,曾经在异地建立的专业或职业剧团也在逐渐减少。如上海在这段时期除了拥有国有背景的京、昆、越、沪、淮、滑稽戏等专业戏曲院团之外,已经没有其他剧种的专业或民营剧种剧团。江苏不但没有了沪剧团,甚至连越剧也仅存一家,而锡剧、扬剧、甬剧、姚剧、徽剧、黄梅戏等上海剧场的常客也曾是往来稀少甚至难得一见了。

 

地方戏曲流播区域曾经的萎缩,固然与传统文化和民族艺术在一段时期里于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中所遭遇的时代转型背景有关,但一些人为的因素同样不可小觑,主要表现为善意动机下的地方性保护意识,这在客观上影响了各戏曲剧种在更大范围里的竞争与传播。

△ 戏曲的起源在民间,戏曲发展的原动力在百姓

如有些地方采用地方政府为地方剧团演出买单的戏曲惠民工程,政府出资降低本地剧团的演出票价乃至进行免费公益演出,这项举措表面上看是支持了戏曲演出并使普通观众得到了文化实惠,而实质上是对正常戏曲生态的破坏,使得外来剧团剧种无法在该地区进行平等的演出。为了享受政府采购当地剧团演出的本土保护优惠政策,许多剧团剧种不愿意再走出原生地,从而加剧了剧种影响力与传播力的萎缩,甚至滋生出消极演出的消极市场,进一步弱化了戏曲艺术在文化转型时期的自身发展能量,不利于形成和健全戏曲艺术发展的良性生态土壤。更有甚者,画地为牢,限制甚至拒绝外来剧团与本地剧团的市场竞争,客观上形成了自给自足的戏曲演出狭小区域。

Q

那么在您看来,长三角地区戏曲艺术传播应该从那几个方面去努力?

罗怀臻:第一,重新建立长三角地区戏曲艺术传播的区域观念。


历史地看,长三角地区地缘相近,人口交流密集,江浙沪皖四地文化传统以及民俗趣味相同相通,且大部地区同属吴方言区,较少语言与风俗的障碍。许多剧种如京剧、昆剧、越剧、黄梅戏、滑稽戏以及带有戏曲艺术成分的评弹,大都是共享的剧种,四地大都拥有国有或民营的专业和职业剧团,相互间的市场演出、剧目创作和人才交流十分频繁,有着彼此赖以生存的共同土壤。

△ 甬剧《典妻》,宁波甬剧团演出,罗怀臻编剧,曹其敬导演,周本义舞美设计

现实地看,江浙沪皖四地由于改革开放以来的建设发展,现代化和城市化的程度很高,戏曲消费市场的潜力很大,在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传统艺术时代审美转型过程中,城市剧场艺术得到了领先的同步发展。尤其近年来随着国家层面对戏曲艺术的保护和各地方政府对本土戏曲艺术的支持,各个地方剧种剧团都在充分享受到公益保护和体制机制改革的实际好处之后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戏曲院团实力不断增长,演出市场日渐繁荣,交往交流逐步频繁,传统艺术和民族戏曲的生存环境也随之得到改善。值此时机,应该恢复地方戏曲发展的信心,打开格局,开放地域,收复失地,开拓市场,进而重新建立长三角地区地方戏曲的大区域概念。 

△ 2018年10月10日,沪、苏、浙、皖四地戏剧家协会代表齐聚上海市文联,参加“剧荟江南——新时代长三角戏剧联合发展论坛”暨四地戏剧家协会战略合作联席会议

△ 沪、苏、浙、皖四地剧协现场签署了《新时代长三角地区戏剧发展战略合作备忘录》


第二,重新培育长三角地区戏曲艺术传播的大市场土壤。


电影放映早已建立了全国以及跨地区的院线机制,电视剧播放也建立了多地电视台的联播机制,舞台艺术的交响乐、芭蕾舞、话剧等艺术品种也在北京保利、上海大剧院和上海东方艺术中心等运营机构的牵引下建立了巡演连线机制。相比之下,戏曲虽不乏跨省市的个别剧目巡演运作,但离建立科学的巡演连线机制还相差很远。在此情形下,单一定点的演出成本居高不下,圈地自保的地方保护意识尚未完全改变,由此造成的新剧目演出寿命短暂、剧种影响力传播力下降、戏曲观众看不到外省市好戏好演员的现象尚未得到根本改善,凡此种种,亟须有关文化主管部门或演出经营机构采取相应的对策。江浙沪皖地区戏曲本来就是相互养育、彼此渗透、血浓于水的关系,因此重新培育长三角地区戏曲传播的大市场土壤就显得尤为紧迫和必要。


第三,重新建立长三角地区地方戏曲艺术的大环境氛围。


重视并促进长三角地区各地方戏曲的交流互动,不止是一种狭隘的戏曲商品的流通意识,更重要的是地域传统文化的时代保护意识。设若,徽班没有进北京,京剧没有进上海,越剧没有驻留申城,也许会在很长时间里局限在宫廷和地方的演出小环境里。以京剧为例,唯有进入了上海并在20世纪初的上海受到西方艺术和城市剧场的影响才真正走向了市民大众。昆剧如果没有20世纪三四十年代“传字辈”演员在上海新型剧场的风靡演出,也许还局限在达官贵人的水榭厅堂。

△ 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的越剧戏曲艺术片《梁山伯与祝英台》,由桑弧、黄沙执导,袁雪芬、范瑞娟主演,于1954年8月24日首映。


越剧如果没有进入上海,就不会建立后来影响到全国戏曲艺术发展的编导创作机制,甚至不会有中国的第一部彩色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不会有尹、袁、范、傅、徐、王、金、吕、张、戚、毕等诸多流派,甚至不叫越剧。换言之,如果这些剧种进入上海后仅仅局限在上海市内传播,而不是积极地向江浙皖地区及全国辐射发展,那么长三角地区的戏曲艺术就没有昔日的辉煌与今日的影响。因此,保护地方戏曲艺术的最好途径就是促进地方戏曲艺术走出地方向更广阔的地域传播。为此重新建立长三角地区地方戏曲大环境氛围恰是在积极地保护各本土剧种。

Q

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长三角地区戏曲艺术传播的价值在哪里?

罗怀臻:戏曲是地域文明的延伸。长三角地区及广大的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尤其是江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和传承区,江浙沪皖地区也是中华戏曲诞生、发展、传播、创新的重要区域。古老的文明,远去的历史,长三角地区人民曾经的生活生产方式以及先人们在这方沃土上的知识创造与精神追求,随着时间的流转,已经如盐入水般溶解在包括戏曲艺术在内的各种文化形态中。历朝历代的江南人、苏北人、上海人、宁波人、徽州人,不断向海内外迁徙发展,衣胞遍及世界。可以说凡有华人居住的地方,就有长三角文明的传播,而戏曲艺术又是综合的活态的传播形式,所以保护长三角地区的戏曲艺术就是保护长三角地区的历史文明,传播长三角地区的戏曲艺术就是传播中华文化。

△ 全景声京剧电影《霸王别姬》在美上演

△ 安徽省安庆市黄梅戏艺术剧院代表团于2018年9月6日在日本东京中国文化中心举行首次访日公演,演员表演传统黄梅戏《女驸马》片段

戏曲是百姓情感的慰藉。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气质和品味,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表情与声音,这种城市气质与地方表情最能准确表达和深刻传达生长于这个空间区域里普通民众的普遍情感。无论人生路途是否顺遂,无论现实生活是否称心,也无论是在家乡的守望还是在他乡的漂泊,方言乡音永远是最便利的人际沟通渠道和情感慰藉良方。无论何时何地,血浓于水的亲情乡情与族情,永远都是联系彼此感情的心灵纽带,也是爱国精神的具体体现。

△ 首部3D越剧电影《西厢记》

戏曲是经济发展的体现。任何一个经济繁荣的时期,任何一个社会进步的阶段,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检测指标就是看那个时代的文学艺术包括戏剧是否取得了同步的发展。中国的周秦汉唐、宋元明清,西方的希腊文明、文艺复兴,文学艺术与戏剧在一个时期的繁荣兴盛无不依托在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和富庶发达的区域。中华戏曲在改革开放的近40年里从没有缺席,中国戏曲人理应分享中国改革开放的经济成果。与此同时,戏曲还将继续参与并见证中国社会的未来发展。戏曲艺术存在的本身就是在体现着经济发展的程度,并且同步创造着经济与文明增长的价值。

△2018年10月,长三角地区中青年戏曲演员武艺展示活动在上海大世界举行


戏曲是社会进程的缩影。

有什么样的时代,就有什么样的戏曲。有什么样的地方,也就有什么样的戏曲。一方面,戏曲与时代同行,戏曲用艺术的声音和艺术的形象及时传达着时代的风貌和时代的感情;另一方面,戏曲又记录着时代,把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风貌和时代特征用戏曲作品凝聚起来,传播开来,传递下去,使得今人与后人能够不断看到存在的现实和历史的情感。因此,凡是健康存在着的戏曲艺术,往往都承载着那个时代的记忆,浓缩着那个时代的情感,并成为社会进程里活的风景与活的档案。

△ 上海文慧沪剧团新编沪剧《四月歌声》

从这些方面来认识和理解长三角地区戏曲艺术的传播价值,就不会把戏曲简单地理解为仅仅是一种娱乐商品或者是一项惠民工程,就会意识到戏曲传播的深刻含义和对区域文化经济发展的深远意义。


罗怀臻

著名剧作家,中国文联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剧本创作中心艺术总监,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剧本创作涉及昆、京、淮、越、沪、豫、川、甬、琼、秦腔、黄梅戏及话剧、歌剧、音乐剧、舞剧、芭蕾舞剧等剧种与形式。出版著作《西施归越》《九十年代》《罗怀臻剧本自选集》《罗怀臻剧作集》(3卷)、《罗怀臻戏剧文集》(6卷)、《罗怀臻演讲集》(3卷)。作品曾获得各种国家级文艺奖项逾百种。部分剧作被译为英、法、日、韩等国文字出版演出。


文编 | 秦岭

美编 | 金玲

图片来源于网络


往期回顾

画说人生 | 赵为群:如果动物会说话,他们会对我们说什么?

献给2019年的第一封情书:日出上海全新视觉大片倾情奉上!

讲述 | 刘一闻: 学十年字恐怕都还入不了门,书法难在哪里?

热点 | 二十八载浪奔浪流,画家们笔下的浦东故事

艺行上海 | 探访七宝千年文脉,文艺温暖我们的心灵



上海文联

公众号ID:shwenlian

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