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最权威最实用的毛泽东战略和目前中国战略解读!非常值得学的对抗思维和弱者思想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小雅访谈 Author 用心的小雅

这是一次在知名企业家小范围私享的、最权威最实用的毛泽东战略解读!小雅认为价值非常非常大。

如果你是投资家,应该读过毛泽东战略,因为投资人是拿钱在做风险管理,军事家是拿命在刀尖上行走,这位最成功的革命者,做的是一份最有价值的“投资手册”

如果你是企业家或创业者,更应该了解中国最成功“创业者”的经验教训,相信其中的大量细节,创业者一定能感同身受和强烈共鸣

如果你是普通投资者和企业员工,看看投资家和企业家思考模式,会有更好的投资收获,或更好地适应自己的角色扮演。

讲者是中国最权威的毛泽东生平研究者(他能看到的资料,可能全世界没几个人能看到),由于本文刊发是小雅希望交流经营管理思想的内容,并非讲者的本意,文章仅做匿名刊发。

这份分享来自去年9月BU俱乐部开办的严选课堂,BU俱乐部作为青年企业家汇聚平台,聚集全国近百位二代企业家或青年创业家,成员企业包含汤臣集团、杉杉控股等。目前包括 30+A股、H股上市公司以及数十个知名企业集团实际控制人,企业资产总额数千亿元 。

本文意在学习经营管理战略,完全不涉及意识形态的讨论,也不欢迎管理和投资之外的讨论,敬请悉知。

以下是他的分享纪要,其中包含对目前国家战略的全文框架分析。非常干货,非常精彩,对人生、对企业经营、对投资都是一份实用指南!

战略思维的核心:
一定要有对抗思维!!

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国家和军队的领袖,按今天的话来说,本质上就是个管理大师。

像毛泽东那样,从腥风血雨里走出来的管理大师,他身上的气质和经验,可能更接地气。

既然要讲毛泽东的战略思维,首先要从理论上搞清楚,什么是战略思维?

从理论上来讲,战略思维无非就是三种思维:一是全局思维,主要是空间;二是发展性思维,就是时间,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有个空间舞台,都有个纵向发展过程。 

但战略思维的核心问题还是内容,就是说,一定要善于处理实践活动当中的各种矛盾关系,一定要有对抗性思维

没有对抗性思维的管理,不叫管理;没有对抗性思维的所谓战略,只能叫做工作规划,不叫战略。

我们经常到一些地方讲的时候,有些老板们或者一些市长们都说,明年我要干什么事。

你问他,干这些事,为了解决什么问题?他往往说,这个问题群众反应大,或者说,这个事有市场空间,就说到这个地步为止。 

实际上这有没有战略,它只是一种构想,一种期待。真正的战略思维,核心问题就在对抗。

什么叫对抗?你要解决矛盾,要从矛盾角度着眼去解决。我认为,管理大师做战略决策,无非就是这四个步骤:

首先,是解决矛盾;矛盾背后必然是有危机的,要应对危机,利用危机;怎么应对危机?要转化矛盾。最后,是通过决策来解决问题。

解决不了问题,也要为后人或为继任者指明一条解决方向和路径,这是战略思维很重要的一点。

用战略正确形成核心地位

回到毛泽东,他是我们党内可遇而不可求的一个大战略家,我们今天把它叫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

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上什么概念?就是毛周刘朱邓陈,这些都是第一代中央的集体,而且第一代中央领导人个个都是非凡的人物。

叶剑英晚年说过一句话:“我们这些元帅们,哪一个是水油的灯,但是在毛泽东面前,你就差半截儿。”

彭真举了个例子。他说,中央讨论问题,如果刘少奇和周恩来有什么不同的意见,有时候我是同意刘少奇的意见,有时候我同意周恩来的意见。但是如果说毛泽东有一个意见,那就是无条件的去同意他的意见。

为什么会形成这个局面?

周恩来在1958年写检讨的时候,说的很清楚。他说,因为在历史上,很多重大决策和重大危机面前,验证了一个道理,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这些时候,往往是毛泽东一个人的坚持,我们都反对,最后证明他的坚持是对的。

最近中央电视台《伟大的转折》,你可以看到,在伟大转折的过程当中,他是怎么逐步形成了这么一个地位。

为什么能形成这个地位?因为他确实有比他们高一头的战略管理和战略思维能力,这个能力一直到1989年,邓小平提出一个概念,叫做核心。

核心很容易懂,一个党有一个核心,国家有一个核心,一个企业、一个团队必然要有核心。

谁能够成为这个核心?如果没有战略管理,成不了这个核心。我们都知道,要形成一个核心,往往是在危机的时候,在有不同意见的时候,人们越需要有一个核心。 

毛泽东自己也承认,核心就是个战略家,他谈到自己领导方法的时候,也说得很清楚。

他说打军事仗、打政治仗,打现在的经济仗,要抓大局,搞经济工作也要先搞战略,我从来不研究兵器,战术、筑墙四大教程之类的东西,那些让他们去搞,我只研究战略。

他这段话是对自己领导方式的一种自白。

如何研究制定战略?

毛泽东是怎样去研究战略的?首先是战略预见。

所谓的战略预见,就是你要在一件事情或者一种趋势还没有形成大的情况下,要估计到这种情况的发展,它的好处和坏处,以及发展对你的战略的影响。 

毛泽东作为一个战略家,进城之前,他就预见到共产党的执政,在管理国家上可能出现的问题。

所以,他在19349年的3月22号西北坡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就提出了“两个务必”。 

(注: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我们都背得出这句话:我们的同志不曾被拿枪的敌人打倒,进城以后可能会被裹着糖衣的炮弹打倒。果然,两年以后就有刘青山、张子善。

他有了预见以后,出了刘青山、张子善事件之后,有人来说情,他说你还说什么情,49年我就讲过,现在应验了,就按当时的规矩办。

这就是一个战略预见,所以处理起来很从容。杀了这两个人,可以教育200个高级干部,可以管20年。 

第二个,就是要善于设定战略目标,这是毛泽东的强项。

1940年,中共产党干了19年的革命,还不知道我们干的革命是什么。他发表《新民主主义论》,说清楚了叫新民主主义革命;革命的对象、性质、任务、动力、目标,讲清楚了。

抗战快胜利的时候,他发表《论联合政府》,说抗战胜利以后我们要干什么;

新中国要开国了,他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设计新中国成立的国体和政体。我们国家的国体和政体,他在1949年设定好,就是开国大典之前都设计的很好,到今天,70年都没变,哪怕是我们改革发展这么快。

第三,要有战略转变。要时刻关注自己从事的事情当中,哪些矛盾发生了变化,制定的战略要改,不能抱残守缺。

光看1931年到1936年期间,毛泽东在共产党的战略问题上,非常及时提出了三个转变。 

1931年之前讲土地革命、反蒋,1931年九一八出现,他觉得我们的战略口号要变,变成反蒋还要抗日,拿出一个新目标、新战略,才能动员和团结更多的人。

到1935年8月1号,红军还在长征途中,蒋介石围剿我们,他又改了一个口号叫做逼蒋抗日。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发生,时机来了,他公开提出拥蒋抗日,开始是叫联蒋抗日,后来到了1937年谈判成功,叫拥蒋抗日。 

这就是根据形势变化,不断推进自己战略目标的转变,这很重要。

第四 ,光懂得战略转变还不行,关键还是要会搞战略步骤。

好多人不大重视战略步骤,容易犯三个毛病:

第一,走一步看一步,没有章法,容易走向机会主义。

第二,有可能是由于超越阶段,目标一提出来,一转变,就恨不得一口吃个胖子,这往往会吃亏。历史上,我们党的思想,左就是这么来的。

第三,无从下手,找不到实实在在的抓手。毛泽东善于找抓手,善于小中见大。

毛泽东特别善于战略布局,所谓的战略布局,就是把自己有限的力量往哪放、往哪投。 

抗战刚开始的时候,八路军红军改编了三个师,八路军三个师加起来才3万多人,再加上新四军,也才5万多人。

3万多八路军往哪摆?如果拿到正面战场跟日本打,行吗?今天好多人不理解,说共产党当时消极抗日,不是这样。

这3万多人怎么摆呢?毛泽东摆得很巧,他就在山西的三个角,晋西北、晋东南、晋中三个角,把三个师往这边一撒,后来就发展成中国共产党最早的三大抗日根据地。

最近,我们编刘少奇的资料,突然发现一条材料。

1942年的7月6号,刘少奇途经山东,在山东整顿军队的时候,毛泽东在延安给刘少奇发了封电报,说你们一定要把山东的党政军统一成一体。

因为山东当时有各种游击队,党内政务分散,有新四军,也有八路军,统一不起来。后来毛泽东说,一定要把党政军统一成一体,“以为抗战胜利后,经营东北之基地”。

1942年抗战打得最困难的时候,他就想到了抗战胜利以后,要布局东北,而且当时抗战什么时候胜利还没有谱,没有人会想到这些,毛泽东想到了。

做个总结,毛泽东作为一个大战略家,因为他有着在高处总结实践的历史自觉,有把经验上升为理论的思想自觉,  把决策能力转化为执行力行动自觉。

战略思维的自觉,是融化在一种思维血液里的一种习惯,毛泽东的思维也是一个习惯。

举个例子,1962年,李宗仁从瑞士往国内带了12箱古董,说要捐献给新中国,他以前是国民政府代总统,流亡到海外。他在信里说,这12箱古董是自己花了12万美元在国外收集的。 

周恩来收到后,让故宫去鉴定一下价值。故宫鉴定结果说,都是赝品,不值钱,最多值3000美元。李宗仁一方面说,他捐给国家,一方面说他是12万美元买的,显然可能他是缺钱了。

后来周总理很大气,实际上值3000美元,那我们翻十倍,给他捎过去3万美元,就写了个报告给毛泽东。

毛泽东一看就笑,跟周恩来说,你搞了一辈子统战工作,还没有看出来吗?这是人家在投石问路,不是跟我们做买卖。他不说12万美元买的吗?我们就给他12万美元。

李宗仁在律师收到这12万美元以后,说的第一句话就是:看来,共产党还是识货的,紧接着下决心回国,1965年回来了。

他当过国民政府的代总统,是打台儿庄战略的总指挥,这么一个人从海外回到新中国,你就是花120万美元做统战工作,效果都达不到。

有时候,战略思维要有这种小中见大的直觉。 

战略智慧来源之一:全程一把手的经历、个性

毛泽东的战略与个人素质有关。

个人素质既有天生的,主要还是在斗争实践当中积累起来的。

毛泽东从四个方面积累了他的特殊素质,养成了他的战略思维能力。

第一个,就是一把手全过程。

从参加革命以后,毛泽东没有当过副手,这是今天的人很难再去重复的经历。

建党以后,他第一个职务就是中共湘区区委书记,相当于湖南省委书记。之后,他在党内各种职务都是一把手,没当过副手。 

在革命年代,始终当一把手,确实对一个人的素质历练非同一般。

我也是当副手,是(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那压力跟一把手的压力完全是两回事。

在革命战争年代,如果你是一把手,必须要有一种全局性思维的习惯,要有一种历史责任心、使命感和掌控全局的能力。

毛泽东有个天生的个性,他这个人也不适合于当副手。

他在几次转折、大事件面前,往往是体现出这样一种个性:要么按照我的主意来办,要么我就辞职。

这种性格也跟他后来在党内的起伏有关,凡是当过毛泽东上级领导的人也都挺难受,一般都很难。这是他的一个特点。

战略智慧来源之二:军事指挥艺术

第二个特点,革命年代和战争年代的领袖,一定要懂军事。

毛泽东懂军事,也是一个政治家,他是政治家军人,又是一个军人政治家。

美国人科恩写的《领导者的艺术》里头有句名言:如果懂得在战争中领导他人,你就能够在任何地方领导他人,因为战争里,一个角色的好坏,立竿见影,打败了就打败了,人死了就死了,一个连、一个团、一个军,完了就完了。

这个时候,决策者的决策考虑,需要面对巨大的心理压力,有着高妙的在刀尖上的哲学上的体会,它跟和平年代的决策不一样。

毛泽东对于自己的军人生涯和军事指挥艺术,他也是很自信的。

他的军事思想特点到底是什么,研究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人,会有很多种说法。

后来毛泽东自己概括为两句话:第一句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就是一开始不要在战略上跟跟对手正面接触;第二句话叫做“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这就是他的军事艺术。

后来1955年评军衔的时候,准备仿照苏联的模式,给毛泽东一个大元帅,下面才是十个元帅。

后来毛泽东的大元帅服装都做好了,请毛泽东看。毛泽东一看,说,太正规了,我穿着这种元帅服不舒服。他说,这个大元帅我都不要当了。

正好陪他看的是邓小平和李先念。当时原来预定的给邓小平是元帅,给李先念预定的是大将,当是他们两个人已经转到地方了。

毛泽东趁势又问,你们的元帅还要不要?他们两个人都说不要,不要,就把元帅的空给腾出来了。这也是毛泽东的智慧。

无独有偶,在党内开辟又一个新时期的邓小平,也是一个军人政治家。邓小平跟毛泽东在领导方式上,特别是在用人、做决策上,在表明自己的态度上,虽然画风不一样,但是思路方式很相像。

邓小平参加革命以后没当过副手,唯一一次当副手,是当了三个月的八路军政治部副主任。

(有人问,他第一副总理不算吗?)他是以书记处总书记的名义来参加国务院工作。

(1973年恢复工作以后呢?)他的职务是党内副主席,但那时候实际毛主席就不管了,他是党的副主席、军委参谋长、国务院副总理,党政军都交给他,实际上他是一把手。邓小平当时就说过一句话:一朝权在手,我便把令来行。

邓小平也是政治家军人,他搞改革开放的决策,有军队化的特点。

1984年,我们的报纸上开始宣传“改革开放总设计师”这个说法,外国人较真,他们总觉得,改革开放是个经济活动,总得有专业背景。

有一个,挪威首相问他,说请问邓主任的专业背景是什么?他回答,我的专业是打仗。

第二次,又有一个外国人问,请问邓主任的专业背景是什么?他说,我是一个老兵。

他要搞改革开放,创建特区,他说出的名言是“杀出一条血路”,这是战争语言,军队语言。

我们编邓小平文选,除了讲话以外,看他的批示,没有场面大话,经常是这样的语言:此事不宜拖延,此事应早作决断。

这就是军人政治家和政治家军人的领导风格。 

战略智慧来源之三:文人的激情和创造力

毛泽东是战略家,军人,政治家,但骨子里流着文化人的血液,这个观点是胡适说的。

解放以后,胡适1951年到美国,他专门拿了一段时间出来研究毛泽东著作和中国共产党的一些书。读完以后他给蒋介石写封信,他这么写的。 

文化人对一个人的战略思维到底有哪些影响呢?起码从毛泽东的角度来说,有这几个影响:

第一,毛泽东是一个诗人,写诗靠激情和想象,干革命、创业也需要激情,制定战略需要想象力,这就是文化素质对战略思维的影响。 

第二,毛泽东还是记者,研究生毕业以后,他自己办通讯社,当年他毕业后择业,就两个择业理想,一个是当老师,一个就是当记者。

结果他当过老师,也当过记者,参加革命前,他的文字水平很高,包括胡适也承认,共产党里白化文写得最好的是毛泽东。

善于写文章,就可以把自己的战略思维和决策、理论,化做简明生动的警句表达出来。 

我曾经根据网上的流传,整理过他最有名的那几句话:

1,毛泽东最有针对性的一句话: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2,毛泽东最鼓舞人心的一句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3,毛泽东最豪迈的一句话: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4,毛泽东最有远见的一句话:革命的胜利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5,毛泽东最震撼世界的一句话: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
 
6,毛泽东最正气凛然的一句话: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7,毛泽东最无可奈何的一句话: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由他去吧。

8,毛泽东说的最彻底的一句话:将革命进行到底。

9,毛泽东最有志气的一句话: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10,毛泽东最充满期待的一句话: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归根结底是你们的。

11,毛泽东说的最真诚的一句话:为人民服务。

12,毛泽东最谦虚的一句话: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往往是幼稚可笑的。 

每句话后面都是一种思想,都是一种道理,蕴含了好多来自于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战略智慧来源之四:刻意培养哲学思维

毛泽东还是个历史学家,他年轻时喜欢哲学,后来参加革命,是个实践家。

当他还是一个实践家的时候,他读马列哲学读的少,所以他老受气,憋了一口气。

左倾教条主义来,会说他右了,是富农路线,右倾来了,又说他是山沟沟里出不了马列主义,把他批判一大通,剥夺他的军权。

一到陕北,他就读书,而且着重读两类书,一个就是军事学著作,一个就是马列哲学。 

读了以后,他结合中国革命实践来思考问题,写出了一系列著作,之后全党才服了。

当时延安一些女同志找对象,眼界很高,当时男女比例是18:1,这些女同志往往都是从大学、高中、大城市向往革命圣地延安去的。好多老干部找不到对象,把眼光都盯着这些人。

当时的女同志交流经验,要找什么对象是四句话:

一要有王明的理论,二要有博古的口才,三要有周恩来的风度。四要有毛泽东的实际。这是当时延安四大领袖,毛泽东就挂了一个实际,理论、口才、风度都不行。

毛泽东通过学哲学,搞研究,写理论著作,一下子全都服了。

哲学思维对毛泽东的战略思维有什么好处呢?它就是能够在常识当中发现破绽。

举个例子,有一天毛泽东跟他的警务员聊天,警务员的名字叫张仙朋。毛泽东跟张仙朋说,你父母亲给你起这个名字非常好,希望你做神仙的朋友。张仙朋就说,我这是仙字辈。

毛泽东说,既然给你起了这个名字,你要努力去做神仙的朋友。我跟你请教一个问题,你说,我们到底是住在天上还是住在地上?我们是神仙还是凡人?你是神仙的朋友,这个问题只有你才能回答。

张仙朋就说,主席开玩笑了,我们当然是凡人了,只有神仙才住在天上。

毛泽东说,恐怕不是这样,如果地球之外的某一个星球,上面存在着像人一样的动物,他们看我们,我们就住在天上,我们就是神仙。

这就是一种哲学思维,导致它在常识当中发现错误。文化素质对毛泽东的战略思维,确实用处很大。

战略智慧来源之五:
挫折带来的逆境思维

最后一条,毛泽东是经过挫折的,他不是一帆风顺的。

凡是一帆风顺地成长起来的,领导者和管理者要成大气候,比较难。

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的时候写《人民民主专政》,一定要加上这句话:错误和挫折教训了我们,使我们比较地聪明起来,我们的事情就办得好。

经历过逆境的人,知道在逆境当中该干什么,在顺境的时候该准备什么。

比如,延安1945年开党代会,全党一片繁荣团结,各个山头团结起来了,中央委员会选起来了,抗战马上胜利了,要军队有军队,要将领有将领,要各种政治家有政治家,老百姓也支持。

这么一个大好局面,他在七大闭幕会上给大家泼冷水:我们现在确实很好,一片欣欣向荣,天下早晚是我们的,这是没问题。但是有没有想过,抗战胜利以后,我们应该干什么?我们应该准备什么?

紧接着,他说了16种可能,抗战胜利以后我们可能会走向失败。

第一,可能解放区根据地没有粮食吃。

第二,敌人可能把我们的延安给拿走,我们在延安待不住。

第三,可能有一些将领,或者有一些干部在抗战胜利以后,我们成立联合政府,甘心情愿就跑到国民党政府了,投降。跑一批。

第四,美国支持着国民党打内战。
......

一下子列举了16条,后来我们一条一条对了一下,其中有八条在解放战争当中应验了,包括延安被拿走,一批人跑掉,很形象。

讲了16条困难以后,他最后还加一条:如果往下说的话,可能还有很多困难,但是一时想不起来,我再加一条,第17条,叫做我们现在还想不起来的困难。

这个思维叫什么?就说今天习近平讲的比较多的,叫做底线思维。

什么叫底线思维呢?准备最坏的,争取最好的。

毛泽东有个特点,这个特点也不算太好,就是别人打击他,他记得很清楚。

1956年开会的时候,他就一次一次的数,说我在党内招过20多次打击,确实也是事实,但是这些打击归纳起来,就是三次大的逆境。 

第一次是1927年上井冈山,中央说派你领导秋收起义去打长沙,你怎么把部队带上井冈山当土匪了?中央不高兴了,开政治局会议,决定开除毛泽东的政治局候补委员。

中央派一个19岁的年轻人上山去传达,当时又不能带文件,他记错了,传达成开除毛泽东的党籍。

这个打击比较大。但毛泽东也很聪明,他当时的身份是香港边县秋收起义委员会的前委书记,党员不是了,他就不能当共产党的前委书记了。

可是他说,解放过来的白军军官可以当我们的部队连长,民主人士也可以当师长。他就算个民主人士,把部队整合成一个师,他当师长。实际上,部队还是他掌握,只是召开党的会议,他不参加。

后来1928年4月,朱德上山开党员会,一看老毛没有来,别人说他被开除党籍了,朱德才说,乱弹琴,我在山上看到那个文件了,开除他的是政治局候补委员,他还是党员,这才恢复了党籍。

第二次打击就是朱毛争论。在红四军七大选举前委书记的时候,毛泽东落选了,这是毛泽东一生当中唯一一次被部下不信任,很伤心。 

这不是上级打击,是自己带出来的部队不信任自己,没有当选,所以他就养病。他后来写了一首诗《重阳》,里面有一句“战地黄花分外香”,这是后来改的。他当初写出来是“但看黄花不用伤”,很悲凉。 

因为陈毅当了书记,又到上海去了,就让朱德当家。朱德一当家,才知道当家难。

朱德当家,连打两次败仗,还死了一个纵队司令刘安恭!朱德在实践当中觉得当家不容易,他带着红四军下山到处跑,这种情况下要站住脚,跟敌人斗,真是不容易。 

朱德开始从内心里边体会到,毛泽东可能还是对的。正好陈毅回来了,中央认为毛泽东是对的,然后请毛泽东回来。

毛泽东刚开始坚决不回来,要陈毅必须得做检讨,再回来,这第二次打击。

第三次打击的时间比较长。1931年秋冬打完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回到苏区,结果就给他安了一个中国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主席,逐步到1932年不让他带兵,开会打击批判他,让他在会议上做检讨,但毛泽东认为对的,他就坚决不做检讨。 

所以,他自己做检讨的话语,在战争阶段几乎就找不到。尽管会议文件都说批评了毛泽东,但是你找会议记录,找不到毛泽东承认自己错了。

这次打击时间比较长了,一直到遵义会议复出,三年多的时间。

这三次大的挫折,给他带来三种智慧。

第一,在方法上总结别人的经验教训,制定正确的思想路线。

这三次,他都觉得是别人错了,错在哪?错在他们不了解中国情况,没有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实事求是,从方法上总结别人的错误。

第二,从历史上总结别人的教训,他们还错哪呢?由于他们的思想方法有问题,所以他们制定的战略有问题,我就要调整他们的战略。

第三,他也从自己的个性上找原因,特别是第二次没有被选上。为什么大家不选毛泽东当前委书记,哪怕很多人知道,在朱毛争论当中,毛泽东的主张是正确的,但也不选你。 

我们今天好多人也面临这个问题,特别是好多能干的人,往往选票不一定多,选票高的,往往是老好人。

毛泽东就总结,为什么我的主张是对的,别人不选我?我的个性上有毛病。

任弼时在1943年的整风笔记回忆说,当时到中央苏区以后,毛泽东有独特见解,有才干,但是没有理论修养,脾气大,个性强,不善于团结干部。

毛泽东也从这个角度总结自己。

遵义会议以后,贺子珍回忆,毛泽东有很大变化,他更加沉着练达,思想更加缜密周到,特别是更善于团结人了,应该说是开始善于团队了。

到了延安以后,毛泽东做了改变,对各个山头的整合是相当成功的。七大的时候,他提出一个口号,我们要承认山头,但是不能有山头主义。

他说,你看水浒传,宋江有什么本事,一百零单八将都是从二龙山、清风寨各个山头来的,各个山头的人到了梁山,宋江把他们团结得很好,组成了一个战斗的集体。当然,这一百单八将也有个错误,宋江忘记了一点,他没有整风。 

毛泽东在延安以后,先整风,然后整合各个山头,而且为了整合各个山头,他平衡得很好。

在中央层面,朱德的作用到了陕北就发挥得差不多了,但是后来1943年成立中央书记处,没有朱德,到召开七大的时候,仍然把朱德选为中央书记处书记。

这就是叫做无用之用,方为大用,这既是承认朱老总的智力贡献,也是放一尊神在那儿,只要有朱老总在,军队上的事,你们谁都不能够有野心。 

在七大选中央委员的时候,那个当过八路军115师代师长的陈光,是井冈山出来的,毛泽东当时说,他不作为候选人。陈光想不通,躺在床上,三天不起床。

后来,毛泽东托人传话,如果中央委员会的人要论功行赏,井冈山山头的人要占一半,行吗?这就是说,他主动压缩自己山头的人来平衡。

包括王明,王明那时极左,整风的对象就是王明。但整得那么厉害,选中央委员的时候,投完票,大伙就在黑板上唱票,别人都出去抽烟,毛泽东不走,为什么不走?他就要看王明。最后,看到王明的票过半,他才掏出烟走了。

什么意思?他担心王明选不上。尽管整风是整王明,但王明毕竟代表了党内的一批人,如果中央委员里边没有王明,交代不过去。

后来回来选中央候补委员的时候,毛泽东突然发现王稼祥没有选上,因为王稼祥也是属于当时最早跟王明他们差不多的标准,没选上。

毛泽东着急了,在选中央候补委员的时候,投票之前,他违规临时加了一个自己的讲话,讲了王稼祥的三大功劳,说刚才中央委员没选上,希望大家选候补委员的时候,一定不要把王稼祥选掉了。结果,选候补委员,王稼祥得第一名。
 
一句话总结毛泽东思想:
弱者的思想

很多人问我,你能不能用最简明的语言说一下毛泽东思想是什么?或者说,毛泽东思想的特点是什么?

我说,研究毛泽东思想太多了,一句话说不清楚,但如果非要用一句话来概括,我认为,毛泽东的思想是弱者的思想,是教弱者从弱到强的思想。

为什么这么讲?因为毛泽东的经历,他的决策,他的斗争实践,他一生所追求的,始终是在弱势处境当中迸发了他的才干,他善于在敌强我弱的环境中推动时局发展。

他本人作为第一代的核心,是在危机中被历史选择的,而且中国革命长期处于弱势,这形成了他的决策风格,包括他的思想风格。

毛泽东的思维方法喜欢把世界一分为二,要讲矛盾,他讲矛盾、讲斗争比较多,他看问题,第一步就是一分为二,世界是一个西瓜,首先把西瓜分成两份,再选择从哪一半角度来思考问题。

具体来说,在地主和农民的矛盾之间,他始终站在农民的角度出发;在帝国主义和被压迫民族之间矛盾之间,他站在被压迫民族这边为他说话。在教授和学生之间,他是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

在男人和女人之间,他是站在女人的立场上,“妇女能顶半边天”这样的口号,是他提出来的。而且中国革命或者建设对妇女的解放,哪怕在跟西方发达国家比较起来,也都是先进。

他相信学生能够战胜老师,因此也就相信弱者能够胜强者,小的能够变大。毛泽东一生做的事情,都是在做这种矛盾转化的工作。 

这种思维方法,或者说这种思想立场,导致他的决策永远把自己看成弱者,想方设法去战胜强者,永远把敌人看的很强大。

他虽然说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但他也说了,老虎是有牙齿的,怎么真正把反动派当成纸老虎,你就要有战略,要有思路。

他的政治方法、工作方法,包括他的军事斗争方法,都是从弱者立场上延伸出来的,包括他的游击战术。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这16字,包括他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和论持久战,一上来就把战争分成三个阶段: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进攻,是从弱变强。

举个例子,1959年阿尔及利亚搞独立、反对法国殖民者,阿尔及利亚领导游击队一个党的总书记到北京来见毛泽东,跟毛泽东谈,说我们跟殖民者军队打仗,主要还是学毛泽东著作。 

毛泽东说,哪一本?对方说《论持久战》,《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毛泽东就开玩笑地问,管不管用,那个人说,很管用。

他说,我们现在唯一担心的就是,如果法国军队也按你的书本来打,怎么办?

毛泽东说,放心,游击战包括我写的那些东西,是写给弱者的,强者是不屑于用。确实是这样,没有说哪个强者去打游击战。

正是在以弱胜强的斗争过程当中,才可能最大限度的激发一个人的创造性、想象力和他的决策智慧。

在《伟大的转折》里,你一看蒋介石跟毛泽东的决策就知道,一方是站在强者围剿,另一边是弱者,为了摆脱围追堵截,一是要想很多办法,智慧上要高度发扬,二要做很大的牺牲。

为什么毛泽东一再讲,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他为什么有为人类服务,愚公移山,纪念白求恩那样的道德学著作,这是老三篇人类学著作。 

他说,弱者要战胜强者,你的精神世界,你的奋斗精神,你的道德约束,甚至包括禁欲主义,你不搞这些东西,你还要像正常人那样生活,像强者那样想问题,那样的生活,那样的精神,就不可能战胜强者。

毛泽东从思想到精神,到道德标准,是一个必然,因为他是弱势思想。

弱者思想今天管不管用?我觉得太管用。一个人什么时候如果把自己看成是强者,那么这个人的发展也就到头了。 

一个政党什么时候把自己看成一个强者,也完了;一个国家,更是如此,我们一定要永怀弱者之心。

回过头来看,这就是老子的处世哲学,永怀弱者之心,你才有智慧,才有精神。

弱者决策核心:正确的危机处理

弱者思想和弱者决策,最终反映在危机处理上。

危机对一个领导者、一个管理者的考验,比任何时候都严峻。真正的领袖,也只能在危机当中被人接受和选择。

没有危机,平常谁的官大,谁就是领袖。当真的有了危机,领导团队里边才可能真正认可一个核心。

危机来了之后,首先,你能不能够看清形势,这在于你的认识水平。认识水平比较高的,一般危机来了,都能看清形势。

第二步要做的,就是你能不能够作出选择,作出选择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利益权衡的过程。

危机当中没有完全的正确,否则就不是危机,我们要做的,就是尽量选择利大于弊的决策。

包括放弃延安,这是毛泽东做的决策,解放战争打起来了,我们就2万多人,胡宗南20多万人压过来了,那就放弃延安,这个叫利益权衡。

当时,放弃延安有很大的思想斗争。因为延安是中国共产党的首都,是中国共产党还存在的一个象征。 

中国共产党还没有打仗,就把延安给丢了,以后的仗怎么打,这就是一个利益问题。但是选来选去,毛泽东在这个危机当中,就说了一句名言,叫做拿延安换中国。

这个口号一传达出去,人们就理解了,打仗不在于一城一地的得失,我们是损小博大。

决策者第三步要做的,就是能不能下定决心,能不能真的这么干?这考验一个人的决策胆识。

刘邦在起义的时候,在他的团伙里边,地位最高的是萧何,相当于副县长,刚开始,要造反了,大伙杀了县长,要推一个头,大伙都一直选萧何。

《史记》里写:“何,恐事不就,累及九族,坚辞之。”

什么意思?萧何虽然跟着刘邦一块,几个兄弟把县长给杀了,宣布要起义了,但是萧何还藏了个小九九,他担心这个事干不成,怕杀九族,坚决辞掉。他是聪明,看清了形势,也有决策,但最后在下不下决心这个问题,他就不是天生的一把手。

倒是当亭长、在乡间口碑不好的刘邦,他豁出去了,大伙才选的刘邦。

弱者决策还要看行动能力,包括及时的调整和转变战略。

包括长征途中,毛泽东指导下所调整的战略决策(首先是战略方向),我这儿统计了十次,有人统计是13次。

长征一年多的时间,到底到哪儿去建立根据地,一直在变来变去。为什么变来变去?这就叫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不能够保证什么。

最后,是大胆创造时机,快速行动,往往能够弥补力量的不足,甚至会创造控制事态、化危机为生机的机会。 

毛泽东最大的一个重要决策就是让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为什么?

1947年3月,国民党对于我们的两个战场压力很大,一个是陕北,一个是山东。

当时国民党称作伸出两个拳头打,陕北在五六月间被胡宗南,毛泽东他们尽管化了名,在陕北山沟里边被撵得团团转,很危险!

怎么让山东战场和陕北战场化解这个危机,因为当时我们还处于战略防御阶段。 

按一般的理论家、一般的战略设计,从战略防御到战略相持,要打了一段时间,双方的部队力量大致均衡了,相持一段时间,再积累能量,然后再反攻,一般是分三步走。

毛泽东决定从第一步跳到第三:让刘邓12万人马以半月行程从黄河边上,往南直插大别山。

大别山是国民党统治的中心,是敌人布置重兵的地方,去跳火坑。他给邓小平发的电报是4A级,战争年代电报是分级的,A级就已经很紧急了,4A级是什么意思? 

4A级的概念就是,电报一到,是不需要讨论的,必须马上执行。所以4A级电报给邓小平,你们要以半月行程直插大别山,好多人不理解,这不是明显让刘邓大军去牺牲吗?

后来为什么毛泽东那么欣赏邓小平?就是当时邓小平是坚决执行,刘邓大军到了大别山,果然29个旅的国民党军队一下子就把大别山包围了。

这一包围就好了,国民党原来是想从这29个旅的兵力当中抽一部分到陕北,抽一部分到山东,结果刘邓大军到大别山以后,这29个旅包围过来,山东和陕北的国民党兵力就不可能再增加了。这样,这两个地方的压力一下子就减缓。

所以,陕北就开始打清华点战役,打羊马河战役。后来在1947年12月,毛泽东在评价刘邓大军进军大别山的时候,他说这是近代以来整个中国革命战争的转折点,评价得很高。

其实那时候,我们还没有到战略反攻的时候,这个举措就是战略反攻的架势,打乱了敌人的部署。
两大战略失误

最后,我再说一点,毛泽东战略失误,也是要承认的。

他晚年有两大战略失误:

第一大战略失误就是超英赶美战略,导致了大跃进错误。

第二个战略失误,就是防修反修战略,引发了文革动乱。

毛泽东晚年为什么发生这种战略上的失误呢?我觉得有三个原因。

第一,主观认识上,脱离了是对中国现实国情和历史方位,做出了错误的方法。

第二,执政方式上,过度依赖以前,消耗了过去的经验和权威资本。 

第三,战略思维上,我们前面说战略有三大特点。

第一个特点在全局性,也就是宏观上,他误判了重点,到底工作重点是什么,判断错了。

第二个,在发展性思维上,急于求成了。

第三个,在对抗性思维上,扩大了矛盾,以阶级斗争为纲,战略思路上的三个失误,导致他的两大失误。

当然,毛泽东的战略思想在今天好好琢磨起来,还是非常有用的,我就讲这么多。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