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雅荐读 | 连买10年冠军基金和垫底基金,收益差不多?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朱雀基金 Author 朱雀基金
小雅说
这是小雅第一次转载基金公司的文章。
小雅推荐这篇文章的一个原因是,近期A股出现一些现象:一批优质公司被一些趋势资金和投机资金“抱团”短炒, 被动成为所谓的“抱团股”。
这些“抱团资金”先进入高端白酒股,带来高端白酒股的暴涨和暴跌,近期又涌入新能源板块,带来新能源板块的持续暴涨。
投资和投机相伴相随,市场先生没有错。
但一些公募基金借着抱团资金的短炒,用短期的冠军效应造势宣传,带来规模和业绩的短期正反馈。
这些造势内容和基金短期业绩,一定程度上迎合基民的短期获利心理,带来认知的常识混乱,这对于基金行业的有序发展和基民的长期利益,并不是好事。
朱雀基金这篇文章从量化分析的角度,对比分析了押注单一赛道基金的后果。
小雅借此呼吁,减少市场噪音和误导,普及基本的基金常识,需要有专业能力的基金行业各机构一起参与。
在看数据对比的同时,小雅想给新基民做一些概念界定:
1,基金押注单一赛道,和基金集中持股是两回事。一些利益相关者常常在讨论中用概念歪楼,是一种混淆视听。
2,文中引用塞勒的观点论证“赢家的诅咒”,包括艺术品拍卖的赢家经常是亏损的例子,逻辑仅限于资产估值的提升。当资产本身能有复利的成长,且复利不同时,“赢家的诅咒”这句话本身是需要分层的。
事实上,文章后续也明确提到了盈利增长。观点需要上下文语境,而不是孤立用一个结论去套用一切场景。
3,文章引用上海证券数据称,基金前三年与后三年的业绩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正相关性。“基金过往业绩不代表未来表现”。
这句话也有前后语境和逻辑,请勿孤立套用结论。
的确,三年业绩无法剔除运气、风格等因素的影响,但是拉长到7年、10年甚至更长时间来看,过往长期业绩一定程度上反映未来的业绩能力。
当然,还需要结合基金经理的投资体系和底层逻辑去观察,文章后续也有提到。
做投资,很多结论和观点有一定的语境和边界,讨论常识时,需要在有共识的语境和边界内进行。否则,陷入无限循环的不可知论讨论,没有意义。
因为新基民比较多,小雅想再次强调:文中的“赢家的诅咒”,并不是让基民抛弃优质基金经理,而是不要去追逐短期处在风格高位的基金。
我们选对长期业绩优秀的投资人,不要在他们风格不顺的时候抛售,也不要赶在风格最顺的时候加注。
以下是朱雀基金的原文,小标题是小雅为了阅读方便所加注。
2021上半年落幕,A股这位市场先生并没有按“常理”出牌。
不少投资者还揣着过去两年核心资产、强者恒强的剧本,但上半年却意外刮起了中小盘成长的东风。
风格多变的市场,让投资者有一种总是慢半拍的错觉。
而每当进行年度或半年度总结,“冠军基金”成为基民口中那个绕不开的话题,每年业绩靠前的那几个基金代码,仿佛就是投资者一直追寻的“财富密码”。
依据基金的短期表现来做出投资决策,通过不断买入和持有上一年度的冠军基金,这个策略能跑赢股票型基金的平均水平吗?
连买10年冠军基金和垫底基金,
收益远远比不上行业平均水平
我们做了一组实验,以2020年前成立的397只普通股票型基金作为样本,在2011-2020年区间内实验两种策略:
策略一:每年初买入上一年度的冠军基金。
举个例子,2011年初买入2010年的冠军基金,持有一年,在2012年初重新将基金转换成2011年的冠军基金,依次滚动10年。
策略二:每年初买入上一年度的垫底基金。
举个例子,2011年初买入2010年的垫底基金,持有一年,在2012年初重新将基金转换成2011年的垫底基金,依次滚动10年。
据上海证券统计,以349只偏股型基金作为统计样本,从2015年4月至2021年3月底,即使我们把业绩考核周期拉长到三年,基金前三年与后三年的业绩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正相关性。这可能与A股多变的市场风格以及基金经理发生变更有一定关系。
相比单薄的收益数字,投资者可能需要更加关注基金经理在取得收益的背后,冒了多大的风险?未来的收益是否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