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的奥秘|思维类型与数学教学
为什么同样的教材、同样的老师,教出的学生却大不相同?原来是不同的思维类型擅长不同的学习方式,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
美国康涅狄格州大学的格里高(Gregorc)教授按思维的信息处理和输出的偏好对思维类型进行了新的分类:具体思维和抽象思维、随机思维和有序思维。
抽象而有序的思维者:善于逻辑分析,喜欢独立思考,目标感强,理性水平高,能从错综复杂的事物中抓住事物的本质,理清事物的各种要素关系。适合做理论研究,理科成绩优秀,容易成为学习上的佼佼者。
学生画像:自我要求高,目标坚定,思维严谨缜密,精于演绎推理、条分缕析,学习独立自主,是老师眼中的优秀生,同学眼中的学霸。
抽象而随机的思维者:善于用直觉把握事物的本质,反应速度快,想像力、创造力强,不喜欢规则约束和机械重复的工作,对艺术的理解力强,有较强的应变能力。适合做创造性工作,学习成绩大都在中上游。
学生画像:课堂上反应很快、不走寻常路,长于直觉判断和归纳概括,领悟力强,行为略显鲁莽,有艺术气质,是老师和同学眼中特立独行的人物。
具体而有序的思维者:善于用明确具体的规则和条理有序的步骤解决问题,关注现实,动手能力强,做事坚定有耐心,但认知的理性水平不高,不擅理解抽象概念。适合做执行工作,学习成绩大都在中游。
学生画像:学习勤奋努力、按部就班,平时遵守纪行、听话懂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很好,但不会变通,是老师和同学眼中安静、踏实、值得信赖的同学。
具体而随机的思维者:善于用形象和感觉把握事物,喜欢尝试实验,感情丰富。但由于思维局限于具体事物的现外在现象,对事物的本质特征认识不清,所以认知的理性水平不高。适合做沟通交流工作,学习理科常有困难。
学生画像:学习和做事凭感觉,善于人际交往和表现自己,认亲不认理,往往理科成绩较弱,是课堂上那个积极回答问题但又常常出错的同学。
四种思维类型各有所长,没有一定的优劣之分。教师的教学要针对不同类型因材施教,一方面扬其长,发挥其优势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另一方面还要补其短,使其减少偏失,提升综合素质。匹配策略是顺应其思维偏好,用他们擅长的方式进行教学,可以提升教学效率和学习效果,这是扬长。失配策略是针对其思维风格的短处,采取有意识的措施加以弥补,以改善其思维方式和心理机能的欠缺。匹配策略对知识的直接获得有利,但对改善思维方式和完善心理机能并无作用,因此长远来看,还需采取失配策略从根本上解决思维方式和心理机能的不足。
对数学教学而言,抽象而有序类型的学生是最好教,最容易出成绩的。他们理性思维水平较高,对自己有明确的目标和较高的要求,对概念和规则理解很快,逻辑分析能力很强,喜欢老师结构完整缜密的讲解和推演,解题时以理论和规则为参照。他们对于知识跨度较大、陌生领域的问题往往不能很快上手,需要沉思研究一段时间,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推理把问题的来龙去脉理清楚。他们的创意和变通能力不强,教学中要让这类学生不断地变换角度思考问题,理解不同知识之间的联系,从实例当中发现规律总结规则,用一题多解训练思维的发散性。
数学课堂上,最令人佩服的是抽象而随机类型的学生,这种类型的学生反应敏捷,创意无限,解题时以直觉和想像为参照,当同学们一筹莫展时,他们会提出独特的解决方法。他们往往不是像抽象有序型通过缜密有序的推理得出结论,而是凭直觉感悟能力把握对象的本质。他们的缺点是没有耐心,规则意识弱,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不强。教学中要让他们不断地整理自己的思维,形成系统完整的知识结构,用多题归一优化解题思路和策略。
数学学习成绩中等,看起来很努力却效果不明显,这类学生多是具体而随机的思维类型。他们能记住一类问题的常规解题方法和解题步骤,解题时参照的是规则和实例,如果题目的背景变化较大与常规问题相去甚远时,他们往往不知如何下手。对这类学生,教学中要引导他们从整体或本质上理解问题的共性和通用原理,从纷繁复杂的实例中发现共同规律,提供各种变式问题以训练思维的灵活性。
最让数学老师头疼的大概是具体而随机型的学生,他们解决问题依靠感觉和经验,对概念和规则理解程度较低,逻辑思维能力较弱,不喜欢深入思考,在问题的表面打转。他们做题经常是一错再错,学了后面忘了前面,产生各种似是而非的错觉,而且还不愿努力上进。对这类学生,教学中要多关爱、有耐心,引导他们对问题做深入思考,抓住事物本质特征,忽略无关现象,让他们用逻辑推理的形式表达思考过程,把实例和概念规则结合起来理解。
【长按别二维码,关注“野蛮数学”助你野蛮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