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式学习|做题姿势不正确,刷题再多也没用!
同样的老师上课、上同样的课程、做同样的题,为什么成绩大相径庭、成绩大不一样?
因为不同的学生思考的深度不一样:差生不思考,中等生浅思考,优生深思考。
解题训练是巩固知识、形成能力的必要过程,解题训练是发展思维、提升创造力的重要途径,解题的方法和习惯对学习效率、学习成绩有决定性的作用。
笛卡尔说:“我所解决的每一个问题都将成为一个范例,以用于解其他问题。”高手的脑子里有一整套解决各类问题的方法系统,需要时从中提取即可。而菜鸟的脑中只有残缺不全杂乱无章的模糊经验,他们解决问题是偶然的、随机的,就像摸奖一样靠感觉和运气。
我们用禅宗的三个境界来类比解题的不同层次:
一、具体经验阶段: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此时只是远观山水之形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虽看见山水,并未识其真正面目。
这阶段学生做题时不明白所涉知识的实质,就题而论题,机械模仿,思路单一。
二、解构分析阶段:山不是山,水不是水。此时深入山水之间,见到山的脉络走势,水的源头流向,树木花草,飞鸟游鱼,尽览心中。山本不是山,只是土石草木的组合而已。水本不是水,只是地势高低不同积流而成。
这阶段学生能够分析问题与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对问题的结构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对解题方法进行抽象和提炼,发现解题的规则、原理和程序,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熟练解决同类问题。
三、融合贯通阶段:山仍是山,水仍是水。此时跳出山水,高处观山水,则山水在天地之间的位置,整体的分布特点,形成的历史,发展的趋势,都了然于胸。
本阶段学生能把解决问题的知识、方法、思想、策略融入到认知体系之中,与其他知识进行联结、融合,形成通畅的、严密的、整体的认知结构。换句话说,学生的认知体系在不断地生长,思维能力不断得到完善。
所以,学生之间的差距往往不是智商的差距,而是处理信息的方式不同。一种方式是成长型的,不断积累进化,如同树木,每一年都留下清晰的年轮,根越扎越深,高度一直在增加。另一种方式是停滞型的,一直原地转圈,如同一岁一枯荣的小草,虽年年生长,但根系永远那么浅,高度永远没有增加。显然时间越长,小草与大树的差距越大!
我们都希望孩子像大树一样,拥有持续生长的能力,那么作为老师或家长该如何加以干预引导?当然是从好的问题的开始!
一、设计好的问题
1.开始阶段,问题以系列题组的形式呈现,有梯度,有变式,有引申,有拓展,探索问题的具体关系及所用知识,概括揭示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及一般策略。
2.中间阶段,把问题系列的跨度不断加大,提示性内容逐步减少,给学生更广的思维空间,从而使学生的思维量增大,探索意识增强,逐渐养成深入思考的习惯。
3.最后阶段,学生的思考深度和思维能力达到一定程度,可以用一个典型问题让学生完成系列动作,主动完成对问题的分析解构、变化拓展及认知体系的融合贯通。
系列题组设计方法如下例:
本题(1)(2)(3)小题的形式和具体做法相似度很高,(4)(5)(6)(7)形式上有了较大的变化,但不变的是都使用了分式(数)的加法运算的逆向变形,都有共同的解题策略:化繁为简、逆向思考,都运用了同样的基本方法:一分为二、正负相消。后面使用的方法是前面的变式、拓展、推广,发现它们的共同点正是抽象思维能力的增强。
二、保持对的姿势
1.具体化:根据问题的具体关系寻找解题方法,尽量一题多解。注意必须先理解分析问题的实质,不要直接搬用记忆中现成的套路或方法,不要形成单一的思维定势。
2.程序化:总结此题解决的具体方法步骤。最好写在纸上,用图表、符号、文字进行视觉化呈现。
3.动态化:用动态的眼光看待问题,问题中的某些条件是可变的,但问题的整体架构不变,解题的思路方法不变。当学生能对问题进行变式拓展时,就可以在更深层次上把握问题的本质,得到更一般化的规则,收获自然非同一般。
4.抽象化:把问题结构一般化,解题方法一般化,概括抽象出同类问题的常用思路步骤和思考策略。抽象的程度有高有低,不同的能力可以达到不同层次的抽象。
5.结构化:当前的解题程序、方法、策略与脑中已有的系统相联结,在认知体系中进行添加、融合、优化。
上面的动作过程不一定按顺序进行,有时需要反复进行尝试、操作、思考、变式、概括。
以下例说明:
第1步,具体化:分析条件,原图形无法找到角的联系,当然要作辅助线啦,如下图,具体解题步骤略去。
一定不能满足,从这里挖下去,金矿就在里面!
第2步,程序化:(1)构造平行线的截线;(2)找出同旁内角关系;(3)找出多边形内外角关系;(4)等量代换并整理数量关系式。
由(1)联想:是不是任意构造一条截线都可以呢?移动截线位置如下:
判断下面的方法是否可行:
通过尝试、思考、发现:图⑦、⑧含有凹多边形,不在我们所研究范围;图⑥、⑨可解但因图形复杂,所以解题过程比较繁琐。比较、分析、优化:图②、④较简单,原因是②中涉及角度全部为问题所求的相关角,④中所求三个角都包含在一个多边形中,其它方法都使用了相对较多的辅助角。
再深入思考:作截线的目的是什么?自然是为了构造平行线所形成的相关角(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从而能够充分利用平行线这一重要条件。构造这些相关角的方法还有吗?尝试发现过点P作AC、或BD的平行线同样可以构造出与平行线相关的角。如下图两种方法仍然可以得解。
别着急,妙事还在后面!
第3步,动态化: P点的位置可以动吗?尝试画图如下:
用前面的思路与方法能解决吗?试试看,好神奇哦,刚才的方法竟然都可以套用。虽然结论稍有不同,但思路方法完全一样!
继续深入,P点位置不同引起了数量关系的变化,那么P点的位置分类依据是什么?
可以看出,P点的位置是按直线AB、AC、BD所分割的6个区域分类的!特殊位置(如P点在AC上,∠PAC=0)相邻2个区域的数量关系都适用。
还能再变吗?如下左图,改变射线AC的方向;如下右图,增加P点的个数,2个点,3个点,n个点。真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其妙无穷!
第4步,抽象化:
概括思路:(1)作截线或平行线构造出与平行线相关的角;(2)由平行线性质及多边形内外角定理得到角的关系;(3)等量代换转化掉无关的角得数量关系式。
概括策略:(1)相关数量无关联系时需作辅助线;(2)辅助线作法从条件联想;(3)辅助线必须有助于条件及相关定理的利用;(4)辅助要能够使所求数量产生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第5步,结构化:以往有关角度的问题多是数值固定的、直接计算的、关系明显的,现在要加入动态数量关系的问题,解决方法不是一目了然,需要有作辅助线、用辅助角的意识,需要把几个关系式加以综合,用等量代换进行关系式的变形重组。
用以上方法解题,虽然花费了较多时间,但思考质量非常高,能以一敌百,一通百通,思维能力得到最大化的提升。
学习需要正确的方法,还需要执着的精神,千万别怕麻烦。现在躲避麻烦,将来大麻烦,现在处理麻烦,将来没麻烦!
生长式学习,做一题,会一法,悟一理,通一类!
【长按别二维码,关注“野蛮数学”助你野蛮生长】
【长按别二维码,加作者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