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子风采丨曾彪,对教育科研热爱不息!

官微君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 2021-10-22
— 学子简介 —

曾彪,教育学部2019级教育测量与大数据挖掘专业研究生。平均学业成绩:91.5。以第一作者身份在SSCI期刊(JCR二区)和EI Compendex发表学术论文各一篇;主持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自主课题一项;在国内外顶尖学术会议NCME,IMPS,ICFET和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价学术年会进行研究报告。平均绩点3.87/4.0,位列专业也第一。在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工具部、好未来总部脑科学实验室担任教育研发实习生,曾参与国家基础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核查与预试工作,担任中国教育创新博览会工作人员等。曾获 “国家奖学金”、“优秀研究生干部”、“优秀副部长”、“纠察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


从本科到研究生,面对各种科研难题曾彪始终保持不骄不躁、平平淡淡的本心他一路闪闪发光、力争上游立志用有限的时间做更有意义的事情让我们一同来感受他志于教育事业的家国情怀吧





一苇以航:在星空中探索真理


“关掉所有的灯,里面便是一遍黑暗;远行的人带着一些梦想,点亮自已的内心。”

从进入北师大的那一天起,科研的种子就埋在了曾彪的内心深处。“科研宛如在暗夜寻找一束光亮,它必然是困难的,但它是我真正热爱着的。”

对科研的热情萌发于身边的小事。本科期间,曾彪曾在校园安全中心工作,在日常的工作中,他逐渐发现大学的校园安全教育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比如说,在外来人员流动的情况下,如何保证校园的安全稳定?”通过收集数据、参考文献,这成为了他的第一份研究经历。

在一次小组作业中,他敏锐地察觉到这个课题的可行性。利用寒假时间,他在社交媒体收集了1000余份问卷数据,花费了一个寒假的时间进行数据整理分析。这一过程中所学到的种种技能,对他往后的科研之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曾彪进行学术报告


来到北师大,进入教育研究领域的曾彪如鱼得水,参与中国基础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的核查和预试工作,成为了他研究生涯的一段宝贵经历。

当前,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指导各地开展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工作,推动全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网络的逐步建立。参与其中的曾彪认为,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在基础教育质量评价中,对学生德智体美劳等进行综合监测,着重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而不只是以考试的方式对学生的传统学科成绩进行测评。另外,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也会对影响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各类因素进行重点分析,如关注学生近视率、睡眠时间不足等现实问题。破除教育困局,促进国家义务教育质量提升。这不仅是一份工作,也是一份社会责任,是对教育事业的贡献。”

“严谨,精细,不断修改打磨。”他这样描述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测试工具制定的过程。用年的时间打磨一套试卷,确保没有任何差错,研究过程中的这种严谨性,给逐步深入科研领域的他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然而科研之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面对越来越大的平台,曾彪也越发意识到自身的一些欠缺。在一场国际会议后的交流上,一博士直接指出了他想法创新性不足的问题,“他说我的想法没有改变目前研究本质性的东西,通过不断的讨论和交流,我发现他的观点可能是对的,他成功说服了我。那时候我就很沮丧,我觉得已经是很好的想法了,在眼里却没有什么创新点。我甚至一度对自己的科研能力产生了怀疑。”

但曾彪没有放弃这个想法,他认为这是自己当前能想到的最好的想法了,于是就硬着头皮继续下去。可他在接下来的研究中遇到了更大的问题——自己薄弱的数理基础。心理测量领域分析方法对计算机编程有很高的要求,而这正是他的弱项。他只好求助于师兄以让研究继续下去。此时,他对自己产生了更多的怀疑:如果想攻读心理测量的博士,自己的编程能力能否支撑研究进行下去?


实验室的日常


接连的挫折,让曾彪对科研之路感到迷茫。他曾选择尝试实习和工作,在面试深圳市南山区教育局的最后一个环节,对方告知他如果接受offer,就要签署三方协议,曾彪对此很纠结,“那段时间每天都睡不好,心里像是空了一块。想到我如果去中小学从教,以后就不能从事科研了,这让我感到心里空落落的,像是丢了什么很重要的东西。”

“用尽全力,把热爱的事业推向极致。”这是曾彪的座右铭。深思熟虑后,他选择听从内心的声音,做出了读博的选择,拿回三方协议后,又重新回到了实验室。有了这些经历和探索,曾彪的内心终于踏实了下来,坚定了自己最想做的事情。






鱼擒于手:在象牙塔内求真务实


我们请曾彪说出自己的几个优点,他思考了一下:“可能是我很努力吧,我觉得我是一个很拼的人。”

曾彪不认为自己是一个很聪明的人。他说,这个时代的很多问题,远没有到达需要很高的智力才能解决的程度。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只是坚定的目标,加上持之以恒的努力。

曾彪所在的教育测量和大数据挖掘专业学制为两年,课程安排十分紧凑,为了平衡学业和科研,他要花费比别人更多的时间来投入和弥补。在坚定了读博的念头后,他第一年就完成了三篇论文。

曾彪说,受到学校大环境的影响,努力变成了一件可以坚持的事情。在北师大的研究生学习,对他影响最大的是师大的培养理念。曾彪认为,对于专业学习来说,知识往往不是最重要的,而能力的培养方是重中之重。时代不断催生新知识的产生,只有提高自己的能力,才能更好的立足社会。

导师曾经说过一句让曾彪印象深刻的话: “你们毕业后,别人问你们从北师大学到了什么,如果你的回答的是‘学到了很多教育测量的知识’,我想我们老师不会认为这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曾彪说,北师大给他带来的最大帮助,是学习和思考的能力,是认识这个世界的能力。这种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无论是在科研还是在工作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曾彪的学习笔记


在北师大的课堂上,一方面是对于专业知识能力的培养,老师们带着学生去思考,还会给同学们布置很多需要团队合作、课外学习的作业,充分培养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学习能力;另一方面,老师们也注重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到实际的应用上,这一点就是鼓励学生从事科研、工作等实践活动,真正实现学有所用。

曾彪说,“如果想要研究一个领域的新问题,首先需要大量阅读文献去补充自己的背景知识,以此尝试找出突破口,而突破口的发现和推进也需要技术的支撑。为了解决技术问题,我们要去学习相关技能,直到能将问题解决。这就是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而这种能力的培养是无形的,不是光听课堂知识讲解就可以学到的。”


曾彪发表的学术论文中采用的模型


对于学习,曾彪也有独特的经验和感悟:小组学习是他保证学业的法宝之一,通过和同学的交流合作,实现知识点互补和思路的交流碰撞,比单打独斗的学习更加高效;在科研的学习上,要注重文献阅读,吸取前人经验;与此同时,要多和老师交流,老师是领域内的专业人士,通常能精准地指出问题、提出建议,对科研有着“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他对师弟师妹们寄语:一是要平衡好学业和生活,做到作息规律,学业是学业,生活是生活,学业不能覆盖生活的全部,日常要注重自己的身体锻炼;二是要提升自己的专注力,大家刚开始做科研时可能有很多想法,什么都想尝试,只是人的精力有限,什么都想尝试反而容易一事无成,我们应该找到侧重点,找到自己愿意努力的事情,不能贪多求全。





熊掌亦得:在生活中一路自由


回望来时路,总结起来,曾彪会给自己的研究生生活打多少分呢?

他谦虚地说,只能给自己75分。一方面,他认为自己还没有分清科研和生活的边界;另一方面,他觉得自己的专注力有待提升,“因为过于专注科研,缺乏锻炼,有一段时间自己的身体状况不是很好;而由于专注力不够,贪多求全,我初期学习科研的质量并不高。”

在生活上,曾彪有过一个观念转变的过程。研究生刚入学时,由于工作过度,对身体造成了很坏的影响。他说,导师对他的观念影响很大。他的导师即使经常工作到深夜,每周都要工作七天,依然会在繁忙的工作中抽出一下午去打羽毛球。“科研是科研,生活是生活。”曾彪也开始逐渐养成运动的习惯。他在闲暇时间经常约上好友去打羽毛球、去游泳。

曾彪正准备攻读北师大心理测量的博士学位。在将来,他仍会继续如现在这般,一手掌控学习的严谨,一手追求生活的写意。




采写丨李梦蹊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排版丨周芳会

审核丨王华璋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