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

其他

师说“心”语丨黄浩勇:音乐和科研都是沟通世界的桥梁

Research》副主编、国际水协《Water
3月27日 下午 11:22
其他

师说“心”语丨叶锦添:艺术与生命的无限探索

在舞台艺术领域,叶锦添与诸多世界知名艺术家及著名艺术团体合作,包括罗伯特·威尔逊(Robert
2月28日 下午 7:03
其他

学“师”践悟 | 李茜: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校训精神,薪火相传。珠海校区官微推出“学‘师’践悟”专栏,通过挖掘学生当中模范榜样的闪光点,对优秀学子进行系列报道,激励广大学子既学做“经师”,也学为“人师”,做新时代的北师大人。李茜,中共党员,乐育书院2020级汉语言文学(公费师范)专业本科生,北京师范大学第24届十佳大学生。曾获国家奖学金、京师一等奖学金、叔蘋奖学金、优秀公费师范生等25项荣誉奖励,参加竞赛获全国大学生语言文字能力大赛专业组二等奖、广东省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一等奖等,主持省级课题一项,参与校院级科研四项。连任四年本班级班长,所在班级连续三年获评“优秀班集体”,曾任乐育书院党建先锋营学习部部长等职。多次参与各类实践活动、志愿活动及相关组织工作,曾作为优秀师范生代表赴澳门研学,三次赴贵州、甘肃等原832个脱贫摘帽县和中西部陆地边境县支教,为新疆抗疫人员子女线上授课40余小时等。十佳大学生评选决赛自述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我是20号李茜,来自乐育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年的夏天,我怀揣着对教育的热爱,如愿成为了一名公费师范生。自此,我一直尝试着回答自己:“我要成为什么样的语文教师?”我想做有扎实学识的老师。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甚至一潭水,因此我不断夯实基础、深耕专业知识,在做好课程学习的同时,积极提升科研创新能力,主持省级课题一项,参与竞赛获国家级、省市级奖励四项。我在一次次教育实践和教学比赛中提升自己,在一次次交流与研学中开拓眼界。能教学、会教学,这还不是我想要的答案。直至去年暑假,我在贵州遇见了一个传统意义上有点儿糟糕的班级,有个学生插科打诨地问:“老师,我语文考七八十分,你看我还有救吗?”玩笑中俱是不自信,分数似乎框住了他们的未来。所以那天我拓展了很多内容,他们听的很认真,下课时,班里同学陆陆续续地站起来,朝我鞠躬,我愣了一下,回鞠了一躬。那一刻,我突然看到了更为清晰的教育的意义,也看到了文学赋予教育的那种别样的温度。教书、育人,我想成为一名有情怀、有温度、有力量的语文教育者!去年九月,习总书记在给“优师计划”师范生的回信中说,希望我们能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成为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我积极奔赴贵州、甘肃等省份的原832贫困县支教,为新疆抗疫人员子女线上授课四十余小时等,参与义教等活动,累计志愿时长300余小时。我用文学滋养教育,用教育丰富文学,在实践中不断坚定着自己的答案。六个省份、十余所学校,从教育实践到教育实习,从支教地学生的挽留、到家长的一句孩子很喜欢你,我总是在人生的各个阶段反复爱上教师这个职业。过程中也曾获得国家奖学金、三好学生等荣誉的眷顾,并连续三年获评优秀公费师范生。生逢盛世,当生奉盛世。我将牢记习总书记的嘱托:以教育家为榜样,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我愿带着在师大的所学所思,向下扎根、向上生长,为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一生!求学历心选择热爱,就是选择自己作为国家奖学金获得者,李茜的学术经历并非是对绩点高塔一鼓作气地攀登,相反,我们看到的是经过考验与折衷,一个人坚定地选择成为自己。大一时李茜就曾与国奖名额擦肩而过。“当时只是在顺其自然地学习,偶然被推上了评选国奖的讲台,被寄托了大家的期待却最终没有拿到奖项,所以会质疑是不是分数还不够高。”于是,在接下来的一学期中,李茜的选课类目多了几分功利色彩,“当时我有意选了几门据说内容难度不太大,易得高分的课程的课程,结果自己上这些课的状态很差,取得的成果也不尽人意,后面就陷入了很长一段时间的迷茫。”是选择轻松高分的课程,还是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对于李茜来说,选择前者就仿佛一次考验,度过了,反而能够回归到学习的初心: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在接下来的学期中,她“任性地”选择了很多“听起来内容很难”“给分不高”的课程,只专注于热爱。“当时有选《红楼梦》导读这门选修课,因为教授的内容比较精深,老师的要求也很高,每两周都需要写讨论报告,所以当时第一节课听完了考核的标准,选课人数少了一半。”然而李茜对这堂课的记忆却充实丰富,“在真正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只要沉浸到作品里,老师布置的硬性字数任务其实难度不高,经常写着写着就超了,每次讨论都很有心得,最后的成绩也非常好。”图中左一为李茜“你越功利,世界对你越神秘。”放弃掉对名次、绩点的刻板目的诉求,李茜跟随自我热爱的选择,反而真正为她带来了绩点的出类拔萃,随之揭启的,是一片更为广阔豁然的学术天地。责任担当以青年之声,发时代新声连任四年2020级汉语言文学(公费师范)班班长、个人获评“优秀学生干部”、任乐育书院党建先锋营学习部部长…在可靠、值得信任的印象背后,李茜已然习惯从组织者的视角出发,看待责任的深层价值:服务同学,亦是锤炼自我。大一时与班主任的一次沟通令她印象尤为深刻。面临着一场准备时间紧迫的合唱比赛,由于占用了午休时间训练,参与的同学们产生了负面情绪。“当时我也压力特别大,可能还是受到集体荣誉感的影响,觉得自己没办法协调好一切,合唱拿不到好名次。于是就给我的班主任打了电话,她问我,如果大家是参与这个活动的主体,大家想不想去要这个奖项?如果说参赛已经成了一种压力,我们可以不参加。”正是班主任这一句“可以不参加”,卸下了李茜所有的重担,更帮她找回了作为组织者,真正考虑到同学们需求的初心。“所以后续也是和同学们经过了沟通了解,我们决定继续参赛。往后再遇到一些需要决定的事情时,我也会更加清楚自己的定位,理解身份所肩负的期待,认真思索要做一个什么样的服务者。”图中左一为李茜当承担责任成为一种主动选择,行动本身便开启了积极的流动循环。在李茜与同学们的交往过程中,她愈发能够感到帮助别人获得的成就体验,尽管也会有很疲惫的时刻存在,但与人链接、收到正面反馈的过程,就形成了一个传递能量的闭环,源源不断地输送身为组织者的动力——“当我们已经有能力为这个社会,为身边人做一点事情的时候,为什么不去做呢?”是为同学所服务的行动,更是对自我能力的锤炼,在奉献的此刻,一齐生发温暖坚实的力量,支撑着她持续前行。师范报国以拳拳之心,谱育人新章“用脚步丈量教育理想,用行动书写师大情怀。”大四阶段,同级师范生同学们参加教育实习的心情大多焦虑紧张,而李茜却已经提前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经历六个省份、十余所学校,参与过义教等多种校内外志愿服务活动。提前步入教师生涯的这些经历,带给她关于教师身份的深度思考。李茜参与志愿活动01师者身份,身教胜于言传“老师站在那儿,本身就是教育。”当李茜以老师的身份出现在学校里时,她会格外有意识地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在鼓励学生勇敢大方的同时,自己也愈发从容自如。一次支教结束后,班级上的小朋友告诉她:“老师,我也想成为跟你一样优秀的人。”这句评价也成为李茜不断自我要求的激励动机,持续积累扎实学识,用行动带给学生切身影响。图中第一排左二为李茜02经验积累,为学生焕新储备随着经验增长,当教师对知识考点愈发掌握熟练,教学的创新从何而来?李茜的答案是在稳定中寻求变化的新意。“虽然对你来说这堂课已经上了很多次,但对学生来说是他们第一次上这节课。所以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学生学习模式上,都需要在备课过程中拓展出新意,引导他们去更加自然地、更加顺畅地去获得知识。”李茜在讲课03个性引导,辅以教育指引“语文区别于理科就在于更多理解的主观性上,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加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挥,通过引导的方式让他们产生自主的理解与体会。”尊重文学主观性的同时,在李茜看来,真正以学生为导向的教育也需要有教师的辅助指引。“对于文学性,我们可以让它实现一定的逻辑自洽,但面对更多立体深刻的文本理解,教师更需要向学生们展示出它的作品价值,从而才能结合教育大纲,更有积极导向性地塑造学生们的成熟人格。”寄语与期待回顾自己的大学生涯,李茜想站在师范生的视角上,为更多学弟学妹们送去有关未来求学、执教之路的寄语与期待:“正如校歌所写,学为人师,教化从容。从容其实意味着我们要在心态上保持对教育事业的热爱,细水长流,同时在行动上筑牢扎实的专业素养和从教能力。也想借用司汤达的一句话,‘我的梦想值得我本人去争取,我今天的生活绝不是我昨天生活的冷淡抄袭’,祝愿师范生学弟学妹们都能走好自己的从教之路,在成为一名好老师的同时,收获独属于自己的记忆与感动。”“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李茜同学将向各位优秀的教师前辈看齐带着在师大的所学所思坚定地朝着成为一名有情怀、有温度、有力量的语文教育者而奋斗!文案丨北京师范大学乐育书院
1月19日 下午 8:14
其他

师说“心”语丨吴灵芬:让音乐“得诸社会,还诸社会”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所云,师道传承。珠海校区官微推出“师说‘心’语”专栏,通过邀请在珠海校区工作的教师分享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经验,以期学子们汲取学术智慧和修身之道,承师之期许,走脚下之路,做堂堂正正北师大人。2023年2月13日,著名指挥家吴灵芬特聘教授签约仪式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举行。吴灵芬教授正式成为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特聘教授,加盟音乐教育师资队伍。人物简介吴灵芬,山东青岛人,现任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特聘教授、研究生导师。中国音乐学院指挥系创系系主任,世界音乐与艺术教育协会副主席,联合国科教文所属国际合唱联盟中方顾问,奥地利世界和平音乐节评委主席,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专家团成员,国家大剧院首批荣誉艺术家与合唱团艺术总监,韶光合唱学院首任院长。1983年,吴灵芬指挥中央音乐学院歌剧系毕业班和中央歌剧院在中国首演了莫扎特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1994至1998年,吴灵芬指挥中央乐团合唱团演出俄罗斯合唱作品近70余场,创音乐厅上座率最高记录。在2002年10月韩国奥林匹克合唱比赛中,她辅导并指挥的新疆八一钢铁公司工人合唱团获得一金、一银的优异成绩。自2008年以来,几乎每年国家大剧院八月合唱节都由她指挥压轴演出。她是我国少有的既站讲台又站舞台、并掌握了大量的古今中外不同风格合唱经典作品的合唱指挥,为音乐教育和合唱事业的发展普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奖;新环境,新开始吴灵芬在本学期开学前来到了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提早熟悉一下校园环境和教学程序,以便今后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谈到来北师大珠海校区的原因时,吴老师讲到,是北师大悠久的历史传承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吸引了她,北京师范大学是基础教育的引领者、开拓者。近些年来国家对于基础教育越发重视,国家教委公布的新的教改方案和对音乐的教育方案让吴灵芬受到了启发。尽管吴灵芬常年在舞台上演出,但她认为音乐的教育事业也同样重要。吴灵芬有几位学生本科毕业于北师大,这些学生在知识结构和核心素养方面都非常优秀,她认为,北师大是一个注重培养学生全面素养的学校,这与传统音乐学院有很大的不同,先进的教学理念与严谨的治学精神也能让自身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吴灵芬来到珠海校区,开始了面向音乐系研究生的音乐教育。吴老师告诉我们,她打算在秋季学期开设一门音乐教学相关的课程,培养学生如何才能教好与音乐有关的知识。吴灵芬原先在舞台上是担任指挥的,但是在她看来,在新的政策下,国家教委需要音乐教育不断深化,需要更多的老师学会如何在课堂上教授学生正确歌唱,并将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下去,所以她认为培养工作是必不可少的,让更多的人有能力从事与音乐教育相关的事业是非常有意义的。她希望能够为珠海校区音乐学科培养高技能音乐师资人才队伍,助力打造大湾区全新音乐教育态势。为什么人们提起音乐,首先想到的都是唱歌呢?吴灵芬认为,就音乐发展而言,世界音乐历史的发展是从歌唱开始的,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理念。就学习音乐而言,合唱是学习音乐最好的入门方法。合唱是一门丰富生活、滋养心灵的艺术。所以如何开展这门悠久又美妙的艺术,吴灵芬认为这就需要一个规范的教学程序。吴灵芬工作50多年,她希望能够把自己的一些经验传承下来,为音乐教育行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她还希望能够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国家未来的音乐基础教育教师念乡爱国的情结和不断学习和进步的习惯。吴灵芬(右一)在课堂上指导学生生活是美育的课堂作为我国少有的既站讲台又站舞台的指挥家,吴灵芬致力于将音乐教育和美育活力带出校园,为全民美育提供艺术滋养。在她看来,美育的普及其实就是让艺术真正走进百姓。吴灵芬曾加入过合唱团,通过歌声向百姓传播美与文化。近些年来,像吴灵芬所说的合唱团还有很多,他们除了站立在中华大地上,汲取并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外,还走向世界的各个角落,传播中华文化,了解西方文化,反过来再提升自我。“我们的系主任朱杰老师,在英国学习了七八年,博士归来,他为一所中学写一个音乐剧,为一所小学编一个故事,然后用旋律唱出来,大家都喜欢他写的作品,我们也唱他的歌。这就是美育的普及。像朱老师这样的作曲家越来越多了,这就是能够让我们用音乐这种美妙的语言介绍我们自己,和外国人交流,向世界传播。能够让百姓听得懂,这就是普及。”吴老师说道。“老师,我永远忘不了小时候教我唱歌的您”。1963年,还在读大二的吴灵芬在少年广播合唱团当老师,当时的她没有教学经验,而这些孩子既聪明又顽皮,课堂常常闹哄哄的。过了几年,吴灵芬和这些孩子都下乡了,失去了联系。1991年,这些原来的少年已步入不惑之年,但这些当年一起唱歌的小伙伴们又聚起来找到吴灵芬一同聊起当年的那些故事。“老师您知道吗?当时由于生活艰辛,我所在的农村很多人意志消退,但我没有,就是因为有您教的这些歌曲,我一直唱着,在农村劳动了16年。”这就是音乐的力量,这让吴灵芬下定决心在音乐教育的路上一直走下去。吴灵芬在舞台上做音乐是一种传承“得诸社会,还诸社会”是吴灵芬信奉的准则,也是她从教的宗旨。她曾参加女儿的毕业典礼,老校长说“我现在当校长,虽然没有钱,但是我保证让孩子们心灵上得到富足。我希望我的学校有一支合唱队,并且要把它做好。”这就是音乐教育的魔力,吴灵芬的女儿后来也从事了音乐教育工作,用所学的知识回馈社会。“普及是我们肩负的责任”,如今生活条件变好了,吴灵芬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感召学生,引导他们发现生活中的美,传播生活中的美,让美育在社会生活中普及。物质文明提高了,人们对于精神文明的需求也逐渐扩大,现在许多家庭都有意识让孩子从小学习音乐。但吴灵芬注重教授学生学习音乐不是为了练好一首曲子用来参加比赛,而是要唱更多的优秀歌曲,让音乐能够滋养自身,并影响更多的人。“选择一首歌曲,教孩子们唱,然后参加比赛拿奖,那是一个概念;让孩子们因为唱这首歌曲而记住自己的家乡,这是一个理念。”吴灵芬认为学音乐不能只为了争夺第一名,而是将音乐这个美好的东西传承下去。吴灵芬(前排右六)与其指导的合唱团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是吴灵芬一直坚守的教育理念,“在过去,你教学生一滴水,你要有一桶水,但是现在你教他一滴水,你要告诉他怎么找到水源,这样学生以后的就业途径就更多一些”。因为知道如何寻找动力的源泉,毕业后的学生就有了更广阔的道路,有更多发展的可能性。在吴灵芬看来,除了让学生找到深耕自己的土地之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走出去,既看最穷苦的乡村,也看最繁华的城市;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眼光放远,步子迈大,真正地知道自己想追求的是什么。“我希望在北师大学习的学生,尤其是未来要踏上教育岗位的同学们,能够知道自己的责任,知道责任就会有无限的动力去不停地捕捉新的东西,然后再想办法把这些好的东西传出去。”吴灵芬(左二)与采写记者扎根中华,向往世界激情饱满,气势恢宏是指挥家吴灵芬追求卓越的演奏姿态让更多人感受音乐的美好是教师吴灵芬教书育人的执着坚守往期精彩张强:要做引领者,而非追随者采写丨汪雅文
2023年7月13日
其他

师说“心”语丨张强:要做引领者,而非追随者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所云,师道传承。珠海校区官微推出“师说‘心’语”专栏,通过邀请在珠海校区工作的教师分享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经验,以期学子们汲取学术智慧和修身之道,承师之期许,走脚下之路,做堂堂正正北师大人。
2023年5月25日
其他

凝聚共识,坚定信心!2023年,北师大这样干!

3月24日,北京师范大学2023年度工作部署会在英东学术会堂召开。校党委书记程建平,党委副书记、校长马骏,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孙红培,党委副书记李晓兵,副校长王守军,副校长康震出席会议,党委委员,纪委委员,院(系)、职能部门、附属单位主要负责人参会。党委副书记韦蔚,珠海园区管委会成员在珠海校区视频分会场参会。会议由马骏主持。程建平结合参加全国政协会议感受,传达了全国两会精神。两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国家机构和全国政协领导人员,将党的二十大提出的系列战略部署转化为国家意志,发出了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动员令。他重点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两会期间的重要讲话精神,并结合学校实际,阐释了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部署的战略背景下,“北师大何为”这一重要命题。程建平强调,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学校也即将召开第十四次党代会,对未来五年的高质量发展谋篇布局。他就做好两会精神贯彻落实和新学期各项工作,提出了四点要求,一是要落实首要政治任务,增强高质量发展的政治责任感;二是要提升治理能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呈现新气象;三是要抓好督查检查,向高质量发展要落实成效;四是要筑牢安全屏障,守好校园安全稳定防线。全校上下要凝聚共识,坚定信心,形成全员积极投身一流大学建设的生动局面。马骏对学校2023年度重点工作做了部署。他指出,一要统筹全校力量,坚决落实中央和学校党委重大决策部署;二要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引领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三要不断完善学科发展体系,扎实推进学校“双一流”建设;四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能力;五要提升科研创新与社会服务能力,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六要落实人才强校战略,推进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改革;七要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服务保障能力。马骏强调,各单位和各级干部要进一步提高站位,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积极担当作为的精气神,积极投入学校改革发展,直面问题挑战,加强调查研究,锐意攻坚克难,切实谋划好、推动好、完成好学校及本单位的各项工作,为学校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委员、教育学部教授庞丽娟结合参会经历,传达了全国人大会议主要精神。她重点围绕新一届国家机构领导人选举产生的意义、立法法修正案的亮点、新一轮国家机构改革方案特点以及个人履职建言情况进行了分享。全国政协委员、教育学部教授张志勇结合参会经历,传达了全国政协会议主要精神。他指出,人民政协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要做到发扬民主与增进团结相互贯通、建言资政与凝聚共识双向发力。张志勇分享了个人提案情况。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北京师范大学”
其他

感知中国丨“春回山谷 定格花朝”花朝节游园会顺利举办

为了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国际学生领略南国北师美丽的自然风光,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举办了一场“感知中国”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验系列活动
被用户删除
其他

珠海园区师生聚焦两会,持续掀起学习政府工作报告热潮

3月4日和3月5日,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开幕。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大会,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园区师生多形式多渠道观看了开幕会,认真学习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深入学习两会精神,结合自身工作和学习畅谈感想。政府工作报告笔记,今年工作重点来了乐育书院
其他

学子风采 | 黄悦:天地为师,山河为友;日月为伴,吾道不孤

个人简介黄悦,中共党员,知行书院2021级地理信息科学1班本科生。现任知行书院直属党支部青年委员、2021级地理信息科学1班团支书等职务。科研学习上,专业综合排名第一,曾获国家奖学金、京师一等奖学金(荣誉)、首届“京师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校级一等奖、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项、校级创作大赛二等奖,参与科研项目2项。在社会实践上,曾获广东省社会治理调研大赛一等奖、寒暑假实践项目3项(分别含有校级重点项目和院级重点项目)。体育运动上,曾取得珠海市拳击操赛第一名、校“明月杯”篮球联赛季军。志愿活动上,曾担任快乐成长项目、文明停车监督等活动志愿者,获得区级疫情防控志愿服务证书,入校以来志愿服务时长达163小时,获得京师先锋党员、三好学生、“善行100·温暖行动”优秀志愿者等荣誉称号。黄悦在开学典礼上发言在科研道路上,她上下求索;在体育运动上,她勇于争先;在志愿服务上,她冲锋在前;......黄悦用自己的学习经历,真实地展现了南国北师优秀学子所拥有的风采与担当。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成就的取得必然少不了始终如一的努力,正如她秉持的座右铭:“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下面就让我们走进黄悦的成长过程,近距离了解她是如何获得国奖的。黄悦的第一专业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出于对地理的一腔热爱,她最终选择了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进行进一步的学习。迈入北京师范大学的校门后,她回忆道:“在知道要两年学完四年课程而且要求还很高时,我也曾经感到十分茫然、压力很大。”在不断的学习中,黄悦也逐渐意识到对于地理知识而言,喜欢和真正掌握是不相同的,自己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需要继续学习进步。但幸运的是,黄悦遇到了许多认真负责的老师和志同道合的同学,她感激地说:“老师助教都十分负责,也很体谅我们。同学之间会一起深入探讨不太了解的知识,在互相帮助中共同进步。”黄悦在开学典礼上在日复一日的努力中,黄悦渐渐习惯了地理信息科学的学习强度,并总结出了一些专业学习经验。她认为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是一个“文理兼备”的专业,一方面要学习偏文的知识,另一方面也要具备理科和计算机相关的知识。对于文科知识的掌握,她会向老师反复请教,以便弄清相关理论和概念,理科知识则更多会请教助教和同学,并运用到实际操作中。黄悦(左一)参加毕业生代表座谈会除了理论知识的学习,黄悦特别指出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具有很强的“实用性”,通常研究者会通过叠加数据、结合不同的地理信息相应技术处理数据,来达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在一次校园地表温度检测的实践中,她发现了由于不同测量仪器在准确率上存在出入,最终导致测量结果与预估数据不一样的问题。这也让她深刻意识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只有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才能对理论知识有更深的了解与思考,以便最终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黄悦在采访中提到:“地理信息科学涉及多个领域知识,属于综合交叉性学科。在学习中,主要是基于计算机分析地理信息数据来处理相关问题,只要对于研究内容有想法就可以利用相关技术和数据进行研究。”抱着这种想法,她也积极参加许多科研项目,并在老师指导下和实践中强化了专业知识,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黄悦根据自己的关注点和兴趣点,选择了多样的科研项目选题方向。例如:她关注国家政策而积极参与老师“碳排放”课题相关研究;受师大人文气息和教育情怀影响而提出的“教育资源空间分布”主题相关研究;因为参加“明月杯”活动而对篮球运动感兴趣,围绕对“篮球特色学校”进行研究......黄悦总结到:“为了保证科研选题的创新度,可以去选择相关研究少的选题,但更重要的事情还是要保证选题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千万不要舍本逐末。”黄悦(站着右一)在汇报实践项目在项目推进过程中有许多内容都需要独立摸索和分析,黄悦认为多参加科研竞赛和项目可以进一步理解课上没有完全吸收的知识,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并应用到实践中。黄悦还特别强调了团队合作和导师指引的重要作用。在团队合作中,不同的成员可以取长补短,避免单打独斗的误区,营造共同努力的氛围,而老师充足的经验和丰富的知识储备则可以指引项目的推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黄悦(正对左二)参与项目组会除了学习方面的成就之外,黄悦在体育活动和志愿服务上的表现也令人瞩目。在体育方面,她参加了知行书院的篮球队,还在珠海市拳击操赛团体赛中取得了十分优秀的成绩。黄悦认为,体育运动是同学们进行课余放松的好方法,不仅可以缓解自身压力,还可以强化身体素质,对于同学们的身心健康大有裨益。同时,体育锻炼是同学之间沟通交流、增进感情的良好机会。她建议同学们可以每周空出一段时间留给体育锻炼。黄悦(前排右一)在珠海市拳击操赛现场黄悦(左一)参加校“明月杯”篮球联赛在紧张忙碌的学习之余,黄悦还积极参加了许多志愿活动。她回忆道,小时候就很喜欢参加一些志愿活动,当做课外活动来参加,而现在慢慢由习惯演变成了爱好。黄悦参加过的志愿活动数不胜数,小到在火车站为过往旅客递送姜茶,大到在第十一届少数民族运动会中作为中心引导员赛会志愿者协助仪式开展。不同的活动带来不同的经历与体验,这也让她明白志愿服务不论大小,都具有着参加的意义。在疫情防控开始时,一位老爷爷“党员要冲锋在前”的话语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深化了她对于党员的认识。后来,黄悦也积极投身到疫情防控的志愿服务中去,曾经在两天时间内分装了一万两千份抗原试剂,为他人提供物资保障的同时自己也在其中获得了极大的成就感。黄悦始终认为,志愿活动是温暖的传递,参加志愿活动不仅是一件荣耀的事情,更是一次难得且充满意义的经历。黄悦在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现场做志愿者在问及得知自己荣获国奖那一刻的感受,黄悦回答道:“我首先非常的感动,因为国家奖学金对于学生而言是一个很高的肯定,取得这一奖项可以说是对自己过往学习成果的认可。其次要特别感谢老师和同学们一路上的慷慨帮助。国奖的取得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学习的信心,也鼓励着我在日后不断脚踏实地地做好每一件事情。”关于自己前进道路的思考,黄悦提到自己未来应该会选择继续进修,同时也会积极准备其他的考试,多方面提高自己的能力。黄悦的日常生活照最后,黄悦分享了自己总结的一些学习经验,以帮助同学们走出日常学习中的一些误区。她建议道,同学们首先要积极向上,要有自信,遇到困难不要轻言放弃,要把目光落在自己身上而不是过多关注朋辈带来的压力,主要关注于自身的成长。其次,在克服心理障碍后,要做出行动,勇于争取。只有积极参加多种比赛、活动,才有收获努力果实的可能。最后,大家也要注意在行动中提高自己的效率,可以根据自己未来的规划,把目标细化拆分为周计划、日计划。每天前进一点点,集合起来也是很大的进步。但在充实、有条不紊地完成任务的同时,也需要保证任务的质量。黄悦在数学建模比赛现场日拱一卒无有尽,功不唐捐终入海。在每一天的进步中,黄悦最终收获了优秀的自己“天地为师,山河为友,日月为伴”,在前进的道路上,她从未孤单。往期精彩姜雅涵:热爱和坚持是我的主张熊国锦:我的起点亦是终点李若雨:“优师计划”给了我实现梦想的机会李坤熹:我是一名特别“钻”的“佛系青年”王小天:我想通过教育来传播体育精神薛乐洋:科研路上,砥砺前行钟文超:预见,才能遇见更好的自己王玥:你可以成为任何你想成为的人朱慧祺:All
其他

会同学子在国际学术期刊IEEE Sensors Journal 发表研究成果

侧面发光光纤上用高温金属线钻微孔来制造传感器,无需大型钻孔机或昂贵的激光器,并利用智能手机集成以简化设备和光源需求。图2.
其他

学子风采丨姜雅涵:热爱和坚持是我的主张

姜雅涵,中共预备党员,乐育书院2020级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2021-2022学年专业成绩、综合测评成绩位列专业第一,荣获2021-2022学年国家奖学金、京师一等奖学金(荣誉)、优秀团员、优秀学生干部、文体之星奖、竞赛二等奖学金、2020-2021学年京师一等奖学金、社会工作奖、优秀公费师范生称号、北京师范大学2021年学前教育专业职业能力比赛教育活动设计二等奖、乐育书院学生党员微党课大赛二等奖等。热爱舞蹈,荣获第十三届新加坡国际舞蹈节舞蹈教育论文金奖、PDE国际舞蹈比赛银奖、2021-2022年全国啦啦操联赛第一名、2021年珠海市全民健身运动会啦啦操第一名,现已取得拉丁舞国家二级教师资格证、北京舞蹈学院中国舞1-5级教师资格证。现担任乐育书院师范生艺术团坤穹古典乐舞团团长,乐育书院师范生艺术团野草队队员,团支部书记,乐育书院崇善苑舍自管会副会长。曾开设乐育书院第二课堂《拉丁舞入门》,在校期间积极参与学校文艺活动,曾参演珠海园区山谷艺术节、园区中秋晚会、乐育书院“追光的我们”舞蹈专场演出、乐育书院美育晚会等各类演出活动。磨练
其他

学子风采 | 熊国锦:我的起点亦是终点

学子简介熊国锦,共青团员,乐育书院2021级地理科学专业本科生。荣获第三届“未来教师素养大赛”三等奖,北京师范大学乐育书院开设的拔尖二课《舞台活动策划管理与实践》优秀学员。曾担任班级副班长,乐育书院地理兴趣小组负责人。现担任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山海学社副社长,乐育书院党建先锋营发展部副部长,团支部书记。积极参与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园区“迎百廿校庆,激扬青春奋进力量”专题的寒假社会实践活动,以队长身份在寒假期间参与优秀学子回母校宣传活动,参与乐育书院第一届“创育杯”科研训练项目并立项为A级。入学一年来他通过课堂学习和支教实践增长了学识,开阔了眼界坚定了到基层教书育人的信念在北京师范大学建校120周年之际他与几位“优师计划”的师范生共同给总书记写信汇报成长并收到了总书记的回信让我们一起走进师范生熊国锦的故事志当存高远,吾辈当自强当谈到为何选择教师这份职业,熊国锦说:“这要讲到我小时候一个比较感人的故事:小学的时候我生病,老师把我带到医院而且垫付了医药费,后面奶奶让我把医药费还给老师的时候,老师当场拒绝并且关心我家人的身体状况,这让我很感动,也激发出我对老师这份职业的崇敬之情,我的教师梦也就是从这一刻埋下了种子。在2020年高考后的暑期,我参加了我们县易地扶贫搬迁小区的一个支教活动,里面很多学生和我一样都是留守儿童。看到这种境况,我就想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更多大山里面的孩子,所以我想要回到家乡做更多孩子们的引路人。”当谈到为何选择“优师计划”,熊国锦说:“2021年高考结束后,在高考咨询群里老师发了‘优师计划’政策的文件,点开文件仔细阅读后了解到‘优师计划’是为国家脱贫县定向培养‘四有’好老师的政策。这一政策,既能实现我心中的教师梦想,也能回馈生育我的家乡。因此,我毅然报考北京师范大学‘优师计划’。”熊国锦在为支教学校的学生授课扎根中西部,选择亦无悔在大一这一学年中,熊国锦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与熊国锦有着共同的信念与决心,都表示自己愿意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熊国锦表示,“这既是我的荣幸,也是我们的幸福,更是祖国和人民的期待。今年是学校120周年校庆,学校也迎来了一体两翼发展的新时期。在书院老师和朋友们的鼓舞下,我们几位优师计划学生代表一起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向党、国家和人民汇报我们第一学年的成长与收获,表达我们志愿扎根中西部地区从教的决心。9月7日下午,我们收到了回信消息。当天,我们正在北京校区参加校庆活动排练,突然接到消息,教育部相关领导来到学校,向我们7位同学宣读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内心十分激动。听到信中总书记对我们一年来学习成长的肯定,心里想,我们的选择是无悔的。2014年总书记在北师大与师生座谈时谈到‘少年强则中国强,中西部强则中国强’,这句话让我深深意识到中西部教育对中国的重要性,而八年的受教育经历也让我切身感受到了党和国家对中西部教育发展的重视。8年来,我从贵州大山的一名留守儿童成长为北师大的师范生,是教育改变了我。可见,教育对一个人、一个地区发展的重要性,所以我想回到大山,做更多大山孩子的引路人。”熊国锦讲述时代楷模黄文秀的事迹青春容易逝,唯有不辜负熊国锦有幸以志愿工作者身份,在第六期世界冠军讲坛《因为热爱》的现场聆听了郎平老师的讲座,令他印象最深刻的是郎平老师说:“就为了心中的目标和热爱的事业,只要目标坚定,所有的困难都有办法解决。”对于一名文科生来说,最大的挑战莫过于地理学科在大学属于理科。高等数学、化学、物理……难如天书的理科课程充斥着他的学习生活,对他打击莫大。可每当他想起郎平老师的话语,立志从教的他便会重燃对学习的信心。为了提升教学能力,熊国锦报名参加学校未来教师素养大赛。参赛者中不乏优秀的师兄师姐,写教案、试讲、说课,每一项任务都是新的挑战。为了写好教案,他查阅上百篇优秀教案,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一遍遍请同学和老师帮他打磨、推敲。为了讲好模拟课堂,他对着镜子反复练习,在学校的微格教室一遍遍录制,请同学提意见。最终,他的教案在几百份参赛教案中脱颖而出,试讲也得到了好评。经过这一路的历练,更坚定了他努力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信念。熊国锦参加郎平老师的讲座熊国锦谈起自己在今年暑期进行的教育实践活动,娓娓道来:“带给我更深刻感触的就是暑期教育实践,在暑期教育实践中,我是第一次担任高中的临时班主任,因为我也才刚高中毕业一年,总担心他们会不会接纳我。所以,在教育实践的那段时间里,我每晚都跟学生们谈心交流,认真记录每位同学的性格特点和学习困惑,很快我就熟悉了全班二十四名同学。我印象深刻的是班里有一位女生面对高三学习生活,压力特别大,她对自己的要求特别高,但又不知如何努力,于是我与她一起分析,引导她树立目标、制定具体的学习计划,鼓励她多和同学们交流,多表达自己。很快她开朗起来,并主动参加我们实践队组织策划的拓展活动,邀请我上台演唱并与同学们一起跳舞。教育实践活动结束的临别之际,这位同学给我写了封信。她信中写到,‘好老师的言行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因为你,我也想成为人民教师。’这句话让我感到特别特别欣喜。经过十四天的悉心相处,同学们不仅接纳了我,甚至还因为我的一句话、一堂课,喜欢上了教师这份职业。我真正感受到了那句话的意义‘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通过一年的学习实践,我确实切身体会到了当老师的幸福感和成就感!也更加坚定了到基层教书育人的信念。”熊国锦参加未来教师素养大赛用青春之歌,谱时代之曲在采访的最后,熊国锦表达了自己对未来的规划:“我们身为青年一代,是实现国家复兴、民族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坚力量。时代选择了我们,我们也应担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使命。今年是北师大建校120周年,在学校悠久的发展历程中,家国天下的情怀已经成为了北师大学子的本色,‘去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已蕴藏在每位北师大学子内心深处。同我一批的‘优师计划’学子从大山中来,一路常怀感恩,感谢家乡、学校和国家给我们实现梦想的条件和机会。我将按着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的指引,不忘初心,奔赴家乡,扎根家乡教育,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不负总书记的嘱托、不负党和国家的期望!师范梦想开启了我的人生征程,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将是我终生无悔的选择!”熊国锦与采写记者希望我们全体师大学子都能够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珍惜时光,刻苦学习砥砺品格,增长才干毕业后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往期报道李若雨:“优师计划”给了我实现梦想的机会李坤熹:我是一名特别“钻”的“佛系青年”王小天:我想通过教育来传播体育精神薛乐洋:科研路上,砥砺前行钟文超:预见,才能遇见更好的自己王玥:你可以成为任何你想成为的人朱慧祺:All
其他

学子风采丨李若雨:“优师计划”给了我实现梦想的机会

李若雨,第二期青马班学员,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2021级英语优师计划班优秀团员,获评2021年唐仲英奖学金、京师奖学金。参与两项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担任2021寒假社会实践活动项目负责人。作为优师计划学生代表接受CETV、《中国教育报》采访,文字素材被《光明日报》征用,获乐育书院“懿言杯”主持人大赛一等奖,公益创新第二课堂优秀学员。现任木铎金声大学生艺术团诗乐团团长,乐育官网副主编,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官微晚安电台组成员,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园区校辩论队成员,未来教师职业发展协会外联部成员。满怀教学热情一心奔赴梦想她选择了优师计划在南国北师成为更好的自己成为教师是我的梦想李若雨说:“我想不到有哪种职业能比老师更吸引自己。”从小,李若雨就深受身边许多优秀的老师影响。李若雨有一次偶然与儿时的恩师通电话,她惊奇地发现,虽然自己与老师多年不联系,但二人看待问题的观点态度依然十分相似,恩师一直都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自己的价值观,这是她第一次强烈感受到教育影响人生的魅力。在中学时,李若雨便关注到了家乡的教育问题,从硬件到软件,从制度到内容,乡村与城市在学校的教育资源、培养环境上都存在一定的差距。当李若雨看到那些原本资质并不平庸的学生因为得不到正确的引导而被贴上“差生”标签时,她非常希望自己能为改变家乡的教育现状去贡献一份力量。李若雨积极参与书院第二课堂讨论2021年,《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优秀教师定向培养计划》(以下简称“优师计划”)发布。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与地方师范院校采取定向方式,每年为832个脱贫县(原集中连片特困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中西部陆地边境县培养1万名左右本科层次师范生。“优师计划”与李若雨心底的愿望完美契合,经过深思熟虑,她选择报考。于是,李若雨成为了北京师范大学第一届“优师计划”学生。如果说原来藏在李若雨心里的教师梦只是一颗小小的种子,那么“优师计划”的浇灌,让它生根拔节、枝繁叶茂。南国北师助力我成长来到南国北师,李若雨不仅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掌握了未来教师所需具备的理论知识,还获得了许多宝贵的实践机会。其中,她最有感触的是老师们的言传身教,“当我们真正处于一个自由、开放、包容、科学的课堂中时,就能真正体会到它的魅力,从而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更坚定了我们要把这样好的课堂氛围传递给更多孩子的信念。”李若雨谈到,北师大课堂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点,即讲究知行合一。学生上节课刚学到的教育理论,教师会在下一节课程中亲身示范,讲授该理论如何被应用。“教师的言传身教不仅仅在于教学方法,更在于教学态度乃至人生智慧。北师大老师们的从容淡泊、儒雅随和、风趣幽默,让我觉得每一节课都是一种很奇妙的体验。”就读一年之后,李若雨感受到,北师大优师培养的特点在于全面而紧抓重点,规范而不失自由。例如,她所就读的乐育书院既有通识课程、乐育沙龙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开阔眼界、拓展思维;又紧抓“专业学习”和“师范教育”两大模块,其中“师范生成长档案”还为同学们提供了时间划分的建议红线,帮助进行学生工作、各类活动和课程学习之间的时间管理。并且,书院学院的“双院制度”兼顾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校内外“双导师制度”让教师教育既有扎实的理论支撑,又有生动的实践汲取。李若雨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书院开设的“第二课堂”,不仅有特色二课扩展兴趣,提高综合素养,还有朋辈二课,辅助同学们进行专业学习。在她以往的教育经历中,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更倾向于用“小镇做题家”的思维去理解周围的环境,但是“公益教学”第二课堂加深了李若雨对“教育”二字的理解、认识和感悟。通过学习理论知识、进行社会实践、与各种各样的公益组织交流,她逐渐了解素质教育的力量,知道如何更有效地从事公益活动,“我希望在未来的教育过程中,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一群孩子受到帮助和鼓舞。我不仅想改变一座小村庄里的学生,还想带动一座小村庄的其他青年教师们,乃至影响整个地区的教育风气。”李若雨(右一)主持五四话剧节活动此外,北师大“优师计划“的培养体系也让李若雨有机会将自己的朗读兴趣与师范生发展相结合,她积极参加书院主持比赛、学校中华经典诵读大赛等活动。她在“懿言杯”主持大赛中遇到过这样一道即兴表述题:你觉得教师与主持人这两种身份有怎样的关联?在李若雨看来,教师与主持人归根结底都是思想的传递者,前者用语言播种智慧,后者用话筒传递温度,“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让我能够将兴趣与未来的职业发展相结合,讲我所讲,说我想说。”教师之路任重而道远今年高考季,李若雨接受了中国教育电视台“直通高考”节目采访,代表优师学子向社会发声。作为师大学子,在“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鞭策下,在老师们言传身教的熏陶里,李若雨能感受着百廿底蕴里的那份谦逊淡泊;而作为优师学子,在“师范报国,乐学从教”的激励下,在一次次探索更好更优的教育模式的过程中,李若雨不断坚定践行着师范报国的初心和使命,“北师大和优师计划给了我足够的底气去成就一段非同凡响的青春。”李若雨在大学课堂上感受到,北师大的老师们时时刻刻都在身体力行地告诉每一个学子:优秀的人民教师应该怎样做,应该走向何处。“我觉得在这一年的学习生活中,我的个人发展目标、价值观念和师大的育人目标在无声无息中重合着。我很喜爱这里,感恩这里,也在这里更加坚定地走向未来。”对于教师,李若雨认为“传道、授业、解惑”三者都很重要。她希望在未来的教师岗位上,能够保持对学生的理解和对教学的热情,用学生更愿意理解接受的方法展开教学,尽己所能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思想品质,先成人,而后成才。李若雨的采访内容被《光明日报》选用在李若雨看来,“优师计划”的出现和国家发展的进程是密切相关的。在我国进入全面小康社会之后,防止返贫成为重要任务,用教育给脱贫地区造血比其他帮扶方式更根本、更持久有效。此外,“优师计划”最明显直接的影响就是向中西部地区以及脱贫县输送了一批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无论是从个人角度去帮助一个孩子,改变一个孩子的未来,还是从宏观的角度去帮助这个地区适应新的课程改革、落实“双减政策”等政策要求、推动新高考导向下素质教育的发展等,都将会有显著的有益影响。现在的李若雨对未来充满期待,她希望自己未来三年能够在南国北师继续夯实基础、增长见识,为未来六年在原脱贫摘帽县的一线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她希望回到家乡,能够将北师大以人为本的精神、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和自己有关教育教学的创新想法带到乡村学校中去。她还希望在这个过程中坚持公益活动,不停思考还能为教育发展做些什么,在平凡的岗位上释放青春活力。在采访的最后,李若雨表示希望能有更多心怀师范报国梦想的青年学子了解“优师计划“,将青春血液输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她也希望能有更多人了解北师大乐育书院这样一个师范学子的聚集地,了解南国北师这样一所京风粤韵同在、底蕴创新并存的学府。
其他

学子风采丨李坤熹:我是一名特别“钻”的“佛系青年”

李坤熹,中共预备党员,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2019级地理科学班班长,2020-2021学年综合测评、学业成绩均为专业第一,获2020-2021学年国家奖学金,连续两年获得京师一等奖学金、“三好学生”、一等奖励性助学金、第十六届“挑战杯”广东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省赛二等奖等荣誉,曾参与一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多个社会实践活动。佛系却不躺平聪明却不凡尔赛谦虚而努力上进内敛而不失锋芒他是南国北师学子李坤熹我们来一起听听他的故事脚踏实地,活在当下“佛系青年”是李坤熹对自己的定位和评价,他认为自己不是一个特别有规划的人,对待任何事情都比较淡然。回首三年大学时光,李坤熹认为自己并没有特别执着于一定要达到某个特定的目标,“我更多时候喜欢将目光锁定在当下,尽最大努力完成现有的任务,对于远方的歌与诗篇,则选择慢慢来的态度,顺其自然往往就能够水到渠成。”同时,李坤熹也直言自己是一个特别“钻”的人,愿意花费很多时间来钻研自己喜欢的课程。也正是在一点一滴的积累中,李坤熹建构起了自己的知识体系,在专业学习之路上越战越勇。被问及有哪些好的学习方法可以分享时,他提到,课上较为迷糊的问题,需要先在课下自行复习课件、课本,如果仍然未能解决问题,可以上网查询相关文献,自行阅读、消化,最后再带着自己的思考询问任课老师。经过这样一个思考的过程,不但能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还能锻炼自己的资料检索能力。除此之外,为了检验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他总是会尝试用生活中的例子解释学到的知识,这样就能做到融会贯通。学习的道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李坤熹坦言,在疫情期间,面对居家上网课这种全新的上课方式,他也曾一度和很多同学一样感到无所适从,“上课容易犯困走神,跟不上老师的思路,下课做作业又会遇到许多困难,耗时耗力重新梳理要用到的知识点,如此便会陷入效率低下的恶性循环。”为了尽快重新找回学习状态,李坤熹在每一天都给自己制定了细致的每日目标,并严格执行,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在学习时,我并没有去想那么多未来的事情,只希望能把眼前的事情踏踏实实地做好。”寓学于乐,热爱生活“我是幸运的,学到了自己喜欢的专业。”对地理学的热爱,让李坤熹谈起自己的专业如数家珍。说起大学期间印象最深刻的学习经历,他首先想到的是2021年暑期自然地理的综合实习。对于第一次来到大草原的他来说,眼前的一切都是那样新鲜而陌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实地实习中,李坤熹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就算把课本上学到的知识背得滚瓜烂熟,在亲身实践中将其学以致用也并非易事。实习期间,他从零开始,学习辨别坝上地区的植物品种。在实习的前几日,他发现早上老师仔细讲过的植物品种,自己到晚上做标本时还是不知道该如何下手。面对新的学习瓶颈,李坤熹迅速调整了自己的学习方法,他不再没有目的地听老师的讲解,而是结合拍摄的照片做好详尽的笔记,并积极与组员分工协作,讨论交流。最终,他以高分顺利通过了识别植物的测试。李坤熹(右)与组员在坝上实习“在学习生活中,我还是比较注重劳逸结合的。”张弛有度是李坤熹对自我的期许和要求。尽管有繁重的学习任务在身,他始终坚持锻炼,用奔跑的姿态迎接挑战,用变幻的光影记录生活。他笑称,自己的爱好有很多,虽然不少都是“三分钟热度”,参加各类比赛也基本都在“坐小板凳儿”当替补,但每一次突破和尝试都让他收获了与众不同的人生体验,不断接近心目中更理想的自己。李坤熹说,他非常喜欢旅行,在时间较为充足的假期,他会考虑出去游山玩水,听潮起潮落,看云卷云舒。李坤熹拍摄的照片故土,永远是心头最深的眷恋。大学期间,李坤熹始终心系家乡建设,积极投身社会实践,传播家乡文化。在寒假实践《“微时代”珠海市红色文化传播和宣传教育情况》调研项目中,李坤熹负责考察杨匏安陈列馆网上展馆,对问卷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还参与了挑战杯红色文化专项的视频录制工作。其中,他积极运用专业所学知识,思维开拓创新,认真完成任务,“作为一名预备党员,我认为我有义务向大家宣传家乡,让人们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家乡的红色文化。”行而不辍,未来可期大二期间,在好友的邀请下,李坤熹参与了2021年挑战杯比赛,并斩获佳绩,他从此对科研乐此不疲。“科研的过程无疑是艰难的,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但总有几个灵光一现的瞬间,让前路瞬间变得豁然开朗,我很享受这样探索与发现的过程。”在自己的领域不辞辛劳,披星戴月,默默付出热忱与真心,蓦然回首,也许就已经收获了璀璨星河。在前期研究中,李坤熹发现就植被变化影响贡献度评价而言,单个影响像元土地利用的取值划分会出现贡献度难以评价的情况,他连续几天从早到晚泡在图书馆从大量的文献中借鉴思路,寻找灵感,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他找到了突破口,用MDA复合模型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在实施大创项目的过程中,他发现在有限缸体内对无限广度和深度海水进行模拟存在较大的困难,基本相关文献资料相对较少,但是在和老师、组员一次又一次的头脑风暴中,提出了合理的模拟方案。在大创项目结项前夕,他和队友埋头修改论文,争取将这一年多的成果发表在期刊上。“很多人会觉得科研非常困难,但在我看来,科研其实是一个不断拆分和细化任务,改进和优化细节的过程。只要把握好时间,通过对任务拆解,逐个突破,总有机会‘守得云开见月明’。”李坤熹(前左一)在gis实习即将面临升学问题,李坤熹希望自己在未来能深耕科研这片厚土,将所研究的成果分享给学术界。他也将继续脚踏实地,砥砺前行,不怕困难,勇往直前。正如他所言,“一个老兵最珍贵的永远不是胸前的勋章,而是看不到的躯体上的伤痕,以及刻印在心中的故事。”学子风采往期回顾王小天:我想通过教育来传播体育精神薛乐洋:科研路上,砥砺前行钟文超:预见,才能遇见更好的自己朱慧祺:All
其他

学子风采丨王小天:我想通过教育来传播体育精神

王小天,中共党员,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2021级体育教学硕士研究生,本科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运动训练专业乒乓球专项,解放军八一乒乓球队队员,乒乓球国家级运动健将,乒乓球国家一级裁判员,国家体育总局乒乓球初级教练员。从事专业训练期间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中国乒乓球甲A联赛冠军,山东省乒乓球锦标赛季军,全国青年乒乓球锦标赛前十六强。本科期间曾获得国家奖学金、学校奖学金,优秀共青团员等荣誉称号,参加全国高等院校体育教学训练研究会获论文一等奖,并被《体育理论与实践》收录,参加过广东省大学生运动会(乒乓球项目)、广东省大学生乒乓球锦标赛的竞赛组织工作,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乒乓球教学理论与实践、乒乓球训练理论与实践。他是国家级运动健将接触乒乓球近二十年来到南国北师求学的他希望在未来成为一名教师将体育精神发扬光大让我们走近体育硕士王小天的故事运动生涯:炼成不服输的血性王小天在解放军八一乒乓球队回顾运动生涯,王小天说自己作为一个体育人,有一种不服输的血性,这支撑着他一直向前奔跑,“我曾经为了学会一个发球而研究、练习了两年,熟练后才敢作为新技术在比赛中使用,以让自己在遇到困境时不会束手无策。”王小天曾在训练和比赛中遇到过诸多难题,譬如训练状态不好,连续失误;又或者比赛时被对手牵制住,导致心理波动大,最终输球。“在这种情况下,首先要调整自己的思想和心态,摆正位置。因为作为运动员,这类情况是经常发生的,我们必须要学着控制自己的情绪。”正是这一道道挫折,让王小天日渐练就了良好的心态,“在遇到瓶颈期时,我以心态调整为主,因为技术这方面基本定型,不会有大的变动,出现困难主要是因为心态出了问题。这时候我一般会让自己冷静下来,在训练过程中练一些被动的技术,让自己缓一缓,等到心态不浮躁后再恢复主动训练。”师大生活:在自我较劲中成长进步从球队来到大学后,王小天感觉有了一种截然不同的生活体验,“以前在球队里每天都是机械化的,每天都有固定的训练时间和训练内容。相比而言,大学生活更自由些。”从运动员转变为大学生,王小天面临着不小的学习压力,这要求他在学业上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而在他看来,专业课学习和乒乓球训练有着共同之处——都需要付出大量努力来克服困难,“打球是跟对手较劲,而学习是跟自己较劲。我到目前为止最难的是学英语,刚开始我几乎没有任何基础,于是从背单词开始,起初每天连五个单词都记不住,到后来渐渐能记二十个、五十个,接着慢慢地过了四级和六级。”读研期间,王小天接触到了很多体育理论和专项技能相关课程,如体育教学论、体育教材教法、武术等。王小天目前的研究方向是球类的教学和训练,他主要针对乒乓球和网球开展相关研究,“我最近正在做的是对世界顶级运动员进行比赛战术分析,以及研究他们的技术特征。”王小天认为读研生活让他在学术方面成长很多,分析文献和思考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同时,与导师的交流也让他获益良多,尤其是在遇到学业困难的时候,导师的指导帮助他解决了很多问题。未来规划:为中国体育教育做贡献“我从五岁开始练乒乓球,至今已有近二十年时间,可以说乒乓球陪伴了我的整个青春,在我的生活中具有重大意义,”王小天说,“我以前是运动员,现在攻读体育硕士,一直都没有离开体育行业。我认为自己作为一名体育硕士,在空闲时间还是要多运动,平时一有空,就会打乒乓球、羽毛球和跑步。我十分热爱运动,将运动视为珍宝,希望不断精进。”得益于运动,王小天认识了更多同学,也更迅速地融入到了南国北师的生活中,“我在刚入学时来到风雨操场,就发现有许多热爱乒乓球的同学,并且大家的水平都很高,还有同学主动向我发起挑战,我十分惊讶于同学们的运动热情!”王小天(右一)在比赛现在,打乒乓球成为了王小天缓解压力的一种方式:“比如我现在写开题报告,遇到焦头烂额的时候,就会加大训练的频率和强度,让自己的身心得到释放,以更好地重新投入到学习中。”他也希望更多同学能来学习乒乓球,感受乒乓球的乐趣:“中国乒乓球目前在世界上处于领先的地位,作为大学生,我们需要学习国乒精神——力争凡事做到最好。另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乒乓球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对于不擅长运动的同学,乒乓球这个项目运动量相对适中,上手也不是很难,也有助于增进同学间的感情。”王小天在课余时间练习乒乓球对于未来的职业规划,王小天也早已有了明确的目标,他表示自己会选择体育相关行业,传播体育精神,让更多的人喜欢体育,“我目前的想法就是争取进入高校成为体育教师,在体育教育领域做出成绩,为中国体育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学子风采往期回顾薛乐洋:科研路上,砥砺前行钟文超:预见,才能遇见更好的自己王玥:你可以成为任何你想成为的人朱慧祺:All
其他

学子风采 | 薛乐洋:科研路上,砥砺前行

systems。从阅读文献、问题构思、方法提出、实验设计、结果分析,论文撰写、回复审稿人意见、论文发表,到最后分享研究成果,整个过程让他对科研有了一份相对客观的认识,不再觉得科研是那么遥不可及。
其他

学子风采丨钟文超:预见,才能遇见更好的自己

学子简介钟文超,2021级会计专业硕士生,获2020-2021年度国家奖学金、新生一等奖学金。本科期间平均绩点4.15,位于专业第一,综合测评连续三年学院第一;获得复旦大学、山东大学、重庆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暨南大学等研究生录取资格后,最终选择以学院第二、专业第一的成绩保送至北京师范大学;本科期间曾连续两年获国家奖学金、连续三年获优秀学生一等奖学金、学习标兵、长隆科技英才奖学金等共计12项奖学金。曾参与多个学术科技竞赛,目前在中信建投私募股权直投部门实习。他是六边形战士多门专业课满分斩获六十一项赛事奖项并在学生工作中尽心尽力让我们一起听听钟文超的故事
其他

学子风采丨王玥:你可以成为任何你想成为的人

学子简介王玥,乐育书院2019级物理学(师范)专业本科生,荣获2019-2020学年国家奖学金、2020-2021学年国家奖学金、京师一等奖学金(荣誉)、社会实践奖、优秀共青团员称号、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三等奖等。曾就职于校家教中心、乐育书院全媒体宣传中心,参加珠海园区国旗护卫队,任校团委青年劳动教育中心副主任,担任“教育扶贫,筑梦未来”项目负责人,参与2021年广东省三下乡“师范报国促民族团结”暑期社会实践项目,所在团队荣获省级“灯塔”重点团队称号。现担任珠海校区自然科学高等研究院认知神经工效研究中心科研助理、乐育书院2021级物理学1班朋辈导生。在Springer期刊(SCI)发表学术论文1篇,MDPI期刊(SCI)发表学术论文1篇,参与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热爱生活,寓教于乐她对物理情有独钟学习时心无旁骛工作中踏实认真科研路上披荆斩棘教育实践中大放异彩让我们走近这位优秀的“未来教师”看看她如何坚持自己的热爱坚持自律
其他

学子风采丨朱慧祺:All or nothing , now or never

学子简介朱慧祺,2019级化学专业本科生,曾获宝钢奖学金、一等京师奖学金、一等奖励性助学金、“三好学生”、“优秀共青团员”等荣誉称号。曾担任班级安全委员(兼任心理委员),青年科创服务中心干事。合作申请一项发明专利,发表四篇SCI论文;担任“大创”《镧掺杂有序介孔分子筛的制备及其原位修复磷污染水体机理研究》省级项目负责人。荣获第十六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2021年
其他

学子风采 | 李孜孜: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精美的本子秀气的书袋风格多样的设计
其他

学子风采丨张静雯:我仍在河中,但我要去向海

学子简介张静雯,2019级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曾获2019-2020年度国家奖学金、京师一等奖学金(荣誉)、叔蘋奖学金、新生奖学金、一等奖励性助学金及优秀学生干部、志愿服务之星、三好学生、优秀公费师范生等荣誉称号。曾多次参加教学比赛并获得部属师范院校未来语文教师教学技能比赛二等奖、“木铎杯”未来教师素养大赛三等奖、教学达人赛三等奖。现任职于青年志愿者协会与乐育党建先锋营发展部,曾任校团委组织部发展组组长、青年志愿者协会社会服务中心主任、国旗护卫队队员、团建组织员等。热衷于志愿实践活动,曾参加北师大烛火向黔、云起山海、逐光向黔三次支教活动,所在实践队曾获得广东省灯塔实践队等荣誉称号。参与了禁毒、反电信诈骗、中大五院导诊、迎新、珠海园区寒暑假社会实践等活动的组织工作。曾赴澳门大学参加湾区联盟高校优秀学生研习班。“习须静,方成‘文’”这是人生的哲学也是张静雯写给自己的格言在大学生活中她始终以此为训,修身治学行走在“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道路上学而为师,教以成人访谈开始,我们从张静雯的“教师梦”聊起。在被问到为什么想要成为一名教师时,张静雯向我们讲述了背后的故事:“在人们的印象中,教师是个‘安稳’工作,性格外向的我最初未曾想到会站上讲台,教书育人。因而在最开始,我对于成为教师这件事是存在抵触心理的。而使我开始领悟到教师工作意义的,或许是我高中时代经常给同学们讲解数学题目的经历,站在讲台上的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传道授业的那份责任感和成就感,这种感觉令我着迷。高中期间,年年被评为劳模的班主任给予了我很多鼓励与支持,在他的榜样作用下,我来到了凤凰山谷,并选择成为一名未来教师。”张静雯说,在珠海校区学习的这段时光,让她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理想:“我在大学里感受到老师们殷切的关怀教导,看到了同学们对知识的热切探求。在校风校训和先进教师事迹的影响下,我对教育教学有了新的认识,‘教师’慢慢变成了我的一个谦而不狂的执念。我相信生命是有光的,在熄灭之前,能够多照亮一点、多影响一个学生,便是幸事。”学海无涯,砥砺前行谈及“想要成为什么样的教师”时,张静雯思忖片刻后,坚定地说:“我仍在河中,要先努力成为一名未来的语文教师;之后我要去向海,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名经得起时代考验的,‘堪为世范’的教师。”张静雯自初中起就会在课上、课下为同学们讲解问题,有时候会连讲两节课的数学习题,并得到老师的充分认可;同时,十一年担任班长、副班长的经历培养了她与人相处的能力,让她能够自然地站在讲台上不怯场。丰富的经验,让她对自身的发展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我目前的短板主要是在专业素养与教学技能方面,这也是我正在努力的方向。”“为了积累所需的专业知识,我在学习过程中不会避重就轻。虽然有些模块的学分已经修满,但是我仍会选择那些明知‘低分、难啃’但对我而言非常重要的课程。有同学曾问我为什么不选择旁听这些课,如此可省去不少麻烦,只因我自认为自制力有限,旁听会让我松懈。因此为了提高知识水平,我并不介意这些课程会拉低绩点,相比之下,我更害怕无法成为想要的自己。”张静雯(右二)参与手语协会活动“在教学技能提升层面,让我最有感触的是教学比赛。有一次周末连续两场比赛,晚上抽完题目连夜备课,第二天先即兴演讲、知识答题,淘汰一轮后再进行微课展示,第三天又是另一场比赛。面对极具有挑战性的赛事,自身的潜能会在高压下得到充分调配。指导老师不会直接告诉你要怎么去讲,但会基于你的思路与教案等一针见血的指出你的不足,还记得张老师指导时提出在作业布置上,抛出橘子皮以阐释‘无用之用,方为大用’,着实受教。在经历中成长,在对比中提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观摩其他同学的课程让我受益良浅,择善而从。”从容立身,教学相长在成为师范生的这两年里,张静雯还积极参与到真正的课堂教学中,她三次深入教育教学一线,走进贵州省不同学校开展支教活动。她说:“比赛毕竟是向大家呈现一个十分钟左右的微课堂,而作为未来教师,真正要面对的是一整节课。如何生成一节语文课、如何让情怀落地生花、如何正确认识并避免教学误区、如何发挥好教师的角色等等,这些是比赛不能教会我们的,需要老师的指导与教学实践经验的积累。‘教学相长也’,教学实践中通过学生的反应与观摩一线老师、队员的课堂等,便于我习得教学技能,在过程中也体认到自身尚存的不足。”在交谈中,张静雯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记事本,她称自己对其视若珍宝:“‘吾日三省吾身’,我从初中开始就已经有了大大小小11个这样的记事本,用以记录生活,反思言行。‘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我给它们取名叫‘清和志’。落笔前的思考极其重要,这个记录过程也会让我感到宁静,尽管我不能真正达到不疾、不徐、不喜、不惧的境界,但也助于我在不慌不忙中刚强。“学业之外,张静雯还有着缤纷多彩的大学生活。她表示根据自己的兴趣广泛参加活动是不可或缺的。“扑克牌夹手、晾衣绳定腿、站台阶等,在国旗班、国旗护卫队的训练提高了我的专注力,增强了毅力;组织、参与志愿活动,让我懂得在责任与压力中淬炼生命,渐渐明白‘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精神所在;舞蹈可以陶冶我的情操、改善形体;各类型的学生工作提升我的统筹、组织、交际等能力,让我更加细心、缜密。‘我之为我,只在异处’,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定义,用自己的方式去执行,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资源同时也不能忘记有所选择与舍弃。”在她的经历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率性的师范生,一个对世界有着不竭热情,生动立体的师大人。张静雯(右一)参加湾区联盟高校优秀学生研习班“习须静,方成‘文’,只一日一花;践须谦,方有‘道’,只一步一脚印。”说到对未来的期许,张静雯向我们分享了自己很久之前在《萌芽》杂志上读到的一段话:“我还会继续前行,要怀着被河水浸过的潮湿的心,在金色的河流里长久地前行下去,我仍在河中,但我要去向海。”她说,自己虽身处河流,但永远不会停止向海的心。学子风采往期回顾黄彭弢:我所期望超越的,是过去的自己代文栩:义教,在孩子的眼中发现新的自己陈融枢:慎之戒之,思之勉之高正苗:奔跑吧,少年!李炫志:我不会限制自己的可能性曾彪,对教育科研热爱不息!科研实践两手抓!来看张力文的逐梦教育路END采写丨王晨图片由受访者提供排版丨李蓓蓓审核丨王华璋
其他

学子风采 | 黄彭弢:我所期望超越的,是过去的自己

代文栩:义教,在孩子的眼中发现新的自己
其他

学子风采丨代文栩:义教,在孩子的眼中发现新的自己

当谈及做教师给她带来的成长时,代文栩说:“教师对我来说最大的影响大概是让我变得更加柔软了,因为见过孩子们的脆弱和不安,所以更想为他们撑一把伞,想让自己变得更好,能够配得上他们的一声‘老师’。”
其他

学子风采丨陈融枢:慎之戒之,思之勉之

作为珠海校区的“黄埔一期”,他最大的收获是让自己跳出舒适圈,去挑战自己之前从来不会做的事情,“一切的蓝图都需要我们参与建设开创,师大和园区的积淀也需要我们继承,而珠海校区给予了我敢于开创的决心。”
其他

学子风采 | 高正苗:奔跑吧,少年!

高正苗认为,自己当前取得的成绩,和珠海校区提供的教学环境是分不开的,“我个人认为,珠海校区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为年轻人提供了宽广的尝试空间、集合了多样的优秀个体,设立了多维的评价尺度。”
其他

学子风采丨李炫志:我不会限制自己的可能性

采访过程中,同学们纷纷给李炫志打出了好评。其中一名同学对他如是评价:“如果你以前对李炫志的优秀有所耳闻,和他结识后,你会发现他比你想象中还要优秀。”
其他

学子风采丨曾彪,对教育科研热爱不息!

“严谨,精细,不断修改打磨。”他这样描述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测试工具制定的过程。用多年的时间打磨一套试卷,确保没有任何差错,研究过程中的这种严谨性,给逐步深入科研领域的他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其他

权威发布丨北京师范大学2021年本科招生章程

浙江省、上海市、北京市、天津市、山东省、海南省、河北省、辽宁省、江苏省、福建省、湖北省、湖南省、广东省、重庆市等实施高考综合改革省份考生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选考科目须符合报考专业选考科目要求。3.
其他

学子风采 | 专业第一名,科研实践两手抓!来看张力文的逐梦教育路

对张力文而言,有一个名为“教师”的梦想早已扎根内心深处。于是在高考之后,她毫不犹豫地报考了北京师范大学,并在2013年进入北师大数学科学学院。
其他

名师名校长专访 | 邓虹:靠近光,追随光,成为光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名师名校长论坛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教育情怀,了解当今国内外教育发展动态,开拓学生视野打造的系列学术活动,邀请具有较高知名度、专业素养深厚、教学与管理水平高的中小学名师名校长采用长期或者短期的授课方式,参与师范生和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人才培养工作。校官微将陆续带来名师名校长论坛的人物采访系列报道,敬请期待。人物简介
其他

乐育讲坛回顾|径须清楚你的山,回肠荡气飞去还

乐育讲坛第九期邓虹老师的讲座干货满满,快来一起看看吧!3月19日下午,由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学院、乐育书院、珠海校区团委、名师名校长工作室主办,京师未来教育家协会承办的乐育讲坛第九期——“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在励教楼D306如期举行。主讲老师为北京市语文特级教师,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研组老组长,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成果鉴定专家,北师大基础教育研究员邓虹老师。讲坛现场气氛热烈,到场学生认真听讲。本次讲坛由颉一群主持,乐育书院副院长盛双霞老师出席本次讲坛。part1.精彩回顾文凭焦虑与教学活力作为北师大的毕业生,邓虹老师一开始向我们分享了她大学时期的生活故事,同我们产生了深刻的精神链接。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老师谈到近来大学生们的“文凭焦虑”问题,引用了陈丹青在《文凭是为了混饭吃,跟艺术没关》的一段话,“真正的美术史是什么?是一声不响的大规模淘汰。”老师认为,各行各业都在经历日益激烈的淘汰,教育事业也不例外。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之下,或者被淘汰,或者淘汰别人。精英学子真正强大的地方正是在于“自我教育”的能力,他们能够通过“自教力”把自己培养成为强者。而事实上,拥有顶尖学历的人才只占基础教育从业者中很少的一部分,与其因不能获得更高的文凭而焦虑,则不如去思考该如何获得精英学子们的“自教力”,尽快学会“自我教育”,促进自我充分而长久的发展。“活好人”和“练好能”“活好人”就是要求自己做一个气韵生动、喜学好思、思即能行、研究一生的人。气韵是一个人的精神境界和人格情操的外在体现。老师希望自己的生命温润如玉,在教育中则像绿叶,能够为学生输送养分;当我们想要拥有精彩充实的课堂时,我们自身也需要拥有精彩的人生和丰富的知识;老师要求自己要及时把教育灵感转化为教学行动,持续不断地坚持下去;当今“研究生”已然成为职业的门槛,但它不应当只是一张文凭,更应该意味着“研究一生”的科学精神。教学年年各有不同,作为老师,应该不甘于自我重复,而要不断地钻研,乐在其中,无怨无悔。“练好能”即不断磨砺、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技能。老师以自己几十年来的教学历程为例,从最初的作文评语改革,到用信息技术优化作文课堂、以双课堂形式优化经典阅读、支架式作文教学等。当传统方式解决不了语文教学的问题时,就需要用新方法去解决。而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老师最宝贵正在于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个性创造。老师应该做的是“IP”而不是“COPY”,要学会找到工作中的真问题。“练好能”的“能”便是老师的各种奇思妙想和教育教学策略。老师非常喜欢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帕慕克的一句话:“一根针挖一口井。”她说这是她自己的职业写照。北师大严谨治学、朴素真诚的精神传统一直感染和影响着老师,作为一个中学老师,邓老师关心的并不是什么称号,而是如何元气淋漓地生活,激情飞扬地工作。老师也提到“平庸的人大抵是惯于取巧而敷衍的。而那些真正有所作为,最终能够成就不凡的人,往往一个个都憨不可及。他们所共有的特征是,做事情极度投入、认真、死心眼儿、有韧性,即所谓持之以恒,精益求精是也。”最后,老师以“径须清楚你的山!回肠荡气飞去还!”勉励大家,给予珠海校区的学生衷心的美好祝愿。part2.授聘仪式盛双霞老师为邓虹老师颁发名师名校长工作室聘书。Part3.活动合影让我们下期再见~转载自“京师未教”文案
其他

板书倾尽志满腔 诲人不倦日月长丨专访国家级教学名师欧阳津教授

凤凰山谷总是花团锦簇、绿意盎然。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们有幸采访到了国家级教学名师、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欧阳津老师。欧阳老师直谅多闻,卓尔不凡,从事化学教学和科研已三十余年,在化学领域取得了不凡的成就。
其他

行你所行 无问西东丨专访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李京教授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幼年时期开始接触科幻类著作的经历,让李京教授对科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学生时代,他第一次接触到遥感知识,这再次激发了他对科学的好奇和探知欲。随着研究的深入,他逐渐认识到遥感的实际价值和实际效用,由此,开启了研究环境灾害和空间信息技术的一生。“术业专攻,为国利民”李老师长期从事资源和环境灾害的相关研究工作,潜心钻研。在他看来,自然环境灾害和资源管理学科涉及的知识面广,与其他学科联系性强。并且,灾害发生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难以预测。一旦发生不仅要考虑到它对环境本身带来的破坏,还要看到其对社会造成的破坏,如经济损失。要真正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培养这方面的人才,需要学生有过硬的专业本领和宽广的学科基础。在谈及当下环境问题时,李京老师表示:当下对资源和环境灾害管理应该改变过去靠人力和人海战术的粗放型管理模式。在管理体系上,要顺应形势的变化和发展;技术层面上,要大力推动高新技术的研究,充分发挥科技的作用;“学会向管理要效率,向科技要战斗力”。要时刻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让资源得到高效利用,发挥其最大价值,不能等到环境污染后才进行治理。“学有所用,研有所值”在回答“如何做好科研”这一问题时,李京老师认为做科研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一方面是要以热爱、平和的心态去做科研,要从心底去认可科研,把科研当作实现自己理想与价值的平台,和发挥能力的途径,进而明确自己的兴趣点,坚持自己所热爱的,兴趣能驱动着把事业做下去。另一方面要有科研的情怀,要看到科研更深层次的意义,“当你所做的科研项目能够利国利民时,你就会沿着自己选定的目标一直走下去”。同时,做科研更要有理想信念,能够坚守底线,坚守最开始做科研的初心。“我相信所有科研人员最开始做科研的时候,都是秉持着学无止境的态度去做科研的”。李老师认为做科研的过程中一定会碰到困难,因此更加需要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很多人都会有研究不太顺利的时候,存在许多疑惑,但是真正喜欢科研的人是能够勇于面对,度过难关的”。“教研并行,其乐无穷”李京老师在进行科研工作的同时,也承担着教学工作。在处理科研与教学平衡发展的问题时,他一直将教学任务放在首位,在他看来任何事情都不能影响教学。教学是稳定且经合理规划的,须得按时按点按计划进行。而科研周期长且时间可以灵活安排,相较之下应当放在教学之后。更为重要的是,科研的目的之一是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从而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指引学生。科研与教学不是绝对分离的,作为高校教师传授的知识不能仅仅局限于书本,还要向学生介绍最新的研究情况和研究成果。在保证学生学习相关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参与到科研中去,让学生切身体悟科研价值,将所学运用到实际之中,增强学习的获得感。“广学博思,浸润身心”李京老师不仅在学科专业方面取得卓越的成绩,还广泛涉猎,饱读经典,尤其对王阳明心学颇有兴趣。他指出,师者除了讲授必要的专业知识,还要传授学生做人道理。正如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所要求的那样,教师要通过广泛汲取其他领域的知识,锻造自身,从而能更好更充分地授课,亦能更加及时地解答学生不同层面的问题。对于记者关于“学生如何将王阳明心学的内涵应用于解决学习和生活”的问题,李老师笑着说到:“王阳明提倡知行合一,主张道理和实际相结合,不可坐而论道,而应在实践过程中体会‘道’,实行道义。这种‘知行合一’的思想值得当下学生进行研究与体悟。在学习中,不应该只是浅尝辄止,而应当将其与生活结合起来,才能更深入理解知识,正如‘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所说的那样。”“初心不移,学有获益”当被问及大学生如何去处理自身面临的焦虑和迷茫时,李老师表示:“阳明心学强调“致良知”,即通过探求内心来缓解焦虑和迷茫的状况。致良知要求从内心出发,不被眼前的短暂困难所蒙蔽,同学们在生活中可以学之、行之。”焦虑问题是社会不同阶层、不同社会个体都会普遍存在的现象。学生要意识到焦虑是生活的一部分,并且以积极的心态和正确的眼光去看待这个问题。李老师同时强调,“在求学之路上,难免会对自己所学专业产生疑惑,对自己未来人生的走向感到迷茫,但是这些问题并不可怕。大家不妨静心凝思,反问自我最初求学的初心是什么,然后朝着这个方向持续走下去,必定能够有所收获。在此过程中,也需要把握心境的平衡,切不能因一时困阻和外部世界的诱惑而偏离了自己划定的理想和追求。”“有一分光,发一分热”“当代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支柱,大家要把握好个人的定位与国家的关系。”而就如何把握两者的关系,李京老师认为首先需要将个人定位与国家发展的大趋势结合起来,其次根据国家长期的发展态势来指导自己对个人定位进行微调。这样既有利于个人成长发展,也能够更好地为国家做贡献。“我们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只有找准定位,明确方向,才能做出更好的选择,成就自己有意义的人生。”李京李京,男,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地理学会理事长;国际应急协会中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海洋学会海洋遥感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三十余年来一直从事空间信息技术在资源环境与灾害管理领域的应用研究。更多名师名家专访请点击“培养教育改革的引领者”——专访北师大外文学院王蔷教授世界是如何组成的?和黄元河教授一起感受化学之美“不爱文学的物理学家不是好大学老师?”一起走进赵峥教授的物理世界吧!“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张建华教授的俄国历史研究之缘风趣幽默的“行走语录”:朱小健教授带你走近训诂学“我更强调统计学的思维”——专访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学院李勇教授解世事代数,问人生几何
其他

黑发积霜织日月 粉笔无言写春秋丨专访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刘永平教授

“如果教师没有扎实的学识,传授的知识就很难做到流畅、准确和深刻。俗话说‘想要给人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这些格言都是前辈老师以及正在教学一线的老师们不断地践行着的,我一直这么觉得”。——刘永平高山仰止
其他

脚踏实地 未来可期 ——专访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刘静玲教授

“我希望我的学生事业生活双丰收,快乐勇敢;我愿与每个学生共同分享教学相长每一个美妙瞬间和成长的惊喜;我希望能和爱我的人们一道从容淡定地欣赏人世间风雨和彩虹,迎接美好的明天和更好的自己!”——刘静玲
其他

“我更强调统计学的思维”——专访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学院李勇教授

谈及统计学,李勇老师谈到:“统计学是通过收集数据、分析数据来认识未知现象的一门科学。”他用举例解释了统计学的研究内容:“老师将会给你出什么题?你会通过所学知识进行研究分析,最后逐步给出答案。对于刚刚开始做题的你来说,这道题的答案就属于一个未知现象。”李勇老师深入浅出地讲解,为我们打开了统计学的大门。01“统计学更注重的是实践”当记者提到R语言时,李勇老师说,“R语言只是一种便利统计学研究的工具,我更强调的是统计学的思维。”他以物理学研究中的假说为例,说明统计学的研究思维。“银河系是怎么形成的?宇宙爆炸说?若解释不通,则说明假说存在问题,再更改假说。”而统计学研究并非通过假说,而是通过观测取得数据,再分析数据推断问题的答案,认识问题的规律。“我用的是‘认识’这个词。认识就是对于现象的理解,而人们对现象的理解可能并不是它真实的样子,统计学更注重的是实践。”李老师又进一步以成语“盲人摸象”为例,说明了实践在统计学研究中的重要性。盲人不知道象的全貌,但会感知到象的局部信息:摸到象腿,感觉是粗壮的;摸到象鼻子,感觉是长长的。李勇老师解释道,“统计学就像‘摸象’,收集数据的过程相当于‘摸’的过程,通过数据搜集信息,再通过大脑分析,最后内化这种思维。”“然而,正因为盲人所摸的只是一部分,得到的信息并不全面,因此,对于未知现象,我们通过这种方式去‘认识’它,而不是‘确定’它。”而不断收集数据则能够加深认识的深刻程度,使认识越来越逼近真实情况。02统计学的真实模样关于统计学与概率学的区别,李老师解释道,统计学需要收集未知现象的大量信息,也就是通过数据来认识事物。由局部推断整体,类似归纳推理。而概率论则有其公理体系,由此通过逻辑推理演绎出整个概率知识体系。因此概率的结论一定符合逻辑推理的关系,一定是正确的。关于统计学与其他学科的区别,李老师作了进一步的阐释。“统计学研究未知现象,很多其他科学也研究未知现象,但是统计学在研究时有特定的方法和途径,即收集数据,分析数据,认识该未知现象”。在采访过程中,记者提到马云的“未来的经济将会是计划经济”的观点,马云认为利用大数据为消费者量身定做产品,所以“经济是可以计划的”。对此,李勇老师表示,“马云的‘计划经济’或许是能够达到的,但是消费者的消费偏好会发生变化的,这个变化大数据无法呈现。”他认为马云的观点是理想化的,并以股市为例说明了大数据“并非是完美的”,他说,“不可能用一个历史的模型来做永远的预测,必须根据最新的情况去分析”。03砥砺前行,推进统计学整体发展李勇老师在网络上开设了网易公开课。提起这段往事,他说,2004年前后,那时很多人对统计学存在误解,或认为统计学不过是加减乘除,过于实际;或认为统计学仅仅关乎理论。“这是两个极端。从学生的角度来讲,光知道怎么做,却不知道为什么那样做,简单计算以后,就容易认为统计没有什么意义。”这也导致那段时间人们不太愿意报考统计学或从事统计学研究。好在2005年以后,统计学逐渐受到重视,后来升级为一级学科。“这是很不容易的事”,李勇老师由衷感慨。早期我国参加世界统计学大会时,与国外同行难以交流,国外对统计学的研究与应用更加现代化,在我们国家统计应用只局限于统计报表等。据李勇老师介绍,统计学分两类:一是经济统计,继承前苏联统计理论和统计模式,少有统计分析的过程;二是数理统计,把统计学作为数学来学习和研究。2004年前后,在讨论国内的统计学教育现状时,很多学者认识到,两者的研究内容本质上是一致的,只不过前者偏重于在经济领域的应用,后者偏重于数理逻辑。学者们意识到,国内统计学缺乏统一融合的状况不利于统计学的整体发展,并提出将经济统计与数理统计相融合。这种共识逐渐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如今发展的如火如荼的“大数据”便是此现象的体现。为了促进国内统计学整体的发展,李勇老师翻阅、研究了国外大量资料,发现国外的统计学虽比较统一,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他提到国外高校把统计学设置为一门基础学科,他借鉴国外高校的做法,在北师大提出了经济统计与数理统计融合这个想法,这在国内是首次。2009年,李勇老师开通了统计学网络共享课程,紧接着又开设了网易公开课。在针对文科生开设的《统计学导论B》课程里,李勇老师针对实际学情,安排难度相对较低的内容,只让文科生学习统计学结论性的知识,其重点是培养文科生的“统计思维”。李勇老师提到,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学生“听不懂”的情况。他希望学生们能够“发现新的钥匙”,在未来面临工作上的难题时,尝试着用统计学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应用统计学思维来解决问题,而不是对此束手无策。04心系学生,为统计学作长远谋划多年来,李勇老师坚守在教学第一线,数十年如一日。2018年10月,李勇老师获得了“四有好老师”金质奖章荣誉称号。在提到一直保持教学热情的原因时,李勇老师笑了,并说,“有的时候,做自己热爱的事情就是这样,时间一下子就过去了。”他提到部分文科生基础知识欠缺的问题,表示自己一直在调整教学方式。“一方面,这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正常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是想通过调整让学生更多地受益。”他希望学生在面对问题时,能够运用统计学思维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更好方法。采访最后,李勇老师提到,当前我国高中统计教育现状不容乐观,许多高中教师的统计学知识欠缺,课标中的设计未能落到实处。他对此感到担忧,也曾发表过不少论文研究解决方法。“这是和未来教育学院息息相关的,尤其和数学老师的培养相关。因此在提升统计学、概率论的教学效果上,教师应当有新的举措。”李勇李勇,博士,北京师范大学统计学院教授、博士导师。先后兼任中国统计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高等学校统计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等工作。长期从事统计学理论、应用和教学研究工作。合作编写专著和教材11本,合作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培养统计学硕士、博士研究生50余名。先后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课题、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更多名师名家专访请点击“培养教育改革的引领者”——专访北师大外文学院王蔷教授世界是如何组成的?和黄元河教授一起感受化学之美“不爱文学的物理学家不是好大学老师?”一起走进赵峥教授的物理世界吧!“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张建华教授的俄国历史研究之缘风趣幽默的“行走语录”:朱小健教授带你走近训诂学采访丨吴嘉莉摄影丨高景排版丨李梦蹊
其他

解世事代数,问人生几何 | 专访北师大数学科学学院丁勇教授

珠海的冬凉意渐起,碧空如洗。我们有幸采访到了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丁勇教授。丁勇教授应邀担任过美国Pittsburgh大学、美国Kansas大学访问教授以及台湾中央大学客座教授,并且是唯一一位曾被邀请在2006年的马德里国际数学家大会“调和与几何分析”卫星会议上作50分钟报告的中国学者。其所著百余篇论文在中国科学、数学学报及世界多国的数学杂志上发表。“一切皆由兴趣”在被问及是怎么做到一直坚持数学研究的问题,丁勇教授笃定地回答到“一切皆由兴趣”。他回忆起自己作为“老三届”的求学时代:小学到中学的学习经历激发了他对数学的兴趣。他曾经经历过上山下乡再教育,当过工人,恢复高考之后有机会读书就继续学习数学。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便一直从事数学领域的教学和科研的相关工作。在丁勇教授看来,数学是一门极富美感的学科,它具有简洁性、准确性、多样性、趣味性的特点。他谈到,从阿基米德、欧几里得的时代到2000多年后的今天,人类在追求科学发展的同时也发展了数学,在此过程中数学中最美的十个公式诞生了,包括了e、i、π、0、1这五个重要的数学元素符号的欧拉公式就仿佛是一行诗,道尽了数学的美。丁勇教授认为,只有让学生领悟到数学之美,才能更好地培养其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而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其无限的求知欲。丁勇教授给本科生上课“有方法、花功夫、花时间”“面对数学,我们不要把它看得太过神秘、太过深奥。”丁勇教授鼓励大家不要有畏难心理,“只要认真努力,每个人都能够学好数学,成为一名优秀的数学家。”他从数学学科的学习延伸到其他学科,“对于其他学科也一样,如果你不认真对待这门学科,你又如何学好它?”丁勇教授表示,要想牢牢掌握一门学科,必须多读书、多思考,舍得花功夫、花时间。针对同学们在学习期间存在的一些困惑丁勇教授提出了建议,他说首先同学们要仔细阅读课本,把定义理解透彻。大学阶段的学习不同于中学阶段,许多同学仍习惯于像中学时那样通过机械地做题来总结解题技巧,而很少关注课本给出的定义,这就是同学们时常感到困惑不解的原因。其实只要理解了概念,掌握了定理的证明方法,就可以逐渐适应高等数学的学习。其次,丁勇教授指出,数学是一门高度抽象的学科,只有尽可能地将抽象和具体相结合,才可能有更深入的理解。因此,丁勇教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非常注重分析课本中的定义,对于课本中学生理解有难度的例题总是仔细地讲解,并结合同学们的实际情况补充一些资料以便同学们更好地掌握。“为社会贡献一份力量”丁勇教授说数学一开始就满足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最原始的两大需求:计数与丈量,进而发展成为初等数学。后来,为了更深刻地探讨自然规律,逐步发展成为高等数学和现代数学。比如牛顿在研究力学运动规律时,发明了微积分来处理变速运动和外力做功,最后促成了力学与数学两门学科互相推动发展的局面。谈到当代大学生学习高数的意义,他表示,数学是各个学科的基础工具,随着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快速发展,社会对数学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因为其他学科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往往可以将其汇集成一个数学问题,并且可以通过数学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本科生上丁勇教授的《数学分析》从自然科学方面来看,现代数学的发展不仅与物理学是融合的,研究化学晶体的变化也离不开数学群论的观点,生物学种群的发展繁殖也需要数学模型的帮助。从社会科学方面来看,数量经济学就是从数学的角度来刻画经济发展的规律,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80%都是数学家出身,他们成功将统计学理论应用到经济学领域,通过大数据处理技术来分析人类经济活动信息及其未来走向。丁勇老师还向记者分享了日本数学家三浦公亮的故事。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三浦公亮教授偶然观察到蜻蜓翅膀之所以能快速展开,在于其翅膀的特殊纹路,进而由此设计出了一种随意开合伸缩的折纸方法,并将其运用到卫星太阳能电池板、可压缩与展开的安全气囊等物品上。由此可见,数学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社会是一个整体,我们每个人需要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学科门类,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为社会贡献一份力量。”深深的期许丁老师对珠海校区的“黄埔一期”充满了关切和期待。他希望同学们珍惜学校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满眼绿色的自然风光、沁人心脾的清新空气;珍惜学校配套齐全的基础设施——先进的教学设备、整洁的食堂环境、良好的宿舍条件;珍惜优秀的师资队伍——不远万里来为同学授课的北京校区老师们。“‘黄埔一期’们要好好努力学习,不辜负‘黄埔一期’的称号,我相信你们一定可以担当起这个称号!”丁勇丁勇,理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数学学院教授(二级),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调和分析及其应用。已主持并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4项和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3项。应邀担任过美国Pittsburgh大学、美国Kansas大学访问教授、台湾中央大学客座教授。是唯一一位被邀请在2006年马德里国际数学家大会“调和与几何分析”卫星会议上作50分钟报告的中国学者。担任过2002年北京国际数学家大会“调和分析及其应用”卫星会议等十几个国际学术会议学术委员会或组织委员会委员。应聘担任过科技部“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出版的教材“现代分析基础”曾入选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其所著百余篇论文在中国科学、数学学报及世界多国的数学杂志上发表。点击链接了解更多名师故事“不爱文学的物理学家不是好大学老师?”一起走进赵峥教授的物理世界吧!风趣幽默的“行走语录”:朱小健教授带你走近训诂学“培养教育改革的引领者”——专访北师大外文学院王蔷教授“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张建华教授的俄国历史研究之缘世界是如何组成的?和黄元河教授一起感受化学之美撰稿丨李蓓蓓
其他

世界是如何组成的?和黄元河教授一起感受化学之美

古人常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人生目标,渴望能“为往圣继绝学”,也渴望“为万世开太平”。在北师大的校园里,有许多潜心学术、辛勤教学又心系社会的教授学者。北师大化学学院的黄元河教授就是其中之一,他在结构化学方面建树颇多,同时还担任了全国政协委员,并也在两会期间提出了关于少数民族地区教师培养、教学质量的提案。我们非常有幸采访到了黄元河教授,在和他的交谈中,我们感受到了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并领悟到了化学之美、科学之美。选择化学不知所起,一往而深黄元河老师本科专业是物理专业,考虑到“物理学习的内容主要是理论方面的,化学相比起物理与生活联系的更紧密”,他选择了跨专业攻读化学系的硕士。但是很遗憾因为转系生的身份所以没有拿到化学系出国交换的名额,尽管他的成绩是“唯一一个达到要求的”。在学习、科研方面,黄元河老师对自己的领域满怀热情。读博期间,他前往日本学习,作为出国预备生必须到大连外国语学院(现大连外国语大学)集训三个月。“在那三个月期间,学校的课程安排是十分繁重的,课表基本都是全天上课的。”不过繁重的课业并没有压垮他,他表示自己当时就像现在大家学英语一样,“不停地背单词”,“这样我的日语水平基本能够用于生活对话”。他继续解释到,学术交流方面,在日本做研究一般情况下是使用英语的。他十分谦逊地补充了一句:“这三个月让我的日语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也只是达到了问路这样的水平。”黄元河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在日本期间,黄元河老师跟随量子化学诺贝尔奖获得者福井谦一先生做研究,他表示这个经历使他受益匪浅。虽然因为福井先生身体和时间安排等原因,黄元河老师很少直接与他合作,“一般是和福井先生的团队一起”,合作的研究成果只有一篇论文,但是福井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蔼的为人处世风格和强大的学术实力给黄元河老师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化学之美探求世界是如何组成的有些人或许会觉得理科并不如文科那么浪漫,那么充满诗意,但黄元河老师的解读让大家看到了化学独有的美感。“在我眼中,化学之美在于探求世界是如何组成的,每一个物体是怎么组成的。”黄元河老师这样形容化学学科,“化学是物质世界的‘造物主’”,“现在我们使用的东西抑或是是极其宏大的事物其实也是由一些极其微小的东西构成的”。通过化学学科,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他还提到,学习化学会帮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社会上发生的一些事情,比如“三聚氰胺事件”。除此之外,“掌握化学对日常生活也有所帮助”。黄元河教授讲“普通化学”“化学对社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化学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部分。”面对同学提出的苏丹红滥用问题,黄元河老师解释,化学产品部分有毒部分无毒,有些产品有毒但是在工业领域有很重要的作用。“三聚氰胺事件,苏丹红事件,毒胶囊事件,等等问题是人的问题,是管理的问题,不是化学问题。”当然,他也指出了另一种情况的存在,就是我们使用了一些尚未认识到毒性的物质。“这种情况的确存在,但是我们认识的进步总是有一个过程的”。他认为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有二:第一是管理要跟上,第二是在实践中认识物质,这种认识过程可能要付出一些代价。针对研究理论化学的现实意义,他认为,“理论化学研究的目标和主要问题就是分析清楚原子是如何组成物质和材料的,如果我们能弄明白每一个原子的化学键等性质,那我们就可以依据理论的进步来指引实践的进步。”他表示,这也正是现在所说的分子工程的主要研究方向。他以自己研究的碳纳米管为例进一步说明:虽然碳纳米管是合成出来的,但是只有用理论研究出来它所具有的性质(比如比金刚石还要硬等)的时候,才能将其运用到各个领域中。他说,合成出来某一种物质,我们可以通过实践猜想它具有什么性质,但“需要实验的检验才可以下定论”,而“最后实验一般也会验证我们的猜想”。教育扶贫关注教育,心系社会黄元河老师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曾多次强调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扶贫问题。他从自身经验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目前的扶贫状况,“我国非常重视少数民族的扶贫问题,在这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这个投入的产出是难以衡量的,因为投入的资源一般用于升级改造硬件设施。我们看到现在许多地方的硬件设施有了质的飞跃,这是非常好的现象。黄元河教授(中)在2012年全国“两会”的小组讨论中发言他也指出了背后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也必须要看到,虽然硬件条件提升了,但与之配套的软件、人才是严重欠缺的,使用方法也掌握得不全”。他谈到,自己去云南的时候,看到在云南的某个大学新建了一个实验室,硬件条件十分优越,甚至比北师大的还要好。但是在当地没有会操作的人才,只能看着实验室空置。他提出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怎么样把优秀人才留在少数民族地区”,或者说“怎么样调动一批优秀人才进入少数民族地区”,黄元河老师认为这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不过,他对此仍表现出了积极乐观的态度,“随着我们国家的发展强盛,各个地区的吸引力正在逐渐加强,我们国家的吸引力也在不断上升”。他认为这个问题目前出现了很大的转机,但是我们仍然需要关注这个问题能否更进一步地得到解决。鼓励学生厚积薄发,是金子就会发光对于有些同学觉得当老师收入不多的认知,黄元河老师经常对此鼓励他们要目光长远,是金子总会发光。他认为,虽然教师这个行业收入不及某些行业,但是可以“让你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比如你确定了一个感兴趣的领域,就可以以此为研究方向。当然,“在这方面也需要坚持”。再者,他分析了教师这个职业的发展前景,“随着我们国家的发展,我们对教育越来越重视,老师的待遇相比于以前有了很大的提升”,他觉得教师现在是一个很好的行业。相比于以前,现在有更多来自顶尖高校的优秀毕业生进入中学任教,“我们的高层次人才对于教育行业的兴趣越来越浓”。说到厚积薄发,他认为最重要的是坚持。“只要认真地做好了某一件事情,总是会对社会有贡献的”,“要是想追求进步,唯一的办法就是全身心的投入”。最后,黄元河老师表达了对“黄埔一期”同学的深切期望。“我对你们有着充足的信心,你们有很强的能力。”他谈到自己带的实验课中,同学们都表现非常出色,实验的完成度也很高。他认为,大家能在这样优越的条件下学习十分幸福的事,“珠海校区很大也很美丽,各方面都有优越的条件,比如师资,硬件设施等”。他提出了两点具体的期望:第一是身体健康,注意人身安全。有好的身体才能有好的学习。第二是希望同学们能够在优秀的领导带领下取得大的进步。能够聚焦学业,努力学习,取得成就。黄元河黄元河,理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政协委员。科研工作主要为探讨有机和有机金属夹心高聚物,
其他

风趣幽默的“行走语录”:朱小健教授带你走近训诂学

十一月的尾声,珠海似乎有了秋的凉意,山高云阔,天朗气清。在这个深秋时节,我们有幸采访到了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朱小健教授。朱小健教授曾任中国训诂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中文信息处理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所著论文众多,生活阅历丰富,本学期为校区本科生讲授《汉字与中国文化》和《四书精读》两门课。朱小健老师知识丰富、风趣幽默,采访中其谦逊的学术态度和独到的文化见解令人折服。英雄不问出处朱小健老师走过恢复高考制度的人生节点,从建筑工到大学教授,他的阅历十分丰富。被同学问到这个过程中有没有什么心态变化的时候,朱老师展现给大家的是一个豁达开阔的心态。他回忆起自己中学读了一年就作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刚开始做了两年的建筑工,在工地上还改进了轧钢筋的工具提高了工作效率。由于机构调整,转而从事水利地理测量工作,学习到了许多实用知识。后来改革开放,恢复高考制度后有机会读书,进行本科的学习。他表示能考上研究生、留校工作十分幸运。“我并不认为大学语文教授与我之前所从事的职业有何高低、贵贱之分。”他表示即使在大学教书,也有其他的工作,并非纯粹只有上课。“生活是一个过程,职业、单位、从事的专业有多种可能性。人生活在一个环境里,这个环境会影响你走上一条什么样的道路。”朱小健老师在2019海峡两岸大学生文化体验营上讲长城文化朱小健老师教学多年,依然笔耕不辍,进行着文献研究和论文写作,保持着高度的学术热情和积极的心态。他坦言自己现在仍有多本书稿未发表,“越写越不敢写,觉得自己学量不够,但是不能不写。”朱小健老师身上体现了一个学者谦逊而不断进取的卓越品质。“论文是学者真正研究之后与人分享,促进学科发展的一种方式。”他说,自己从事大学老师这一职业之后,写作已成为一种常态,每当有心得的时候,就会进行论文写作。朱小健老师还分析道,现在教育部推出的措施在不断地改善论文评选环境,北师大也执行了多年的代表作制度,只要有价值,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就行,“英雄不问出身”。风趣幽默的“行走语录”朱老师的课生动有趣,深受学生喜爱,有同学甚至为其编写了“语录”。他表示自己念书时也常常编写老师的语录,当时没有微信群等交流形式,只能通过口耳相传,篇幅、内容相对较少。他认为,同学们给不同的老师编写语录,体现了老师各式各样的讲课风格,这也是大学差异性所在。为什么朱老师的课程这么受欢迎呢?“一开始让学习者对学习对象有兴趣、感到一定难度并愿意去接触它。”他这样形容自己的教学。“讲课优异、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主要分为两个系统:一种是获得荣誉与奖励,戴着红花开会表彰的老师,通过申请填表、委员会客观评价、同学投票得出。另一种是学生口耳相传,没有系统性评价。”朱小健老师将“黄埔一期”比作“权威的评价者”。关于本学期开设的“四书精读”课程,他希望同学们通过这门课程,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四书长时间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思想。中华民族虽然吸收了许多西方先进文化,但是我们的骨子和血液里仍然流淌着以四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朱小健老师为本科生讲解《论语》他还希望同学们通过这门课程获得对中国文化原本面貌的认识。“我带领学生并不是只读四书的原文,还要阅读其古注,这才是书籍的原貌。例如,《论语》经过汉、唐、宋、明、清代直至今天,它不一定是孔子个人的思想,可能中间有传递者进行过改装。这些改装并不是没有意义的,而是一直在适应社会的需求与发展,促进人们认识的提高。”汉字蕴含中国文化朱小健老师主要研究方向是训诂学,谈及这个方向的现实意义,他表现出了些许遗憾。“现在大多数人还不知道训诂学是什么,我们训诂学工作者做得还不够好,没有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领域。”他阐述道,训诂学的基本工作就是解释古代文献、研究词义,与此同时也在解释中国文化,“每一个汉字都蕴含着中国文化。”朱小健老师讲解中国汉字朱老师谈到中国语言学的发展在两个领域领先于其他国家:第一个是汉语教学,第二个是计算机。计算机不怕数据数量多,就怕没有规律。“中文信息处理需要走自己的一条路。国内的HNC理论就是从中国训诂学的《尔雅》中得来。它把所有词分类,词量是无限的,但是词的类别是有限的。”“训诂学在检索语言、智能处理等方面有着重大贡献,同时在中国文化的保存与推广中也发挥着巨大作用。”朱老师曾是《汉字标准字典》、《中华字典》的副主编。“字典是一个有自己规则、规律的文化产品,编写字典的过程中我同时也在充实自己。”刚刚参加完“融媒体时代的辞书生活”会议的朱小健老师,从会议的标题引出:“辞书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网络热词的出现是一个非常正常的现象。不过并不是每一个网络热词的生命力都那么强,有一些可能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快被大众遗忘。”他认为真正能使词语流行发展的其实是使用者,只有被大众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才能保持生命力。朱小健老师主持《康熙字典》学术研讨会开幕式“学为人师
其他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2020年全职辅导员招聘启事

应聘材料纸质版请采用中国邮政特快专递(EMS)、顺丰速递寄送或直接交至指定办公室,请务必注明“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2020年全职辅导员招聘”字样并保证所有材料一次性送达。
其他

“培养教育改革的引领者”——专访北师大外文学院王蔷教授

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
其他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张建华教授的俄国历史研究之缘

历史是历史学家的第一战场,也是历史学家的最后避难所。——张建华老师自勉辞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选择历史——阴差阳错,天作之合谈到为什么选择历史这门学科,张老师回忆起了自己“阴差阳错,天作之合”的求学时代。“当年考大学的时候,我服从分配,北师大负责历史专业录取工作的老师看我历史成绩不错,就把我录取进历史专业了。”大一大二的通史学习,培养了张老师对历史的认识,激发了他对历史的兴趣,“学有启迪,相由心生”。又因他青少年时期的成长经历,使他对俄国文化与历史有着不同于别人的感情,因此在大学三年级时选择了俄国历史作为主攻方向。张老师对历史学科的认识十分清晰:“历史和史学是普通人认识社会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领导人治理国家的一个重要工具。”历史学是人文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引用马克思的名言“历史是唯一的科学”阐明研究历史的原因,就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历史:古老而旺盛的生命力如何学习历史?对于如何开始历史学科的学习,张老师建议从培养兴趣入手。他认为,历史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所谓历史就是昨天的今天。历史学是任何一个民族、国家古老的学问,何以长盛不衰?“一方面,历史学在不断地更新发展出新学科。”张老师以自己在珠海校区开设的“俄罗斯国家形象史”课程为例:国家形象是传播学、社会学的概念,但把它引入到历史学来,研究从18世纪以来俄罗斯在世界上所努力展现的国家形象问题。俄罗斯想要塑造热爱和平、维护正义、善良的民族形象,但是从他者的角度看,“一百个人眼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这就是历史学研究的新方式。“另一方面,历史学有古老而旺盛的生命力,能源源不断地为当今社会提供借鉴。”因此,张老师鼓励非历史学专业的同学由兴趣接触历史,找到一把“金钥匙”,在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尝试去解锁,就会有所收获。战斗民族背后的温柔“20世纪俄国历史与文化”张老师为本科生开设了“20世纪俄国历史与文化”这门选修课,他希望通过学习这门课,同学们能够知晓以什么方法和态度去研究俄国历史。张老师表示,自己会在课上用同学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大家了解“战斗的民族”强悍背后温柔的一面,更全面地了解俄国历史。他也希望同学们能够掌握史学这把可以解开历史大门的钥匙,用这把钥匙去了解美国、欧洲等的历史。近代中国从积贫积弱到自立于民族之林,在20世纪这一百年,俄国是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影响最大的国家,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半个世纪,俄国可能仍是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中俄正从单方面的影响走向互帮互助,实现双赢。与邻为善当被问到研究俄国历史对于当代中国的意义这个问题,张老师感慨良多:第一,俄国和中国在许多方面走过同样的道路,我们不能作壁上观。苏联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它成功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政权,成为了光耀无比的灯塔,吸引很多民族、国家向她学习。二战结束之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分庭抗礼,这是苏联模式最辉煌的时代。但80年代以后,苏联大厦崩塌瓦解,原来组成苏联的15个共和国没有一个选择社会主义道路。为什么苏联共产党执政会失败?这是值得思考的。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送来马克思列宁主义,我们把俄国当做学习榜样,现在则是作为前车之鉴,我们要避免“苏联的昨天是中国的今天”的命运。第二,前天的沙皇俄国、昨天的苏联、今天的俄罗斯联邦都是世界大国,对人类历史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作为人文基础知识,我们应该了解俄国历史。第三,现在中俄关系是21世纪全天候新型大国关系,两国是战略合作伙伴。今年是中俄建交七十周年,未来在政治、经济上两国会有更多相互协作的需求,我们要多方面了解“邻居”的历史,与邻为善。“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以古鉴今张老师自勉:“历史是历史学家的第一战场,也是历史学家的最后避难所。”他提出以下观点:首先,史学研究要以古鉴今,这是中国史学的一个传统。这个传统在俄国也是存在的。张老师引用19世纪俄国著名学者、政治家、革命家赫尔岑的话:“充分地理解过去,我们可以弄清现状;深刻地认识过去的思想,可以揭示未来的意义。向后看,就是向前进。”以古鉴今是史学研究的一个很重要的责任,否则史学家关起门来自娱自乐没有任何价值。其次,中国发展必须要充分借鉴苏联经验和教训。张老师认为应该对苏联历史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研究,对苏联的经验和教训客观地评价。苏联虽然解体了,但社会主义的理想还在,中国正在走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应该真正地吸取苏联的经验和教训,避免重蹈覆辙。在这方面,张老师认为从事俄罗斯历史、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文学、语言、哲学、艺术、法律、教育等各个学科的“俄罗斯学”学者们有着当仁不让的学术使命和历史责任。对“黄埔一期”的寄语张老师对珠海校区的“黄埔一期”充满了关切和期待。他希望同学们珍惜学校百年历史荣光;珍惜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位于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是中外交往的窗口;海上丝绸之路的节点澳门与学校也仅有一湾之隔,充满了机会。他也希望同学重视大学本科教育,本科教育决定了同学们未来发展的能力和潜力。最后,希望同学珍惜学校所给予的“无形资产”——学风,这将会成为终身的财富。张建华黑龙江省哈尔滨人,历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世界史专业(俄国史方向)博士生导师,世界史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苏联东欧史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理事长、中国中外文流史学会副会长、中国世界现代史研究会常务理事、欧美同学会留苏分会成员。主要著作有:《苏联知识分子群体转型研究》、《激荡百年的俄罗斯:20世纪俄国史读本》、《政治激进主义与近代俄国政治》、《俄国知识分子思想史导论》、《俄国史》、《苏联民族问题的历史考察》、《俄国现代化道路研究》等。在《历史研究》、《世界历史》、《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学报·历史卷》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部分内容参考公众号“北师大俄罗斯研究中心”
其他

“不爱文学的物理学家不是好大学老师?”一起走进赵峥教授的物理世界吧!

十月的珠海,还沉浸在夏日的余韵里,阳光灿烂,万物兴荣。在这样一个泛着金黄的午后,我们有幸对话了在珠海校区开设《从爱因斯坦到霍金的宇宙》课程的赵峥教授,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普利高津教授的得意门生。在他风趣诙谐的讲述中,我们走进了教授丰富而充实的精神世界。精神上的饱足自童年起,赵峥教授就对阅读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从看小人书得到启蒙,四年级时就开始阅读《水浒传》与《三国演义》,后来接触到科普方面的书籍,对天文与基本粒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家境条件限制没能力购买书籍,于是沉浸在各个图书馆与书店,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阅读。“在三年困难时期,虽然肚子觉得饿,但是精神上觉得饱”。青年时期的他,抓住一切机会汲取知识充实自己。凭借着一股爱国热情,赵峥教授那时就立下了学习科学技术,成为中国自己的“专家”的目标,并为此不断地努力。大学时虽家住北京,离学校并不太远,但他一个月只回家一天,“留校学习,这样看书的时间就很长”。北京的高校间流传着一句笑谈,“穷清华,富北大,不要命的上科大”,中科大的学生十分喜欢开夜车,但“不开夜车”却是赵峥教授坚持的生活习惯。他早睡早起并坚持锻炼,作息时间雷打不动。将人文融入科学赵峥教授专注物理的科普教育多年,开设的课程《从爱因斯坦到霍金的宇宙》面向各专业学生开放,并深受欢迎。“一方面是为了给物理系的学生讲物理思想,讲定律的发现过程。物理定理都是在物理学家们历经曲折的过程中被发现的,借此激励学生不要畏惧困难;另一方面希望让其他专业的同学特别是文科生多了解科学知识。想要提高一个人的基本素养,应文理兼备,我保证只要他们上过高中就能听懂。”这就是赵峥教授开设这门课的初衷,这个初衷源于他的“现行过早的文理分科存在弊端”的看法。文科生对很多理科概念不懂,理科生的人文素养积累有欠缺。他希望这门课让文理科的学生都能扩展知识面,增加对科学知识的兴趣,认识到科学与人文密不可分。同学们说,赵峥教授“统一了文理科生的审美”。从小对文学的浓厚兴趣和丰富的阅读,让赵峥教授对诗文信手拈来,而多年的科研积累,使他得以将人文与科学融会贯通。课堂上常常引经据典讲文言文里隐藏的物理现象,如“‘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这体现的是相对论原理”。“诗文的作用一方面是引发大家的兴趣,另一方面也是说明一些科学思想古代就已经有了,只不过它们是以朴素的方式出现的。”“我们国家的语文教学是有欠缺的,教育出来的学生有很多知识欠缺,特别是对古文的掌握非常不足,不认识的字也很多。现在中学课本中古文的占比在增加,这是个好现象。”他非常支持加强语文教育。赵峥教授的课堂信息量大,短短一个半小时的时间里能让学生们听到许多科学资讯与科学名人“八卦”。赵峥教授说这些储备来自于多年来的阅读积累,读过的书在脑海中都会留下印象。并且,在后续多部教材、专著的编写中,花费大量时间核实校对,使得相关信息知识多次复习,也能加深记忆。所有的知识都是通过阅读和反复回顾逐步积累夯实起来的。比获奖更重要的事许多人认为,物理是一门艰深的学科,然而在赵峥教授的眼里,它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是充满趣味并值得为之奉献一生的。在他看来,学生觉得物理难,很大程度在于物理教学有问题。“物理博大精深,潜心其中,究其奥义,会得到无限乐趣”当然物理研究也往往很难一帆风顺。赵峥教授认为“科研首先要选对方向,要随国家发展方向根据国家需求走;其次需要坚持不懈,持续努力。”大学时期,赵峥教授对广义相对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他利用假期时间自学。工作后仍坚持晚上自学,“那时一到晚上,整栋研究所大楼常常只有两个人,一个是我,另一个是看门的大爷”,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今年的诺贝尔奖正在陆续揭晓,对于诺奖,赵峥教授认为“对于科研人员而言,创新才是最重要的,而得奖与否并不是”,科研人员应专注科学研究,努力取得突破。“门捷列夫没有得过诺贝尔奖,爱因斯坦没有因为相对论获得诺贝尔奖,是否获奖从来都不是评判科学价值的标准。”我的坚持还不够采访接近尾声时,记者向教授分享了一个知乎提问,“北师大的赵峥教授是一个怎样的人?”下面的回答多是“他风趣诙谐”,“他博学多识”。赵峥教授很开心得到这样的评价,并表示他在生活中本就性格比较开朗,喜欢开玩笑。但又收起笑容认真地说“我是一个学习还算努力的人,但我不是最努力的人。我能坚持,但相比于其他更优秀的人而言,我坚持的还不够。”他说到朱清时先生,“朱先生对广义相对论也非常感兴趣,毕业后经历了很多的挫折,但他无论何时何地何境况下都在思考问题,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不懈。”听到这样的表述我们并不意外,在采访之前就得知赵老师的低调,获得荣誉的时候,也是远离媒体报道。或许,这就是一位教师的本能吧。赵峥教授给学生们作讲座寄语同学们当记者请赵峥教授为同学们留几句寄语时,教授沉思半晌这样讲道,“现在的中国正处在非常好的时代,中国走过了艰难的历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在正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同学们应承担起青年人的责任,好好地努力,为这个伟大的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做不了大的事业,就从力所能及的小事入手。”亲切,谦逊,认真,努力,这是赵峥教授留给记者的印象。这位年过七旬的老人,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在他热爱的岗位上,向一代代学子传递科学的火炬与人格的光辉。赵峥教授曾任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物理系主任。现为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教授,理论物理博士生导师、教育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引力与相对论天体物理学会理事长。长期从事理论物理的教学与研究,主要著作有《黑洞的热性质与时空奇异性》、《黑洞与弯曲的时空》,科普著作有《探求上帝的秘密-从哥白尼到爱因斯坦》、《物理学与人类文明》。《黑洞的热性质与时空奇异性》和《探求上帝的秘密》分获第11届和第12届中国图书奖。采访∣肖淑华、鄢清玥摄影∣湛雯轩、田振翔排版∣温雅新、齐童审核丨朱珊珊、王华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