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领说 | 哈佛博士为您解读大学生翘课对未来职业的影响 (下)
京领特邀专家
郭娇
本科、硕士毕业于北大,博士毕业于哈佛
读博时获得四年哈佛校长奖学金
曾为世界银行、英国救助儿童会等机构提供教育相关咨询。
郭博士曾经对近国内3万名毕业生开展调查,试图寻找大学生翘课与未来职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日前,教育部长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本科教育是大学的根和本”。郭博士认为,这既是指明了提升学业挑战度又指明了激发学习动力等改革路径。减少学生翘课行为应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力抓手:对此,她的看法是。
减少翘课,应针对个别学生对症下药
在我的研究报告中,值得关注的一点在于学习过程的自主性与自律性。与中小学生不同,大学生在设定学习目标、获取学习资源、投入学习时间、管控学习进度等方面的主动性更强。高校到课制度更需要基于实证研究来拓宽设计思路。本研究发现,大多数学生只是偶尔翘课或几乎不翘课,常常翘课的只占3%。可见减少逃课行为的关键不在于机械式的强制每一名学生从不翘课,而是要甑别出频繁逃课的学生(例如每周逃课3次及以上)再对症下药。
锁定这个群体之后,教师可通过问卷或访谈倾听这些学生的声音,摸清他们逃课的深层原因。对熬夜、兼职或赶其它作业的学生可加强时间管理能力;对觉得学业挑战度不足的学生可采用随堂测验、团队竞赛等对抗性较强的教学活动来激发动力;对学习吃力、有挂科风险的学生可规定其必须到课,并提供课外答疑、自习小组等支持手段。
隐性逃课是最大挑战
在研究中,还发现从不缺课的大学生占到四分之一,且工农阶层子女等弱势群体更少缺课。这一方面表明这些群体在校期间自控力强,循规蹈矩,更依赖传统的课堂讲授来进行学习。另一方面反映出他们规避风险,较少尝试其它替代性学习方式。
对这部分学生而言,高校管理者与教师需在培养过程里应对以下挑战。首先是隐性逃课。有研究发现七成以上的大学生在课上至少有一半时间都是“人在心不在” 。相对于显性逃课,这种隐性“怠工”更不易察觉。其次是学习途径的单一。研究人员构建的大学生时间投入模型显示中部地区的资本密集型行业(金融等)更看重实习。缺乏实习经历的毕业生在激烈的求职竞争里难占优势,甚至被“一票否决”。
如何避免大学生的隐性逃课?如何实现学习与实习的最优时间分配?这些追问提醒我们:对本科教学质量的评价不能停留在到课率,也不能满足于期末分数,而要把眼光放得更为长远,看其是否切实转化为毕业之后的职场竞争力。
要根据学生性格因势利导
在研究所涉及的三万份有效问卷中,大学生在校期间的翘课越多,毕业之后薪资越高,就业满意度越低,跳槽越频繁。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翘课行为本身提高了薪资水平,而是反映了驱动这种行为的风险偏好等人格特征。例如翘课越多的大学生在毕业之后越倾向于选择民企、外企或自主创业等体制外工作。在他们身上体现出一种“高风险、高回报”的择业偏好。
相比而言,翘课越少的大学生越倾向于选择“低风险、低回报”的体制内工作(例如公务员),即使薪资偏少,但工作稳定,就业满意度高。这一发现或许能为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导向提供些许启发:大学既要培养循规蹈矩、自控力强的“好学生”,也要呵护其对风险的预判与担当。这样的毕业生才能拓宽择业选择,把握机遇,应对具有不确定性的未来职业挑战。
编者:
在更为现代化的学习环境中,学生接受教育已经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学习范畴。对待翘课这一问题也不能用老眼光笼统的归结为学生自制力的薄弱。郭教授表示希望这一研究发现,能为未来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导向提供参考和启发,以推动我国本科教育水平迈上新的台阶。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京领排名
京领资源
专家学者资源库
海外大学资源库
海外中学资源库
行业人才资源库
国际学校资源库
国内大学资源库
京领传媒
京领说
京领专访
京领周刊
京领数据
京领报告
京领大会
京领服务
企业教育咨询
政府教育规划
行业人才猎聘
高端留学咨询
大学国际化办学
K12国际化学校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