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对于成熟稳重的量化基金来说,它们需要把自己的投资仓位分散在不同的投资策略、量化参数上。这样做会让量化基金在市场风格非常极致的时候,难以赚到最多的钱,但是也会让它们在这种极致风格发生逆转的时候,能够更好的度过难关。在历史上,一些量化基金由于进行了“过度归纳”的投资,从而在市场风格持续演绎时盈利高涨、市场风格一旦转变时就“扭盈为亏”、甚至亏损惨重的情况,并不少见。早在2014年的A股市场,由于当年前大半年的时间里,市场呈现一种“低估值蓝筹股下跌、高估值小公司上涨”的市场格局,因此一些不太重视“过度归纳问题”的量化基金,很容易就发现这其中的市场机会:只要做多高估值的小公司股票、做空低估值的蓝筹股,就可以简单的赚到钱。问题是,由于蓝筹股的盈利能力往往比小公司更强(在全球范围内多半如此,在中国市场大多数时候也不例外),因此这种“过度归纳出来的量化投资策略”,其实是有很大问题的:它做多了价值更少的股票、做空了价值更多的股票。任何违背长期价值的市场状态,都注定了难以永久维持,2014年的市场行情也是一样。到了2014年的11月20日,市场风格突然大转,代表蓝筹股的上证50指数从11月20日的1,676点,在一个半月的时间里,就上涨到了2015年1月5日的2,649点,涨幅58%。而同期代表小股票的中证500指数,则仅从4,974点上涨到了5417点,涨幅仅有9%。结果,不少之前依靠“做多小盘股、做空蓝筹股策略”的量化基金,在短短一个多月时间里,录得大幅亏损,让投资者始料不及。有道是“历史不会简单重演,但是常常会押韵。”到了2021年,类似的事情又开始上演。由于在2019年到2021年上半年的将近两年的时间里,A股市场上低估值的股票表现不佳,而估值高的股票则一再上涨,因此市场上开始有了“买股票就是要买贵的”、“怕高才是苦命人”的说法。而这样一个显而易见的市场结构性规律,自然逃不过计算迅速的量化基金的眼睛。于是,在量化投资界,一种类似于当年“做多小盘股、做空蓝筹股”的、过度归纳的投资策略,再次开始出现,只不过这次变成了“做多高估值股票、做空低估值股票”。但是,这种策略虽然顺应了短期的市场潮流,在长期却是显然违背了投资和商业规律的。在长期,它给过度依赖这种策略的量化基金带来的危害,也是显而易见的。其实,对于投资于量化基金的投资者来说,最应该避免的一种判断方法,就是只根据基金的中短期业绩进行判断,而不仔细深究这个业绩是如何取得的。而对于主动投资基金,事情也是一样,那些只顾短期业绩好、不管短期业绩如何取得的投资者,往往很难取得长期让人满意的结果。毕竟,量化投资不过是数量化的主动投资,本质上仍然是由人做出决策,只不过量化投资依赖的工具是数据模型,主动投资依赖的工具是主观经验而已。不仅国内的量化投资策略会出现“过度归纳”的问题,海外成熟市场的基金,有时候也会出现同样的问题:甚至有过之而不及。在美国证券市场,曾经名噪一时的长期资产管理公司(Long-Term Capital Management)、不凋花咨询公司(Amaranth Advisors)这两家著名的基金公司的倒闭,就是来自于当时“过度归纳”带来的巨大风险。这两家基金公司虽然不属于纯粹的量化基金,但是他们在投资中应用了大量数学模型和公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被看作是“准量化基金”。但是,当犯下了“过度归纳”的错误时,再多的数量化模型也没有能够帮助到它们:甚至让它们的失败来得更加惨烈。在量化基金没有注意“过度归纳”的风险、从而可能产生的问题中,有两个额外的知识点,是投资者需要格外留神注意的。其一,是在短期市场中,量化基金如果不重视“过度归纳”可能带来的风险,往往反而可能由于全仓压上单一量化策略和量化参数,从而取得短期内非常好、甚至远超同行的业绩。而在追逐短期业绩的市场中,这种业绩又可能会带来巨大的规模增加。其二,正是这种“优秀的短期业绩带来短期规模暴增”的现象,回过头来又会在市场风格突然转向时,由其巨大的规模造成市场风格变化的更为加剧。也就是说,当市场风格转向时,如果大量原来押注在这个风格上的资金,都试图在短期完成调仓,那么如此巨大的交易量,会让市场风格变得更加极端,也让之前没有重视风险的量化基金,从盈利到亏损的速度变得更加迅速。所以,正如《列子》所云,“圣人不查存亡,而察其所以然。”投资者在投资量化基金时,绝不可以只看量化基金几年的、中短期的业绩好坏,而忘记考察量化基金是究竟如何取得了如此业绩的。只有“知其表又知其里,知其外又知其内”,才能做出长期优秀而稳健的投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