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幼崽到成年,树是怎么长大的丨观察一棵柳004

豆豆豆荚 城南花事
2024-09-04

这一周,我们的主题是“大树与小树的对比观察”。

大树与小树是相对概念,我起初猜想应该没有确切的年龄和胸径的规定。在知网检索“大树标准”时,我发现园林行业在树木移植时,对多大的树能称为“大树”是有具体尺寸的规定的:胸径20厘米以上落叶乔木胸径15厘米(或高度6米)以上常绿乔木

△知网截图

我的柳树胸围为110厘米,胸径约35厘米,年龄在20+,作为大树,资格是毋庸置疑的。(关于树龄:我是估算的。因为我们小区入住有20多年了,建小区之前,这里是村子,很多树有可能是在村子存续时就已经生长在这里的。当然,也有可能是小区建成后移栽过来的,总之树龄一定会大于小区的年龄)

问题是,去哪儿找一棵小树来跟它做对比观察呢?

我们小区毗邻丽泽商圈。这几年,丽泽商圈在快速发展,配套的公园绿地已基本就位。豪奢地说,我们小区被大大小小、新新老老的公园包围了。

遛娃儿的时候,我也大致去踅摸了一下新栽种的树。我发现,洋白蜡、银杏、丝棉木、黄栌、白皮松、华山松、玉兰、元宝枫(还有一些可能是茶条槭之类的槭树)等,特别受青睐;而传统的杨柳榆槐椿都是些大树,应该是建公园之前,原地的历史遗存。这样两相对照着看,还真像不同时期绿化树种各异选择的存档展示。

最近丰台疫情升级,带着俩孩子我也不好往更远处跑,那就把上周在李可染画院跟前拍的那棵小树作为参照对象吧,反正也不影响结果。

△主干被砍,从旁边滋生出了新一代

对大树和小树的枝条颜色,以及树皮的对比,上一周在观察枝痕、叶痕的文章里(链接在此),讲得差不多了,这周补充几个新学习到的点;本周我特别想弄清楚的一件事是,小树是如何长成大树的。

△我的应该是第一版

恰好手里有一本“雪藏”了多年的书《树的秘密生活》。虽然书的编校质量有失商务印书馆的水准,但总体内容还是很吸引人的。从宏观上涵盖了我所想了解的关于树的一切秘密:

△《树的秘密生活》目录

第一部分的第三章和第四章,讲的都是树的成长。第三章是从历史的角度讲,植物是如何一步步从海底来到陆地,从细胞到维管植物,从裸子植物到被子植物……这样一个发展演进的过程。第四章树木,则是从植物的结构层面来讲述,作为一棵树的个体是如何从小树苗长粗长高,成为一棵大树的。这恰好就是我最想弄清楚的问题。

树枝的枝领领环

先来说说关于枝条的补充知识。

上周观察枝痕的时候,也发现了枝条跟主干相交的部分,不是圆形的,而是近椭圆的,而且接口的下边缘有游泳圈似的松弛赘肉。当时没太认真去想为什么,后来在美丽异木棉小组组长的《树皮上的密码》一文中读到,原来这些“赘肉”有专门的名称和独特的用途。

接口处整体的“赘肉”,叫作枝领;里面的每一个游泳圈叫领环,“领环是树木专门负责包覆残枝的器官”。树枝因种种原因被截断后,领环处的环状组织如应激反应似的,会快速生长并包覆残枝,同时阻挡真菌入侵。

不过,树木是“慢性子”,环状组织无法像人体的血小板似的迅速集结堵住伤口,而是需要好几年时间,才能彻底将残枝包裹进树干中。我暂且还没找到包覆比较好的伤口,日后找到了再补图。

《树的秘密生活》一书中,恰好也提到了树木的这部分组织。它们在枝条完好时,还有其他职责。不过,在阔叶树和针叶树中,枝领的位置和作用是不同的。

阔叶树,比如我的柳树,枝领是在树枝跟主干接口的下方,对枝条起支撑作用,就像房屋用于支撑横梁的梁托;而针叶树,比如油松,它们的加固装置在接口的上方,这个承重部分起的是牵拉的作用。

△作为针叶树,油松的牵拉结构,理论上应该是在枝条与主干的接口上方,但我拍的图看不出来


树干的结构&小树如何长大

要想弄清楚小树如何长成大树的,首先得了解树木尤其是树干的结构。

观察树皮那周,我写了一些关于树干结构的内容,但发现自己当时没有彻底弄明白。当然,现在也可能只是自以为明白了。输出可以深化输入,我就试着来转述一下所学,以强化记忆和吸收吧。

这部分的内容,如果想更形象地理解,最好有一本《DK植物大百科》在手边,并翻到第64和65页对照着那张巨大的树干横剖图来理解。我也把照片翻拍并用颜色标注了一下,但图片实在太小,不如8开大书上的对开图看得清晰和惬意。

真正的树木,无论是阔叶树还是针叶树,它们的基本组成部分都是木质。木质是树木的传导组织,也就是树木内部的基本疏导系统,它们能让树木长得又高又壮。

这些传导组织主要分为两类:木质部和韧皮部。

木质部在树木的中心,由很多导管组成,主要负责水分传导,将含有矿物质的水分从根部运送到叶子部分;韧皮部包裹在木质部外面,属于细胞链,主要负责营养物质的传导,将叶子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质(主要似乎各种糖分),向下向外运送到植物的其他部分。

△做个表格,帮助分类理解

△翻拍了DK的树干横截面图来帮助理解,图中绿线部分,示意的是韧皮部;韧皮部以内带圈圈(年轮)的部分,都是木质部

橙色块所在的浅色木质部分,为一年春季生长的早材,蓝色块所在深色圈,为夏秋季生长的晚材,1圈内浅+相邻的1圈外深=1年年轮

木质部和韧皮部联手,能保证树木的水分和营养传输,让树木正常生存。

不过,形成木质部的细胞,也有寿命,工作一段时间后很快就会死掉。这些死掉的细胞失去了细胞质,只剩下细胞壁。细胞壁因含有木质素而变硬。

我们知道,一棵树树干最靠近中心的位置是最先形成的,也是木质部中年龄最老的部分。它们是由木质部的死细胞堆积而成,虽然失去了输送水的功能,但它们在单宁酸的作用下能让树的中间部分越来越坚硬。

对木材有一定了解的人,应该知道“心材”和“边材”这两个概念,简单地说,那些木质部死细胞组成的部分,就是心材(即靠近中心的木材);包围在心材外面,依旧活着的、能传输水的细胞组成的部分,就是边材(含有丰富的树液)。确切地说,心材是树的躯干部分,它们的堆积和支撑使树木能够长高。

韧皮部的细胞也同样不是长命百岁的,不过,跟木质部相反,韧皮部的“逝者”是在最外层,就是越往外年龄越老。

如果木质部和韧皮部的细胞只是持续不断死去,那么树木应该始终保持稳定的腰围,或者还会变细。它增粗的秘密又在哪里呢?

△灵魂画手的读书笔记,省略了年轮。中间涂绿色的薄薄一圈为“形成层”

这要有赖于另一个圈层——形成层,它存在于木质部和韧皮部之间,是一层薄薄的纤维。形成层相当于纤维生产车间,它的工作就是生产纤维:向内,为木质部添砖加瓦;向外,为韧皮部生产新成员。

当新的韧皮部组织,在靠近形成层的位置不断生产出来时,最外围旧的韧皮部像缩水的衣服似的,会被撑破。被撑破的韧皮部跟树皮一样,为树干提供必要的保护。通常,“树皮”是指形成层外部的所有部分:内层活着的韧皮部,加上外层已死去的韧皮部

形成层加班加点地生产,木质部和韧皮部源源不断地生长,产生出更多的组织,让树木年复一年地长高变粗。生长虽然有一定的季节性,但总时长上一般可以持续数个世纪。这种树木不断长高增粗的现象,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次生加厚”。只有针叶树和落叶树有“次生加厚”的特异功能,像苏铁类植物的“次生加厚”到一定程度就停止了,无法实现终身生长。

关于树木是如何生长的话题就到这里吧。

1月中旬,我们去上方山看古蜡梅的时候,有几位北京园林科学研究院的老师同行。大雄宝殿前的“油松王”已寿终正寝,敲击手臂所能及的高度,听声音像已腐空。他们尝试着用专业的生长锥和掏丝取了一段树芯,我也有幸第一次见到了带着年轮和岁月印记的树芯。

△因为老师们当日所带生长锥的长度有限,所以只掏出了一段树芯

关于树的年轮,最经典的记述,应该是《沙乡年鉴》里关于那棵树干直径30英寸,切面上有80个圆圈的老橡树。它的每一个圆圈,不是虚长的年轮,而是有关橡树家族、作者、村落、国家以及各种自然现象的历史记载。(《沙乡年鉴》第三章 二月)

最后,放一张今天在泡桐公园拍到的柳树,这棵下半截被虫蛀空木质部的大家伙,不知能否再迎来春天。

远观,看不出异样

△瞧,空洞下方,都是被蛀碎的木质部

△木质部千疮百孔,但形成层和韧皮部应该都还健在

△木质部和韧皮层之间,竟然长出根状的物质,是用于自救的气生根吗?

准备结束了,突然发现今天我的柳树还不曾登场。

最后的最后,再补发几张前几天拍的雪中柳吧。

△▽树上结麻雀,树下长jio丫子

△还迎来了一位树医生,没看清是不是大斑啄木鸟

本周的学习和记录就到这里吧。

冬安~

参考资料:
徐琳 :《“大树进城”法律问题研究》
淡淡草木记公众号:树皮上的密码②-走近美丽异木棉
 [英]科林·塔奇:《树的秘密生活》
英国DK出版社:《DK植物大百科》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城南花事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