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台柳及杨柳“人格象征”的变迁丨观察一棵树036
图片拍摄:花间
之前大致知道章台柳的所指,趁着今年跟踪观察柳,干脆探个究竟。
“章台柳”出自唐代诗人韩翃(hóng)的《章台柳·寄柳氏》:
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
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
这首诗背后的故事,记录在唐代许尧佐的传奇小说《柳氏传》中。
韩翃字君平,南阳人,是中唐时期一代寒门才子。韩翃长于绝句,像《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等诗句,颇传诵人口。
当时有一李生,富有且爱才,与韩翃交好,常请韩翃到家中同住同聊。
李生有一宠姬,姓柳,艳冠一时。柳氏对李生表示,“韩秀才虽然现在落魄,但绝不会久居人下。”李生知柳氏对韩翃有意,便豪爽地成人之美,将柳氏送与韩翃。
网络图
次年,有红袖添香的韩翃果然不负厚望,考取进士,衣锦还乡。熟料,柳氏在长安城留守期间,安史之乱爆发。身处乱世,二人均如雨打浮萍。
三年后,局势较稳,韩翃差人去长安寻觅柳氏。来人带的除了碎银,还有那首传世的诗作《章台柳》。读罢,柳氏泪如泉涌,回赠一首《杨柳枝》:
杨柳枝,芳菲节。可恨年年赠离别。
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
后来又历经种种波折,才子佳人终得大团圆的结局。《章台柳》《杨柳枝》后来也成了词牌名。
故事简略讲完了,再来看看“章台柳”的来源和含义。
“柳”似乎比较好理解,一是指柳氏之“柳”;二是指杨柳之“柳”。那么“章台”呢?
章台的所指有好几种说法,被普遍接受的是,“章台是战国时秦国的宫殿”。“完璧归赵”的故事中,蔺相如给秦王献和氏璧的桥段就发生在章台宫中。
《史记》记载,“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后来,“荆轲刺秦”也发生在章台宫。
未央宫前殿遗址(秦章台宫遗址)。图片来源:搜狐网
咸阳新闻网上的记录显示,章台宫位于渭水之南,故址在今天西安市未央区,章台宫到后期是秦王及秦始皇日常处理政务起居的重要场所。
由于秦王的宫殿在章台,由章台宫通向坊市的大街就称为章台街,大街旁边的里巷被称为章台路。街巷之中,尽是行商的落脚点,是秦国都城的一处热闹之地。
至于秦代的章台宫、章台街、章台路是否有柳树种植,就不得而知了。南师大石志鸟博士的论文中称,汉代尚未发现章台街植柳的记载;唐代已无章台街,所以“章台柳”若有实指,也应是对往昔长安街边柳树的追忆吧。
自韩翃和柳氏一问一答的诗作之后,章台柳逐渐用来代指“青楼”“名妓”。虽说纤纤柳枝“弱柳扶风”,柳絮纷飞“水性杨花”等意向,确实也能跟青楼女子建立关联,但想到柳树曾被古人当作温柔谦逊的象征,种在房前屋后来自勉自省,让人不由得好奇,杨柳的人格象征,是如何逐渐由“五柳先生”这样的清高自况,下沉到用来指代青楼了呢?
查资料时,发现南师大的程杰、石志鸟师徒都曾对这个问题进行过系统研究,结论大致相同:
为了方便大家阅读,我把论文里的内容转录一下。
简单来说,从汉魏到六朝,早期文学中,杨柳的形象是积极正向的:
汉魏时人们赞美杨柳秉阳和之气、顺天时之变的美德
嵇康柳下锻铁
陶渊明以“五柳”为号
王恭被赞誉为“濯濯如春月柳”
……
六朝后期开始,由于人们对杨柳形象和特性,尤其是柳枝纤软柔美的特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杨柳与女性形象和形态的联系愈加明确,逐步成了中国社会女性卑柔品格的人格象征。
中唐时期韩翃与柳氏的故事之后,杨柳、杨花更堕落成了青楼女子和商业娱乐场所的代名词,具有鲜明的风尘色彩。
中唐以来,柳枝的随风摇摆和杨花的轻盈飘浮则“唯女子与小人”与之相似,常用以象征趋严附势、得意忘形之流,因此杨柳人格象征的发展是一个由男而女,由“君子”而“小人”不断堕落的过程。
关于章台柳,以及杨柳在文学中人格象征的变迁过程的学习笔记,就是如上。
最后,展示一下身边柳树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