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1年10月15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盛唐悲歌:忧郁成殇杜子美

唐都浪子 唐都浪子 2021-10-04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一一杜甫著名诗句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一一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一、忧郁情结的文化渊源
皇帝治下的中国作家,大约天生都怀着忧郁情结;仿佛忧郁得最为深刻深邃者,即可称为大师。如此特征古今从未改变。

譬如说屈原、宋玉、曹子建、陶渊明、谢灵运、杜甫、柳宗元、王安石、辛弃疾、王实甫、汤显祖、曹雪芹、鲁迅、郁达夫、曹禺等等都怀有深沉的忧郁情结。

从审美角度观照,所谓忧郁情结,是作者把自己对现实体验的苦痛心境,借文字表达出来并转化为逼真的物象人物形象之后,再传递给读者而产生的心灵共鸣和精神震撼;从而使读者和他们能够共同获得情感和情绪的释放。对读者来说,从作家的文字里再次获取的苦痛心境之情感体验,即谓忧郁之美;或曰病态之美

追索忧郁情结文化渊源,简明地说:所谓忧郁情结,即是皇帝儒家文化治下,中国文化人消极避世意识所主导的病态审美观演变的文字表达和心灵体验。

儒家各代圣贤,一边挖空心思,为皇帝创造等级理论,再为天下制定等级秩序;一边挖空心思,又为文化人规定社会责任和人生使命。

文化人的所谓责任使命说得简明一些:即以功名利禄为诱饵,要他们替皇帝治国安天下。在儒家圣贤规划之下,中国文化人就这样平白无故地担负起国家和天下的重任。

但于皇帝治下,胸怀文韬武略的中国文化人,却往往英雄无用武之地。擅于思索的文化人,便怀才不遇地愤慨起来。他们或避居山林、或纵情酒色、或跳江明志、或隐匿失踪、或著述立说等等。

还有一类如杜甫之流,却于仕途终生留恋徘徊;甚至不惜拉下老脸,向权贵屡抛媚眼,示才示怜以自荐。结果却总是不如意。于是,苦杯忧郁一世。

杜甫的绝大部分诗作,基本都是从社会、文化、生活、人生、情感各个角度表达自己的忧郁情结后世之人无论站在哪个角度,从心底对此类人物均抱以同情和尊敬,称其为大师,又谓之诗圣

二、杜甫的不幸,缘由复杂
杜甫,字子美,初唐武周时代门下省修文馆大学士杜审言之孙。杜氏祖籍襄州襄阳,后迁至洛阳巩县。杜甫,出生于唐玄宗鼎盛时期;成长于唐都长安,在城南杜陵和少陵一带居住,即当今之白鹿原之上。

杜甫的出生,因家道没落原本就十分不幸。

武周时代,中宗和睿宗复位时期,他的祖父杜审言和宋之问之流,因曾隶属武氏一党又曾结盟张氏兄弟;被中宗和睿宗贬职流放。到玄宗初期;杜氏家族,一直新政重点打击对象。

更为不幸的是,杜甫成年之后,竟然屡试不第;看情况,应该是没有得力之人向上保荐。也是的,谁会为一个曾经附势、当下又失势的官僚之孙,做仕途的保荐人呢。

最为不幸的是,杜甫重要的人生时期,恰逢盛唐战祸安史之乱

杜甫比李白、王维等人约小十几岁。杜甫虽然生于盛唐,但却正逢家道中落形同罪臣;又加安史战祸,让他并没有真正享受到盛唐文明的快乐。人生后期,杜甫亲历目睹了大唐王朝在各种腐败和灾难中走向衰落。

人生际遇和世情世态如此,杜甫的诗文,始终体现中国文化人特别浓厚的忧郁情结。儒家治下的文人,自小具有使命感;并且这种使命感会凌驾于人生各种情感之上。

尤其传统舆论评判的最高标准,也在于此。杜甫五言古诗《望岳》所表达的崇高志向和宏伟抱负,就是他能够获得诗圣名望、并获得后世赞美的主要因素。
三、杜甫的学术风格
杜甫学术的博泛和人格的高尚,来自于他阅读面的广阔与人生阅历的复杂以及思考求索范围的宏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最好的证据。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阅读面的广阔,加之他敢于正视现实丑恶、善于求索其中根源;又有儒家母体文化治国平天下理念的熏陶,使杜甫始终无私地坚持以天下苍生的命运为己任;无论处于何种地位,都在向人间、向极权、向苍天发出阵阵呐喊与控诉。

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求索真理和实现理想的人生之途,他不惜低下高贵的头颅向权贵谄媚;天真地以为只要走上仕途,就能实现自己的抱负。但杜甫并没有如意。仕途失意和终生困顿,加之战祸的折磨,使他一直都在漂泊和动荡中生活。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国难当头,即使最为落魄之际,连一封家书都成为奢侈品;他依然没有放弃信念。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自己流离失所最为贫困之时,他依然希望天下寒士能够幸福。如此无与伦比的忧郁兼大爱情结,正是传统文化理念教化之下,令人敬仰的圣人情怀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儒家圣贤倡导的先于天下苍生的忧患意识即所谓天下之忧而忧;对于杜甫而言,只是三百年后范仲淹另一种不同的表达形式。从而使他赢得后世无愧于诗圣的美誉。

忧郁情结同时存在的个性,是中国文人的一股痴劲儿。杜甫的,是把天下苍生的痛苦和不幸化作自己无偿的忧郁之情;而把自己的喜悦,寄托于天下苍生的平安幸福和团圆之上。

四、杜甫的人格修养
因为安史战祸,杜甫后半生饱尝颠沛流离的苦楚辛酸;他和天下所有离乱之人一样渴望团圆。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七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中无法掩饰的喜悦词汇和激动情绪,以及诗尾流水联表达的欢快心情,就是他的痴劲儿和忧郁情结同化的完美体现。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正当在巴蜀之地避难漂泊,忽然得到大唐军队收复河北的消息。这就意味自己家乡和东都洛阳一带的人民已经平安,不再遭受战祸之苦;他也可以回乡与离散多年的亲人团聚。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可以想象:当胜利的消息传来,他像小孩子于节日的前夜,高兴得难以入眠;迫不急待地为明天的祝贺事项和返乡行程做下准备和安排。天可怜见,这首诗中可以体会杜甫一生之中十分难得的喜悦心情。

杜甫大半生只做过几任小小的九品或八品朝廷命官,实为不入流小官。即使如此微不足道,在安史之乱爆发前后的十几年中,他始终以天下安定为己任;以天下苍生平安团圆幸福为希冀;以渊博的学识和出众的才华,以严谨的现实主义创作态度和另一种浪漫情怀,生动逼真地描述记录下那段历史现实中的种种苦杯和自己的感悟。

杜甫一生用生命创作的饱含忧郁情结的诗作,为中国文坛贡献真实而忧郁的一部血泪史诗的同时,也把自己诗歌创作的艺术成就展示出来;在文化发展史上掀开崭新的一页。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杜甫始终牵挂着比自己年长的李白。同时代两位诗坛英杰,经过一生漂泊估计心里对极权政治都有所认识。他们多次相会交流,更加促进在大唐鼎盛时期把自己交付大自然的愿望和决心。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在安徽敬亭山一带云游时去世多年以后,杜甫同样于湘鄂一带的漂泊中逝世。生命最后一刻,他们应该不会再有太大遗憾。一代伟大诗人杜子美先生千秋

唐都浪子《诗解大唐》:杜甫的忧郁情结

链接阅读
盛唐悲歌:佛系俏书生王维
盛唐悲歌:浪子李白孟浩然
初唐遗恨
初唐遗恨:诗坛狂人杜审言
初唐遗恨:卢杨的求新精神
初唐遗恨:落魄愤青骆宾王
初唐遗恨:自由叛逆的王勃
初唐遗恨:跳槽白脸宋之问
初唐遗恨:幽怨面首陈子昂



贾平凹、余秋雨强力推荐
238元/套(共6册)

  专辑

  佛道儒论:目录汇总及链接

  饥饿年代:农桑旧事风俗集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